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古隆起论文_杜金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央古隆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白云岩,中央,组合,马家,特征。

中央古隆起论文文献综述

杜金虎[1](2017)在《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具备良好的天然气藏形成条件,是该盆地天然气风险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该领域几十年久攻不克,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认识不清。综合岩心、录井、测井及叁维地震、重力、磁法等资料,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央古隆起带(北部)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提出了4点新认识:(1)中央古隆起带为一个在冲断褶皱基底上形成的具有潜山性质的隆起带;(2)中央古隆起带(北部)东侧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气强度大,侧向供气能力强;(3)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发育花岗岩、变质岩、砾岩及砂岩4种储层类型;(4)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发育3种类型圈闭、2套输导体系和3种类型气藏。进而明确了基岩潜山气藏、冲沟岩性气藏的勘探方向,评价优选了I类勘探区10个、II类勘探区6个,为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深层天然气风险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7年05期)

徐波,王宝清,孙六一,王红伟,刘宝宪[2](2017)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区中寒武统鲕粒碳酸盐岩》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区中寒武统鲕粒碳酸盐岩沉积于碳酸盐斜坡中的小规模浅滩,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和方解石。根据全岩样品分析结果,鲕粒碳酸盐岩的δ18OV-PDB值在-11.3‰~-4.9‰之间,平均-6.5‰;δ~(13)CV-PDB值在-1.7‰~0.3‰之间,平均-0.8‰。该碳酸盐岩沉积于浅水鲕粒滩,因受到淡水淋滤影响,之后又长期处于深埋环境,δ18O值明显偏低。由于成岩作用过程中受有机质影响很小,δ~(13)C值没有表现出异常。白云岩的δ18O值较石灰岩的高。显微激光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鲕粒较胶结物有较低的δ18O和δ~(13)C值。前者形成于动荡的浅水环境,形成后常受淡水的淋滤。胶结物大多形成于埋藏期,孔隙水具有海水性质,盐度较高,胶结物沉淀后,受淡水影响较小。由于经受了强烈的埋藏作用,鲕粒碳酸盐岩表现出的特征为Na和Sr含量低、Fe含量高—特高及Mn含量较高。白云石大多数为埋藏作用阶段高Mg含量卤水条件下交代而成,整体上有较低的有序度,MgCO_3含量高。在强烈的埋藏作用和胶结作用下,鲕粒碳酸盐岩现存孔隙度极低。(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7年01期)

李军,赵靖舟,王大兴,孙六一,任军峰[3](2016)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天然气成因与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5亚段—马家沟组五段10亚段中组合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有关天然气成因与来源的研究还很薄弱。根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古油藏发育特征等分析结果,并结合天然气成藏地质背景,厘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天然气的成因与来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中组合天然气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成的煤型气与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烃源岩生成的油型气的混合气,并以上古生界煤型气为主。现今气藏天然气组分中甲烷主要来自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上组合以及中组合少部分天然气的乙烷较多来自下古生界油型气,中组合大部分天然气乙烷及重烃仍来自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陈岑[4](2014)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岩心观察及岩石薄片鉴定,结合多种地化实验分析,讨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马五段白云岩成因模式。研究区δ13C趋近于零值,δ18O偏负值,稀土Ce异常不明显,Eu明显负异常,主量元素Mg/Ca摩尔比变化范围大,研究认为该地区的白云岩成因为蒸发-淹没-埋藏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结果。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马五段上组合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孔洞、孔隙和裂缝,以硬石膏结核溶模孔和微裂缝为主,溶洞、晶间孔和晶间溶孔等次之;中组合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以白云石晶间孔、晶间微孔和晶间溶孔为主,次为溶蚀孔洞,裂缝对储层储渗性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海水成岩环境中,颗粒间普遍为海水胶结物所充填,孔隙被破坏;蒸发矿物石膏或盐岩与白云岩地层互层,封闭了储层,偶尔也通过胶结作用破坏孔隙。大气淡水成岩作用对马五段储层孔隙的影响以建设性为主,不稳定矿物的溶解作用形成了部分溶模孔和晶间溶孔,后期古岩溶作用形成大量溶模孔、溶洞和溶缝。埋藏成岩环境中,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埋藏岩溶作用、压裂作用对孔隙的形成起着重要建设作用;充填胶结作用对储层孔隙破坏较为严重。马五段白云岩储层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和岩溶古地貌两方面因素控制:膏云坪及含膏云坪是上组合古岩溶储层发育有利相带,颗粒滩及云坪是中组合白云岩储层发育有利相带;研究区储层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古风化壳岩溶斜坡部位,是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4-06-04)

