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播政治经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数字,迷思,资本主义,乌托邦,互联网,经济。
传播政治经济学论文文献综述
徐晶洁[1](2019)在《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媒介用户的数字劳动解读——以知乎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Web2.0的语境下,新的媒介形态及媒介使用方式催生了新的经济模式及劳动形态。区别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传统雇佣劳动概念,媒介用户的内容生产及使用行为同样具有生产性,具有巨大的剩余价值创造空间。知乎网作为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平台,号召用户无偿奉献个人的劳动智慧为平台进行内容生产,使得用户的数字劳动成为了互联网资本吸纳剩余价值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0期)
赵月枝,张志华[2](2019)在《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乡村数字经济》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乡村的发展尤其中国农村数字经济的快速演化与裂变,对现有的经验知识、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甚至学术论文生产模式,都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全球数字资本主义危机深化和全球权力关系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时代背景,从个案切入,在浙江省缙云县追踪数字经济发展的轨迹,从中认识我国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乡村青年等主体在促进乡村经济数字化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体认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契机和所面临的挑战,并检视现有的"数字劳工"和"土味文化"概念在分析数字乡村议题中的局限性。以点带面的方法和对话形式,有利于更为灵活地分享对这一议题的开拓性观察与思考。(本文来源于《新闻与写作》期刊2019年09期)
陈世华[3](2019)在《大数据传播研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数据在体量、速度、价值等方面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优势,被逐渐运用到各个领域。在传播研究中,大数据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出现了传播研究的大数据范式。大数据传播研究体现在研究主体、研究问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大数据转型,实际上是对数据威权的臣服,带来数据殖民。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视角来看,大数据传播研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提供维持统治的智慧,是牟利的工具,反映传播研究的焦虑,技术理性冲击着人文情感。未来的大数据传播研究应该回到马克思主义,坚持批判取向,加强过程管理,增加人文思考,思考替代性的理论范式、方法和伦理,以开放心态拓展视野和思路,在创新中发展,获得其他学科和主流评价体系的认可。(本文来源于《国外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潘仁杰,伍静[4](2019)在《透析数字时代的科技迷思——传播政治经济学家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教授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森特·莫斯可教授认为解构数字时代的科技迷思需要借助传播政治经济学学理,从传播与社会相互建构的视角出发,聚焦信息资源的生产、分配和交换如何构连结构性权力配置。他认为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折射了诸多社会问题,带来了军事信息复合体、数字实证主义、监视的资本主义等威胁和挑战,莫斯可教授在访谈中提供了可能的应对方案。他还就数字时代的阶级、劳工等传播政治经济学经典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9年07期)
胡婷[5](2019)在《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网络受众“劳工化”探究——以网易云音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网易云音乐为例,引用"数字劳动"概念对网易云音乐用户行为进行分析,试图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揭示数字时代网络受众的"劳工化"现实和趋势。(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格雷厄姆·默多克,姚建华,徐偲骕[6](2019)在《批判政治经济学与传播资本主义:传统、挑战和抗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了"传播资本主义"的概念,细致地勾勒出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思想资源,及其对当代文化与传播现象的阐释力。讨论内容涉及宏观层面的福利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转型、市场原教旨主义、道德经济;中微观层面的数字圈地、媒介集中化(而非媒介融合)、弹性雇佣制度、消费主义以及媒介研究的物质性转向等。文章呼唤将个体活力、集体组织和公共产品的道德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保证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为建立在社会公正和平等基础上的社会参与提供核心资源。本文认为,作为一个挑战资本主义迷思和剥削的分析框架和道德体系,批判政治经济学这一学术传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重要和亟需。(本文来源于《新闻记者》期刊2019年06期)
王琼[7](2019)在《匠心挖掘新时代主题出版物传播价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时代,主题出版迎来黄金发展期,各出版单位纷纷立足优势深掘选题,见证时代变迁。本文以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17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策划出版为例,总结出主题出版物从选题策划到选题运作、从顶层设计到全面推进、从把握内容质量到加强宣传推广各环节呈现的特点,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供同行参考。(本文来源于《出版参考》期刊2019年06期)
白清怡[8](2019)在《声音与劳工: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我国音频行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视角,考察和检视当前蓬勃发展的音频行业,探讨其繁荣背后所潜藏的资本霸权问题,以及在新媒体平台中被新媒体技术所遮蔽的人的生存、劳动与消费问题。其中主要关注在平台资本主义兴起的背景下,音频行业中资本的商业化策略、用户的“产消合一”转向、作为组织播主劳动的公会制度的内部逻辑,以及叁者又是如何在平台资本主义的逻辑下,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新媒体环境中音频行业的弹性积累需求的。首先,移动音频平台通过关联微博大V、意见领袖等关键ip流量节点,逐步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平台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以不露脸的低成本参与方式,鼓励用户成为主播,着力吸引与激活播主的积极性,成为维持移动音频平台的内容持续更新的重要动力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商业模式在嵌套平台层次结构作用下,平台与用户、平台与音频产业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依赖,并且产生了更广泛的移动音频平台资本主义体系,成为当前移动音频行业发展的基础性商业架构。其次,这种移动音频平台资本主义一方面通过新媒介技术及其社交化特性,以“产消合一”的新型方式,将用户及其在平台中的活动巧妙纳入到其商业化的结构与过程之中,为移动音频平台资本主义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移动音频平台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进一步促成了博主群体内部自我管理与组织形式的变化与转型,即在播主群体内部逐步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公会制度。