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半横断论文_刘其兴

导读:本文包含了脊髓半横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脊髓,损伤,胶质,电位,横断,蛋白,干细胞。

脊髓半横断论文文献综述

刘其兴[1](2019)在《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区域自噬分子Beclin-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对脊髓半横断大鼠脊髓损伤区域Beclin-1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七叶皂苷钠改善脊髓半横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选取89只成年雌性SD大鼠,进行随机分组:假手术组(A组)9只,只切开椎板;生理盐水组(B组),七叶皂苷钠组(C组)各40只。B、C两组在腰2~3(L_(2~3))脊髓段建立稳定的左侧半横断损伤模型。B、C组分别在造模前30min经腹腔注射1.5ml生理盐水与1.5ml七叶皂苷钠液(6mg/Kg用生理盐水溶解)。在造模前,造模后第6h、1d、3d、7d以及14d分别对各组大鼠后肢进行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根据上述时间点对B、C两组分别取材,以损伤点为中心,将腰2~3(L_(2~3))脊髓段长约1.5cm的损伤区域取出,用于HE染色,观察脊髓神经细胞形态;用于免疫组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用Western-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脊髓损伤区域Beclin-1蛋白的表达。所有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平均值±标准误(x±s)来表示,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进行统计学检验,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脊髓神经功能评分(BBB评分):B、C两组造模后1d内左后肢运动功能消失;组内比较,在第3d后BBB评分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B、C两组组间比较:在造模后第7d后,C组BBB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A组脊髓组织中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形态结构完整,无水肿,细胞坏死。B、C两组比较发现:C组损伤区域中神经元破坏较B组轻,且部分神经元保存完整,胶质细胞增多。3,免疫组化Beliin-1阳性细胞表达:Beclin-1表达主要定位在脊髓损伤区域的胞浆与核膜,在细胞间质、轴突以及胞核轻微表达或者不表达。A组中脊髓损伤区域中有少量Beclin-1棕黄色颗粒表达,分布较疏松,呈低弱阳性表达。损伤组中Beclin-1表达主要分布在hSCI损伤区域,非损伤区域边缘较少。损伤组中棕黄色颗粒表达较多,分布较密集,呈强阳性表达。B、C两组组内比较:第14d的Beclin-1阳性细胞数低于第3d的Beclin-1阳性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时间点,B、C两组组间比较:第3d与第14d中的Beclin-1阳性细胞数比较:C组Beclin-1阳性颗粒数较B组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hSCI区域Beclin-1蛋白表达:B、C两组Beclin-1蛋白在造模后6h开始升高,造模后第3d达峰值,第7d开始降低,第14d最低。不同时间点,B、C两组组内比较:在第3d及以后时间点的灰度值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B、C两组组间比较:在第3d及以后时间点灰度值比较,C组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正常大鼠的脊髓中存在自噬低表达;hSCI后自噬表达增强;2,在大鼠hSCI模型中,七叶皂苷钠可增强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3,基于本研究发现推得七叶皂苷钠调节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同时可改善脊髓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BBB评分。(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期刊2019-06-05)

陈齐勇,林煜,梁硅清,刘伯龄[2](2017)在《脊髓半横断损伤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研究证明,神经系统显着影响骨折的愈合过程,神经不同层面、不同成分对骨痂影响各不相同。目的:制备脊髓半横断损伤并骨折的大鼠模型,观察神经完整性不同的骨折,愈合时骨痂量的不同和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其对骨痂生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分2组,制备单纯骨折模型及脊髓半横断损伤并骨折模型,切断右半侧脊髓。于术后14,28 d分批取材,取胫骨,称量湿质量,X射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组织形态变化,q PCR SYBR GREEN法检测骨折断端骨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骨形态发生蛋白2 m 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脊髓半横断损伤并骨折组,对侧胫骨湿质量大于患侧(P<0.05),均大于单纯骨折组(P<0.05);(2)X射线显示脊髓半横断损伤并骨折,对侧骨痂最大,患侧次之,单纯骨折骨痂最小;(3)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28 d脊髓半横断损伤并骨折组,对侧细胞排列紊乱;患侧纤维骨痂为主,细胞排列较规则;单纯骨折,骨性骨痂为主,细胞排列规则。(4)q PCR SYBR GREEN法结果显示,单纯骨折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较脊髓半横断损伤并骨折组高(P<0.05);(5)结果提示,完整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的必须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7年32期)

