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酸酯酶论文_齐琪,王彦,莫雨佳,罗菊元,喻祥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羧酸酯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羧酸,杀虫剂,水稻,色素,葛根,中华,基因。

羧酸酯酶论文文献综述

齐琪,王彦,莫雨佳,罗菊元,喻祥龙[1](2019)在《叁七总皂苷对羧酸酯酶体外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小鼠肝微粒体为模型,考察叁七总皂苷对羧酸酯酶1和羧酸酯酶2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羧酸酯酶的特异性荧光探针(BMBT,FDA)作为底物,以探针荧光强度变化来表征酶活性变化,并进行抑制动力学评价和体外-体内相关性评价。结果:叁七总皂苷对羧酸酯酶1无显着抑制作用,对羧酸酯酶2则为非竞争浓度依赖型抑制,其半数抑制率IC_(50)为17.05μg·mL~(-1),抑制动力学参数K_i为77.53μg·mL~(-1)。结论:叁七总皂苷对羧酸酯酶2的抑制作用可能造成相关药物体内过程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9年06期)

魏朋[2](2019)在《朱砂叶螨抗药性相关羧酸酯酶基因鉴定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防治一直是保护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免遭有害生物侵袭的主要方法,而有害生物抗药性也给化学防治带来巨大的挑战。目前,世界上抗药性问题最突出的有害生物是叶螨,它们已经对96种化学农药产生了抗药性。拟除虫菊酯类和线粒体抑制剂类杀螨剂是两类重要的化学杀螨剂,因此研究害螨对拟除虫菊酯类和线粒体抑制剂类杀螨剂的抗药性机制对于两类杀螨剂的长效使用以及害螨抗药性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朱砂叶螨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了羧酸酯酶基因对甲氰菊酯抗性和丁氟螨酯抗性形成的作用,鉴定出了抗药性相关的关键酯酶基因,并运用RNAi技术和蛋白表达技术明确了相关酯酶基因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测定和增效剂实验室内生物测定和增效剂实验结果表明:甲氰菊酯抗性品系(FeR)的抗性倍数为118倍,丁氟螨酯抗性品系(CyR)的抗性倍数为34倍。酯酶抑制剂DEF(脱叶磷,S,S,S-tributyl phosphorotrithioate)显着降低了FeR品系的抗性倍数,却明显提高了CyR品系的抗性倍数,表明酯酶均参与了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和丁氟螨酯抗药性的形成,但扮演角色不同。2.酯酶粗酶活性检测离体酯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与SS品系相比,FeR品系和CyR品系体内酯酶活性均显着提高,进一步表明酯酶参与了朱砂叶螨抗药性的形成。3.酯酶基因表达量检测酯酶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FeR抗性品系中存在四条过量表达且积极响应甲氰菊酯胁迫的酯酶基因(TcCCE06、TcCCE13、TcCCE15、TcCCE18),它们被视为参与朱砂叶螨甲氰菊酯抗性形成的关键酯酶基因。CyR品系中存在叁条差异表达、能够响应丁氟螨酯胁迫的酯酶基因(TcCCE04、TcCCE12和TcCCE23);与FeR品系不同的是,上调酯酶基因(TcCCE04)受到丁氟螨酯胁迫后进一步上调而下调酯酶基因(TcCCE12和TcCCE23)在丁氟螨酯的胁迫下进一步下调,暗示出酯酶基因通过上调和下调的协同作用,促进朱砂叶螨丁氟螨酯抗药性的形成。4.RNAi验证关键酯酶基因体内功能RNAi干扰结果表明:甲氰菊酯抗性相关酯酶基因被沉默后(SS品系的沉默效率55-73%,FeR品系的沉默效率50-69%),SS品系体内酯酶活性降低了0.34-0.44倍,FeR品系体内酯酶活性降低了0.25-0.3倍;FeR品系对甲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也明显下降,其中,TcCCE06基因对FeR抗性倍数的影响最大(由118.5倍降至106.3倍),被选为后续功能研究的代表基因;丁氟螨酯抗性相关酯酶基因同样被有效沉默(SS品系的沉默效率64-80%,CyR品系的沉默效率55-64%),但沉默TcCCE04基因未显着改变朱砂叶螨对丁氟螨酯的敏感性,表明此基因与丁氟螨酯抗性形成关系不大;沉默TcCCE12和TcCCE23基因后,CyR品系对丁氟螨酯的抗性倍数从18.96倍降低至1.14倍和1.14倍,表明这2条下调酯酶基因可能对丁氟螨酯抗药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5.蛋白表达验证关键酯酶基因体外功能蛋白表达结果表明:甲氰菊酯抗性相关酯酶基因TcCCE06和丁氟螨酯抗性相关酯酶基因TcCCE12成功表达出活性蛋白,它们对酯酶特异底物1-NA(1-萘酚乙酯,273.5μM)的活性分别为22.6 nM/min/mg和128 nM/min/mg。甲氰菊酯能够竞争性抑制重组蛋白TcCCE06酯酶的活性,其IC_(50)为146.8μM;丁氟螨酯能够竞争性抑制TcCCE12酯酶的活性,其IC_(50)为97.9μM。此外,重组蛋白TcCCE06酯酶能够在3h内代谢41.79%的甲氰菊酯;重组蛋白TcCCE12酯酶能够在3h内代谢36.9%的丁氟螨酯,并伴有水解产物含量升高的结果。6.可变剪接可能是改变基因表达量的一种途径本研究首次发现羧酸酯酶基因存在可变剪接现象。TcCCE23基因具有叁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其可变剪接发生于第一外显子末端,可变剪接序列具有GT-AG特征,长度为18bp,属于常见的5’可变剪接类型。此基因的两条变体(V1和V2)存在于朱砂叶螨SS,CyR和FeR品系中,不同品系基因变体序列无差异,但是它们的表达量却存在显着差异:FeR品系体内TcCCE23-V2的含量(93%)显着高于SS品系(71%)和CyR品系(73%),暗示出TcCCE23-V2含量的提高可能与甲氰菊酯抗药性形成有关。RNAi基因功能验证结果也证实了TcCCE23-V2表达量变化可影响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的敏感性。除增加基因拷贝数和提高转录效率外,酯酶还可以通过可变剪接提高特异基因变体表达量参与抗药性的形成。(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31)

