导读:本文包含了丙氨酸转氨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氨酶,丙氨酸,肝炎,小麦,信息学,血压,天冬。
丙氨酸转氨酶论文文献综述
吴凡,徐德芳,宋少帅,李超卿,穆平[1](2019)在《小麦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TaAGT2)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预测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呼吸是植物细胞H_2O_2的重要来源,也是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的重要成分,影响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应答,因此,挖掘与光呼吸有关的基因对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耐旱小麦品种青麦6号转录组数据为基础,通过RACE技术克隆得到小麦AGT2基因的全长cDNA,将其命名为TaAGT2,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预测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TaAGT2开放阅读框长1 434bp,编码477个氨基酸。该蛋白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且定位于细胞质中,二级结构以α-螺旋(42.14%)和无规则卷曲(32.91%)为主。TaAGT2基因包含AAT-I基因族保守区域,与二穗短柄草AGT2相似性高达97%。对基因TaAGT2在低温、ABA、干旱和高盐等4种非生物胁迫条件下进行qRT-PCR分析,结果表明,TaAGT2对4种非生物胁迫的敏感性依次为:低温>ABA>高盐>干旱,推测其可能参与低温的胁迫应答。(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毛晓彬,周慧娟[2](2019)在《2015年~2018年从业人员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丙氨酸转氨酶检查结果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我市2015年~2018年部分从业人员甲型肝炎、戊型肝炎阳性和丙氨酸转氨酶异常情况,为防控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莆田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体检科2015年~2018年从业人员体检数据,采用流行病统计学方法对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2018年从业人员体检数据为9863份,总合格率95.62%,其中甲型肝炎检出52例,阳性率为0.53%,其中男性0.38%、女性0.65%;戊型肝炎检出40例,阳性率为0.41%,其中男性0.47%、女性0.35%,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阳性率性别、行业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阳性率主要分布在46~55年龄组,随着年龄增加阳性率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异常检出339例,异常率为3.44%,性别分布为男性5.59%高于女性1.66%,行业分布为食品生产经营行业(3.81%)高于其他行业;丙氨酸转氨酶异常主要分布在26~35年龄组,随年龄增加异常率下降。结论甲型肝炎阳性率(0.53%)和戊型肝炎阳性率(0.41%)主要分布在46~55年龄组,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异常率男性(5.59%)大于女性(1.66%),主要分布在26~35年龄组和食品生产经营行业,随年龄增加而下降,随时间分布呈上升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2期)
吴凡,徐德芳,宋少帅,李超卿,穆平[3](2019)在《小麦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基因(TaAGT2)的克隆、生物信息学预测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呼吸是植物细胞H_2O_2的重要来源,也是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的重要成分,影响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应答,因此,挖掘与光呼吸有关的基因对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耐旱小麦品种青麦6号转录组数据为基础,通过RACE技术克隆得到小麦 AGT2基因的全长cDNA,将其命名为 TaAGT2,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预测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 TaAGT2开放阅读框长1 434bp,编码477个氨基酸。该蛋白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定位于线粒体中,二级结构以α-螺旋(42.14%)和无规则卷曲(32.91%)为主。 TaAGT2基因包含AAT-I基因族保守区域,与二穗短柄草 AGT2的相似性高达97%。通过qRT-PCR对基因 TaAGT2在不同组织中(根、茎和叶)及4种非生物胁迫(低温、ABA、干旱、高盐)下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TaAGT2在根、茎和叶中均有表达,茎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根和叶,在不同胁迫条件下上调表达,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植物的抗逆反应。(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左品朝[4](2019)在《探究正常高值血压对丙氨酸转氨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丙氨酸转氨酶(ALT)在正常高值血压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8月无偿献血中ALT偏高献血者3 622例,对不同血压水平及性别、献血者ALT偏高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其中收缩压在130~139 mmHg或舒张压在85~89 mmHg者ALT偏高比例较高;不同血压水平献血者ALT偏高比例比较,男性ALT偏高比例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献血者ALT偏高比例较高,说明正常高值血压对肝脏健康造成影响,临床中应予以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17期)
