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帕金森病诊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VBM,帕金森,临床价值,应用进展
帕金森病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陈秋华[1](2019)在《VBM检查在帕金森病的临床价值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帕金森病是目前发现率比较高的病,由于发病率比较高,因此各项针对帕金森病的检查极为重要,本文对VBM检查方法进行了病例分析,VBM是一种以体素为单位的形态测量学方法,通过计算单位体积内包含某种体素的密度变化来显示脑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从而能够检测出大脑局部的特征和脑组织成分的差异,是一种较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全脑组织结构变化的测量方法。对相关病例的VBM检测进行分析,得到了VBM这些微观结构导致的成像变化在帕金森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重要结论。(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3期)
谢彬,李毓斌,党哲,秦永德[2](2019)在《~(11)C-CFT PET/CT显像采集时间对图像质量和帕金森病诊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碳-11标记的苯基托烷(~(11)C-CFT)放射性核素行正电子发射断层代谢显像(PET/CT)的采集时间对帕金森病(PD)图像质量和疾病诊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9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PD患者110例,按照~(11)C-CFT注射药物后PET/CT采集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A组(20~40 min)、B组(40~60 min)、C组(60~80 min),对3组患者~(11)C-CFT PET/CT静态显像结果和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分布的半定量值进行分析。结果 3组患者~(11)C-CFT PET/CT静态显像:双侧基底节显影均比较清晰,放射性摄取部位主要为壳核、双侧尾状核头部且分布均匀、对称,呈现八字形;在双侧小脑、顶枕皮质、额叶处的摄取量较低。A组的显像本底比较高,B、C组的显像本底较低;A组左、右侧尾状核DAT分布半定量值分别大于B、C组(P<0.05),B组与C组左、右侧尾状核DAT分布半定量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右侧壳核前部DAT分布半定量值分别大于B、C组(P<0.05),C组左、右侧壳核前部DAT分布半定量值最小;A组左、右侧壳核后部DAT分布半定量值大于B、C组(P<0.05),C组左、右侧壳核后部DAT分布半定量值最小。结论注射~(11)C-CFT后脑部大约60 min趋于稳定,~(11)C-CFT PET/CT显像检测DAT分布较好的时间为注射~(11)C-CFT后60~80 min。(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韦倩娜,林诗映,王玲[3](2019)在《皮肤交感反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和瞬目反射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射(SSR)、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和瞬目反射在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50例,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估情况,将其分为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PD-NAS)组(35例)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PD-AS)组(15例)。另选择5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评分(SCOPA-AUT),同时检测两组的皮肤交感反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和瞬目反射情况,分析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评分与皮肤交感反射、瞬目反射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D-AS组SCOPA-AUT平均得分显着高于PD-NAS组(P<0. 05),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 05)。PD-AS组患者皮肤交感反射(SSR)与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 05)。PD-AS组肛门括约肌轻微收缩时运动单位(MUAP)的平均时限和多相百分比与PD-NAS组相比显着提高(P<0. 05)。PD-AS组较PD-NAS组瞬目反射R2、R2'波潜伏期延长(P<0. 05)。PD-AS组上下肢SSR波幅与上下肢的SSR潜伏期呈正相关(P<0. 05)。SCOPA-AUT得分与MUAP的平均时限和多相波百分比呈正相关(P<0. 05)。结论皮肤交感反射、瞬目反射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能够反应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能够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11期)
亓斐,王满侠,马玉梅,鲍彩彩,牛彦霞[4](2019)在《帕金森病诊断及治疗策略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帕金森病(P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PD发病率和致残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诊断PD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寻找有助于PD临床前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或辅助检查方法对P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PD治疗侧重于多巴胺替代及缓解震颤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多,如长期使用左旋多巴产生的开-关现象,严重影响PD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有效缓解PD症状新药物的研发十分重要,对缓解PD症状起到关键作用,并对PD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9年21期)
曾辉,刘莹[5](2019)在《帕金森病诊断中MRI检查的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MRI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帕金森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用MRI进行检查;分析MRI在临床诊断中的准确率。结果:诊断后,80例患者中共有72例患者确诊为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90.00%(72/80)。结论:MRI在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其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能够为后期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多的依据,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9期)
李凌,徐庆中[6](2019)在《经颅彩色编码超声诊断帕金森病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颅彩色编码超声(TCCS)诊断帕金森病(P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2例PD患者(PD组)和5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经颞窗探查两组中脑区黑质的回声强度,并对其进行分级,计算单侧中脑区黑质强回声面积及双侧黑质强回声总面积与中脑总面积的比值(S/M),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侧中脑区黑质强回声面积和S/M对PD的诊断效能。结果 TCCS检查示PD组中脑区黑质出现强回声41例(78.8%),对照组中脑区黑质出现强回声19例(3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6,P=0.000)。PD组单侧中脑区黑质强回声面积(0.34±0.10)cm~2,S/M为(11±4)%;对照组单侧中脑区黑质强回声面积(0.17±0.05)cm~2,S/M为(5±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59、10.394,均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以单侧中脑区黑质强回声面积0.215 cm~2为诊断PD的截断值,曲线下面积0.929,敏感性88.5%,特异性75.0%;以S/M为6.5%为诊断PD的截断值,曲线下面积0.964,敏感性98.1%,特异性84.6%。