臧亚南,张晓,黄鹏丹,Kassimu,Hashim,Ame,沈怀舜[3](2019)在《中华绒螯蟹羧酸酯酶基因克隆及其在农药胁迫下的表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中华绒螯蟹羧酸酯酶基因(ES-CXEs)在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及在农药胁迫下的应激表达模式,为揭示其代谢解毒机制打下理论基础。【方法】采用RACE克隆ES-CXEs基因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及在农药胁迫下ES-CXEs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克隆获得两段ES-CXEs基因cDNA序列(ES-CXE5和ES-CXE6),其中,ES-CXE5基因序列全长1889 bp(GenBank登录号MH201558),包括132 bp的5'端非编码区(5'UTR)、122 bp的3'端非编码区(3'UTR)和163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推测其编码544个氨基酸序列;ES-CXE6基因序列全长3089 bp(GenBank登录号MH201555),包括282 bp的5'UTR、779 bp的3'UTR和2028 bp的ORF,推测其编码675个氨基酸序列。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ES-CXE5和ES-CXE6基因均具有CXEs家族的特征序列,即催化叁联体结构(S-E-H)和N-糖基化位点。ES-CXE5氨基酸序列与叁疣梭子蟹、日本长额虾等甲壳类CXEs聚为一簇,而ES-CXE6氨基酸序列与水蚤类和芜菁叶蜂的CXEs聚为一簇。组织特异性表达分布显示,ES-CXEs基因在雌、雄性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且在肝胰腺、肌肉、精巢和副性腺中均有表达,以肝胰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安全浓度的阿维菌素、敌百虫和高效氯氰菊酯胁迫下,ES-CXEs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的相对表达量呈明显诱导表达趋势,且ES-CXE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高于ESCXE6基因。【结论】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克隆获得的ES-CXE5和ES-CXE6基因属于CXEs基因家族,在肝胰腺中高表达,且在农药胁迫下这两个基因的表达呈明显诱导表达趋势而参与杀虫剂的代谢解毒过程。(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康[4](2019)在《细胞色素P450和羧酸酯酶在禾谷缢管蚜抗药性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是重要的小麦害虫之一,在我国及世界各小麦种植区均广泛分布。该虫不但直接刺吸危害小麦,而且传播大麦黄矮病毒,每年给小麦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而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已经导致该虫对多种不同类型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细胞色素P450酶系和羧酸酯酶酶系是昆虫体内两类关键解毒酶系,在昆虫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细胞色素P450和羧酸酯酶介导的禾谷缢管蚜抗性机制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禾谷缢管蚜基因组数据,系统解析禾谷缢管蚜P450基因的序列信息,研究P450基因在异丙威抗性品系中的表达变化和应对异丙威刺激的响应;运用RNAi研究抗性相关的P450基因在异丙威等杀虫剂抗性中的作用;克隆获得CYP6CY3-3这一新的CYP6CY3基因簇基因,分析禾谷缢管蚜吡虫啉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间CYP6CY3-3基因表达差异,并从转录水平上探讨CYP6CY3-3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首次克隆获得禾谷缢管蚜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序列,分析RpCPR与该虫对异丙威和吡虫啉抗性的关系,检测RpCPR在禾谷缢管蚜田间个体中的多态性;研究羧酸酯酶在禾谷缢管蚜对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抗性中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于系统分析禾谷缢管蚜代谢抗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制定该虫的抗性治理与综合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禾谷缢管蚜P450基因的鉴定、克隆及其在异丙威抗性中的作用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的禾谷缢管蚜基因组数据,根据序列注释和P450保守结构分析,获取初始禾谷缢管蚜P450基因序列信息;然后通过序列多重比较和手工注释,共鉴定禾谷缢管蚜P450基因54条。