郭军,陈洪德,苏中堂[5](2014)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对太原组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成于早古生代寒武纪早期,其形态决定了盆地的沉积格局,研究表明:太原期随华北板快的持续下沉,海侵范围扩大,横亘在盆地中部的中央古隆起已经成为水下隆起,其西部为裂陷后的坳陷盆地,东部为大面积的浅海,南部为缓坡地带,北部为陡坡地带。盆地整体上呈现为北陡南缓,西低东高,中部隆起的特征;在其控制之下,盆地内主要发育了砂坪、障壁砂坝、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4种储集砂体沉积类型,各类型的物性、平面展布和厚度大小不同,形成了乌达-平罗区、前乌拉加汗区、伊金霍洛旗区和准格尔旗区四大砂体有利聚集区。该四大区域应为太原组砂岩储集体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期刊2014年02期)

袁苏杭,付金华,肖安成,孙六一,吴磊[6](2014)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中央古隆起水平迁移规律——来自于同沉积记录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中央古隆起是盆地内的重要油气聚集区,其成因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利用丰富的钻井资料对古隆起中东部地区中奥陶统马五段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编制出了马五段各层段的厚度等值线图,圈出了各时期的沉降中心位置,发现在马五8~马五5时期,沉降中心基本以向南迁移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向西迁移;在马五43到马五41时期,沉降中心以向西的迁移为主,伴随微弱的向南迁移.这种迁移过程支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在奥陶纪时发育双前陆盆地,"L"型中央古隆起是在早-中奥陶世时受该双前陆盆地前缘隆起相互迭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陈洪德,胡思涵,陈安清,赵俊兴,苏中堂[7](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非岩溶白云岩储层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顶部除岩溶碳酸盐岩储层外,非岩溶白云岩储层也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根据岩心观察、显微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测井录井等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马五6亚段的沉积微相,分析了非岩溶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储集岩类型以砂砾屑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晶间孔和溶蚀孔,属非均质性较强的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沉积环境为局限台地,包括潮缘滩、云坪、灰云质舄湖、灰质舄湖和膏质舄湖微相;储层分布明显受古隆起附近潮缘滩微相和选择性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的控制;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和充填作用等多种破坏性成岩作用导致了储层致密化;裂缝的存在改善了致密白云岩储层的物性,并且沟通了保存下来的孤立残余粒间孔和岩溶溶蚀孔。总之,潮缘滩微相中的埋藏白云石化、顺层岩溶作用和裂缝改造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有利于相对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3年10期)

袁苏杭[8](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中央古隆起的构造活动与古岩溶带的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大陆中部,是中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其内的奥陶纪中央古隆起更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区。因此中央古隆起的研究一直备受学术界所关注。本文从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古岩溶的发育着手,试图建立古岩溶分布识别的半定量方法,通过古岩溶和古构造活动的关系原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古岩溶和古隆起构造演化的内在联系,建立古岩溶和古隆起的演化模型,为古隆起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古岩溶的识别主要有岩心观察识别、镜下观察识别以及视孔隙度识别。通过这些识别方法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岩溶特征和规模,建立单井岩溶柱状图,并且根据这些单井岩溶图,编制了六条连井岩溶剖面图,确定出了叁期与古构造相关的岩溶带。综合这六条岩溶剖面,研究发现其岩溶高点具有自东向西迁移的规律。而在岩溶期次平面分布特征上,岩溶发育厚度最大的区域,也具有非常明显的由东向西迁移的规律。与此同时,与古隆起相伴生的东侧古凹陷内沉降中心跟岩溶厚度最大的区域能很好的对应起来,都具有由东向西迁移的规律。据此,本文提出了古隆起与岩溶作用关系的演化模型,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在奥陶纪发生过构造抬升并形成古隆起,而且古隆起具有自东向西迁移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5-01)

