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缸套固定装置论文和设计-姜玉领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缸套固定装置,包括用以分别与缸套的底面贴合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沿水平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别设有用以实现与缸套的支撑肩贴合的第一方槽与第二方槽,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还包括穿设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用以实现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第一固定部的位置的调节的连接部。上述缸套固定装置通过由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将缸套固定并将支撑肩固定在方槽中,通过连接部使得第二固定部相对第一固定部调整并露出支撑肩下方的空间以供应力检测仪进行残余应力的检测,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缸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以分别与缸套(4)的底面贴合的第一固定部(1)与第二固定部(2),所述第一固定部(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沿水平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分别设有用以实现与缸套(4)的支撑肩(41)贴合的第一方槽(12)与第二方槽(22),所述第一固定部(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分别设有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21),还包括穿设所述第一通孔(11)与所述第二通孔(21)、用以实现所述第二固定部(2)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1)的位置的调节的连接部(3)。

设计方案

1.一种缸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以分别与缸套(4)的底面贴合的第一固定部(1)与第二固定部(2),所述第一固定部(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沿水平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分别设有用以实现与缸套(4)的支撑肩(41)贴合的第一方槽(12)与第二方槽(22),所述第一固定部(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分别设有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21),还包括穿设所述第一通孔(11)与所述第二通孔(21)、用以实现所述第二固定部(2)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1)的位置的调节的连接部(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包括同轴固定连接的螺纹杆(31)和套接杆(32),所述螺纹杆(31)穿设所述第二通孔(21)且所述套接杆(32)穿设所述第一通孔(11)以实现所述连接部(3)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缸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21)包括用以供所述螺纹杆(31)穿设的第二通孔本体,所述第二通孔本体设有螺纹以实现与所述螺纹杆(31)的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缸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杆(31)为设有T型螺纹的传动丝杆,通过所述传动丝杆以实现所述第二固定部(2)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1)轴向位置的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缸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还包括同轴固定连接的定位杆(33),所述定位杆(33)相对于所述螺纹杆(31)设于所述套接杆(32)的另一端,所述定位杆(33)的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11)的孔径以实现对所述第一固定部(1)的轴向定位,所述第一通孔(11)包括用以供所述套接杆(32)穿设的第一通孔本体以实现对所述第一固定部(1)的竖直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缸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还包括同轴固定连接的运动杆(34),所述运动杆(34)相对于所述套接杆(32)设于所述定位杆(33)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运动杆(34)绕所述连接部(3)的轴线的旋转以实现所述第二固定部(2)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1)的位置的调节。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缸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槽(12)与所述第二方槽(22)沿水平同向延伸且槽面均与水平面呈45°角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缸套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槽(12)上侧的所述第一固定部(1)设有第一斜面(13),所述第二方槽(22)上侧的所述第二固定部(2)设有第二斜面(23),通过所述第一斜面(13)与所述第二斜面(23)以实现与缸套(4)的底面的贴合且与水平面呈45°固定。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缸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缸套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气缸套的机械加工中,若气缸套的退刀槽部位的残余应力过大,很容易发生掉台现象。因此,需要对气缸套的退刀槽部分进行残余应力的应力检测。

在现有技术中,若要使用应力检测仪实现应力检测的效果,限于应力检测仪的结构,应力检测仪的测头必须靠近被检测表面,而气缸套退刀槽位置在支撑肩下面,正常情况下无法检测此位置,因此,如何能够提供一种缸套固定装置以便于对气缸套的退刀槽部位的应力检测是本领域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缸套固定装置,该缸套固定装置通过由连接部连接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将缸套固定并将支撑肩固定在方槽中,通过连接部使得第二固定部相对第一固定部调整并露出支撑肩下方的空间以供应力检测仪进行残余应力的检测,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缸套固定装置,包括用以分别与缸套的底面贴合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沿水平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别设有用以实现与缸套的支撑肩贴合的第一方槽与第二方槽,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还包括穿设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用以实现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位置的调节的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同轴固定连接的螺纹杆和套接杆,所述螺纹杆穿设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套接杆穿设所述第一通孔以实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通孔包括用以供所述螺纹杆穿设的第二通孔本体,所述第二通孔本体设有螺纹以实现与所述螺纹杆的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螺纹杆为设有T型螺纹的传动丝杆,通过所述传动丝杆以实现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轴向位置的调节。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还包括同轴固定连接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相对于所述螺纹杆设于所述套接杆的另一端,所述定位杆的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以实现对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轴向定位,所述第一通孔包括用以供所述套接杆穿设的第一通孔本体以实现对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竖直支撑。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还包括同轴固定连接的运动杆,所述运动杆相对于所述套接杆设于所述定位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运动杆绕所述连接部的轴线的旋转以实现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位置的调节。

