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溶性有机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溶性,土壤,同位素,成分,质谱仪,冬小麦,来源。
水溶性有机碳论文文献综述
曾兆荷,张海潇,赵云卿,郭照冰[1](2019)在《南京北郊冬夏季大气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南京北郊大气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浓度及来源特点,在冬、夏季分别采集PM_(2.5)样品,还同步收集臭氧(O_3)浓度与相对湿度(RH)数据,分析了PM_(2.5)、有机碳(OC)、水溶性有机碳(WSOC)浓度特征,并对WSOC冬、夏季来源及其二次来源差异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南京北郊冬季大气污染水平明显高于夏季且来源更复杂,与冬季静稳的天气条件及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排放较严重有关.冬季PM_(2.5)平均值为(136.7±42.4)μg·m~(-3),OC、WSOC浓度分别为(13.4±4.4)、(8.5±3.1)μg·m~(-3);夏季PM_(2.5)、OC、WSOC平均浓度分别为(61.5±14.6)、(6.7±2.1)、(4.6±1.7)μg·m~(-3).冬、夏季WSOC/OC值分别为67%±20%、69%±13%,且二次有机碳(SOC)与WSOC显着正相关,说明二次来源对WSOC有显着影响.冬季WSOC与O_3的负相关性不显着,与RH显着正相关;而夏季WSOC与O_3、RH的相关性正好与冬季相反,说明冬、夏季二次WSOC形成途径存在差异.冬季二次WSOC可能主要来自液相氧化,夏季可能主要来自光化学氧化.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进一步确定南京北郊冬、夏季WSOC分别主要来源于二次来源和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和扬尘.(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宋晟宇[2](2019)在《太原大气细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氮污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灰霾日益严重,其中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水溶性有机氮(water-soluble organic nitrogen,WSON)作为PM_(2.5)中的重要组分之一,对大气氮循环、二次气溶胶的理化性质以及人体的健康等有着很大的影响。太原作为典型的北方工业城市,灰霾污染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通过对太原市PM_(2.5)中WSON的总量特征的研究,研究其浓度水平与来源解析,为相关部门的防治灰霾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中流量大气PM_(2.5)采样器,于2016年12月、2017年4月、7月、10月在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五楼楼顶采集大气PM_(2.5)样品。通过有机碳/总氮分析仪、离子色谱测定样品的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水溶性无机离子以及水溶性总氮(water-soluble total nitrogen,WSTN)的含量,计算得到WSON的浓度。进而研究WSON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和浓度水平,最后用PCA/APC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bsolutel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模型对其进行来源解析,分析WSON的来源及贡献。研究表明:(1)太原市四季WSON浓度有显着差异,春夏秋冬平均浓度分别为0.90±0.27μg·m~(-3)、2.49±4.80μg·m~(-3)、2.84±0.83μg·m~(-3)、7.67±7.13μg·m~(-3),冬季WSON平均浓度最高。冬季与夏季WSON占WSTN较高,秋季次之,春季贡献率最低。平均WSON对WSTN的贡献为30%。(2)WSON与N/C夏季的相关性最高(R~2=0.65),表明夏季WSON的来源较单一,而其他叁季来源较多。气象条件也会影响WSON浓度,研究发现风速偏低、相对湿度较高时,WSON浓度较高。(3)PCA/APCS模型对WSON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太原春季燃煤源与汽车尾气源的混合源对WSON贡献率最大,达到了76%;夏季WSON的主要污染源为燃煤排放/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混合源,建筑扬尘及工业燃烧源,其贡献率分别为44.8%,13.7%,10.2%;秋季WSON的污染源除燃煤燃烧和汽车尾气混合源(40.6%)占主要部分外,建筑扬尘(4.9%)及生物质燃烧源(0.04%)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冬季PM_(2.5)中WSON的主要污染源为燃煤燃烧、生物质燃烧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的混合源,烹饪及建筑扬尘,其贡献率分别为21.4%,1.7%,1.3%。(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雒园园[3](2019)在《黄河叁角洲地区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污染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溶性有机碳(WSOC)是碳质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细颗粒物中有机碳(OC)质量浓度的20%-80%。