这54条P450基因分布于4个集团9个家族17个亚家族中,其中CYP2、CYP3、CYP4和mitochondrial集团分别有9个、24个、15个和6个P450基因。经RT-PCR成功扩增了50个P450基因,Rpa00969和Rpa18866经多对引物PCR扩增均未获得,Rpa00968、Rpa16802和Rpa16803测序结果表明为同一P450基因。生物测定结果显示本实验室建立的禾谷缢管蚜异丙威抗性品系(IS-R)相对于敏感品系(SS)对异丙威产生32.4倍抗性,IS-R品系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灭多威、克百威和茚虫威分别产生12.56倍、8.74倍和6.07倍的交互抗性。P450酶活力测定表明抗性品系中P450酶活是敏感品系中的1.78倍,表明P450在禾谷缢管蚜异丙威抗性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qPCR分析CYP3和CYP4集团P450基因在抗异丙威品系和敏感品系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CYP6CY7、CYP6CZ1和CYP4CJ1叁个P450基因表达差异显着。进一步探究上述叁个P450基因对异丙威处理的响应,利用LC_(25)、LC_(50)和LC_(75)浓度的异丙威分别对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进行处理。qPCR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的异丙威处理无翅成蚜24 h后,CYP4CJ1基因在禾谷缢管蚜敏感品系和抗异丙威品系中均显着诱导上调表达。通过注射dsCYP4CJ1干扰该基因表达,结果发现CYP4CJ1基因在注射dsRNA48 h后的表达量下降36.33%;利用LC_(50)浓度的异丙威、灭多威、克百威和茚虫威分别处理禾谷缢管蚜,与注射dsGFP的对照组相比,注射dsCYP4CJ1 24 h后各农药处理组的死亡率分别提高34.12%、23.05%、26.87%和30.58%,表明该基因参与禾谷缢管蚜对异丙威的抗性。二、禾谷缢管蚜P450 CYP6CY3-3基因的克隆和转录调控机制研究克隆获得新的禾谷缢管蚜CYP6CY3-3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CYP6CY3-3与本研究组之前报道的CYP6CY3-1和CYP6CY3-2共同组成了禾谷缢管蚜CYP6CY3基因簇。qPCR结果显示禾谷缢管蚜吡虫啉抗性品系中CYP6CY3-3基因在转录水平上显着上调表达。为分析CYP6CY3-3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机制,以禾谷缢管蚜敏感品系(SS)和吡虫啉抗性品系(IM-R)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基因组步移技术获得CYP6CY3-3基因的5′侧翼区序列。对两个品系的单个个体进行测序分析,发现IM-R品系的CYP6CY3-3基因的5′侧翼区序列多样性显着低于SS品系。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分析发现5′侧翼区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对CYP6CY3-3 5′端不同区段进行启动子活性分析,发现-1044/-757区段在调控CYP6CY3-3基因表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叁、禾谷缢管蚜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克隆、抗性品系中的表达模式和田间种群多态性研究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PR)是所有微粒体型P450基因唯一电子传递者,在P450代谢活力调控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成功克隆禾谷缢管蚜CPR基因(RpCPR),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RpCPR含有FMN、FAD及NADPH保守功能区域,与豌豆蚜CPR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RpCPR基因在禾谷缢管蚜不同发育阶段表达水平不同,在2龄若虫中表达量最高,在成虫中表达水平最低。