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
摘要:本文对张宗礼教授采用调理三焦法治疗水肿的诊疗思路进行介绍。张宗礼教授强调三焦不利是导致水肿产生的病理基础,提出调理三焦的目的在于恢复水道、气道的畅通,恢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本文在《黄帝内经》有关三焦理论基础上,从基础理论出发探讨、总结张宗礼教授采用调理三焦法治疗水肿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思路。
关键词:《黄帝内经》;调理三焦法;水肿;治疗思路
Abstract:ThispaperpresentsprofessorZhangZongli’sexperienceindiagnosisandtreatmentofedemawhichbasesonthetherapyofconditioningTripleEnergizerinHuangdi’sCanonMedicine.ProfessorZhangemphasizesthatdysfunctionofTripleEnergizeristhephathogenesisofedema.TheaimofconditioningTripleEnergizeristorecoverthecirculationofqiandfluid.ThenthefunctionofZangandFucanbenormal.
Keywords:Huangdi’sCanonMedicine;ConditioningTripleEnergizer;Edema;Experienceindiagnosisand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2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张宗礼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30余年,学验颇丰。近年来,张宗礼教授采用调理三焦法治疗水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以《黄帝内经》关于三焦理论为基础探讨张宗礼教授治疗水肿的诊疗思路。
张宗礼教授认为临床所见的水肿属于《内经》中“水”的范畴,临床多表现为颜面部,下肢甚至全身水肿。与《内经》中“目下肿”、“目窠上微肿”、“足胫肿”、“腹乃大”、“时咳”等症状相一致。张教授认为《内经》中所包含的水肿范围比较广泛,但在临床治疗时应将肝脏损伤导致的水肿除外,此类疾病应以鼓胀进行辨证论治。
1.《内经》对三焦理论的论述及三焦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1.1《内经》对三焦理论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于三焦的论述有七十多处【1】,主要包括六腑、经络、部位、功能、病名几个方面:
第一,六腑三焦。《素问·金匮真言论》:“三焦六腑皆为阳”。《内经》认为三焦是一个有名有形的实质器官,与六腑一样属阳居于腹腔之中。
第二,手少阳三焦经。《灵枢·经脉》篇中对手少阳三焦经的走行进行描述。
第三,部位三焦。《内经》对三焦的最早认识就是按照部位来说的,《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于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而渗入焉。”这与《难经》中对三焦“有名而无形”的描述相一致。
第四,三焦的功能。首先三焦具有和六腑相一致的功能:行津液,传化物,泻而不藏。其次是三焦的独特功能:运行水液,通行诸气。
第五,三焦疾病。《内经》中也有有关三焦病症的名称。如:“三焦胀”、“三焦病”、“三焦约”、“三焦咳”等,但没有进行辨证用药的总结。
1.2三焦在水液代谢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焦作为人体一身之气的通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将人体之气布散全身,三焦主持诸气不能则气滞水停,导致水肿的产生。且三焦是人体的水道,水液必须依赖三焦才能够实现升降出入。《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从生理角度阐释肺、脾、肾在水液代谢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景岳全书·肿胀》中所说:“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最畏土,故其制在脾”。这则从阴阳五行生克的角度为治疗水肿从肺、脾、肾入手提供理论依据。《内经》认为肺、脾、肾分属上、中、下三焦,与三焦的关系十分密切。