张成弓[9](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物质聚集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天然气勘探最具潜力的盆地之一,有着漫长的构造-沉积演化史。盆内中央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在整个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与天然气聚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论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及其周缘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沉积地质学、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及盆地分析等学科理论,以大量的钻井、露头剖面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形成演化机制、中央古隆起演化过程中的沉积体系、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岩相古地理、成藏效应及沉积充填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从而揭示了中央古隆起及周缘地区形成演化过程中的沉积物质聚集分布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充分吸收,提炼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各地层单元进行了清理,对盆地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单元进行了划分,并根据不同时代分别建立了其地层对比格架。2.通过野外露头,钻、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沉积相标志的研究,对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过程中盆地下古生界沉积体系进行划分。识别出包括滨海(岸)、陆棚、碳酸盐缓坡、碳酸盐台地、大陆斜坡、深海盆地等6种沉积体系和若干沉积相单元。3.在层序界面特征、层序界面成因类型以及层序划分标志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央古隆起及周缘的层序地层进行了划分,将研究区下古生界划分为5个超层序(二级)和27个叁级层序,其中寒武系划分了2个超层序及12个叁级层序,奥陶系划分了3个超层序及15个叁级层序。在此基础上,对各超层序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不同时期的层序进行了对比。4.运用最新的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中央古隆起的形态变迁进行精细刻画。通过对盆地的古构造格局的演化阶段及其差异性分析,认为古隆起的在中-晚元古代基底形成、早-中寒武世古隆起初具雏形、晚寒武世古隆起形成、早奥陶世古隆起发育、中-晚奥陶世抬升剥蚀、石炭纪后消亡。5.在沉积相类型特征和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以叁级层序为编图单元,对中央古隆起不同演化阶段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SQ1-∈SQ3期,沉积环境由陆缘碎屑过渡为缓坡型的碳酸盐-碎屑岩混合沉积环境。∈SQ4-∈SQ8期,海侵持续,4大古陆发育,沉积环境过渡为陆表海环境中央古隆起初具雏形。∈SQ9-∈SQ12期,大型克拉通内中央古隆起形成。OSQ1-OSQ3期,沉积物质分布于古隆起周缘,沉积格局为碳酸盐缓坡环境。OSQ4-OSQ5期,中央古隆起将其东西两侧海域阻断,古隆起以西发育碳酸盐缓坡沉积环境,古隆起以东发育陆表海碳酸盐沉积环境,发育膏盐湖。OSQ6期古隆起中部沦为水下碳酸盐潮坪沉积。OSQ7期,研究区大部分成为水下隆起,膏盐湖消失。OSQ8期膏盐湖再次出现。OSQ9期,剥蚀区形成,沿边缘为完整的一套台地-盆地沉积。OSQ10-OSQ11期,盆地大面积剥蚀。沉积环境西缘为深水陆棚-大陆斜坡沉积,南缘为碳酸盐台地-盆地沉积,生物礁滩发育。OSQ13-OSQ14期,台地边缘发育边缘礁滩相。6.中央古隆起的形成演化过程对成藏效应的控制体现在:寒武系烃源岩以白云岩为主,环古隆起呈近“L”型特征,并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烃源岩递减;奥陶系烃源岩为马家沟组泥岩、碳酸盐岩以及平凉组泥页岩及泥灰岩,其烃源岩厚度、有机质丰度分布明显受中央古隆起控制,靠近古隆起厚度较薄,反之较厚。中央古隆起的演化,不仅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展布,也控制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区域分布。白云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伊蒙隆起、中央古隆起、叁门峡-伏牛隆起的鞍部;张夏组鲕粒滩储集体在古隆起南部具有一定规模的分布;风化壳岩溶储层主要发育于古隆起斜坡带。根据盖层的连续情况可将盖层分为区域盖层和局部盖层,区域盖层主要发育于上古生界层系,其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横向稳定性好;下古生界发育的局部盖层,分布面积小。7.通过对中央古隆起及周缘沉积物质分布特征与规律的研究,揭示出早古生代中央古隆起的不同演化阶段沉积物质充填过程及其差异性,认为各个时期的沉积充填过程具有以下特征:早寒武世,中央古隆起雏形期开始,沉积环境由陆缘碎屑逐渐过渡为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中寒武世,海侵加剧,4大古陆发育,沉积环境仍然为陆表海环境,张夏期出现鲕粒滩,中央古隆起初具雏形。晚寒武世,中央古隆起进入形成期,大型的克拉通中央古隆起形成。早早奥陶世开始中央古隆起进入调整、发育期。早奥陶世早期,隆起区几乎覆盖整个研究区。早奥陶世马家沟期,陆缘性质由之前的被动边缘转化为主动边缘,由于中央古隆起发育,将其东西两侧海域阻断,古隆起以西为碳酸盐缓坡沉积,以东为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中奥陶世平凉期开始了早古生代最后一个沉积充填,为古隆起抬升剥蚀期。沉积格局差异性体现为,西缘为深水陆棚-大陆斜坡沉积,南缘为碳酸盐台地-盆地沉积。另外,台地边缘有生物礁滩发育。晚奥陶世,剥蚀区周缘发育开阔台地,其边缘发育边缘礁滩相。该时期之后海水退出,至此下古生界沉积落下帷幕。(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周俊烈[10](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迅速扩张,尤其是油气资源的需求形势十分严峻,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日益发展,对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研究越来越重要。