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香河北省廊坊市三职中065000
摘要:训练学生在写作中学会运用发散思维,是创新作文的第一重要环节。在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发散思维的广泛性、新颖性、独创性三个角度进行探索,对学生实施训练,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新广泛性新颖性独创性
写文章,实质上是一个创作过程,既是对生活认识并表现的过程,从学生认识生活的角度说,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生活自身尽管是无限广阔的,然而学生自身生活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多年来,我们的老师总在要求学生真实地书写生活,结果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千人一面”、“千腔一调”的习作,于是我们的老师每每摇头叹息,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老师还没有从根本上明白写作应运用的思维方式,不明白如何把生活本身和学生自身生活这对矛盾在写作上统一起来。下面我来谈一谈在写作中如何运用发散思维与艺术阐释的问题,为创新作文抛砖引玉。
训练学生在写作中学会运用发散思维,是创新作文的第一重要环节。发散思维是指思考过程指向未知的新探,无固定方向和范围,是追求探索结果的新颖性和独创性的一种思维方式。这里包括三个特性,即探索结果的广泛性、新颖性、独创性。因此我们不妨从这三个方面对学生实施训练:
一、广泛性
客观事物的表象意义虽然明显,但其蕴涵的意义却是不明显而且无固定模式的。老师可在教学课上列举出若干生活中的小事物,让学生发散想象,揭示其蕴涵的意义。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事物只要经过反复推敲、斟酌、艰苦曲折的思维过程,都会发现有无数个模式、无数个意义存在。
比如:我们在运动场上看到运动员跨栏,可以让学生通过“跨栏”过程和“生活”联系起来,发掘“跨栏”的深层意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结论应该是五花八门的:
(1)跨栏就像生活中战胜一个个困难,不能望而怯步。
(2)跨栏就像对生活中的困难要连续作战,需要勇气又需要耐力。
(3)跨栏就像对生活的态度,要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鹜远。
(4)跨栏就像生活中的某一点成功来源于勤学苦练。
(5)跨栏就像对生活的追求,要有目标,要向前看……
这是一种求同的发散思维,老师还可以变换角度,运用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再次感受这一事物,还可以写出:(1)生活不像跨栏,因为生活的障碍绝对不像每个栏杆一样高;(2)生活的障碍历程也不像栏杆一样距离都相同;(3)生活的路程也不是如此平坦……这样既克服了学生自身的局限性,又为写作题材提供了广阔前景。
二、独创性
把一个个平凡的小事物常写常新,就要从生活中小事的个性特点出发,寻求其崭新的内涵。前边设例的“跨栏”——生活是从事物蕴涵的若干意义角度而言,就其每一个意义又相对有独到之处。这里需要再提及的是,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审视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变角度地去思索。可以借助媒体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感,努力挖掘事物的潜在内涵,移步换形,各臻其妙,从而把别人没有发现的或发现了没有说出来、写出来的意义表达出来。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写作实质就是一种艺术过程。“想象”无疑是让学生把头脑中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写出新的事物形象。这也包括对同一事物加工组合后出现千姿百态的新事物形象。要达到“独创”,既需要培养学生日常的观察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让学生有一副玲珑剔透的头脑和一颗“体贴入微”的心,多一点审美情趣和美学见解。
“独创”的出格是常有的事,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对“出格”加以正确规范的引导。比如:写一片落叶,可能出现一些颓废消极情调,感叹人生无聊,老师可以加以规范,变消极为积极,加上几笔,“……陡然的顿悟……”,于是拓开了另一片天地;也可能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联想、无病呻吟的叹息,老师应引导学生,达到入情入理。
三、新颖性
所谓“新”应该是以把叙述或描绘的事物富有一定的理趣、情趣、韵趣为标准,平而不俗,深而不玄,意由境出,自然流露。为达新颖,教师可在语文课上结合课文穿插写作训练。例如,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利用生动隽永的艺术语言,并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揭示出深刻的生活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描绘中蕴涵着相应的意韵,气氛、景物、色调相互映衬,主观的意和客观的景有机相连,使读者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和对生活的感悟。于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任何小事物,一经进入文章,即成了满足作者和读者需要的具有一定价值属性的客体,必须能为读者逐步品位体验作者意境提供一定的哲学思考,从而获得美学的享受。要告诉学生,那种“一语道破天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然,追求“新颖”也包括语言,在让学生借鉴名家名作的同时,要努力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精确深刻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语言表现力”。
写作,需要生活,更需要对生活的激情,需要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更需要借助媒体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有柳暗花明的顿悟和云开雾散的体验。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解决发散思维的培养、运用无疑是创新作文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