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该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包括:针座;以及针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针本体以及设置在针本体的尾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针头,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150°‑170°,针本体的长度为75mm‑85mm,管厚为0.3mm‑0.8mm,内径为0.8mm‑1.2mm,针头的内径等于针本体的内径,针头具有包括尖头的尖头部以及钝头部,尖头部的长度大于钝头部的长度,尖头部的长度为4.5mm‑5.5mm,针头的管厚沿针头的周向自尖头部至钝头部逐渐增大从而在尖头部形成最小针头管厚,在钝头部形成最大针头管厚,最小针头管厚等于针本体的管厚,最大针头管厚为0.5mm‑1mm,尖头的端面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钝头部的端面呈圆弧状。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用于刺入患者的硬膜外腔从而引导麻醉导管进入该硬膜外腔,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座,具有通孔;以及针体,呈管状,固定设置在所述针座的尾端,用于套设在所述麻醉导管的外壁从而在刺入所述硬膜外腔后引导所述麻醉导管进入所述硬膜外腔,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针本体以及固定设置在该针本体的尾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针头,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150°-170°,所述针本体的长度为75mm-85mm,管厚为0.3mm-0.8mm,内径为0.8mm-1.2mm,所述针头的内径等于所述针本体的内径,所述针头具有包括尖头的尖头部以及与该尖头部相对的钝头部,所述尖头部的长度大于所述钝头部的长度,所述尖头部的长度为4.5mm-5.5mm,所述针头的管厚沿该针头的周向自所述尖头部至所述钝头部逐渐增大从而在所述尖头部形成最小针头管厚,在所述钝头部形成最大针头管厚,所述最小针头管厚等于所述针本体的管厚,所述最大针头管厚为0.5mm-1mm,所述尖头用于刺入所述硬膜外腔,该尖头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为45°-60°,所述钝头部的端面呈圆弧状,使得所述麻醉导管在退出所述针体时能够避免被所述钝头部的尾端刮破。
设计方案
1.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用于刺入患者的硬膜外腔从而引导麻醉导管进入该硬膜外腔,其特征在于,包括:
针座,具有通孔;以及
针体,呈管状,固定设置在所述针座的尾端,用于套设在所述麻醉导管的外壁从而在刺入所述硬膜外腔后引导所述麻醉导管进入所述硬膜外腔,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针本体以及固定设置在该针本体的尾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针头,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150°-170°,
所述针本体的长度为75mm-85mm,管厚为0.3mm-0.8mm,内径为0.8mm-1.2mm,
所述针头的内径等于所述针本体的内径,
所述针头具有包括尖头的尖头部以及与该尖头部相对的钝头部,
所述尖头部的长度大于所述钝头部的长度,所述尖头部的长度为4.5mm-5.5mm,
所述针头的管厚沿该针头的周向自所述尖头部至所述钝头部逐渐增大从而在所述尖头部形成最小针头管厚,在所述钝头部形成最大针头管厚,所述最小针头管厚等于所述针本体的管厚,所述最大针头管厚为0.5mm-1mm,
所述尖头用于刺入所述硬膜外腔,该尖头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为45°-60°,
所述钝头部的端面呈圆弧状,使得所述麻醉导管在退出所述针体时能够避免被所述钝头部的尾端刮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夹角为1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二夹角为4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针本体的长度为8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针本体自靠近所述针头处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刻度线,相邻的两个所述刻度线之间的间隔为1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刻度线的数量为7个,靠近所述针头处的四个所述刻度线的颜色为黑色,其余三个所述刻度线的颜色为红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针本体的管厚为0.5mm,内径为1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针头的内径为1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钝头部的长度为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最大针头管厚为0.5mm。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广泛采用需要置入硬膜外导管的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硬膜外镇痛及硬膜外持续给药的疼痛治疗方式。操作时,医护人员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操作,将针尖穿刺到硬膜外腔或其他目标部位,如肌筋膜间隙;然后将硬膜外导管从硬膜外穿刺针尾部穿入,经过空心针针体,再从针尖穿出,根据需要置入适当的长度;确认硬膜外导管没有置入血管内或蛛网膜下腔后,退出硬膜外穿刺针,硬膜外导管尾部接注药连接器,进行注药。
但是,在医护人员退出硬膜外穿刺针时,会出现针头端割断硬膜外导管而使断裂后的硬膜外导管残留在患者体内的情况,使得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二次手术,从而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还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手术的风险。
综上,目前亟需提供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以克服上述的缺点和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解决上述缺点或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能够刺入患者的硬膜外腔从而引导硬膜外导管进入该硬膜外腔,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用于刺入患者的硬膜外腔从而引导硬膜外导管进入该硬膜外腔,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座,具有通孔;以及针体,呈管状,固定设置在针座的尾端,用于套设在硬膜外导管的外壁从而在刺入硬膜外腔后引导硬膜外导管进入硬膜外腔,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针本体以及固定设置在该针本体的尾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针头,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150°-170°,针本体的长度为75mm-85mm,管厚为0.3mm-0.8mm,内径为0.8mm-1.2mm,针头的内径等于针本体的内径,针头具有包括尖头的尖头部以及与该尖头部相对的钝头部,尖头部的长度大于钝头部的长度,尖头部的长度为4.5mm-5.5mm,针头的管厚沿该针头的周向自尖头部至钝头部逐渐增大从而在尖头部形成最小针头管厚,在钝头部形成最大针头管厚,最小针头管厚等于针本体的管厚,最大针头管厚为0.5mm-1mm,尖头用于刺入硬膜外腔,该尖头的端面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为45°-60°,钝头部的端面呈圆弧状,使得在针体退出时能够避免硬膜外导管被钝头部的尾端刮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一夹角为16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第二夹角为4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针本体的长度为80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针本体自靠近针头处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刻度线,相邻的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间隔为1c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刻度线的数量为7个,靠近针头处的四个刻度线的颜色为黑色,其余三个刻度线的颜色为红色。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针本体的管厚为0.5mm,内径为1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针头的内径为1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尖头部的长度为5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最大针头管厚为1mm。