黄宇新,陶晓明,蒋翠萍,邱婕萸真,谭雯[5](2019)在《正常范围内轻度升高的丙氨酸转氨酶与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血糖升高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正常范围内轻度升高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血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85例ALT在正常范围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低ALT组(ALT<17 U/L)82例和高ALT组(ALT≥17 U/L)103例。全部患者接受72 h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两组间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_(1c))、24 h平均血糖、日间(06:00-20:00之前)平均血糖、夜间(20:00-06:00之前)平均血糖、夜间最低血糖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评估夜间血糖的相关因素。结果高ALT组患者的夜间平均血糖为(7.6±1.4) mmol/L,夜间最低血糖为(6.4±1.4) mmol/L,分别显着高于低ALT组的(7.1±1.5)和(6.0±1.4) mmol/L(P值均<0.05)。两组间HbA_(1c)、空腹血糖、平均血糖波动幅度、24 h平均血糖和日间平均血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LT与夜间平均血糖(r=0.206,P=0.005)、夜间最低血糖(r=0.215,P=0.003)和胰岛素抵抗指数(r=0.200,P=0.006)均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LT是夜间血糖的独立影响因素(标准化β=0.041,P=0.003)。结论正常范围内轻度升高的血清ALT水平与糖尿病患者夜间血糖升高有关,但与日间血糖无关。(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庄海珍,林丽华[6](2019)在《双环醇片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氨酸转氨酶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目前全球约有3.25亿左右人口感染HBV病毒或丙肝病毒,我国也是慢性乙型肝炎高发地区[1-2]。慢性乙型肝炎尚无根治方案,其治疗以抗HBV为主,抑制肝细胞变性坏死,延长患者存活期。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HBV外壳蛋白,与HBV-DNA呈正(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06期)
王峰[7](2019)在《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1—12月在无偿献血采血点84例自愿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将丙氨酸转氨酶水平>40 U/L定义为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过高,初筛不合格,将丙氨酸转氨酶水平≤40 U/L定义为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正常,初筛合格。对比初筛不合格组与初筛合格组的一般资料。结果该组84例无偿献血者中,丙氨酸转氨酶阳性13例,献血初筛检查不合格率为15.47%(13/84);另外71例丙氨酸转氨酶阴性,献血初筛检查合格率为84.52%(71/84)。初筛不合格组脂肪肝、长期熬夜、疲劳、饮酒、肥胖比例分别为2例(15.38%)、2例(15.38%)、3例(23.08%)、3例(23.08%)、3例(23.08%),明显高于初筛合格组4例(5.63%)、3例(4.22%)、6例(8.45%)、3例(4.22%)、0例(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5 7、7.044 8、8.019 6、15.088 9、26.090 9,P<0.05)。结论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与脂肪肝、长期熬夜、疲劳、饮酒、肥胖有关,无偿献血工作中应加大宣传相关教育,提高献血有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08期)
邱顺华,金李芬,张德文[8](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前C区1896位点突变与血清谷氨酰转移酶及丙氨酸转氨酶联合分析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基因突变与γ-谷氨酰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GGT/ALT比值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HB-HCC)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4例经本院确诊的乙型肝炎性相关疾病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18例,肝硬化(LC)18例,肝癌(HB-HCC)28例。同时收集患者GGT与ALT生化结果。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患者的HBV-DNA水平,然后采用ARMS-PCR法检测HBV基因前C区1896突变。结果 HB-HCC的GGT/ALT比值为(4.3±4.5),与LC(1.7±1.8)和CHB(0.8±1.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HCC的前C区1896的突变率为85.7%,高于CHB(38.9%)和LC(55.6%)(P<0.05)。HB-HCC发生HBV前C区1896突变的GGT/ALT比值均值为(4.4±4.9),要高于前C区1896未突变患者(3.7±1.8)。HBV前C区1896突变时,GGT/ALT比值诊断HB-H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面积为0.853。结论 HBV前C区1896基因突变和GGT/ALT比值均与乙型肝炎性相关疾病的病情呈正相关,同时联合分析两者对HB-HCC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许磊,林楷,李胜联[9](2018)在《慢性乙肝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性逆向变化相关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活性逆向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0-09/2015-09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病科住院的516例慢性乙肝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血清ALT活性≤40IU/L的病例为实验组,血清ALT活性>40 IU/L的病例为对照组.