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液膜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面,稳定性,弹性,通量,溶解度,传质,黏度。
液膜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曦,施智贤,庄立宇,叶学民[1](2019)在《活性剂对表面声波作用下薄液膜铺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表面声波作用下含不溶性活性剂的部分润湿薄液膜的铺展过程,推导出了液膜厚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无量纲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声波引起的漂移流主导的液膜铺展过程及漂移流与毛细力共同控制的铺展过程.结果表明表面声波驱使液膜铺展及移动,而活性剂进一步促进了液膜的铺展过程,且当活性剂存在时受漂移流与毛细力共同控制的铺展过程中出现了铺展半径收缩的现象,使得液膜达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更长.另外,液膜最大厚度和铺展半径的变化速度随着分离压与活性剂浓度的相关系数a值、Marangoni数M值的增大而加快.(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许瑞[2](2019)在《涡流工具作用下水平管壁面液膜厚度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天然气气田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气井积液问题不可避免。如果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不仅会缩短气藏开采周期,并且会对地层造成污染和伤害。利用涡流工具减缓气井积液是一种高效且低能耗的气井排水采气技术,但该技术当今在我国尚处在探索阶段,亟需加深对涡流排水采气工艺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的研究。本文建立了放置涡流工具后水平管内气液两相不同流动阶段的管壁液膜厚度理论计算模型。基于实际物理现象,建立了气液两相在水平管内涡流工具螺旋凹槽段、自由剪切旋流段以及环状流段的控制方程,根据不同阶段的流动特征,假设了合理的边界条件,通过对数量级进行分析,忽略高阶小量,对模型进行简化。基于气液两相不同流动阶段的表面力平衡条件和液面传质条件,联立控制方程,对液膜厚度进行求解,最终得到了气液两相不同流动阶段的壁面液膜厚度理论计算模型。设计了下入深度可调的双平行电导探针传感器,通过室内实验测量了安装涡流工具后水平管内不同液膜发展阶段壁面液膜厚度。实验发现涡流工具螺旋凹槽段的壁面液膜厚度随螺旋周角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自由剪切旋流段液膜厚度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减弱,环状流阶段管壁不同周向位置处液膜厚度趋于均匀,并且不同液膜发展阶段,水平管底部壁面液膜厚度始终高于管道顶部壁面液膜厚度。通过改变气相和液相折算速度,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放置涡流工具后水平管壁面液膜厚度变化规律。经分析发现,随着气相折算速度的增长,水平实验管内不同液膜发展阶段的液膜厚度均有所衰减,并且衰减程度与气相折算速度的增长幅度呈现正相关性。随着液相折算速度的增加,水平实验管内不同液膜发展阶段的液膜厚度均有所增加,增加程度与液相折算速度的增长幅度正相关。通过对比水平实验管内不同液膜发展阶段的液膜厚度变化情况发现,随着液膜轴向运动距离的增加,液膜厚度逐渐衰减,但不同液膜发展阶段,其衰减幅度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6-03)
康忠涛,李清廉,成鹏[3](2019)在《同轴环缝气流作用下锥形液膜线性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气液同轴离心式喷嘴的雾化机理,对同轴气体作用下的锥形液膜进行时间稳定性分析,推导同轴气体作用下锥形液膜的色散方程,建立离心式喷嘴出口参数预测模型,用于数值求解色散方程。结果表明:喷嘴出口液膜厚度随着喷注压降的增加而减小,喷雾锥角、液膜速度和轴向速度随着喷注压降的增加而增大。同轴气体作用下液膜由正弦模式的表面波主导,因为正弦模式的表面波增长率远大于曲张模式的表面波增长率。当环缝气体喷注速度较小时,增加气体速度会减小气液相对速度,从而减弱气液相互作用,使得液膜主导表面波增长率和频率减小、破碎时间和破碎长度增加。而当环缝气体速度超过一个临界值后,随着气体速度的增大,液膜主导表面波增长率和频率迅速增大,破碎时间和破碎长度迅速减小。(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明兰[4](2018)在《表面弹性和分离压协同作用下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泡沫在工业和生活领域中应用广泛。在泡沫体系中,分散气相通过液体膜相隔,因而泡沫间的液膜可通过排液控制泡沫稳定性,因此研究液膜排液稳定性有利于揭示泡沫衰变机理,进而为泡沫在各领域内的高效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现阶段多以从活性剂溶液池中提拉出的悬挂薄膜的排液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究分离压和表面黏弹性对排液过程的影响。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实验方面,或只考虑某一单一影响因素,尚缺乏理论上的深刻认识。为此,本文在分别考虑液膜含不溶性和可溶性活性剂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液膜厚度,表面速度,表面和内部活性剂浓度的垂直液膜排液模型,并分析分离压、表面弹性、溶解度和吸附系数对排液过程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含可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以Navier-Stokes方程作为控制方程,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含可溶性活性剂的顶端固定,底端与活性剂溶液池相连的垂直液膜排液模型,并引入指数型分离压模型和表面弹性方程,推导液膜厚度,表面速度,表面和内部活性剂浓度的耦合方程组。