移动音频平台资本主义借助公会制度,在对播主劳动秩序、形式及其过程实现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之外,同时又通过“自主、自治”的形式外衣,建立起了一种隐蔽而又稳定的对播主剩余劳动的弹性剥削机制,从而为移动音频行业发展奠定了稳定的资本基础。总之,移动音频行业在平台资本主义逻辑的作用下,作为声音产品的受众、作为数字劳工的博主以及移动数字平台叁者形成了一种严密而富有弹性的商业运作模式,并在叁者的结构性张力之间,支撑与推动着资本在音频行业内部持续性的流通增值与弹性积累。(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于淼[9](2019)在《中国主旋律电影的规制与突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学者以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电视、报业、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发展与转型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但是对于主旋律电影的政治经济分析却鲜有研究,笔者力图从研究领域的留白进行填补,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新自由主义化特点进行政治经济学阐释。本文致力于对国家政策把控下的主旋律电影发展脉络进行分析,描述国家对市场文化领导力的变化。主旋律电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概念,无法完全与外国相似类型电影进行对比研究,但只研究本国主旋律电影又难免陷入闭门造车的窠臼,因此本研究还有待思考和完善。受到政治和市场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对主旋律影片的制作和审查都有严格的法规制度,商业化发展相当有限。然而与我国其他类型影片的市场化发展相对比主旋律影片一直处于“营养不足”的滞后发展阶段。由于主旋律影片又是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输出与文化领导力控制的重要手段。发展既利于政府教化民众又符合受众市场对影片内容期待的主旋律电影是市场化的必然趋势。主旋律电影的突破是市场与政府相互磨合的结果,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的规制没有与其完全同步,因此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呈现出长期的空白与滞后。在电影的审批规则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非常保守,对于社会资本的进入都有严格的把控,在主旋律影片的审查上更是慎之又慎,因此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一直处于电影制作的禁忌地带。另一方面,由政府牵头制作的“制度内”的主旋律影片由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受到资本市场的排斥,呈现出“低排片”、“低票房”的情况。本文着重对国家政策与市场角力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探究,然后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探寻中国主旋律电影的自由化、商业化、制度宽松化的特点。引言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文献综述、概念辨析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描绘了我国主旋律影片的生产发展过程,及其发展方式和特点。第叁章从政治经济学的文化领导力角度探讨国家政策在电影制作上的规制作用,研究其作用的方式与传播结构的变革。第四章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间节点的政策制度,勾勒主旋律影片的生态环境,并探讨政策制度与市场运作之间博弈带来的行业形态。第五章反思主旋律电影及文化产业在政策制度影响下存在的问题和在未来可能存在的挑战。第六章对全篇研究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铁锤,陈艳辉[10](2018)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切入、逻辑与中国化——评陈世华的《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书》一文中研究指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书系青年学者陈世华教授沉潜十年研究所得。该书前身为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曾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全书16章共40万字,以知识谱系的写法清晰梳理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渊源、内涵、分支以及发展,分析了由其衍生出的电影政治经济学、新闻政治经济学、信息政治经济学、互联网政治经济学、广告政治经济学等亚研究领域,追踪了其与种族研究、女性主义、民族志、文化研究等学科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各种跨学科取向和路径。其理论精髓是"我们不自由的传播",其元理论是"传播即控制",反映了话语权力关系和博弈,对中国传播业以及传播研究,尤其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传播政治经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数字乡村的发展尤其中国农村数字经济的快速演化与裂变,对现有的经验知识、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甚至学术论文生产模式,都提出了挑战。本文以全球数字资本主义危机深化和全球权力关系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时代背景,从个案切入,在浙江省缙云县追踪数字经济发展的轨迹,从中认识我国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乡村青年等主体在促进乡村经济数字化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体认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契机和所面临的挑战,并检视现有的"数字劳工"和"土味文化"概念在分析数字乡村议题中的局限性。以点带面的方法和对话形式,有利于更为灵活地分享对这一议题的开拓性观察与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播政治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1].徐晶洁.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媒介用户的数字劳动解读——以知乎网为例[J].视听.2019
[2].赵月枝,张志华.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乡村数字经济[J].新闻与写作.2019
[3].陈世华.大数据传播研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J].国外社会科学.2019
[4].潘仁杰,伍静.透析数字时代的科技迷思——传播政治经济学家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Mosco)教授访谈录[J].新闻大学.2019
[5].胡婷.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网络受众“劳工化”探究——以网易云音乐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
[6].格雷厄姆·默多克,姚建华,徐偲骕.批判政治经济学与传播资本主义:传统、挑战和抗争[J].新闻记者.2019
[7].王琼.匠心挖掘新时代主题出版物传播价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例[J].出版参考.2019
[8].白清怡.声音与劳工: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我国音频行业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
[9].于淼.中国主旋律电影的规制与突围[D].吉林大学.2019
[10].李铁锤,陈艳辉.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切入、逻辑与中国化——评陈世华的《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书[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