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清A L T活性逆向变化率为25.78%(133/516),其中,合并肝硬化患者人群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率为51.18%(65/127),显着高于未合并肝硬化患者血清A LT活性逆向变化率17.48%(68/389), P <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白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钾离子、钙离子及甘油叁酯含量较低, P<0.05,血清球蛋白及尿酸含量较高,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肝硬化及血清尿酸含量与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P<0.05,而血清白蛋白、总胆汁酸、钾离子、钙离子及氯离子含量与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呈负相关关系, P<0.05.结论合并肝硬化,血清球蛋白和尿酸含量升高,以及血清白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钾离子、钙离子、氯离子及甘油叁酯含量等降低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相关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临床上血清ALT活性与慢性乙肝临床症状不一致时,应同时注意这些因素可能会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8年34期)
邸丽丽[10](2018)在《探讨人体不同浓度血尿酸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人体血尿酸水平对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与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影响。方法选择到本院健康体检的2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乙肝五项检测都属于阴性,按照血液检测结果分为139例尿酸正常者为对照组,73例高尿酸血症为观察组。探究血尿酸对ALT与AST的影响。结果两组在GLu、AST、LDL、ATL、HDL、BMI、TC以及TG方面的比较(P <0.05);因变量AST,自变量HDL、TG、血尿酸,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尿酸为AST水平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对比结果(P <0.05);因变量ALT,自变量BMI、LDL、BMI、血尿酸,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尿酸为ALT水平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对比结果(P <0.05)。结论血尿酸水平对ALT与AST有较大影响,伴随血尿酸水平的提高,ALT与AST水平会也会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8年31期)
丙氨酸转氨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我市2015年~2018年部分从业人员甲型肝炎、戊型肝炎阳性和丙氨酸转氨酶异常情况,为防控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莆田市疾控预防控制中心体检科2015年~2018年从业人员体检数据,采用流行病统计学方法对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2018年从业人员体检数据为9863份,总合格率95.62%,其中甲型肝炎检出52例,阳性率为0.53%,其中男性0.38%、女性0.65%;戊型肝炎检出40例,阳性率为0.41%,其中男性0.47%、女性0.35%,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阳性率性别、行业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阳性率主要分布在46~55年龄组,随着年龄增加阳性率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异常检出339例,异常率为3.44%,性别分布为男性5.59%高于女性1.66%,行业分布为食品生产经营行业(3.81%)高于其他行业;丙氨酸转氨酶异常主要分布在26~35年龄组,随年龄增加异常率下降。结论甲型肝炎阳性率(0.53%)和戊型肝炎阳性率(0.41%)主要分布在46~55年龄组,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异常率男性(5.59%)大于女性(1.66%),主要分布在26~35年龄组和食品生产经营行业,随年龄增加而下降,随时间分布呈上升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丙氨酸转氨酶论文参考文献
[1].吴凡,徐德芳,宋少帅,李超卿,穆平.小麦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TaAGT2)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预测及表达分析[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毛晓彬,周慧娟.2015年~2018年从业人员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丙氨酸转氨酶检查结果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
[3].吴凡,徐德芳,宋少帅,李超卿,穆平.小麦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基因(TaAGT2)的克隆、生物信息学预测及表达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9
[4].左品朝.探究正常高值血压对丙氨酸转氨酶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9
[5].黄宇新,陶晓明,蒋翠萍,邱婕萸真,谭雯.正常范围内轻度升高的丙氨酸转氨酶与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血糖升高的相关性[J].上海医学.2019
[6].庄海珍,林丽华.双环醇片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氨酸转氨酶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7].王峰.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J].中外医疗.2019
[8].邱顺华,金李芬,张德文.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前C区1896位点突变与血清谷氨酰转移酶及丙氨酸转氨酶联合分析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9
[9].许磊,林楷,李胜联.慢性乙肝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性逆向变化相关因素的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8
[10].邸丽丽.探讨人体不同浓度血尿酸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