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街区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商业街区,空间形态,街区活力,业态组织
街区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曾译莹,米心怡,王熙文[1](2019)在《商业街区空间形态与街区活力的耦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大连市3个代表性商业街区案例,通过实地观测调研,评估街区活力,并以空间句法作为理性量化的分析工具,对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构成与街区活力进行耦合性分析。从路网组织与节点空间两个维度,分析空间形态与街区活力的关联性;并通过对不同业态进行分类与活力度赋值,进一步探究业态组织与街区活力的关系。研究成果表明,空间形态结构是影响人流车流在商业街区中集聚渗透的决定因子,并成为影响商业街区活力的因素,从而影响商业街区内的业态布局。即空间形态是街区活力的充分条件,业态组织是街区活力的必要条件。空间形态、街区活力、业态组织共同构成一个动态循环机制,以人流车流为流动媒介,使商业街区成为可被人所理解与使用的空间场所。(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期刊2019-10-19)
宋晓程,刘京,赵宇[2](2019)在《北方滨水区街区形态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分析水体周边热环境中多个因素的影响显着性,将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与室外热环境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考虑水体自身状况不变的情况下,重点讨论建筑布局、容积率、岸堤高度、滨水间距和绿化对水体周边热环境中的水蒸气扩散及温度的影响。以住区内行人高度平面的平均值作为分析指标,结果表明:与水蒸气质量分数相比,由于温度受环境的综合作用更强,其变化规律不尽相同。随着远离水体的距离增加,水蒸气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而温度呈现上升趋势。岸堤高度对水体降温效应的阻碍作用较为明显,对水蒸气扩散的影响相对较小。采用板式和点板式建筑布局的滨水建筑区域更利于水体对局地热湿环境中湿度的调节,容积率较低且中部具有较为宽敞通风廊道的滨水布局更利于水体对滨水建筑区温度的调节。(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陈宏,杨东帅[3](2019)在《街区空间形态对于交通污染在街谷相邻街区扩散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街区空间是居民活动最活跃的场所,由街谷空间内部交通污染扩散引起的街区空间空气质量的变化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研究利用CFD模拟的方法,针对街谷内交通污染物随气流向街谷相邻空间的扩散状况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18个案例从建筑山墙间距、街谷高宽比及建筑错列式布局叁个方面探讨街区空间形态的差异对交通污染在街谷相邻空间内的浓度变化与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山墙间距、街谷高宽比及建筑错列式布局的差异对街区风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从而影响交通污染物在街谷及相邻空间内的扩散,导致街谷上下风向的相邻街区内交通污染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刘丹凤,陈宏[4](2019)在《基于室外环境性能模拟的街区形态参数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街区形态与城市微气候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由来已久,现有的研究已经证明街区形态能够对城市空间中的热传递产生直接影响。但这些研究容易局限在对单一变量进行分析后寻求人工的耦合和优化,这种方式的劣势在于优化的结果不一定是最优解,且数量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本文选取武汉市某历史街区,提取该地块内的历史建筑形态为原型,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平台进行建模,结合Ladybug+Butterfly对街区进行室外环境性能模拟,以街区内的室外舒适度作为优化目标,运用遗传算法运算器Galapagos进行自动寻优,从而在若干代运算之后得出能满足室外舒适度需求最优的街区形态。最后,结合模拟结果的数据与相应的密度和容积率的数据作对比与分析,由此挑选出满足室外舒适度要求的最优形态,为建筑师规划该片区提供有效的前期指导。(本文来源于《共享·协同——2019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21)
金虹,崔鹏[5](2019)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商业街区形态要素与温度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街区是城市区域内,室外人流汇集较大的空间。商业街区城市热岛现象明显,其内部热环境对于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街区空间形态要素与城市微气候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通过对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哈尔滨的商业街区实测研究,发现街区形态要素是导致区域内温度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研究半径内,街区形态要素对于温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建筑覆盖率,植被绿化率,下垫面百分比,天空开阔因子以及建筑墙体面积是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论文通过对各街区形态要素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了哈尔滨商业街区形态要素对温度的影响范围。同时,构建的相关性方程能够说明各街区形态要素对于温度的影响程度,旨在将城市设计与气候设计进行整合,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庄宇,周玲娟[6](2019)在《上海中心城街区形态及其密度指标的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焦高密度城市街区的密度量化研究,选择上海主城区的30个高密度城市街区样本,对形态、密度及其相关参数进行研究,获得空间指标分布规律及其空间形态类型,可为规划与城市设计实践提供形态学量化研究的支撑.(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毕楠[7](2019)在《商业建筑设计的街区化发展形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建筑设计街区化理念的有效落实,一方面打开了商业建筑的空间局限性,使得商业建筑与外界环境充分融合的同时,更便于营造舒适的商业选购氛围,使商业建筑观赏性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凭借合理的功能分区,半开敞式或开敞式的商业建筑形式,也使得分区具备一定灵活性。本文基于商业建筑设计街区化的形态特征展开分析,在明确设计要点同时,期望为商业建筑设计提供良好参照。(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22期)