RpCPR基因在IS-R和IM-R品系中表达量分别为敏感品系SS中表达量的3.74和3.52倍。利用LC_(30)浓度的异丙威和吡虫啉分别处理禾谷缢管蚜敏感品系,在LC_(30)异丙威诱导下,RpCPR转录本上调表达1.66-2.18倍;在LC_(30)吡虫啉诱导下,RpCPR基因表达量于3 h上调至1.85倍,在6 h达到2.08倍,在12 h和24 h分别为对照的1.16倍和1.19倍。RpCPR与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和异丙威的抗性存在相关性。对采自我国11个地区的禾谷缢管蚜地理种群的167个个体的RpCPR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分析,这些个体的RpCPR基因共存在334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共146个单倍型。其中65个多态位点在2个以上个体中被检测到,A627T、G1362A、C1450T和A1536T四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在31.7%、35.3%、35.3%和30.5%的个体中被发现。RpCPR的氨基酸序列存在194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21个突变位点为简约性信息位点,P484S位点在11个地理种群共59个个体中发现。四、羧酸酯酶在禾谷缢管蚜抗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中的作用酶活分析显示禾谷缢管蚜抗异丙威品系(IS-R)和抗氯氟氰菊酯品系(CY-R)的羧酸酯酶活性显着上调,分别为敏感品系(SS)的2.20倍和2.05倍,表明禾谷缢管蚜羧酸酯酶与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抗性相关。利用本课题组已有的禾谷缢管蚜转录组数据获得7个禾谷缢管蚜羧酸酯酶基因。qPCR结果显示CL2102基因在IS-R和CY-R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分别为SS的4.99倍和2.73倍,因此进一步对CL2012基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RACE技术克隆获得CL2012 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RpCarE(GenBank登录号:MH561903)。同源进化分析发现RpCarE在氨基酸水平上与桃蚜酯酶FE4、豌豆蚜酯酶FE4、大豆蚜羧酸酯酶和棉蚜羧酸酯酶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序列分析表明RpCarE保留羧酸酯酶典型催化叁联体(S185-H432-E312)。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RpCarE进行原核表达,以获得体外重组蛋白并进行功能研究。纯化的RpCarE蛋白对模式底物α-NA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很好地结合底物,K_(cat)/K_m为0.13μM~(-1)·s~(-1),表明经由原核表达系统获到的RpCarE纯化蛋白为具有水解活性的羧酸酯酶。利用HPLC测定RpCarE重组蛋白对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两种农药的水解活性,发现该蛋白对两种农药均有显着代谢活性。利用SYBYL X2.0软件完成RpCarE与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对接模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农药分子可以很好地定位于RpCarE的活性口袋,并与催化叁联体(S185-H432-E312)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李佳男[5](2019)在《醌类化合物对人羧酸酯酶2水解活性抑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实验通过测定醌类化合物对人体重要的I相代谢酶羧酸酯酶的亚型酯酶2的水解活性的抑制作用,来对羧酸酯酶2(hCE2)所代谢的药物与醌类化合物之间的药物-药物彼此之间的作用以及中药-药物间的彼此作用进行探究。并针对抑制作用较强的金丝桃素和紫草素进一步研究,达到临床用药时的减毒增效等目的。从而为临床制定新型联合用药策略,保证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选择pH值为7.4的I相代谢缓冲液,其中含有人肝微粒体(HLM),对人体内生理环境进行模拟在37°C孵育条件下进行酶促反应,然后加入荧光底物和抑制剂发生水解反应,通过二甲亚砜(DMSO)来替代抑制剂充当阴性对照,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以及H1多功能混合酶标仪对产物的荧光强度进行测定,最终计算得到酶的残余活性;阳性对照选择的是广谱的强烈抑制剂双(对硝基苯基)磷酸酯。