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淋巴结微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淋巴结,前哨,肺癌,细胞,肿瘤,半胱氨酸,腋窝。
淋巴结微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1](2019)在《D2-40和CD34在口腔鳞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及病理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CK14、D2-40和CD34的在口腔鳞癌患者清扫淋巴结中的表达水平以其临床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确诊为鳞状细胞癌并行颈淋巴清扫术的患者,患者术后组织标本均经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口腔鳞癌患者D2-40和CD34的表达及其淋巴结CK14的表达。结果:25例患者共计51枚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转移者,CK14表达阳性。有淋巴结微转移组的D2-40和CD34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14、D2-40和CD34免疫组化检测对常规组织学淋巴结检查阴性但存在微转移的患者的筛选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作为协同判断口腔鳞癌微转移及进展程度与预后的指标。(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8)
赵炜杰,赵光强,叶联华[2](2019)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与预后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术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首选方式,影响NSCLC预后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转移和复发。近年来研究发现淋巴结微转移是Ⅰ期NSCL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微转移逐渐成为现代精准医学的研究热点,尽早发现微转移对肺癌的诊断,早期干预及精准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淋巴结微转移的概念、临床检测方法和检测标记物、以及对预后和辅助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魏东,薛志芳,刘博,王耀一,郝雁冰[3](2019)在《pN_0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GF-B和PDGFR-α的表达及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pN_0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源性生长因子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PDGF-B)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PDGFR-α)的表达及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术后经常规病理检查证实为pN_0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6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手术治疗的非肺癌病例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DGF-B和PDGFR-α的表达水平,观察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下及是否伴有微转移患者PDGF-B和PDGFR-α阳性率,并使用此项指标对患者进行微转移诊断,观察其诊断特异度及灵敏度。结果: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分型、肿瘤直径、组织学分析及是否伴有吸烟史患者PDGF-B和PDGFR-α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PDGF-B和PDGFR-α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研究组。研究组II-III期PDGF-B、PDGFR-α阳性率显著高于I期患者,伴有微转移患者PDGF-B和PDGFR-α阳性率显著高于无微转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GF-B及PDGFR-α的表达对pN_0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微转移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其过表达可能预示患者伴有微转移,能为术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22期)
高洋,李姝,项鹏程,虞飞,冯立文[4](2019)在《CEA、PCK蛋白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其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中胃癌微转移是胃癌术后复发的一个潜在因素~([2,3])。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是指在病理学HE染色为阴性的淋巴结中,通过免疫组化、放射性免疫技术或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检测特异性肿瘤标记物,发现的单个肿瘤细胞或微小肿瘤细胞束,其直径介于0.2~2 mm的微转移灶~([4])。胃癌微转移的途径可经淋巴结、外周血、骨髓及局部腹膜、腹腔等转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发生在淋巴结的转移~([5])。研究显示,CEA(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刘瀚元,朱晨辰,申震,吴大保,朱靖[5](2019)在《前哨淋巴结病理超分期检测肿瘤微转移在子宫颈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活检和病理超分期技术在子宫颈癌中检测微转移的应用。方法收集子宫颈癌淋巴结组织标本51例行病理超分期检测:组织标本连续切片20张,厚度4μm;第3、8、13、18切片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CK(AE1/AE3),余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 51例患者SLN经病理超分期检测,5例(9.8%)检出肿瘤转移,其中2例(3.9%)微转移,3例(5.9%)孤立的肿瘤细胞。随访至今尚无肿瘤复发。结论病理超分期技术可以检出常规HE染色可能漏检的肿瘤微转移灶; SLN活检旨在作为盆腔淋巴结切除的可能代替治疗方案,以避免过度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王泽,卢灿荣,崔建新,邱兆岩[6](2019)在《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18例乳腺癌伴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腋窝淋巴结清扫组(57例)和淋巴结未清扫组(61例),比较两组生存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腋窝淋巴结清扫组和未清扫组的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18%和98.25%,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8.18%和96.49%,两组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70,P=0.605)。结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患者可不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但应加强术后辅助治疗。(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杨燕君,董跃华,张晓丽,姜伟华,王贵刚[7](2019)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诊治的p N0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8例(非小细胞肺癌组)临床资料,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关系。以本院同期肺良性肿瘤患者(良性肿瘤组,n=62)及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n=80)为对照。