(2)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基础上,对推导所得计算模型进行简化,并通过Freefem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表面弹性和分离压单独作用和耦合作用下的液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当二者耦合作用时,可得到较稳定液膜,排液前期增加表面弹性可提高液膜厚度,降低表面速度和促使液体逆流从而减缓排液过程,后期出现黑膜后,分离压中的静电斥力起主要作用,延缓液膜“老化”。(3)针对含可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分离压作用的前提下,通过Freefem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难溶性系数,吸附系数和极限膨胀弹性对含可溶性活性剂液膜排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液膜稳定性随活性剂的溶解度和吸附系数降低而增加,极限膨胀弹性的作用效果随排液进行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12-01)
叶学民,李明兰,张湘珊,李春曦[5](2018)在《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下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的基础上,采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表面速度和活性剂浓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表面弹性和分离压单独作用和耦合作用下的液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表面弹性与分离压均对垂直液膜排液过程有显着影响.表面弹性单独作用时,液膜初始厚度随弹性增大,黑膜仅在液膜顶部形成,长度较短且不能稳定存在;分离压单独作用时,活性剂随流体不断汇集在底端,液膜表面无法形成表面张力梯度,不发生逆流现象;当二者耦合作用时,可得到较稳定的液膜,排液前期增加表面弹性可提高液膜的厚度、降低表面速度和促使液体逆流,从而减缓排液过程;后期出现黑膜后,分离压中的静电斥力起主要作用,延缓液膜"老化".(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6期)
史腾华,贾悦,吕晓龙,陈华艳,王暄[6](2017)在《基于界面聚合法于复合层中添加载体对支撑液膜增进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界面聚合法在聚偏氟乙烯(PVDF)疏水膜支撑体表面分别制备了含有载体的活性复合支撑液膜和普通复合支撑液膜,研究了两种复合膜的基本性质、传质性能以及稳定性.结果显示,复合层中载体的加入改变了涂层的表面形态和孔径等,从而影响了聚酰胺层的基本性质,使其亲水性增强,荷负电性增强.液膜萃取N(Ⅱ)的实验结果显示,活性复合膜的初始通量比普通复合膜提高了66.0mg/(m~2·h),5h萃取率提升了8.5%,反萃率提升了7.3%,通量衰减率降低了20.6%.载体在复合层中的加入促进了Ni(Ⅱ)的传质效率,同时增进了支撑液膜萃取过程的稳定性.相比普通复合支撑液膜,活性复合支撑液膜在传质效率和运行稳定性方面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5期)
胡子俊,方舟华,赵西增,孙志林[7](2017)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液滴冲击液膜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IP方法开展了表面张力作用下液滴冲击液膜现象的数值模拟。模型采用紧致插值曲线CIP(Constrained Interpolation Profile)方法离散Naiver-Stokes方程,通过THINC/SW(Tangent of Hyperbola for Interface Capturing/Slope Weighting)方法重构了自由面。表面张力采用CSF(Continuum Surface Force)模型求得,其中法向量和曲率通过高度函数(HF:Height Function)计算。通过与文献中数值计算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高度函数方法求解表面张力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IP方法,结合高度函数HF方法计算表面张力可准确重现液滴冲击过程中的复杂自由面现象。(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期刊2017-09-23)
叶学民,杨少东,李春曦[8](2017)在《分离压和表面黏度的协同作用对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分离压作用的前提下,引入随活性剂浓度变化的表面黏度模型,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和液膜表面速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常表面黏度和变表面黏度情形下的液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表面黏度是影响液膜排液过程的重要因素,当不考虑表面黏度时,液膜表面呈"流动"模式,反之呈"刚性"模式,且随表面黏度增加,液膜排液速率明显减缓.分离压对"黑膜"的形成至关重要,分离压单独作用时,其形成的"黑膜"长度较短,而只考虑表面黏度时,则不能形成稳定的"黑膜".而在二者协同作用下,液膜中部形成了向下扩展、厚度很薄但非常稳定的"黑膜",且"黑膜"厚度、出现时间均随表面黏度的增大而增加.当考虑活性剂浓度对表面黏度的影响时,表面速度受此影响显着;在形成"黑膜"长度及出现时间方面与相应常表面黏度的情形基本类似,但其"黑膜"厚度小于相应常表面黏度,故在液膜排液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失稳.(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9期)