然后更深层次的抑制动力学实验测定不同醌类化合物对hCE2的抑制类型、半数抑制浓度(IC_(50))和抑制常数(K_i)。通过细胞荧光成像实验验证紫草素及金丝桃素的抑制作用在活细胞内的强度。并通过体内-体外外推法(IV-IVE)对两者的体内用药风险进行预测。结果以荧光素二乙酸酯(FD)为底物的初筛发现苯醌类辅酶Q10、蒽醌类化合物中的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甲基异茜草素对hCE2无显着性的抑制作用。而蒽醌类的金丝桃素、茜草素、羟基茜草素、美决明子素、芦荟苷;萘醌类化合物胡桃醌、紫草素、维生素K1却展现出对hCE2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蒽醌类金丝桃素、茜草素、羟基茜草素、美决明子素、芦荟苷对hCE2的水解活性的IC_(50)分别为:0.89±0.142μM、80.40±0.213μM、26.40±0.318μM、86.89±0.245μM、23.10±0.318μM。萘醌类中,胡桃醌、维生素K1及紫草素的IC_(50)分别为41.93±0.323μM、42.66±0.421μM、7.210±0.596μM。进一步使用另两种hCE2底物测定金丝桃素与紫草素对hCE2活性的抑制作用强度,其中荧光底物NCEN的所测定的IC_(50)分别为:26.6±0.262μM、43.3±0.742μM。以临床药物伊立替康(CPT-11)为底物时所测定的IC_(50)分别值为:108.7±0.253μM、220±0.163μM。结合叁种底物的测定结果,金丝桃素对hCE2水解活性的K_i值分别为:1.57μM、21.9μM、55.6μM;紫草素对hCE2水解活性的K_i值分别为:9.43μM、42.9μM、250μM。以FD和NCEN为底物时,金丝桃素呈现非竞争型抑制,而以CPT-11为底物时,则为竞争型抑制。然而,以叁种底物所测定的紫草素的抑制类型均为非竞争型抑制。此外,细胞实验证明两种醌类化合物可以明显抑制活细胞内的hCE2活性。而体内预测可知,金丝桃素与紫草素均可以使叁种底物的体内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相比于大黄素型蒽醌,萘醌类、茜草素型蒽醌类及二蒽酮类化合物对hCE2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金丝桃素及紫草素具有更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结合叁种底物所测定金丝桃素与紫草素对hCE2水解活性的K_i和IC_(50)时,可知金丝桃素对hCE2的抑制作用比紫草素更强。而且两者的抑制作用在活细胞中依然存在,并具有较高的体内药物-药物间相互作用(DDI)风险。结合研究报道的金丝桃素与紫草素在人体肠道内的最大浓度,所得推论:两者皆属于hCE2的强抑制剂,能够对肠道内hCE2起到一定的影响,使其水解活性受到抑制作用,从而对CPT-11服用之后通过hCE2水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产物SN-38大量蓄积在肠道内而导致的延迟型腹泻副作用起到一定的减缓效果。不仅达到协同抗肿瘤效果,而且还能减轻服用CPT-11后的延迟型腹泻的症状。同时对两者在体内的用药风险进行预测,对药物联用时的安全剂量做出准确判断。(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邹满星,张欢,张焰,邱菁,章津铭[6](2019)在《葛根芩连汤氯仿部位含量测定及对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葛根芩连汤氯仿部位的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考察其抑制羧酸酯酶(CES2)的作用。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葛根芩连汤氯仿部位,以葛根素、小檗碱、黄芩苷、甘草苷4种指标性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对其进行含量测定;采用荧光素二乙酸酯(FD)为CES2的特异性荧光探针底物,在人肝微粒体(HLM)孵育体系中考察葛根芩连汤氯仿部位对CES2的抑制作用。结果:葛根芩连汤氯仿部位中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为:葛根素347 mg.g~(-1)、小檗碱1.65 mg.g~(-1)、黄芩苷14.9 mg.g~(-1)、甘草苷1.04 mg.g~(-1),该部位抑制CES2活性的IC_(50)为0.5 mg.mL~(-1)。结论:葛根芩连氯仿部位及其单体均对CES2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揭示葛根芩连汤有效部位可通过抑制羧酸酯酶以缓解伊立替康所致迟发型腹泻,为中药缓解其毒副作用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药与临床》期刊2019年02期)