2.张宗礼教授对《内经》中三焦理论的理解
历代对三焦是否为“有名无形”的争论不断。张教授认为是否有形并不重要,三焦的部位划分以及功能是不容置喙的。他将三焦作为一个大腑,临床治疗疾病从三焦本身的功能着眼。在治疗水肿病时,他认为三焦的气化作用十分重要,而中焦脾胃是三焦气化的枢纽,所以他在辨治用药时注重恢复三焦气化功能,健运脾胃。
对《内经》中对三焦经的论述,张教授认为手少阳经与膻中相通,膻中是气之海,臣使之官,所以在临床采用调理三焦法治疗水肿时重视三焦气机的作用。
张教授认为《内经》中的“三焦胀”、“三焦病”、“三焦约”、“三焦咳”等病名均将三焦作为六腑三焦进行定义的,但他在临床辩证论治水肿时多从部位三焦入手,采用“以三焦为纲,寒热虚实为目”的辩证方法。
3.张宗礼教授调理三焦法治疗水肿的辨证要点
张教授辨治水肿主要从三焦的虚实寒热进行。具体内容如下:
3.1上焦病
张教授主要将上焦病分为两种:上焦虚寒证以及上焦实热证。涉及病位主要包括心肺两脏。
上焦虚寒证:上焦阳气不足,导致心阳衰微,精神不守,出现失眠、手足不温等症状;寒主收引,导致肌凑郁闭,汗出不畅,水液不能从毛孔出;肺为水之上源,阳气不足,导致高原水泛日久形成水肿。肿势剧者,上凌心肺导致胸闷憋气,气喘咳嗽等症状。
上焦实热证:火热炎上,出现目赤,头痛等症;热扰神明,出现心烦、胸膈烦闷等症;肺主气,通调水道,邪热乘于肺导致肺管不利,气道涩,停水不化导致溲赤便干;邪热郁于肺,煎熬津液成痰,湿热搏结,不得发越导致有汗不多;日久发为水肿。
张教授将中焦病也分为两种:中焦虚寒证和中焦实热证。主要涉及病位:脾胃两脏。
中焦虚寒证:中焦脾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胃得温才能行使该职能,营养全身。若中焦虚寒,脾胃不能升清,通降,出现饮食不化、飱泄、腹痛等症。脾胃为水液运行的枢纽,枢纽不旺导致水液停滞,形成水肿。
中焦实热证:中焦负责传糟粕,蒸津液,化精微,通行营卫,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热结于中焦会导致上下隔绝,闭塞不通,出现身重、痞满等症状。湿热中阻,损伤脾胃,脾胃转输能力减弱,水湿壅滞导致水肿产生。
下焦病症也被张教授分为两种:下焦虚寒证和下焦实热证。主要病位为:肝肾。
下焦虚寒证:下焦虚寒,固摄、行水能力不足,导致二便异常;寒凝于肝导致少腹拘急疼痛。相火衰微导致腰膝酸冷等症状。先天之本不足或久病耗伤肝肾阳气,水湿输布异常,膀胱开阖失职,气化失常,水泛肌肤导致水肿的产生。
下焦实热证:下焦邪热壅滞出现尿、血尿、二便不利症状等症;肝火上炎导致眩晕、烦躁等症状。相火妄动导致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等症状。膀胱与肾俱热,热传于胞,热气太盛导致截涩,小便不通,形成水肿。
4.张宗礼教授调理三焦法治疗水肿的用药特点
《黄帝内经》认为治疗水肿的原则在于:“平治于权衡”和“疏涤五脏”使“五阳以布”。张教授从三焦入手条畅各脏腑,阴阳之间的平衡。在具体治疗时遵从《内经》中“去菀陈莝”和“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具体用药如下:
张宗礼教授在治疗上焦虚寒导致水肿时更加重视心阳的作用,心为君火,为阳中之火,如烛火照万物,只有君火旺盛才能内养脏腑、外滋百骸,且水得温则行,所以在治疗时多采用桂枝,薤白,干姜等温补心阳之药。在治疗上焦实热导致水肿病时重视肺的宣发作用,邪热郁结于上焦,采用宣发肺气、调和营卫的方法,透邪外出,对入里的邪气也要给予其外透之路,因势利导,使其外出而解,多采用药性轻清宣透、芳化轻扬之品,若使用厚味沉降之品,凡滋腻重浊之物会导致邪气内陷,不利于邪热外达,多采用金银花,桑叶,连翘,蜜枇杷叶【2】等。张教授认为治疗上焦病症的药物剂量不宜过大,煎煮时间要短,避免药效挥发太过。
张宗礼教授在治疗中焦水肿病时认为宜调平求和,治疗时要顾及脾胃气机之升降,使脾胃各自的功能恢复,使升降得以协调、燥湿得以相济、寒热得以平调、虚实得以纠正,从而达到中焦平衡的治疗目的,正如吴氏所说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所以不管是虚寒证还是实热证均采用醒脾法【3】,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用药上多选用生黄芪、白术、茯苓、紫苏叶、荷叶、桑叶、枇杷叶、佩兰、砂仁、苍术、厚朴、清水半夏、泽泻、半枝莲、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萹蓄、石韦等【4】。这些药物虽辛而不浮,虽重而不沉,同时又考虑到了脾胃自身的特性,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入中焦以调畅气机,恢复脾胃升降、寒热平衡,水肿随之而消。