结论 TCCS对早期诊断PD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庞坚信,王冬女,黄善强,季文斌,刘素芝[7](2019)在《红核R2~*值在帕金森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患者红核R2~*值的差异,探讨红核R2~*值在帕金森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根据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将42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震颤为主型(TD组)25例和姿势不稳步态障碍为主型(PIGD组)17例,两组均行磁共振ESWAN序列扫描,图像后处理获得R2~*参数图,并获取所有患者红核R2~*值,比较两组红核R2~*值的差异性,并将红核R2~*值与其震颤评分和姿势不稳步态障碍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D组与PIGD组红核R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核R2~*值与震颤评分存在相关性(r=0.641,P<0.01),与姿势不稳步态障碍评分无相关性(r=0.168,P>0.05)。结论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红核过量铁沉积,红核R2~*值有助于帕金森病分型诊断,并有望成为评估震颤严重程度的指标。(本文来源于《浙江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许宇克[8](2019)在《颅脑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病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颅脑磁共振成像(MRI)鉴别诊断帕金森病(PD)、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价值。方法选取PD患者37例(PD组)、 VP患者33例(VP组)与健康人群35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均予以颅脑MRI检查,比较叁组的黑质致密带宽度(WPCSN)、中脑直径以及WPCSN/中脑直径,分析颅脑MRI对PD组、 VP组各项颅脑病变的检出率。结果叁组的中脑直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 PD组的WPCSN、 WPCSN/中脑直径均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 <0.05),而VP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PD组的基底节病变、皮层下白质病变、下丘脑病变及脑干损伤检出率显着低于VP组(P <0.05)。结论颅脑MRI对PD、 VP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李燕,司海娜,田玉玲,王效春[9](2019)在《扩散峰度成像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PD专科确诊的原发性早期PD患者21例,HoehYahr(H-Y)分级1~2.5级,同一时期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healthy controls,HC)组,所有受试者均行颅脑常规磁共振及DKI扫描。DKI数据经过处理后,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图。测量双侧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尾状核(caudatenucleus,CN)、苍白球(globuspallidus,GP)、壳核(putamen,PU)、丘脑(thalamus,TH)的DKI参数值,比较两组间的统计学差异。分析PD早期患者各参数值与病程及临床评分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值对PD早期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与20例健康志愿者相比,PD早期患者双侧尾状核、苍白球、壳核、丘脑的FA值均降低(P值<0.05);双侧黑质的MK值均显着升高(P值<0.05)。PD组右侧黑质的MK值与H-Y分级呈负相关(P值<0.05,r值=0.076)。结论磁共振DKI技术对检测PD早期患者脑内灰质核团的病理改变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其中,双侧壳核的FA值对PD早期患者诊断的敏感性较高,双侧黑质的MK值则有较高的特异性。(本文来源于《磁共振成像》期刊2019年07期)
乐华辉,唐震宇[10](2019)在《定量脑电图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能力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定量脑电图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能力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82例帕金森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均分为非痴呆组(n=41)和痴呆组(n=41),两组患者均给予定量脑电图检查,收集记录两组患者功率谱及(δ+θ)/(α+β3)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痴呆组患者相对功率谱明显优于痴呆组患者相对功率谱(P<0.05);痴呆组患者(δ+θ)/(α+β3)值与非痴呆组患者(δ+θ)/(α+β3)值比较明显较高(P<0.05)。结论针对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定量脑电图检查能够有效诊断患者认知能力,可将其作为临床诊断的有效技术之一。(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5期)
帕金森病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碳-11标记的苯基托烷(~(11)C-CFT)放射性核素行正电子发射断层代谢显像(PET/CT)的采集时间对帕金森病(PD)图像质量和疾病诊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9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PD患者110例,按照~(11)C-CFT注射药物后PET/CT采集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A组(20~40 min)、B组(40~60 min)、C组(60~80 min),对3组患者~(11)C-CFT PET/CT静态显像结果和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分布的半定量值进行分析。结果 3组患者~(11)C-CFT PET/CT静态显像:双侧基底节显影均比较清晰,放射性摄取部位主要为壳核、双侧尾状核头部且分布均匀、对称,呈现八字形;在双侧小脑、顶枕皮质、额叶处的摄取量较低。A组的显像本底比较高,B、C组的显像本底较低;A组左、右侧尾状核DAT分布半定量值分别大于B、C组(P<0.05),B组与C组左、右侧尾状核DAT分布半定量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右侧壳核前部DAT分布半定量值分别大于B、C组(P<0.05),C组左、右侧壳核前部DAT分布半定量值最小;A组左、右侧壳核后部DAT分布半定量值大于B、C组(P<0.05),C组左、右侧壳核后部DAT分布半定量值最小。结论注射~(11)C-CFT后脑部大约60 min趋于稳定,~(11)C-CFT PET/CT显像检测DAT分布较好的时间为注射~(11)C-CFT后60~80 mi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帕金森病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1].陈秋华.VBM检查在帕金森病的临床价值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2].谢彬,李毓斌,党哲,秦永德.~(11)C-CFTPET/CT显像采集时间对图像质量和帕金森病诊断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
[3].韦倩娜,林诗映,王玲.皮肤交感反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和瞬目反射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
[4].亓斐,王满侠,马玉梅,鲍彩彩,牛彦霞.帕金森病诊断及治疗策略研究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9
[5].曾辉,刘莹.帕金森病诊断中MRI检查的应用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6].李凌,徐庆中.经颅彩色编码超声诊断帕金森病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9
[7].庞坚信,王冬女,黄善强,季文斌,刘素芝.红核R2~*值在帕金森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J].浙江实用医学.2019
[8].许宇克.颅脑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病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9
[9].李燕,司海娜,田玉玲,王效春.扩散峰度成像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磁共振成像.2019
[10].乐华辉,唐震宇.定量脑电图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能力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