WSOC对太阳光近紫外波段有一定吸收;此外,WSOC能通过改变气溶胶表面张力和吸湿性等物理性质,影响成云过程,从而对大气辐射强迫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排除生物质燃烧影响的情况下,WSOC还能作为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指示物,用于外场观测中SOA的估算。因此,系统地探究WSOC的特性对于区域气候变化以及SOA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黄河叁角洲位于我国华北平原,近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使该地区空气质量急剧恶化,细颗粒物污染事件频发。此外,黄河叁角洲所在的东营市由于当地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导致该地区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增大,加之黄河叁角洲靠近渤海,该地区的相对湿度也相对较高,这些都有利于颗粒相WSOC的生成。因此,研究黄河叁角洲地区大气颗粒中的水溶性有机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7年冬季和夏季分别在黄河叁角洲自然保护区内进行野外观测实验,通过对PM2.5中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组分以及WSOC的分析测定,利用源解析模型、气流轨迹模型等对WSOC的季节变化特征包括来源、二次生成、吸光以及区域传输等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探究。此外,本研究还将2017年冬季黄河叁角洲站点与同时期济南市站点得到的WSOC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河叁角洲地区,WSOC是OC的主要组成物种,占OC质量浓度的70%。WSOC的平均浓度夏季(4.62±2.90μg/m3)高于冬季(3.23±1.75 μg/m3)。区域传输对WSOC季节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山东省东营市以及山东省中部及南部的一些城市如潍坊、淄博、济南和临沂等是WSOC最主要的来源区域。此外,京津冀地区以及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分别在冬季和夏季对黄河叁角洲地[区的WSOC存在明显的输送。WSOC的质量吸收效率在冬季和夏季分别为1.32 m2/g和0.38 m2/g,冬季WSOC具有更强的吸光能力。WSOC的来源主要有五类:类似硫酸盐的形成、类似硝酸盐的形成、混合二次生成源、混合一次源以及生物质燃烧。二次生成源对于该地区WSOC的贡献最大,在冬季和夏季分别为59.5%和76.0%。气溶胶液态水(ALW)含量的升高以及颗粒物酸性的升高都会增加细颗粒物中二次生成WSOC的含量。黄河叁角洲地区背景站点冬季WSOC的浓度小于济南市城市站点,但WSOC/OC的浓度比值却略高于济南市。黄河叁角洲背景站点WSOC还具有更高的质量吸收效率,吸光能力更强。济南市细颗粒物中WSOC的主要来源与黄河叁角洲背景站点类似,不同的是,黄河叁角洲背景站点细颗粒物中WSOC主要来源于二次生成(59.5%),而济南市WSOC的主要来源却为一次排放(60.3%)。本研究为科技工作者系统认识黄河叁角洲地区细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尤其是WSOC的污染特征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为该地区细颗粒物污染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杨满元,杨宁,欧阳美娟,万丽,刘浩[4](2019)在《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典型的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本阶段(Grassplot,GT)、灌草阶段(Frutex and grassplot,FG)、灌丛阶段(Frutex,FX)和乔灌阶段(Arbor and frutex,AF),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对不同恢复阶段0~40cm土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E_(280)、E_(250)/E_(365)、E_(240)/SOC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着增加(P<0.05);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重组有机碳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P<0.05或P<0.01),与全磷、速效钾、pH值相关性不明显(P>0.05)。综上所述,土壤水溶有机碳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曹华星[5](2019)在《大气细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的污染特征及有机物的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细颗粒物中的有机碳对人体的健康和生活影响尤其明显,因此研究大气细颗粒物中的化学成分,分布规律及来源解析,对于认识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状况和控制颗粒物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大气有机污染是影响城市空气能见度和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分析了2016-2017年为期一年的上海市PM_(2.5)样品,利用TOC仪分析了样品中的WSOC、利用LC-MS分析了样品中的有机物。