张同艳,王文爽,钱恒玉,尹志刚,葛广波[7](2019)在《荧光检测人羧酸酯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羧酸酯酶是丝氨酸酯酶大家族的一员,它们主要是对脂类物质起水解作用,其活性直接与许多的疾病相关,人体中主要存在人羧酸酯酶1和人羧酸酯酶2。因此,在检测酶活性方面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青睐。传统的检测方法过程繁琐,费时费力,设备昂贵,检测不出酶的活性。近年来荧光探针技术成为测量生物样本中人羧酸酯酶1、人羧酸酯酶2真实活性的实用、敏感、高选择性、高精确度的检测方法。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用于检测酶活性的荧光探针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5期)

李臻,潘教文,王庆国,刘炜[8](2019)在《水稻羧酸酯酶OsCDAP的生物学功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组在对水稻病害的研究中,鉴定并克隆到一个羧酸酯酶基因OsCDAP。为进一步研究该酯酶生物学功能,构建了OsCDAP植物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水稻"中花11"。转基因水稻表型分析显示,过表达转基因水稻植株株高略高于对照,其第一节间长度明显长于对照,而第五节间长度明显短于对照,其他节间长度差异不明显;OsCDAP过表达株系的剑叶夹角明显大于对照。进一步对转基因水稻GA和BR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本试验结果显示OsCDAP可通过调控内源GA和BR的含量及参与相关信号途径调控水稻节间长度及叶夹角大小,进而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臻,潘教文,王庆国,刘炜[9](2018)在《水稻羧酸酯酶基因OsCDAP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羧酸酯酶是一大类水解酶家族,催化短链脂肪酸酯键水解,在植物中参与除草剂代谢、信号分子激活、植物胁迫响应等过程。前期通过感染黑条矮缩病水稻数字表达谱鉴定到一个在病毒侵染后表达明显上调的羧酸酯酶基因。本研究以水稻中花11为材料克隆了该基因,将其命名为OsCDAP。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属于羧酸酯酶家族,与烟草中羧酸酯酶Nthsr203J的相似性最高,可达95%。组织表达模式分析显示,该基因在水稻茎中表达量最高,且为赤霉素诱导表达,并受赤霉素合成抑制剂PAC的抑制。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羧酸酯酶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张晓,臧亚南,宋坤,沈怀舜[10](2018)在《中华绒螯蟹羧酸酯酶的基因克隆及农药处理后的组织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羧酸酯酶(CXEs)是一种多功能家族酶系,具有代谢多种药物、环境毒物及致癌物的作用。在昆虫体内,羧酸酯酶作为一种重要的解毒酶参与有机磷等杀虫剂代谢解毒。为了了解羧酸酯酶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组织分布及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机制,在本研究中,获得了编码中华绒螯蟹羧酸酯酶的全长c 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CXE全长c DNA序列为2385bp。且此序列具有羧酸酯酶家族的序列N端信号肽序列及催化叁联体结构,同时与其他甲壳类动物高度相似。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XE在肝胰腺中高度表达。此外,在低浓度阿维菌素,敌百虫和高效氯氰菊酯处理下,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CXE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显着改变。因此,杀虫剂处理诱导了CXE的表达。综上所述,CXEs可能对中华绒螯蟹杀虫剂的解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羧酸酯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化学防治一直是保护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免遭有害生物侵袭的主要方法,而有害生物抗药性也给化学防治带来巨大的挑战。目前,世界上抗药性问题最突出的有害生物是叶螨,它们已经对96种化学农药产生了抗药性。