张教授认为在治疗下焦病症用药上多选用质重味厚之品,以沉降下焦,直达病位,力达滋补潜镇之功效。下焦虚寒导致水肿病时重视补肝肾阳气,他认为临床上常常忽视肝阳的作用,肝阳虚衰易导致气滞血瘀,水液不行等,故采用槲寄生,续断等补肝肾阳气之品。且此病虽为虚证但临床不可大量应用温补肝肾的滋补制品,防止滋腻碍胃和刚燥耗气的情况出现。对于下焦实热导致水肿病的治疗重点在于通腑泄浊,补肾固精,以起到通利下焦,恢复下焦脏腑功能,消除水肿的作用。药物多选用土茯苓、败酱草、牛膝、大黄、大黄炭、枳壳、炒杜仲、金樱子、桑椹子、枸杞子、炒芡实、荔枝核等滋补质重之品,从而起到通腑泄浊、补肾固精的功效,达到调理脏腑、通利下焦,使水液从二便下的目的。张教授还认为治疗下焦病证的药物剂量宜较大、煎煮时间宜较长,正如吴鞠通所说的:“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典型医案
张某男36主因双下肢水肿两年,加重7天于2015年6月8日来诊。
症见: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神疲乏力,腰酸,纳差,大便2-3日一行,舌淡苔白腻,脉沉滑。化验:尿常规示:尿蛋白2+,余-。
中医诊断:水肿,证属脾虚水停,湿浊中阻。治法:调理三焦,健脾祛湿。
处方:生黄芪60g,生大黄10g,大黄炭15g,醋五灵脂15g,炒蒲黄15g,炒枳壳15g,紫苏叶10g,蜜枇杷叶15g,炒白术15g,茯苓15g。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2015年6月29日,复诊,双下肢不肿,纳可,小便可,大便日一行,患者自觉乏力症状明显好转,尿常规示:尿蛋白-,余-。
按语:张宗礼教授认为患者虽起始病位在脾,但患者病情迁延日久影响到其他脏腑功能。土不生金,肺不能实现通调水道的功能,导致轻者不升、浊者不降,湿浊郁而不化,外达肌腠,形成水肿。且土不制水,导致肾主水的功能难以实现,肾水泛滥,水湿停滞。此病虽首生于脾,但治疗时需要兼顾他脏,所以张教授主张采用开宣上焦、运醒中焦、通利下焦为治疗水肿的基本治疗大法,三焦分治,调理脏腑,以通为用,通腑泄浊,标本兼治,升降兼顾,上下并治。方中将黄芪作为君药畅通一身之气,恢复三焦气机推动水液运行;用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且黄芪,白术,茯苓共用补后天以养先天,达到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充盈肾气的目的。采用紫苏叶和蜜枇杷叶宣发肺气,不仅恢复上焦气化功能,且两味药特异芳香,行气宽中力强,芳香醒脾,调理脾胃升降功能;大黄,大黄炭共用通腑泄浊、化气行水、活血祛瘀。张教授认为治疗水肿并非利水一途,大剂量使用攻水逐水之品如大戟、芫花等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此病的基础是气虚阳少,脏腑功能不调,采用攻伐之品会导致正气不复,脏腑不调,湿邪难去,所以采用调理三焦恢复人体气道、水道功能的方法,协调上、中、下三焦之间的关系,使虽利水但不采用逐水剂也能达到去除水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峰.对《内经》论述三焦的认识[J].中医药学报,2010;38(3):140-142
[2]何学志,张宗礼.四叶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12):60-61
[3]韩阳,何学志,席强等.自拟醒脾祛浊汤治疗脾肾气虚、湿浊中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41例[J].中医杂志,2011,52(6):523-524
[4]韩阳,何学志等.张宗礼教授运用醒脾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098-2101
[5]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92
收稿日期:201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