主要分析了PM_(2.5)季中WSOC的季节分布特征,WSOC与离子、气态污染物、元素的相关性以及灰霾日与非灰霾日中WSOC与离子、气态污染物、元素的关系,以及样品中的有机物,并对WSOC的来源进行解析。本次研究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采样期间,WSOC和IC的浓度均值分别为3.53μg/m~3、0.12μg/m~3。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尽管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高于国外发达城市。WSOC的季节变化呈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而其中的原因是是由不同气象条件的差异和污染源的变化造成的。(2)WSOC与O_3在夏季和冬季具有较好的正相关,而在春季和秋季却呈现负相关;WSOC与Na~+、NO_3~-在夏季的相关性较好,但WSOC与其他离子的R~2并未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致使其相关性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WSOC来源复杂造成的;在春季WSOC与Al、Cr、Mn的相关性较好,WSOC相对受机动车尾气、化石燃料燃烧。而在夏季,WSOC与As、Cr、Cu、Zn元素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在夏季WSOC主要有机动车尾气和化石燃烧燃烧所贡献。(3)在灰霾日期间,WSOC与O_3呈现正相关,说明WSOC有部分来源于二次转化;而在非灰霾日期间,WSOC。SO_2、Na~+、NH_4~+、SO_4~(2-)、NO_3~-、Nss-K~+均呈现正相关,说明WSOC主要来源受农业生产、燃煤、机动车尾气影响。整个来看,WSOC、IC、TC、O_3,V元素等外,灰霾日期间的PM_(2.5)、元素和离子均大于非灰霾日期间。其中WSOC主要可能是由于非灰霾日较活跃的光化学反应,致使转化的二次有机碳相对较多。(4)通过对流动相的组成筛选、流动相本身筛选、超声次数,萃取剂的筛选,采样膜的比较分析我们采取了合适的条件,并通过二级质谱得到质荷比为484.4、528.4、572.4、163.1的物质,然后根据手动解谱和数据库解谱相结合,得出了这些物质可能含有的官能团,比如羟基、氨基、醚键、酮键等官能团,并且严格控制母离子的误差及匹配率误差。再通过高分率飞行时间质谱和质谱数据库结合,共检验出36种物质,但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对其进行标样检验,故只能是可能存在。检出的物质种类类别为有机酸类、酚类、脂类、酮类等,这与已有的文献相合。(5)利用SPSS做主成分因子分析,分别对上海市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离子、元素进行了源解析。得出WSOC主要来源于二次转化、生物质燃烧和建筑扬尘等。(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郑翔宇[6](2019)在《施用生物炭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是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经高温裂解产生的一种木炭。近年来在改良土壤、减缓全球温室效应、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方面表现出很大潜能,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科学家的研究热点。生物炭还田还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增大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生物炭的制备过程不精密,它的制造过程会浓缩重金属,产生多环芳烃等有毒性有机物,附着在生物炭进入农田土壤中。因此较高浓度的生物炭可能造成作物的减产和土壤污染。生物炭的施入能提高土壤DOC含量,促进土壤污染物的解吸,被生物炭吸附的污染物可能带入水体,造成更大的污染。生物炭短期内在土壤中的作用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生物炭本身性质可能改变,对土壤的正向效应也可能发生改变。因此,通过探究生物炭的剂量-毒性效应,以及长期施用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可以更好的为生物炭的农田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生物炭浸提液浸种、小麦盆栽试验和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同提取温度和不同生物炭剂量,分析植物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如发芽率、叶绿素含量和MDA含量,以及不同时期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DOC的组分变化和荧光参数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两种生物炭(果树枝条和锯末)浸提液中DOC浓度随生物炭用量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的提取温度下生物炭溶出物中DOM组分不同。溶出物的分子量受温度和生物炭用量影响较小,整体表现为果树枝条生物炭<锯末生物炭。果树枝条和锯末生物炭溶出物浸种后,两种生物炭处理12 h前抑制小麦种子发芽,24 h后不再抑制。两种生物炭溶出物均能促进小麦芽长和根的生长。(2)添加生物炭后,小麦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降低,叶片叶绿素浓度降低,MDA浓度升高,土壤DOC明显增大,芳香化程度升高。种植0 d、30 d、44 d后土壤DOM的主要荧光组分有叁种且相同:UVC类腐殖酸、土壤富里酸、类色氨酸。DOM主要以陆源和自生源为主,且腐殖程度低。