优选地,所述第一方槽与所述第二方槽沿水平同向延伸且槽面均与水平面呈45°角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方槽上侧的所述第一固定部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方槽上侧的所述第二固定部设有第二斜面,通过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以实现与缸套的底面的贴合且与水平面呈45°固定。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缸套固定装置包括用以贴合在缸套的底面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也就是说,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对应有与缸套的底面贴合的贴合面,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上还设有用以和缸套的支撑肩贴合的第一方槽和第二方槽,也就是说通过第一方槽和第二方槽,支撑肩固定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上,由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向缸套提供支撑并由第一方槽和第二方槽对缸套进行定位,实现缸套的固定,在第一固定部的第一通孔和第二固定部的第二通孔中穿设有连接部,也就是说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通过连接部连接,且可通过连接部实现第一固定部相对第二固定部的位置的调节即在装置对缸套提供支撑的同时露出缸套的支撑肩的下侧的空间,因此被固定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上的支撑肩能够进行相关应力检测的操作,解决了因缸套难以固定及难以对其退刀槽检测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固定部的左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固定部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固定块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固定块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部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缸套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第一固定部、11-第一通孔、12-第一方槽、13-第一斜面、2-第二固定部、21-第二通孔、22-第二方槽、23-第二斜面、3-连接部、31-螺纹杆、32-套接杆、33-定位杆、34-运动杆、4-缸套、41-支撑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6,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固定部的左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固定部的右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固定块的右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固定块的左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部的正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缸套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第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缸套固定装置包括用以与缸套4的两侧相贴合的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即第一固定部1具有与缸套4相贴合的第一内侧面,第二固定部2具有与缸套4相贴合的第二内侧面,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分别设有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21,连接部3从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21中穿出以实现第一固定部1与第二固定部2的连接,通过连接部3以实现第二固定部2相对第一固定部1在通孔的轴向的位置的调节,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还分别设有第一方槽12和第二方槽22用以供缸套4的支撑肩41装入,第一方槽12与第二方槽22均与支撑肩41贴合以对支撑肩41提供支撑并固定。需要说明的是,缸套4放置于缸套固定装置上,缸套4的底面同时与第一固定部1的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固定部2的第二内侧面贴合,第一固定部1与第二固定部2对缸套4提供垂直于贴合面向上的支持力,缸套4的支撑肩41同时放入第一固定部1的第一方槽12和第二固定部2的第二方槽22,第一方槽12与第二方槽22的槽面与缸套4的支撑肩41贴合,通过第一方槽12和第二方槽22对缸套4在缸套固定装置中进行了定位,综上,缸套4及其支撑肩41固定在缸套固定装置中,在此基础上,通过连接部3调节第二固定部2相对第一固定部1的位置,即第二固定部2在连接部3连接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的基础上向远离第一固定部1的方向调节位置,使得第一方槽12与第二方槽22分开露出支撑肩41下方的空间,以便于应力检测仪对支撑肩41的靠近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包括同轴固定连接的螺纹杆31和套接杆32,螺纹杆31穿设第一通孔11且其外周与第一通孔11通过螺纹连接,套接杆32穿设第二通孔21且其轴径小于孔径,连接部3还包括同轴固定连接的定位杆33,定位杆33相对于螺纹杆31设于套接杆32的另一端,定位杆33的轴径大于第二通孔21的孔径。当连接部3穿设第一固定部1与第二固定部2时,通过螺纹杆31与第二通孔21的螺纹连接,第二固定部2可以通过旋转实现相对于连接部3的滑动,第一固定部1套接在套接杆32上并可沿套接杆32滑动,而定位杆33的轴径大于第一通孔11的孔径,因此第一固定部1套接在套接杆32上并侧靠于定位杆33,即定位杆33将第一固定部1固定限位于连接部3上,而第二固定部2可相对连接部3滑动,即第二固定部2可相对固定限位于连接部3的第一固定部1滑动,即通过连接部3以实现第二固定部2相对第一固定部1的位置的调节。