孙德日,胡慧媛,朱悦[3](2017)在《改良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损伤更小、存活率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的改良的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模型。方法将20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常规脊髓半横断模型组和改良脊髓半横断模型组,分别采用常规和改良的脊髓半横断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1 d、3 d、1周和2周通过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学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并结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脊髓后正中线定位以及二次手术显露脊髓的成功率等主要参数,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改良脊髓半横断模型组较常规脊髓半横断模型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BBB运动功能学评分更优,术中脊髓后正中线定位更准确,二次手术显露脊髓的成功率更高。在改良的脊髓半横断模型基础上,成功建立了脊髓瘢痕组织移植模型,成功率可达70%以上。结论改良的脊髓半横断模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运动功能学评分、术中脊髓后正中线定位及二次手术显露脊髓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更适用于脊髓损伤研究,尤其是非急性期脊髓损伤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周权明[4](2016)在《NSCs与PLGA复合体移植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的修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是目前临床工作种难以攻克的难题。而生物细胞学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治疗脊髓损伤带来新的治疗方案。目的:研究乳鼠脑组织源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联合聚乳酸-乙醇酸工程支架(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移植治疗SD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的效果。方法:(1)乳鼠NSCs的分离和培养的优化:取出生3天的SD乳鼠大脑颞叶皮质,分别用机械吹打法、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培养,通过免疫荧光法对NSCs进行鉴定和诱导分化;分别于培养的第2、5、7天计数细胞球直径及数目;通过MTT法比较原代及传代后第3亚代NSCs克隆增值速率。(2)NSC与PLGA复合体移植治疗SD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修复作用:将72只雌性SD大鼠分成6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手术组、NSCs移植组、PLGA移植组、NSCs+PLGA复合体共移植组。制作脊髓半横断模型,正常组不做处理,假手术组仅摘除椎板;其他各组行脊髓右侧半横断术;术后第7天,再次打开脊髓,手术组于损伤处移入20ul培养液,NSCs移植组移入含NSCs培养液;PLGA移植组将PLGA组织工程支架植入脊髓损伤处;NSCs+PLGA复合体共移植组将NSCs+PLGA复合体植入脊髓损伤处。每组大鼠于术前1d、术后7d、移植后第1、2、4、8周行BBB评分、IP评分等行为学,于移植后第2、4、8周,行电生理MEPs检查、病理HE染色。结果:(1)NSCs的分离和培养的优化:机械吹打组与胰酶消化组获得的NSCs,行免疫荧光发现,Nestin、NF-200、GFAP染色均阳性,培养第5、7天时,机械吹打组获得的细胞球数量和直径均高于相同培养时间点的胰酶消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吹打组原代和第3亚代细胞第2、5天细胞克隆增殖能力均优于同时间节点的胰酶消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行为学评价:移植后第4、8周时NSCs移植组、PLGA移植组、NSCs+PLGA复合体移植组BBB评分、IP评分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s移植组、PLGA移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第4、8周,NSCs+PLGA复合体移植组BBB评分、IP评分高于NSCs移植组、PLGA移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电生理:运动诱发电位(MEPs)潜伏期比较显示:移植后第2、4、8周,NSCs移植组、PLGA移植组、NSCs+PLGA复合体移植组优于手术组(p<0.05);移植后第2、4、8周NSCs+PLGA复合体移植组优于NSCs移植组、PLGA移植组(p<0.05)。同时间点各组健侧MEPs的潜伏期轻度优于手术侧,但是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意义(p>0.05)。(4)病理HE染色:各实验组脊髓组织行HE染色后,发现移植后第8周时,NSCs移植组、PLGA移植组、NSCs+PLGA移植组损伤处脊髓组织结构较前有所恢复,空洞、瘢痕组织少于手术组。NSCs+PLGA复合体移植组周围组织结构恢复更好,空洞、瘢痕组织少于NSCs移植组、PLGA移植组。结论:1.机械吹打法、胰酶消化法均可成功分离培养、诱导分化NSCs,但是机械吹打法分离培养的NSCs的克隆增殖能力优于胰酶消化法。2.通过行为学、电生理及病理学评估发现NSCs+PLGA复合体移植对SD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尤其对后肢运动能力的恢复比较明显。但是对脊髓损伤的解剖结构的重塑和功能的恢复作用有限。3.NSCs、PLGA单独移植时行为学、电生理、病理学评价较手术组有一定的改善,但改善程度弱于两者复合体移植治疗。(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6-06-01)