高浓度生物炭提高了土壤可降解度。生物炭添加量越多,土壤颜色越深,土壤反射率越低。(3)添加生物炭后土壤细菌不同,在第1天生物炭含量越高,微生物群落数越小,第6天时不同生物炭浓度处理间,微生物菌落总数无明显差别,但均低于对照处理。不同生物炭用量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同,不同浓度处理间表现出明显差异。3%生物炭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4)施用生物炭短期内可增大土壤碳含量,但施用5年后,施用生物炭的土壤DOC含量与刚加入时相似。生物炭添加量越高,初始的土壤分子量越大,但不同年限间的分子量差异越小。土壤腐殖化程度不高。外源输入为DOM的主要贡献。加入生物炭后没有出现新组分。土壤DOM的组分含量会随着生物炭使用年限变化,但与对照相比,小分子物质的减少缓慢。(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宋晟宇,智建辉,耿红[7](2019)在《太原采暖期PM_(2.5)中水溶性有机氮污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原市运用中流量采样器进行24 h PM_(2.5)样品采集,并进行水溶性有机碳(WSOC)、水溶性总氮(WSTN)、水溶性有机氮(WSON)以及无机离子分析,探究其浓度、组成、时间变化特征与来源。结果表明,冬季采暖期太原PM_(2.5)中WSON日平均浓度为(10.0±4.9)μg/m~3,平均占WSTN的44%。在无霾天(能见度>10 km)、微霾天(5 km≤能见度≤10 km)和重霾天(能见度<5 km),WSON分别为(1.1±1.0)、(4.3±2.9)、(15.5±4.5)μg/m~3。WSON/WSOC质量比从无霾天、微霾天到重灰霾天呈逐步增大趋势,其均值分别为0.3±0.5、0.47±0.16、0.64±0.15。PCA/APCS模型分析表明,燃煤燃烧、生物质燃烧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的混合源对WSON的贡献率为21.4%,建筑扬尘对WSON的贡献率为1.3%,烹饪对WSON的贡献率为1.7%。(本文来源于《环境卫生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胡佳宏,胡玉昆[8](2019)在《真空冷冻干燥-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提供了一种可批量处理、消耗低廉的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多水土质量比法提取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得到含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溶液,经磷酸酸化至pH小于2,将所得的溶液通过冷冻干燥进行浓缩,浓缩后的物质加高纯水复溶、在银舟中多次干燥富集后通过元素分析仪-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进行δ~(13)C值测定。本方法中对多水土质量比法提取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水土比例、振荡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将冷冻干燥的浓缩方式用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同位素测定的前处理。通过土壤样品的平行测定对比,δ~(13)C的标准差小于0. 1‰,表明该方法重现性好,样品测试精密度高。(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2期)
鲁慧莹,彭龙,张国华,毕新慧,王新明[9](2019)在《广州大气颗粒物水溶性有机氮的粒径分布特征和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溶性有机氮(WSON)在大气化学和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鲜有针对WSON粒径分布的研究。本研究利用大流量采样器在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期间采集了广州市各个季节PM_(10)中不同粒径段(<0.49μm、0.49~0.95μm、0.95~1.5μm、1.5~3.0μm、3.0~7.2μm、7.2~10μm)大气颗粒物样品共100个,分析了其中的水溶性总氮(WSTN)、WSON以及水溶性无机氮(WSIN)含量。结果表明,各个粒径段中WSON的浓度呈现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WSON主要分布在细颗粒物上,PM_3中WSON的季节平均浓度在1.15~2.62μg/m~3范围内,占PM_(10)中WSON总量的63%~71%。WSON的粒径分布呈现单峰分布,主要富集在0.49~1.5μm粒径段。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得分(PCA/APCS)分析表明,<0.49μm颗粒物上的WSON主要来源于本地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0.49~0.95μm颗粒物的WSON主要来源于建筑扬尘和光化学氧化二次生成过程;0.95~1.5μm颗粒物的WSON主要来源于光化学氧化二次生成过程。研究结果增加了目前对于WSON粒径分布特征和来源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王星,孙沙沙,王桂红,王萍萍,郭振[10](2018)在《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首先确定了比色测定的条件(比色波长和显色时间),并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测定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与TOC仪器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在测定WSOC值时,波长可选择在490 nm和525 nm,显色在2 h即可;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WSOC值与TOC仪器法的测定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可以用高锰酸钾比色法测定WSOC,虽然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相对于TOC仪器法的测定结果较低,但是与TOC仪器法测定结果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乘以矫正系数1. 