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剂量估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
生物剂量估算论文文献综述
姜红,张成思,龙高群[1](2019)在《2017年度参加全国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2017年参加全国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总结分析,提高该项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方法根据《2017年度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方案》,进行受照后的培养、制片、分析染色体的非稳定性畸变,统计染色体非稳定性畸变数量(dic+r),应用国家标准上的曲线Y=7.3512×10~(-3)+3.4037×10~(-2)D+8.0398×10~(-2) D~2估算剂量。结果样本05-1平均值是3.62Gy,95%的可信区间是(3.32~3.90)Gy,相对偏差为0.56%;样本05-2平均值是2.37 Gy,95%的可信区间是(2.19~2.54)Gy,相对偏差为7.73%,两样品相对偏差均<20%,综合判定本实验室生物剂量能力估算结果为合格。结论本实验室能满足生物剂量工作需要,但仍然需要加强质量控制,规范操作,不断总结分析,建立本实验室生物剂量曲线,减少系统误差,使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为核与辐射事故的临床救治及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9年02期)
冯骏超,张琳,戴宏,刘玉龙,卞华慧[2](2018)在《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生物剂量估算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实验条件对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生物剂量估算结果的影响。方法不同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遗传工作站自动分析双着丝粒畸变后,用本实验室拟合的"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剂量-效应曲线"进行生物剂量估算。结果受照血液20℃室温放置50 h、滴片细胞悬液浓度、中期分裂相分散度、染色深浅、重复扫描、遗传工作站扫描灵敏度设置、玻片细胞采集部位均不影响自动生物剂量估算结果(P>0.05)。结论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对实验中的一般性影响因素不敏感,有利于该方法在不同实验室间的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8年04期)
李爽[3](2018)在《用于快速辐射生物剂量估算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会产生大量的伤员,对伤员进行快速准确的辐射生物剂量评估是正确后续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需要建立快速、高通量的生物剂量估算方法。广泛用于辐射生物剂量估算的染色体畸变分析因试验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等缺点,无法满足快速、高通量的要求。近年来,辐射诱导基因表达改变作为潜在的生物剂量计,因其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实现快速和高通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前期本研究组已对辐射诱导的多种单个基因表达水平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应用单一基因估算受照剂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并验证具有确定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响应的辐射敏感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离体照射人外周血中上述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统计学方法建立基因组合表达模型,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用于估算辐射生物剂量的可行性。方法1.从国内外公共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2017年12月间已发表的辐射诱导基因表达变化用于生物剂量估算的相关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水平;筛选出被至少叁项独立研究证实具有较一致剂量-效应关系的辐射敏感基因;通过系统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些基因的功能分类、信号通路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进行鉴定。2.用剂量率1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人永生化淋巴细胞株(AHH-1),剂量点为0、1、3和5Gy,照后培养4h和24h,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述已筛选辐射敏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3.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用剂量率1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AHH-1细胞株,剂量点为0、1、3、5、8和10Gy,照后培养8h~7d;252Cf中子源照射(剂量率0.073 Gy/min)AHH-1 细胞株,剂量点为 0、0.4、0.8、1.2 和 1.6 Gy,照射后培养48 h;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DF-15基因在受到两种不同品质射线照射后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剂量-效应关系。4.采集30例健康人外周血,60Coγ射线照射(剂量率1 Gy/min)0、0.5、1、2、3、4、6和8 Gy,照射培养6、12、24和48 h。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辐射敏感基因表达水平,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基因组合表达模型。5.60Co γ射线照射(剂量率1 Gy/min)10例健康人外周血,剂量点为0.8、1.5、2.5、3.5、4.5和5.0 Gy,照后培养24 h,分别应用单基因(GDF-15、TNFSF4、PCNA、CDKN1A、ASTN2和FDXR)、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分析和照后24 h不同性别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男性:PCNA、CCNG1、CDKN1A、XPC、TNFSF4、DDB2、ASTN2、PHPT1;女性 PCNA、CCNG1、CDKN1A、XPC、TNFSF4、GDF-15、TNFRSF10B、BBC3、BAX和FDXR)进行双盲法剂量估算。6.收集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全身照射前和第一次照射5 Gy后24 h外周血样品各2 ml,应用照后24 h不同性别基因组合表达模型进行剂量估算。