于飞,薛澄,施洋,李军,姚安会[5](2016)在《大鼠脊髓半横断伤联合架桥模型制作及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伤联合架桥模型,为研究脊髓损伤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制作大鼠脊髓半横断伤模型,然后取大鼠前肢正中神经,并于半横断伤两端行正中神经架桥术。术后4周,左心室灌注固定取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FAP、RECA、NF-200;另一部分动物行单宁酸-氯化铁灌注;观察移植物内有无血管、血管内有无血流、血管与周边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外周神经架桥后4周,移植正中神经贴合于脊髓背侧1/2。移植神经内有RECA阳性的血管存在,而且有血流可以到达移植物内部,且神经纤维(NF-200阳性)与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关系紧密。结论:大鼠脊髓半横断伤联合正中神经架桥术后,由宿主可以向移植物内长入新生血管,血管有利于神经纤维的存活及生长。本模型为较好的外周神经移植的存活模型,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6年13期)

李东印,张晔,刘晓梅,郑辉,陈尚[6](2015)在《bFGF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血清培养技术获得SD大鼠BMSCs行CM-DiI标记。8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损伤组、BMSCs移植组、bFGF+BMSCs移植组,每组各20只。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移植组采用明胶海绵和细胞悬液填充。分别于术后3、7、14、21 d用BBB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区CM-DiI、GFAP和GAP-43的表达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FGF+BMSCs移植组和BMSCs移植组大鼠的左后肢运动功能较损伤组有明显改善(P<0.05),且bFGF+BMSCs移植组与BMSC移植组相比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损伤组GAP-43的表达量极少,BMSCs移植组则有少量表达,而bFGF+BMSCs移植组呈高表达;bFGF+BMSCs移植组术后早期GFAP高表达,BMSCs移植组次之,损伤组最少,但14d后,GFAP表达刚好相反。结论:bFGF+BMSCs移植较BMSCs移植能更好地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的再生。(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康鑫,吴卓,夏亚一[7](2015)在《大鼠T_(10)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的制备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制备大鼠T10脊髓半横断动物模型,模拟脊髓损伤,研究其病理生理变化,为研究急性脊髓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提供基础。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两组: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各12只。脊髓损伤组咬除棘突及相应椎板,横向半切断T10脊髓,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分别于术后1、3、5、7、14、21、28 d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同时于术后7、14、21、28 d分别检测其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记录N1和P1波潜伏期,进而评估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结果脊髓损伤组大鼠术后BBB运动功能评分较低,在术后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制作过程简单,易于复制,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2015年05期)