28即可为TOC仪器法测定值。(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水溶性有机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灰霾日益严重,其中大气细颗粒物(PM_(2.5))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水溶性有机氮(water-soluble organic nitrogen,WSON)作为PM_(2.5)中的重要组分之一,对大气氮循环、二次气溶胶的理化性质以及人体的健康等有着很大的影响。太原作为典型的北方工业城市,灰霾污染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通过对太原市PM_(2.5)中WSON的总量特征的研究,研究其浓度水平与来源解析,为相关部门的防治灰霾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中流量大气PM_(2.5)采样器,于2016年12月、2017年4月、7月、10月在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五楼楼顶采集大气PM_(2.5)样品。通过有机碳/总氮分析仪、离子色谱测定样品的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水溶性无机离子以及水溶性总氮(water-soluble total nitrogen,WSTN)的含量,计算得到WSON的浓度。进而研究WSON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和浓度水平,最后用PCA/APC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bsolutel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模型对其进行来源解析,分析WSON的来源及贡献。研究表明:(1)太原市四季WSON浓度有显着差异,春夏秋冬平均浓度分别为0.90±0.27μg·m~(-3)、2.49±4.80μg·m~(-3)、2.84±0.83μg·m~(-3)、7.67±7.13μg·m~(-3),冬季WSON平均浓度最高。冬季与夏季WSON占WSTN较高,秋季次之,春季贡献率最低。平均WSON对WSTN的贡献为30%。(2)WSON与N/C夏季的相关性最高(R~2=0.65),表明夏季WSON的来源较单一,而其他叁季来源较多。气象条件也会影响WSON浓度,研究发现风速偏低、相对湿度较高时,WSON浓度较高。(3)PCA/APCS模型对WSON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太原春季燃煤源与汽车尾气源的混合源对WSON贡献率最大,达到了76%;夏季WSON的主要污染源为燃煤排放/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混合源,建筑扬尘及工业燃烧源,其贡献率分别为44.8%,13.7%,10.2%;秋季WSON的污染源除燃煤燃烧和汽车尾气混合源(40.6%)占主要部分外,建筑扬尘(4.9%)及生物质燃烧源(0.04%)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冬季PM_(2.5)中WSON的主要污染源为燃煤燃烧、生物质燃烧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的混合源,烹饪及建筑扬尘,其贡献率分别为21.4%,1.7%,1.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溶性有机碳论文参考文献
[1].曾兆荷,张海潇,赵云卿,郭照冰.南京北郊冬夏季大气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9
[2].宋晟宇.太原大气细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氮污染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9
[3].雒园园.黄河叁角洲地区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污染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杨满元,杨宁,欧阳美娟,万丽,刘浩.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J].草地学报.2019
[5].曹华星.大气细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的污染特征及有机物的识别[D].上海师范大学.2019
[6].郑翔宇.施用生物炭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宋晟宇,智建辉,耿红.太原采暖期PM_(2.5)中水溶性有机氮污染特性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9
[8].胡佳宏,胡玉昆.真空冷冻干燥-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同位素[J].分析试验室.2019
[9].鲁慧莹,彭龙,张国华,毕新慧,王新明.广州大气颗粒物水溶性有机氮的粒径分布特征和来源分析[J].地球化学.2019
[10].王星,孙沙沙,王桂红,王萍萍,郭振.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