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共有129篇文献被纳入本研究,在17年间对于辐射诱导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论文年发表量表现为波动增长的趋势;共筛选出35个辐射敏感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DNA损伤刺激、细胞增殖、内源性刺激、细胞周期调节、DNA修复、细胞周期和细胞生理过程;其中大多数基因为p5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2.在人永生化淋巴细胞株中,18个基因(CDKN1A、DDB2、GADD45A、BAX、MDM2、FDXR、XPC、PIG3、GDF-15、SESN1、PHPT1、PHPLDA3、POLH、ASTN2、RPS27L、TRIM22、PLK3和BBC3)在受到0~5Gy60Coγ射线照射后,相对表达量发生明显的上调,并且剂量-效应关系呈线性依赖性。其中GDF-15基因是所有基因中受电离辐射诱导后表达水平变化最为显着的一个基因。3.0~10 Gy 60Co γ射线照射人永生化淋巴细胞株后,GDF-1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在12~120 h和12~48 h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可以拟合R2较高的线性方程:0、0.4、0.8、1.2和1.6Gy中子照射后48h,GDF-1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具有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4.0~8 Gy 60Co γ射线照射30例正常人离体外周血后6~48 h,18个基因(CDKN1A、BAX、MDM2、XPC、PCNA、FDXR、GDF-15、DDB2、TNFRSF10B、PHPT1、ASTN2、RPS27L、BBC3、TNFSF4、POLH、CCNG1、PPM1D 和GADD45A)具有确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响应范围。其中CDKN1A、DDB2、GADD45A、BAX、MDM2、FDXR、XPC、GDF-15、PHPT1、POLH、ASTN2、RPS27L和BBC313个基因在人永生化淋巴细胞株和离体人外周血中均表现出较一致的辐射响应。辐射敏感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受到个体差异、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影响,在18个辐射敏感基因中,只有GDF-15和PPM1D两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在照后各时间点均不受性别和年龄因素的影响。利用逐步回归法分别建立了由3~10个基因组成的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基因组合表达模型,R2值达到0.776~0.935。特别是照后24 h不同性别基因组合表达模型分别由8和10个辐射敏感基因组成,男性和女性回归方程中共同纳入的基因包括PCNA、CCNG1、CDKN1A、XPC和TNFSF4,两个模型的R的值均为0.850左右。5.体外照射10例正常人离体外周血,显示6个单基因估算的受照剂量与真实照射剂量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只有PCNA、TNFSF4基因在0.80~2.50 Gy剂量范围内和GDF-15基因在2.50~4.50Gy剂量范围内估算的平均受照剂量比较接近于真实剂量;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分析对于0.80~3.50 Gy剂量范围内的平均估算剂量非常接近于真实照射剂量;应用照后24 h基因组合表达模型估算0~5 Gy剂量范围内的的平均受照剂量均较为准确。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全身均匀照射5 Gy后24 h,应用基因组合表达模型估算4位全身均匀照射患者的受照剂量分别为4.80、5.02、5.50和5.04 Gy,平均估算剂量为5.09±0.29 Gy,95%置信区间为4.62~5.56 Gy,非常接近于真实受照剂量,最大误差在10%左右。结论1.应用文献计量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从17年间129篇文献中筛选并鉴定出35个辐射敏感基因。2.辐射诱导的 13 个基因(CDKN1A、DDB2、GADD45A BAX MDM2、FDXR、XPC、GDF-15、PHPT1、POLH、ASN2、RPS27L 和 BBC3)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受细胞类型影响,在人永生化淋巴细胞株和离体人外周血中具有较一致的剂量-效应关系,经验证表达变化最为显着的GDF-15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具备成为辐射生物标志物的优势,可以与其它辐射敏感基因联合用于生物剂量估算。3.利用人外周血中3~10个辐射敏感基因建立用于生物剂量估算的基因组合表达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基于不同性别和年龄组建立特异的基因组合表达模型可以最大程度的优化模型。4.照后24 h不同性别基因组合表达模型在体外和体内验证实验中可以较准确地估算受照剂量,并且剂量估算范围较宽(0~5 Gy),其估算辐射生物剂量的效果优于单基因和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分析,并且具有简便、快速和高通量的优点。本研究的创新点:1.紧密围绕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从辐射敏感基因的筛选与验证、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的构建与优化,以及体外和体内实验的验证逐步深入地开展研究,初步建立了由3~10个辐射敏感基因组成的基因组合表达模型,在研究策略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本研究建立的基因组合表达模型可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对人外周血样本中的辐射敏感基因进行批量检测;通过综合分析多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而提高生物剂量估算的准确性。与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分析相比,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和高通量的优点。同时,研究结果提示基因组合表达模型不仅可用于受照人群的生物剂量估算,还可用于肿瘤患者放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8-06-30)
荣曙,于旭,李文豪,曾曾,杨龙[4](2018)在《某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2016年生物剂量估算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验某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生物剂量估算能力,强化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救援能力。[方法]通过参加2016年全国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结果,分析影响该中心剂量估算能力的因素。[结果]2份盲样估算值与分配剂量真值的偏差均小于20%,评定成绩合格。[结论]该中心生物剂量估算水平符合国家要求,下一步应适时建立剂量估算曲线,加强染色体标本制备的质量控制和畸变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生物剂量估算水平,在事故应急救援时发挥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期刊2018年02期)
石建华,赵小爱,石建忠[5](2017)在《太原市参加全国生物剂量估算质量控制比对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不稳定性畸变估算生物剂量,有效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生物剂量估算的能力和水平。方法参加2014年全国生物剂量质量控制比对。结果本实验室生物剂量质量控制比对结果为优秀。结论本实验室生物剂量比对整个质控过程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7年04期)