王志强,陈家善,张莹,林圣享[9](2017)在《单个上升气泡与异质液膜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在流体区域内气泡上升然后与异质液膜接触的过程中,气泡速度、形状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区域内液膜的运动特性。本文采用FTM方法模拟研究了在2D×D的空间范围内单个气泡从静止开始上升到与异质液膜接触过程中的运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气泡上升到与液膜一定距离后,会使液膜中间凸起变薄,并将液膜挤向两侧,气泡的竖直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液膜厚度不同时,气泡上升初期相同时刻的纵横比?基本相同;气泡上升后期相同时刻的纵横比随着液膜厚度的增厚而增大;不同表面张力下,相同时刻气泡纵横比随着表面张力的减小而减小;表面张力越小,气泡顶部和底端的压力差会越小,上升速度越小。(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刘华,龚路远,沈胜强,陈学[10](2016)在《水平管外液膜液滴作用下的蒸汽流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水平管外液体和气体相互作用下的两相流动特性,选择蒸发器中广泛应用的转角正方形排列管束为物理模型,采用流体体积函数(VOF)方法追踪气液界面,提出液体在管间以液滴形式存在的模型假设,结合管间空隙率数据来初始化水平管外液膜厚度和液滴直径,模拟蒸汽在管外液膜和管间液滴作用下的流动过程,分析气液两相的压力场和速度场.结果表明:小喷淋密度下,进出口压降计算值和实验吻合良好;在计算域内,下部区域压力值高于上部区域,且最小压力分布在液滴附近的右下侧区域;压力分布的不均会造成液滴在下落过程中的变形.(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液膜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天然气气田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气井积液问题不可避免。如果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不仅会缩短气藏开采周期,并且会对地层造成污染和伤害。利用涡流工具减缓气井积液是一种高效且低能耗的气井排水采气技术,但该技术当今在我国尚处在探索阶段,亟需加深对涡流排水采气工艺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的研究。本文建立了放置涡流工具后水平管内气液两相不同流动阶段的管壁液膜厚度理论计算模型。基于实际物理现象,建立了气液两相在水平管内涡流工具螺旋凹槽段、自由剪切旋流段以及环状流段的控制方程,根据不同阶段的流动特征,假设了合理的边界条件,通过对数量级进行分析,忽略高阶小量,对模型进行简化。基于气液两相不同流动阶段的表面力平衡条件和液面传质条件,联立控制方程,对液膜厚度进行求解,最终得到了气液两相不同流动阶段的壁面液膜厚度理论计算模型。设计了下入深度可调的双平行电导探针传感器,通过室内实验测量了安装涡流工具后水平管内不同液膜发展阶段壁面液膜厚度。实验发现涡流工具螺旋凹槽段的壁面液膜厚度随螺旋周角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自由剪切旋流段液膜厚度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减弱,环状流阶段管壁不同周向位置处液膜厚度趋于均匀,并且不同液膜发展阶段,水平管底部壁面液膜厚度始终高于管道顶部壁面液膜厚度。通过改变气相和液相折算速度,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放置涡流工具后水平管壁面液膜厚度变化规律。经分析发现,随着气相折算速度的增长,水平实验管内不同液膜发展阶段的液膜厚度均有所衰减,并且衰减程度与气相折算速度的增长幅度呈现正相关性。随着液相折算速度的增加,水平实验管内不同液膜发展阶段的液膜厚度均有所增加,增加程度与液相折算速度的增长幅度正相关。通过对比水平实验管内不同液膜发展阶段的液膜厚度变化情况发现,随着液膜轴向运动距离的增加,液膜厚度逐渐衰减,但不同液膜发展阶段,其衰减幅度差异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膜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春曦,施智贤,庄立宇,叶学民.活性剂对表面声波作用下薄液膜铺展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9
[2].许瑞.涡流工具作用下水平管壁面液膜厚度变化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
[3].康忠涛,李清廉,成鹏.同轴环缝气流作用下锥形液膜线性稳定性分析[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9
[4].李明兰.表面弹性和分离压协同作用下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
[5].叶学民,李明兰,张湘珊,李春曦.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下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J].物理学报.2018
[6].史腾华,贾悦,吕晓龙,陈华艳,王暄.基于界面聚合法于复合层中添加载体对支撑液膜增进作用的初步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17
[7].胡子俊,方舟华,赵西增,孙志林.表面张力作用下液滴冲击液膜的数值模拟[C].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2017
[8].叶学民,杨少东,李春曦.分离压和表面黏度的协同作用对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7
[9].王志强,陈家善,张莹,林圣享.单个上升气泡与异质液膜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J].应用力学学报.2017
[10].刘华,龚路远,沈胜强,陈学.水平管外液膜液滴作用下的蒸汽流动特性[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