为了更好的技术效果,螺纹杆31为设有T型螺纹的传动丝杆,T型螺纹的传动丝杆具有承力更大的特点,以此来保障第二固定部2相对第一固定部1具有良好的运动调节能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将螺纹杆31设置成T型螺纹的传动丝杆仅仅只是一种设置方式,对于第二固定部2相对于第一固定部1的位置改变的技术效果的实现显然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例如齿轮蜗杆或带传动等,无论采用何种手段以实现第二固定部2相对第一固定部1的运动即第二固定部2相对第一固定部1的位置的改变,都应属于本实施例的说明范围。

为了更好的技术效果,连接部3还包括同轴固定连接的运动杆34,运动杆34相对套接杆32设于定位杆33的另一端,通过运动杆34绕连接部3的轴线的旋转以实现第二固定部2相对第一固定部1的位置的调节。需要说明的是,运动杆34的运动方向为绕连接部3的轴线的旋转,即通过转动运动杆34以带动连接部3绕自身轴线的旋转,第二固定部2套接在套接杆32上,而第二通孔21的孔径大于套接杆32的杆径,即第二固定部2与连接部3间隙配合,当连接部3转动时第二固定部2保持不动,而第一固定部1通过螺纹连接在连接部3上,当连接部3旋转时,第二固定部2要在连接部3上产生运动,而定位杆33与第一固定部1贴靠,即连接部3相对第一固定部1固定,此时第二固定部2在连接部3上产生的运动表现为朝向靠近第一固定部1的相对运动,即通过运动杆34的旋转以实现第二固定部2相对第一固定部1的运动即第二固定部2相对第一固定部1的位置的调节。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有益效果的实现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手段予以实现,例如第一固定部1与连接部3通过轴承套接并固定在连接部3上,此时运动杆34的转动既可以带动第二固定部2相对运动又不会带动第一固定部1运动,诸如此类本领域人员的简单置换同应属于本实施例的说明范围。

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方槽12和第二方槽22沿水平同向延伸且槽面均与水平面呈45°角设置,第一方槽12上侧的第一固定部1设有与缸套4的底面贴合的第一斜面13,第二方槽22上侧的第二固定部2设有与缸套4的底面贴合的第二斜面23,缸套4的底面与第一斜面13和第二斜面23同时贴合以实现缸套4安装后与水平面呈45°夹角。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与第二固定部2并排套设于连接部3,缸套4的底面贴合在第一固定部1的第一斜面13和第二斜面23上以实现缸套4与水平面呈45°的夹角,此时缸套4的支撑肩41同时装入第一固定部1的第一方槽12和第二固定部2的第二方槽22,因为缸套4在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2的作用下和水平面呈45°角,因此支撑肩41也与水平面呈45°角,因此支撑肩41装入槽面均与水平面呈45°角的第一方槽12和第二方槽22中并由第一方槽12和第二方槽22对支撑肩41提供支撑,缸套4的支撑肩41在第一方槽12和第二方槽22中限位并受到部分支撑,缸套4贴合于第一斜面13和第二斜面23并受到主要支撑,缸套4固定安装在该缸套固定装置上。需要说明的是,在缸套4安装在缸套固定装置之初第一固定部1与第二固定部2并排贴合并由连接部3连通,当缸套4在缸套固定装置上安装完毕后,通过转动连接部3调节第二固定部2相对第一固定部1的位置,此时第一固定部1与第二固定部2不再并排贴靠,第一固定部1与第二固定部2之间留有间隙,此时第一方槽12与第二方槽22也不再并排贴靠,分开的第一方槽12与第二方槽22露出支撑肩41的下侧的空间,可以理解为此时支撑肩41沿水平方向的两端装入并固定在第一方槽12与第二方槽22上,而支撑肩41的中部悬空,此时支撑肩41下方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以供应力检测仪进行应力检测的操作,解决了因缸套难以固定及难以对其支撑肩41的退刀槽检测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缸套固定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缸套固定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6692.6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1(河南)

授权编号:CN209296196U

授权时间:20190823

主分类号:G01L 5/00

专利分类号:G01L5/00

范畴分类:31J;

申请人: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74750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产业聚集区淮河大道69号

发明人:姜玉领;郭进京;魏伟;薛慧敏

第一发明人:姜玉领

当前权利人: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罗满

代理机构:11227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一种缸套固定装置论文和设计-姜玉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