荣曙,于旭,毛应华,杨龙[6](2017)在《染色体畸变分析估算生物剂量的实践与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防护所的日常工作,对染色体畸变分析估算生物剂量的应用和估算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本文来源于《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期刊2017年01期)
王治东,袁勇,王琪,周钢桥[7](2016)在《生物剂量估算技术在核与辐射事故医学救援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核与辐射事故医学救援中,对事故人员进行分类诊断可使医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大大提高救援效率。生物剂量估算技术是目前判断外照射放射损伤程度的有效方法。利用生物剂量估算技术进行受照人员的分类诊断,对核与辐射事故医学救援的高效、有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针对现有生物剂量估算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核与辐射事故医学救援分类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来源于《军事医学》期刊2016年10期)
陈吉刚,马得勋,刘书锋,刘承军,曹务锐[8](2016)在《γ-H2AX在辐射生物剂量估算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γ-H2AX对受照人员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利用γ-H2AX焦点计数可以估算照射剂量,因其检测周期短、特异性与灵敏度相对较高,近几年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辐射剂量生物估算研究。本文对γ-H2AX在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对其在核与辐射事故批量受照人员的快速剂量估算以及伤员分类的应用前景上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6年15期)
秦永春,周献锋,熊晓芸,姜秋霞,史晓东[9](2016)在《南京铱-192放射源丢失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染色体畸变分析法对南京放射源丢失事故中的受照者进行生物剂量估算。方法照后6天采集受照者周围血进行培养,分析其中期分裂细胞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畸变(以下简称"双+环畸变")情况,并进行生物剂量估算,对双+环畸变在细胞间的分布进行Poisson分布u检验,采用不纯Poisson分布法估计受照份额。结果观察的353个中期分裂细胞中,发现双+环畸变共75个;其中,含1个双+环畸变的有43个细胞,含2个双+环畸变的有7个细胞,此外还出现了多畸变细胞,有3个细胞中分别含有3、4和11个双+环畸变。经估算个体受照剂量均值为1.52 Gy,与轻度急性骨髓型放射病临床诊断结论一致;Poisson分布u检验显示受照者受到的是不均匀照射。经不纯Poisson分布法估算受照者身体受照份额约为55%,平均剂量约为3.02 Gy。结论生物剂量估算结果是成功的,受照者是1例不均匀照射病例。(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医学》期刊2016年03期)
韩志伟,王平,韩林,郭飞,郭艳[10](2013)在《TNFSF4,CCL2和CCL7基因表达组合作为生物剂量估算方法可行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构建预测生物剂量模型,探讨多基因表达组合作为生物剂量估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体外照射人外周血,照射剂量为0 Gy-12 Gy,照后培养0 h-12 h,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TNFSF4、CCL2、CCL7的照后表达变化,建立预测生物剂量模型。结果:照后0-12 h,TNFSF4、CCL2和CCL7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叁者的相对表达量增加(P<0.001,P=0.005,P<0.001);在0-12Gy剂量范围内,各剂量组的CCL7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而TNFSF4和CCL2相对表达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54,P=0.059,P=0.137)。照后12 h,TNFSF4,CCL2和CCL7纳入模型,建立的预测生物剂量模型R2高于单基因估算剂量的R2(0.757>0.482)。结论:多基因表达组合作为生物剂量估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生物剂量估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不同实验条件对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生物剂量估算结果的影响。方法不同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遗传工作站自动分析双着丝粒畸变后,用本实验室拟合的"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剂量-效应曲线"进行生物剂量估算。结果受照血液20℃室温放置50 h、滴片细胞悬液浓度、中期分裂相分散度、染色深浅、重复扫描、遗传工作站扫描灵敏度设置、玻片细胞采集部位均不影响自动生物剂量估算结果(P>0.05)。结论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对实验中的一般性影响因素不敏感,有利于该方法在不同实验室间的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剂量估算论文参考文献
[1].姜红,张成思,龙高群.2017年度参加全国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9
[2].冯骏超,张琳,戴宏,刘玉龙,卞华慧.双着丝粒染色体自动分析生物剂量估算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8
[3].李爽.用于快速辐射生物剂量估算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
[4].荣曙,于旭,李文豪,曾曾,杨龙.某放射防护监督监测中心2016年生物剂量估算能力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8
[5].石建华,赵小爱,石建忠.太原市参加全国生物剂量估算质量控制比对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7
[6].荣曙,于旭,毛应华,杨龙.染色体畸变分析估算生物剂量的实践与体会[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7
[7].王治东,袁勇,王琪,周钢桥.生物剂量估算技术在核与辐射事故医学救援中的应用[J].军事医学.2016
[8].陈吉刚,马得勋,刘书锋,刘承军,曹务锐.γ-H2AX在辐射生物剂量估算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6
[9].秦永春,周献锋,熊晓芸,姜秋霞,史晓东.南京铱-192放射源丢失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J].中国职业医学.2016
[10].韩志伟,王平,韩林,郭飞,郭艳.TNFSF4,CCL2和CCL7基因表达组合作为生物剂量估算方法可行性初探[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