鄂尔多斯盆地在太古生代至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之上发育而成的多旋回的迭合克拉通盆地,早古生代寒武系至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广泛发育,20世纪末期,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靖边气田的重大发现,证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存在着十分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天然气勘探主要针对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顶部马五1+2亚段(上组合)风化壳型储层开展,靖边气田的主力产气层也即马五1+2亚段,储层孔隙的发育受沉积相带以及古地貌的控制作用明显;因此,对该地区中下组合的研究也十分重要,本文以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历史、钻井岩心、薄片鉴定以及测井等相关资料,以前人研究资料为基础,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岩相古地理以及层系地层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对研究区的沉积相标志、沉积微相的划分、沉积展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并总结出沉积微相演化规律,建立研究区中组合沉积模式。主要取得以下几点研究认识:1)根据野外剖面实测资料、钻井岩心以及薄片鉴定资料,对研究区沉积相标志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颜色标志(浅灰色、深灰色和灰色)、岩性标志((白云岩(灰质、含灰、膏质、含膏以及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膏岩和泥岩,同时还含有其他岩类(凝灰岩和混积岩类))、颗粒结构标志(砂屑、鲕粒、生物碎屑)、沉积构造标志(水平层理、交错层理、鸟眼构造、示顶底构造以及缝合线构造)以及古生物化石标志,这些标志都是研究区沉积相最直接的反映,为沉积微相的研究奠定基础;2)参照威尔逊所提出的的碳酸盐岩微相标准类型以及岩相组合,以研究区内岩石微观特征为基础,在该地区划分出2种沉积相、4个亚相和16个微相类型,主要为潮坪环境与泻湖环境,发育潮上泥云坪、潮上云坪、潮上含膏云坪、膏云坪、潮上含泥云坪、潮上泥坪、灰云岩、膏岩,同时在局部地区发育有滩相;沉积有泥云岩、含膏云岩、膏云岩、含泥云岩、泥岩、灰云岩膏岩和含生屑白云岩等岩石类型,成为研究区的物质基础;3)在微相划分的基础之上,对研究区奥陶系中组合的沉积微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对紫探1井和桃17井马五5‐马五10亚段的沉积微相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编制了研究区内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沉积微相的连井对比图,对研究区内的沉积微相发育做进一步解析;4)以岩相古地理编图理论为指导,以前面研究资料为基础,编制了研究区内马五5亚段‐马五10亚段沉积微相展布图,在此图的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演化背景,总结出研究区奥陶系中组合沉积微相演化规律;同时,参照威尔逊所提出的的碳酸盐岩微相标准类型以及岩相组合模式,根据本区研究情况和参照邻区沉积模式研究情况,认为: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为中央古隆起‐潮上云坪‐潮间灰云坪‐膏岩洼地(泻湖)变迁模式。(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中央古隆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区中寒武统鲕粒碳酸盐岩沉积于碳酸盐斜坡中的小规模浅滩,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和方解石。根据全岩样品分析结果,鲕粒碳酸盐岩的δ18OV-PDB值在-11.3‰~-4.9‰之间,平均-6.5‰;δ~(13)CV-PDB值在-1.7‰~0.3‰之间,平均-0.8‰。该碳酸盐岩沉积于浅水鲕粒滩,因受到淡水淋滤影响,之后又长期处于深埋环境,δ18O值明显偏低。由于成岩作用过程中受有机质影响很小,δ~(13)C值没有表现出异常。白云岩的δ18O值较石灰岩的高。显微激光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鲕粒较胶结物有较低的δ18O和δ~(13)C值。前者形成于动荡的浅水环境,形成后常受淡水的淋滤。胶结物大多形成于埋藏期,孔隙水具有海水性质,盐度较高,胶结物沉淀后,受淡水影响较小。由于经受了强烈的埋藏作用,鲕粒碳酸盐岩表现出的特征为Na和Sr含量低、Fe含量高—特高及Mn含量较高。白云石大多数为埋藏作用阶段高Mg含量卤水条件下交代而成,整体上有较低的有序度,MgCO_3含量高。在强烈的埋藏作用和胶结作用下,鲕粒碳酸盐岩现存孔隙度极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央古隆起论文参考文献

[1].杜金虎.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前景[J].中国石油勘探.2017

[2].徐波,王宝清,孙六一,王红伟,刘宝宪.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区中寒武统鲕粒碳酸盐岩[J].石油实验地质.2017

[3].李军,赵靖舟,王大兴,孙六一,任军峰.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天然气成因与来源[J].石油学报.2016

[4].陈岑.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

[5].郭军,陈洪德,苏中堂.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对太原组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4

[6].袁苏杭,付金华,肖安成,孙六一,吴磊.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中央古隆起水平迁移规律——来自于同沉积记录的证据[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

[7].陈洪德,胡思涵,陈安清,赵俊兴,苏中堂.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非岩溶白云岩储层成因[J].天然气工业.2013

[8].袁苏杭.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中央古隆起的构造活动与古岩溶带的关系探讨[D].浙江大学.2013

[9].张成弓.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物质聚集分布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13

[10].周俊烈.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组合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世沉积格局模式图早奥陶世亮甲山期构造格局图晚奥陶世背锅山期构造格局图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加里东期前陆盆地...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图期层序岩相古地理图

标签:;  ;  ;  ;  ;  ;  ;  

中央古隆起论文_杜金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