邹云,余资江,林金棠[8](2015)在《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S-100B表达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SCI)后损伤区域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B)的表达情况。方法:将70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及模型组(行T10脊髓右侧半切术,术后分为1 d,7 d,14 d,21 d,28 d组,每组各10只);术后于相应时间点采用BBB及Reuter法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评分后处死大鼠,对SCI后损伤区域行S-100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S-100B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损伤区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1)BBB与Reuter评分显示模型组大鼠麻醉清醒后即出现瘫痪及感觉功能障碍,术后7 d神经功能开始好转,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经功能逐渐恢复,14 d时后肢神经功能恢复最明显;(2)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少量表达S-100B,模型组S-100B表达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均增高,S-100B表达在14 d时达到高峰,大量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28 d时S-100B表达趋于稳定;(3)Western blot检测S-100B蛋白表达水平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一致;(4)电镜下SCI后损伤区域神经元肿胀,变性,细胞器减少,线粒体水肿,空泡变性。结论:SCI后S-100B表达增高,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可能与损伤神经的自发修复过程有关。(本文来源于《贵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邹云,余资江,林金棠[9](2015)在《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变化规律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变化规律及其在损伤修复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将70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及模型组(行T10脊髓右侧半切术,术后分为1,7,14,21及28 d组,每组各10只),术后于相应时间点采用BBB法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评分后处死大鼠,分别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大鼠SCI后的损伤部位脊髓的组织形态学变化,GFAP及MBP阳性细胞。结果:(1)BBB评分,模型组大鼠麻醉清醒后即出现瘫痪,术后7 d伤侧后肢运动功能开始好转,神经功能逐渐恢复,14 d时恢复最明显;(2)HE染色,模型组大鼠术后1 d可见损伤区域弥漫性出血,神经元变性、坏死,7 d时炎性细胞浸润,14~21 d时囊腔形成,术后28d脊髓损伤处被瘢痕组织替代;(3)GFAP阳性细胞,模型组GFAP表达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均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术后14 d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达到高峰;(4)MBP阳性细胞,模型组术后1 d MBP表达明显降低,损伤区域内髓鞘破坏,术后7 d轴突间隙增宽,MBP表达开始升高,术后14 d轴突间隙扩大。结论:SCI后,大鼠后肢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有关。(本文来源于《贵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赵京杰,纪萌,方震,刘玉秋,刘士伟[10](2015)在《电针在治疗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功能康复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电针治疗在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成年Wister大鼠48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假手术电针组(B组)、脊髓损伤组(C组)、损伤治疗组(D组)。A,C两组不进行电针治疗,B,D两组进行电针治疗。所有组大鼠于术后1,3,7,14d进行BBB行为学评分、斜板试验评定和测试大鼠后肢功能。14d后进行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结果所有组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A,B两组的实验结果差异无显着性(P>0.05),C,D两组较A,B两组BBB评分明显减少,斜板角度明显降低,SEP和SEP的潜伏期延长,峰-峰值减小。1d时,BBB行为学评分和斜板试验A,B两组高于C,D组,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d时,A,B组评分和斜板试验角度大于C,D两组;7d时,A,B两组结果趋于稳定,好于C,D两组;14d时,C,D两组结果明显变好,D组实验结果优于C组,且两组实验结果两两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电针在治疗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功能康复中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恢复。(本文来源于《潍坊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脊髓半横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研究证明,神经系统显着影响骨折的愈合过程,神经不同层面、不同成分对骨痂影响各不相同。目的:制备脊髓半横断损伤并骨折的大鼠模型,观察神经完整性不同的骨折,愈合时骨痂量的不同和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其对骨痂生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分2组,制备单纯骨折模型及脊髓半横断损伤并骨折模型,切断右半侧脊髓。于术后14,28 d分批取材,取胫骨,称量湿质量,X射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组织形态变化,q PCR SYBR GREEN法检测骨折断端骨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骨形态发生蛋白2 m 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脊髓半横断损伤并骨折组,对侧胫骨湿质量大于患侧(P<0.05),均大于单纯骨折组(P<0.05);(2)X射线显示脊髓半横断损伤并骨折,对侧骨痂最大,患侧次之,单纯骨折骨痂最小;(3)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28 d脊髓半横断损伤并骨折组,对侧细胞排列紊乱;患侧纤维骨痂为主,细胞排列较规则;单纯骨折,骨性骨痂为主,细胞排列规则。(4)q PCR SYBR GREEN法结果显示,单纯骨折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较脊髓半横断损伤并骨折组高(P<0.05);(5)结果提示,完整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的必须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髓半横断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其兴.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区域自噬分子Beclin-1的影响[D].大理大学.2019

[2].陈齐勇,林煜,梁硅清,刘伯龄.脊髓半横断损伤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

[3].孙德日,胡慧媛,朱悦.改良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7

[4].周权明.NSCs与PLGA复合体移植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的修复作用[D].石河子大学.2016

[5].于飞,薛澄,施洋,李军,姚安会.大鼠脊髓半横断伤联合架桥模型制作及评估[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

[6].李东印,张晔,刘晓梅,郑辉,陈尚.bFGF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5

[7].康鑫,吴卓,夏亚一.大鼠T_(10)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的制备及评价[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5

[8].邹云,余资江,林金棠.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S-100B表达的变化[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5

[9].邹云,余资江,林金棠.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变化规律及意义[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5

[10].赵京杰,纪萌,方震,刘玉秋,刘士伟.电针在治疗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功能康复中的研究[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一1:手术建立模型图2一2:脊髓半横断一5同时行单侧脊神经背根切断和同侧#~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肽II和肽...脊髓半横断后6侧半横断对侧头端...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位点前后NF...脊髓半横断损伤,HE染色(X10O)

标签:;  ;  ;  ;  ;  ;  ;  

脊髓半横断论文_刘其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