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清贫奋斗的象征,是广大党员和群众心目中的“一面旗”。研究宣传方志敏应提高站位,拓宽视野,站在更高层次上。
本研究将构建一个多元Probit回归来刻画新媒体使用对于农民工工作匹配所产生的异质性影响,具体的模型如下:
一、研究宣传方志敏,就要把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永恒主题,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隔离开来,要在历史的脉络中寻求未来。少年时期的方志敏,深受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影响和激励。读高小后,方志敏接触了新知识,经受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洗礼,毅然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民族独立与复兴、国家发展与富强、人民解放与幸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自觉付诸实践的,方志敏是一位杰出代表。对于大革命的失败,方志敏有过深刻的分析:“这种不要武力,并自动解除武装,缴武汉工人纠察队的枪给敌人的错误,是这次大革命失败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原因!”方志敏认为必须继续坚持斗争,并指出:“运用列宁的武装暴动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时机,举行充分和周密的暴动准备,即暴动是一定要胜利的。”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方志敏又自觉地由城市转入农村,高举起共产党的旗帜、武装斗争的旗帜和土地革命的旗帜,论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组织农协、建立农民武装和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的正确主张,较快地完成了由武装暴动到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转变。在领导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在环境较为封闭、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方志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出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作出了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伟大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也是党史和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追寻红色记忆,倾听时代声音,研究宣传方志敏,就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自觉地把方志敏式的根据地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去,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方志敏最好的纪念和缅怀。
二、研究宣传方志敏,就要把方志敏的杰出贡献放到开创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优秀群体中去
方志敏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象征。方志敏被关押时,脚上“钉着十斤重的铁镣”,心中却想着“爱护中国,拯救中国”的重大问题;英勇就义前,激励“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他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充分诠释了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理想,如何在民族危难时选择初心、在革命挫折时坚定初心、在身陷囹圄时固守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回顾党的历史,提到了两位知名烈士:一位是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另一位就是方志敏。总书记重温了方志敏英勇就义前的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以身殉志”。这个“志”,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方志敏精神的时代价值,也是我们守初心、担使命,答好“时代之问”的现实要求。
毛泽东将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创建的赣东北根据地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这是对方志敏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块根据地,先后发展到闽浙皖赣近50个县、100多万人口,坚持“工农武装割据”达七年之久,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为宣传抗日主张和支援红军长征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宣传方志敏,离不开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离不开以方志敏为代表的优秀群体,离不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个大背景。我们要拓宽视野,深化研究,加大力度,辐射广度,充分挖掘赣东北根据地的红色基因、红色荣耀、红色文化。这是我们江西的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动力,也是加强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营养剂”。
在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革命实践中,方志敏与邵式平、黄道等一起深入乡村发动群众,领导弋横暴动,开展农民运动,进行武装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有朱毛好主张,下有方邵打豺狼。两条半枪闹革命,打倒土豪为人民。”这首流传于赣东北的民谣,深情地表达了当地人民对方志敏、邵式平的敬仰之情。黄道是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被陈毅称赞为在党务、军事、政治、民运等诸多方面“无比的革命的天才”,为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同样立下了不朽功勋。
三、研究宣传方志敏,就要把方志敏精神放到弘扬时代价值、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中去
红色是江西最亮丽的底色,最美的风景。深情抚摸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我们更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的分量和温度,更能领悟到总书记提出“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更高要求。加强对方志敏精神的研究与宣传,加大对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等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把它打造成政治工程、经济项目、文化产业,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有为之举。党有所需,史有所为。党史部门更是责无旁贷,更要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
方志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先后建立了13块革命根据地,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都有过特色创造,取得了重大成就,可获得毛泽东和苏维埃中央政府肯定并誉为“苏维埃模范省”的,只有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这是一块由江西本土革命者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根据地。以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为代表的创建者,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团结奋斗的群体、富有创造的群体。在这块根据地,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方志敏是这块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他的重要作用和杰出贡献无与伦比,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党和人民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深切缅怀。毛泽东称之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民族英雄,在方志敏遇难30周年之际,亲笔题写了“方志敏烈士之墓”墓碑;党中央机关报《斗争》出版了“纪念民族英雄方志敏专号”;邓小平为《方志敏文集》出版亲笔题写书名;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论及方志敏,说方志敏“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方志敏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等等。
方志敏是共产党人清贫奋斗的象征。甘于清贫,体现的是正道直行的品格、穷且益坚的气节、心系百姓的情怀、无往不胜的力量。正如方志敏所言:“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不爱爵位,不爱金钱,一生清贫奋斗向党,矜持不苟为公,想着的是“如何去改善群众的生活,使群众生活日渐向上”,展望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志敏守清贫,写《清贫》,为的是老百姓不清贫。回顾历史,观照现实,方志敏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可爱的中国奋力前行。
江西人文荟萃,基因鲜红,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文天祥、方志敏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文天祥一首《正气歌》,流传于世,成为千古绝唱,这是江西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方志敏一篇《可爱的中国》,饮誉中华,成为信仰的象征,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共产党的骄傲。两位民族英雄,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材。我们党历来重视对方志敏精神的研究与宣传。电视剧《可爱的中国》、电影《信仰者》、原创歌剧《方志敏》等作品的热播与上演,无不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巨大正能量;主流网站对方志敏的报道和宣传,多以“永远的丰碑”“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这样的高度为题,无不彰显了方志敏精神的时代价值。
寄畅园位于惠山东麓,倚山临水,毗邻惠山寺。明朝正德年间,尚书秦金买下惠山僧舍,辟为花园并取名为凤谷行窝。其后,秦耀、秦德藻等人不断增补,终成一代名园。康、乾二帝南巡时几乎每次必游此园,使寄畅园的知名度大为提高。
研究方志敏,我们被方志敏感动,为方志敏自豪,就要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宣传方志敏精神,我们深受洗礼,深感震撼,就要坚定信念,不懈奋斗,在习近平总书记标定的“作示范、勇争先”两个目标定位上,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把可爱的中国建设得更加可爱!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异常表达所产生的蛋白抗原或生物活性物质,它可以在肿瘤患者的血液、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检测出来,有助于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诊疗监测[3]。卵巢癌是目前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CA125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卵巢癌血清标志物,在早期筛查、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方面的研究均有报道[4]。
每个物理知识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们要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知识的概括总结,构建完善的物理知识框架,形成良好的物理知识学习习惯,整体性的提升自己物理综合能力.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梁发明
标签:革命根据地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根据地论文; 总书记论文; 中国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党史文苑》2019年第11期论文;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