实用新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因为具有针体,呈管状,能够套设在硬膜外导管的外壁从而在刺入硬膜外腔后引导硬膜外导管进入硬膜外腔,该针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针本体以及固定设置在该针本体的尾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针头,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150°-170°,针本体的长度为75mm-85mm,管厚为0.3mm-0.8mm,内径为0.8mm-1.2mm,针头的内径等于针本体的内径,针头具有尖头部以及与该尖头部相对的钝头部,尖头部的长度大于钝头部的长度,尖头部的长度为4.5mm-5.5mm,该尖头的端面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为45°-60°,正是因为尖头部具有这种结构和尺寸,从而能够能够快速地刺入硬膜外腔。
而且,针头的管厚沿该针头的周向自尖头部至钝头部逐渐增大从而在尖头部形成最小针头管厚,在钝头部形成最大针头管厚,最小针头管厚等于针本体的管厚,最大针头管厚为0.5mm-1mm,钝头部的端面呈圆弧状,正是因为针头具有这样的尺寸和结构,使得在针体被取出后,硬膜外导管能够避免被钝头部的尾端刮破甚至割断残留在患者体内,且结构简单,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针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阐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100用于刺入患者的硬膜外腔从而引导硬膜外导管进入该硬膜外腔,包括针座10以及针体20。
针座10用于进针时手指握持,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通孔(图中未示出)。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针体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针体20呈管状,固定设置在针座10的尾端,用于套设在硬膜外导管的外壁从而在刺入硬膜外腔后引导硬膜外导管进入硬膜外腔。该针体20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针本体21以及固定设置在该针本体21的尾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针头22。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θ,该第一夹角θ为150°-170°,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夹角θ为160°。
针本体21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刻度线,相邻的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间隔为1cm。该针本体21的长度为75mm-85mm,管厚为0.3mm-0.8mm,内径为0.8mm-1.2mm。在本实施例中,针本体21的长度为80mm,管厚为0.5mm,内径为1mm。针本体21上设置有7个刻度线,7个该刻度线自靠近针头22处依次分别为1-7cm,其中,1cm刻度线与针头22的尾端在第一方向的投影的距离为1cm。1-4cm为黑色标注,5-7cm为红色标注,用于在医护人员进针到5-7cm位置处时提示医护人员注意把控进针深度。
针头22具有包括的尖头部221以及与该尖头部221相对的钝头部222。
尖头部221的长度大于钝头部222的长度,以便尖头部221先刺入患者体内。该尖头部221的长度为4.5mm-5.5mm,在本实施例中,尖头部221的长度为5mm。该尖头部221包括尖头221a,用于刺入硬膜外腔,该尖头221a的端面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α,该第二夹角α为45°-60°,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夹角α为45°。
钝头部222的端面呈圆弧状,使得在针体22被医护人员取出时能够避免钝头部222的尾端刮破硬膜外导管甚至使该硬膜外导管断裂而残留在患者体内。
针头22的内径等于针本体21的内径,管厚沿该针头22的周向自尖头部221至钝头部222逐渐增大从而在尖头部221处形成最小针头管厚,在钝头部222处形成最大针头管厚,最小针头管厚等于针本体的管厚,最大针头管厚为0.5mm-1mm。在本实施例中,最小针头管厚为0.5mm,最大针头管厚为1mm。
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型硬膜外穿刺针,因为具有针体,呈管状,能够套设在硬膜外导管的外壁从而在刺入硬膜外腔后引导硬膜外导管进入硬膜外腔,该针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针本体以及固定设置在该针本体的尾端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针头,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150°-170°,针本体的长度为75mm-85mm,管厚为0.3mm-0.8mm,内径为0.8mm-1.2mm,针头的内径等于针本体的内径,针头具有尖头部以及与该尖头部相对的钝头部,尖头部的长度大于钝头部的长度,尖头部的长度为4.5mm-5.5mm,该尖头的端面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为45°-60°,正是因为尖头部具有这种结构和尺寸,从而能够能够快速地刺入硬膜外腔。
而且,针头的管厚沿该针头的周向自尖头部至钝头部逐渐增大从而在尖头部形成最小针头管厚,在钝头部形成最大针头管厚,最小针头管厚等于针本体的管厚,最大针头管厚为0.5mm-1mm,钝头部的端面呈圆弧状,正是因为针头具有这样的尺寸和结构,使得在针体被取出后,硬膜外导管能够避免被钝头部的尾端刮破甚至割断残留在患者体内,且结构简单,易于推广。
此外,因为针本体自靠近针头处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刻度线,相邻的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间隔为1cm,所以,医护人员在进针时,能够准确知道针体进入患者体内的深度。
此外,因为刻度线的数量为7个,靠近针头处的四个刻度线的颜色为黑色,其余三个刻度线的颜色为红色,所以能够在针体进入患者体内的深度较深时提示医护人员注意进针的深度。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不需要创造性劳动就能做出的各种变形或修改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2924.8
申请日:2019-01-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490069U
授权时间:20191015
主分类号:A61B 17/34
专利分类号:A61B17/34
范畴分类:16A;
申请人:上海长海医院
第一申请人:上海长海医院
申请人地址:200082 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168号
发明人:薄禄龙;王春;邓小明;卞金俊;王猛
第一发明人:薄禄龙
当前权利人:上海长海医院
代理人:郁旦蓉
代理机构:31204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硬膜外麻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