拟除虫菊酯类和线粒体抑制剂类杀螨剂是两类重要的化学杀螨剂,因此研究害螨对拟除虫菊酯类和线粒体抑制剂类杀螨剂的抗药性机制对于两类杀螨剂的长效使用以及害螨抗药性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朱砂叶螨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了羧酸酯酶基因对甲氰菊酯抗性和丁氟螨酯抗性形成的作用,鉴定出了抗药性相关的关键酯酶基因,并运用RNAi技术和蛋白表达技术明确了相关酯酶基因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测定和增效剂实验室内生物测定和增效剂实验结果表明:甲氰菊酯抗性品系(FeR)的抗性倍数为118倍,丁氟螨酯抗性品系(CyR)的抗性倍数为34倍。酯酶抑制剂DEF(脱叶磷,S,S,S-tributyl phosphorotrithioate)显着降低了FeR品系的抗性倍数,却明显提高了CyR品系的抗性倍数,表明酯酶均参与了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和丁氟螨酯抗药性的形成,但扮演角色不同。2.酯酶粗酶活性检测离体酯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与SS品系相比,FeR品系和CyR品系体内酯酶活性均显着提高,进一步表明酯酶参与了朱砂叶螨抗药性的形成。3.酯酶基因表达量检测酯酶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FeR抗性品系中存在四条过量表达且积极响应甲氰菊酯胁迫的酯酶基因(TcCCE06、TcCCE13、TcCCE15、TcCCE18),它们被视为参与朱砂叶螨甲氰菊酯抗性形成的关键酯酶基因。CyR品系中存在叁条差异表达、能够响应丁氟螨酯胁迫的酯酶基因(TcCCE04、TcCCE12和TcCCE23);与FeR品系不同的是,上调酯酶基因(TcCCE04)受到丁氟螨酯胁迫后进一步上调而下调酯酶基因(TcCCE12和TcCCE23)在丁氟螨酯的胁迫下进一步下调,暗示出酯酶基因通过上调和下调的协同作用,促进朱砂叶螨丁氟螨酯抗药性的形成。4.RNAi验证关键酯酶基因体内功能RNAi干扰结果表明:甲氰菊酯抗性相关酯酶基因被沉默后(SS品系的沉默效率55-73%,FeR品系的沉默效率50-69%),SS品系体内酯酶活性降低了0.34-0.44倍,FeR品系体内酯酶活性降低了0.25-0.3倍;FeR品系对甲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也明显下降,其中,TcCCE06基因对FeR抗性倍数的影响最大(由118.5倍降至106.3倍),被选为后续功能研究的代表基因;丁氟螨酯抗性相关酯酶基因同样被有效沉默(SS品系的沉默效率64-80%,CyR品系的沉默效率55-64%),但沉默TcCCE04基因未显着改变朱砂叶螨对丁氟螨酯的敏感性,表明此基因与丁氟螨酯抗性形成关系不大;沉默TcCCE12和TcCCE23基因后,CyR品系对丁氟螨酯的抗性倍数从18.96倍降低至1.14倍和1.14倍,表明这2条下调酯酶基因可能对丁氟螨酯抗药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5.蛋白表达验证关键酯酶基因体外功能蛋白表达结果表明:甲氰菊酯抗性相关酯酶基因TcCCE06和丁氟螨酯抗性相关酯酶基因TcCCE12成功表达出活性蛋白,它们对酯酶特异底物1-NA(1-萘酚乙酯,273.5μM)的活性分别为22.6 nM/min/mg和128 nM/min/mg。甲氰菊酯能够竞争性抑制重组蛋白TcCCE06酯酶的活性,其IC_(50)为146.8μM;丁氟螨酯能够竞争性抑制TcCCE12酯酶的活性,其IC_(50)为97.9μM。此外,重组蛋白TcCCE06酯酶能够在3h内代谢41.79%的甲氰菊酯;重组蛋白TcCCE12酯酶能够在3h内代谢36.9%的丁氟螨酯,并伴有水解产物含量升高的结果。6.可变剪接可能是改变基因表达量的一种途径本研究首次发现羧酸酯酶基因存在可变剪接现象。TcCCE23基因具有叁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其可变剪接发生于第一外显子末端,可变剪接序列具有GT-AG特征,长度为18bp,属于常见的5’可变剪接类型。此基因的两条变体(V1和V2)存在于朱砂叶螨SS,CyR和FeR品系中,不同品系基因变体序列无差异,但是它们的表达量却存在显着差异:FeR品系体内TcCCE23-V2的含量(93%)显着高于SS品系(71%)和CyR品系(73%),暗示出TcCCE23-V2含量的提高可能与甲氰菊酯抗药性形成有关。RNAi基因功能验证结果也证实了TcCCE23-V2表达量变化可影响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的敏感性。除增加基因拷贝数和提高转录效率外,酯酶还可以通过可变剪接提高特异基因变体表达量参与抗药性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羧酸酯酶论文参考文献

