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财政金融风险联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融风险,财政风险,防范
财政金融风险联动论文文献综述
郭亚婷,原文娟[1](2019)在《金融与财政联动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与防范措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世界各国,其产生金融风险的诱因是多方面且较为复杂的。因此,如何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所导致的危机已经成为目前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尚不完善,如果单一从金融角度或财政角度进行风险管控,势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文章选择从两个角度同时出发,分析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并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协调配合,提出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本文来源于《企业科技与发展》期刊2019年03期)
张传良[2](2019)在《金融与财政联动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与防范措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金融风险的防范是各国重点关注的话题。我国当前的金融体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此降低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相对复杂,如果只从金融或者财政方面进行风险防范,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将两者的优势进行协调互补。因此,文章从金融与财政联动视角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9年02期)
郭晓燕[3](2018)在《浅谈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和防范:金融与财政联动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对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十分重视,并坚决抵制发生各种类型的金融风险问题。本文将基于金融与财政联动视角,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展开分析,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对策。强化我国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任何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来源于《经贸实践》期刊2018年13期)
张娜[4](2015)在《地方财政金融风险联动机制视角下的中国市政债券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与金融,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资金交流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的联动关系。当前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地方融资方式将财政与金融捆绑在了一起,地方政府急切的需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来缓解地方债务压力,在这一点上,市政债券无疑是切实的选择。然而,国际上层出不穷的经济危机时刻提醒着人们,在灵活运用市政债券的同时,要注意市政债券对财政金融风险联动的影响作用。在此,本文运用资产负债的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财政金融风险的联动机制,整体上把握风险传导的各个途径,为论述市政债券发行对财政金融风险的影响奠定理论基础。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融通资金的重要金融工具,它连接着财政与金融两大系统,不仅可以克服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其他融资渠道的弊病,有效解决期限错配、规范融资渠道等问题,且若运用得当,能够通过其制度设计,起到弱化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联动的重要作用。然而市政债券作为跨越财政金融两个系统的融资工具,其本身也存在市场风险、财政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可能影响到财政金融风险联动的因素,尤其是信用风险,迫于地方债务的巨大压力,地方政府的意愿发债额度,与市政债券的安全规模往往存在不对称的关系,在这一点上通过市政债券融资存在安全隐患。对市政债券的运用是否得当,与地方政府的发行规模密切相关,因此有效的控制发行规模,对于防止由发行债券引起的财政金融风险的传递有重要作用。本文在这一方面结合地方自主发省市(即上海、江西和宁夏)的相关数据,对其安全的发债规模做了初步测算,以供其他城市参考。目前,中国已经认识到了发展市政债券市场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开展试点工作,但是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市政债券仍旧相去甚远。总体上看,在财政金融环境上有待完善,具体的说,在市政债券的具体运作模式上仍然有许多空间。本文就市政债券在中国发行的各项配套制度给出了具体的建议,相信只有事先规划好运作模式,市政债券未来的发展才能够更加顺畅。(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5-05-01)
张泉泉[5](2014)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和防范:金融与财政联动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金融与财政联动视角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是基于: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在导因和危害上的相关转化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复杂,同时存在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财政金融风险中;金融或财政单一角度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局限性和失效性,且两者各有优劣性。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应明确政府与金融机构的作用和职责,充分利用金融与财政处置风险的优势,协调配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诱因。(本文来源于《改革》期刊2014年10期)
黄爱华[6](2014)在《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的联动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和金融是一个紧密相依而又频繁冲突的相异对立体,企业、银行、政府等叁方面主体基于短视的动态博弈行为导致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发生链条式裂变,即促成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互相转化,甚至恶性循环,形成了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的联动机制。(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4年03期)
李伟[7](2010)在《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联动机制的博弈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财政和货币资金的关系为切入点,强调了在不同经济体制背景下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共生特征;通过政府、银行、国企之间的博弈关系,利用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政府担保情况下银行放贷引发风险的静态及动态模型进行细致描述;验证在目前的政企、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大量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的存在所导致的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互催生的效应。(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王正耀[8](2006)在《转轨时期中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联动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转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国民经济的两大主要部门即财政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密不可分,在渐进性的制度变迁过程中,财政与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主要的制度变迁成本。随着“强财政、弱金融”向“弱财政、强金融”格局的演变,制度变迁的成本分摊机制发生了变化,改革的成本从初期以财政承担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为主。这种转变固然与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支配能力的下降而其职能不断延伸扩张,使收支产生不匹配导致较大的财政风险密切相关,但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和货币政策的传导环节,成本的转嫁使国有商业银行积聚起巨大的金融风险,其典型表现为资本充足率的缺乏、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国际竞争力的下降等。现代经济的金融化特征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如不能及时、妥善的对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巨大金融风险加以控制和化解,那么在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业市场、银行间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处于被动局面,而且有可能导致其风险的不断恶化,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稳定产生冲击,有可能使多年改革的成果化为乌有。正因为如此,自1998年开始,我国对国有商业银行实现财务重组,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剥离不良资产等手段,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趋于好转,但其产权单一、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良资产的产生机制等问题依然存在。为彻底扭转国有商业银行的这种局面,2003年10月在政府的安排和推动下,采取了以外汇注资、剥离不良资产和产权改革等手段多管齐下的方式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我国采取了叁步走的战略。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原来存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内的金融风险显性化的过程。国有商业银行是提供准公共产品的机构,同时也具有马太效应的负外部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特殊的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安排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第二财政”,以及财政承担公共风险的职能属性等,所(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6-04-01)
财政金融风险联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阶段,金融风险的防范是各国重点关注的话题。我国当前的金融体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此降低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相对复杂,如果只从金融或者财政方面进行风险防范,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将两者的优势进行协调互补。因此,文章从金融与财政联动视角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财政金融风险联动论文参考文献
[1].郭亚婷,原文娟.金融与财政联动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与防范措施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
[2].张传良.金融与财政联动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与防范措施分析[J].中国市场.2019
[3].郭晓燕.浅谈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和防范:金融与财政联动视角[J].经贸实践.2018
[4].张娜.地方财政金融风险联动机制视角下的中国市政债券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
[5].张泉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和防范:金融与财政联动视角[J].改革.2014
[6].黄爱华.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的联动机制分析[J].时代金融.2014
[7].李伟.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联动机制的博弈模型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
[8].王正耀.转轨时期中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联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