以CK20mRNA、MUC1mRNA为标志物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 N0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情况。结果经病理学确认和CK20mRNA、MUC1mRNA检测,78例p N0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淋巴结微转移患者31例(39. 7%),非淋巴结微转移患者47例(60. 3%);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肿瘤中相比,非小细胞肺癌组患者血清Hcy、Cys C、MMP2及MMP9、TIMP1和TIMP2水平明显升高(P <0. 05),且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上述因子水平明显高于非淋巴结微转移患者(P <0. 05)。结论 NSCLC患者血清中Hcy及Cys-C的水平与淋巴结微转移有关。(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吴韩锦,殷珂欣,黄德华,甄运寰[8](2019)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直肠癌(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经升至第3位和第5位[1]。目前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成熟发展,肿瘤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但大部分患者仍存在复发的可能性,这可能与淋巴结微转移有关。研究认为淋巴结微转移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和评估肿瘤患者预后的一(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解新鹏,刘维芳,张宇,吴迪,张秀祥[9](2019)在《前哨淋巴结微转移与腋窝淋巴结复发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态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自从开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以来,一部分乳腺癌患者因前哨淋巴结阴性而免除了腋窝淋巴结清扫,而另一部分患者因前哨淋巴结微转移选择术后放射治疗或是化疗以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从而减少了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运动障碍以及感觉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少部分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腋窝淋巴结复发。对此,部分学者认为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即使不做腋窝淋巴结清扫,腋窝淋巴结复发率也未见明显增加;但部分学者则认为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应被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残留的肿瘤病灶能增加腋窝淋巴结复发率,因此应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于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处理方式,国内外专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目前众多研究者仍在不懈地进行相关临床试验及大数据分析,旨在为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2期)
丁修敬[10](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增强CT与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增强CT相关结果与术中所取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心胸外科2017年12月—2018年11月经根治性切除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根据增强CT结果比较各组间淋巴结微转移的差异。结果肿瘤直径≥3 cm者为26例,淋巴结有微转移8例,直径<3 cm者24例,发现淋巴结微转移2例,两组间淋巴结微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5,P<0.05)。病灶轻度强化者为21例,淋巴结有微转移3例,病灶明显强化者29例,发现淋巴结微转移7例,两组间淋巴结微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3,P<0.05)。淋巴结最小直径≤1.0 cm者为35例,淋巴结有微转移4例,淋巴结最小直径>1.0 cm者15例,发现淋巴结微转移6例,两组间淋巴结微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6,P<0.05)。未发现淋巴结肿大者为33例,淋巴结有微转移5例,肺门淋巴结肿大者7例,发现淋巴结微转移1例,纵膈淋巴结肿大者5例,发现淋巴结微转移1例,肺门与纵膈淋巴结均肿大者5例,发现淋巴结微转移3例,各组间淋巴结微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9,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肿瘤大小、病灶强化程度、淋巴结最小直径及淋巴结肿大位置等各组间淋巴结微转移率差异有显着性。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大小、淋巴结最小直径与淋巴结肿大位置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有相关性,但肿瘤强化程度与之关系不大。结论术前增强CT检查结果中肿瘤大小、淋巴结最小直径与淋巴结肿大位置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08期)
淋巴结微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手术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首选方式,影响NSCLC预后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转移和复发。近年来研究发现淋巴结微转移是Ⅰ期NSCL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微转移逐渐成为现代精准医学的研究热点,尽早发现微转移对肺癌的诊断,早期干预及精准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淋巴结微转移的概念、临床检测方法和检测标记物、以及对预后和辅助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淋巴结微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张佳.D2-40和CD34在口腔鳞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及病理学意义[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9
[2].赵炜杰,赵光强,叶联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与预后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
[3].魏东,薛志芳,刘博,王耀一,郝雁冰.pN_0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DGF-B和PDGFR-α的表达及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19
[4].高洋,李姝,项鹏程,虞飞,冯立文.CEA、PCK蛋白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
[5].刘瀚元,朱晨辰,申震,吴大保,朱靖.前哨淋巴结病理超分期检测肿瘤微转移在子宫颈癌中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6].王泽,卢灿荣,崔建新,邱兆岩.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9
[7].杨燕君,董跃华,张晓丽,姜伟华,王贵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关系的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9
[8].吴韩锦,殷珂欣,黄德华,甄运寰.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19
[9].解新鹏,刘维芳,张宇,吴迪,张秀祥.前哨淋巴结微转移与腋窝淋巴结复发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9
[10].丁修敬.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增强CT与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