张少华,魏冶[8](2019)在《城市街区空间形态对人类生物气候的影响研究——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气候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条件,以人为主体的城市气候环境与城市宜居性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沈阳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气象模拟软件耦合城市冠层模型,在实际测量数据与模拟数据拟合的基础上,建立沈阳主城区气候环境模型,对沈阳主城区的气候因子温度、湿度、风速进行模拟。结合实地调查问卷建立人类生物气候评价指标,通过城市空间形态因子与人类生物气候评价指标的相关性与回归性分析,判断城市街区空间形态对人类生物气候的影响,提出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调控建议。(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龙瀛,李派,侯静轩[9](2019)在《基于街区叁维形态的城市形态类型分析——以中国主要城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街区尺度的城市形态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关注对象,它对城市功能和活动产生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城市形态学研究往往只关注街区的二维形态。基于所获得的中国63个大中城市中心城的335.7万个大规模的叁维建筑物数据,将形态类型学的理论方法从二维扩展至叁维,提出城市街区形态的叁维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对案例城市中的街区进行分类。根据9类街区形态在城市中的比例,对63个案例城市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出5类城市,并探讨了城市叁维形态类型在国土空间上的分布规律。通过街区叁维属性的城市形态,能够认识中国城市系统在空间维度的一般规律及其差异性,以及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功能和活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3期)
王晨,巩玉发[10](2019)在《城市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研究——以辽阳市西关商业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辽阳市西关商业街区为例,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对辽阳市西关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轴线分析法与视域分析法对商业街区的外部与内部空间进行解读,分析其整合度、可理解度、协同度、深度值、视线聚集度等指标,并确定在空间上阻碍商业街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据所得出的结果,提出相关性的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住宅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街区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有效分析水体周边热环境中多个因素的影响显着性,将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与室外热环境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考虑水体自身状况不变的情况下,重点讨论建筑布局、容积率、岸堤高度、滨水间距和绿化对水体周边热环境中的水蒸气扩散及温度的影响。以住区内行人高度平面的平均值作为分析指标,结果表明:与水蒸气质量分数相比,由于温度受环境的综合作用更强,其变化规律不尽相同。随着远离水体的距离增加,水蒸气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而温度呈现上升趋势。岸堤高度对水体降温效应的阻碍作用较为明显,对水蒸气扩散的影响相对较小。采用板式和点板式建筑布局的滨水建筑区域更利于水体对局地热湿环境中湿度的调节,容积率较低且中部具有较为宽敞通风廊道的滨水布局更利于水体对滨水建筑区温度的调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街区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曾译莹,米心怡,王熙文.商业街区空间形态与街区活力的耦合性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9
[2].宋晓程,刘京,赵宇.北方滨水区街区形态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J].建筑科学.2019
[3].陈宏,杨东帅.街区空间形态对于交通污染在街谷相邻街区扩散的影响研究[J].新建筑.2019
[4].刘丹凤,陈宏.基于室外环境性能模拟的街区形态参数化设计[C].共享·协同——2019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5].金虹,崔鹏.哈尔滨中央大街商业街区形态要素与温度关联性研究[J].建筑科学.2019
[6].庄宇,周玲娟.上海中心城街区形态及其密度指标的量化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毕楠.商业建筑设计的街区化发展形态探析[J].居舍.2019
[8].张少华,魏冶.城市街区空间形态对人类生物气候的影响研究——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例[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9].龙瀛,李派,侯静轩.基于街区叁维形态的城市形态类型分析——以中国主要城市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9
[10].王晨,巩玉发.城市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研究——以辽阳市西关商业街区为例[J].住宅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