[1].齐琪,王彦,莫雨佳,罗菊元,喻祥龙.叁七总皂苷对羧酸酯酶体外活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中药.2019

[2].魏朋.朱砂叶螨抗药性相关羧酸酯酶基因鉴定及功能分析[D].西南大学.2019

[3].臧亚南,张晓,黄鹏丹,Kassimu,Hashim,Ame,沈怀舜.中华绒螯蟹羧酸酯酶基因克隆及其在农药胁迫下的表达变化[J].南方农业学报.2019

[4].王康.细胞色素P450和羧酸酯酶在禾谷缢管蚜抗药性中的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李佳男.醌类化合物对人羧酸酯酶2水解活性抑制的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9

[6].邹满星,张欢,张焰,邱菁,章津铭.葛根芩连汤氯仿部位含量测定及对羧酸酯酶的抑制作用研究[J].中药与临床.2019

[7].张同艳,王文爽,钱恒玉,尹志刚,葛广波.荧光检测人羧酸酯酶的研究进展[J].分析试验室.2019

[8].李臻,潘教文,王庆国,刘炜.水稻羧酸酯酶OsCDAP的生物学功能初探[J].山东农业科学.2019

[9].李臻,潘教文,王庆国,刘炜.水稻羧酸酯酶基因OsCDAP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8

[10].张晓,臧亚南,宋坤,沈怀舜.中华绒螯蟹羧酸酯酶的基因克隆及农药处理后的组织表达分析[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论文知识图

WCME-11对羧酸酯酶的影响羧酸酯酶活力随时间的变化不同杨树对羧酸酯酶进程曲线的...斜纹夜蛾羧酸酯酶基因Slest2与...羧酸酯酶在褐飞虱对毒死蜱抗性发...β-细辛醚不同处理时间对谷蠹羧酸

标签:;  ;  ;  ;  ;  ;  ;  

羧酸酯酶论文_齐琪,王彦,莫雨佳,罗菊元,喻祥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