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格林童话》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吴楠(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中图分类号:I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072-02

摘要:儿童的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对于性格等类似与社会因素相关的特质,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大众传媒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发展,童话中的经典之作《格林童话》中男性和女性在性别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性格特点更多的偏向于意志或理智,而女性更多偏向于情绪或理智,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发展。

关键词:童话;人格;性格;心理健康

一、引言

童话是一种特别的儿童文学品类,是有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和想象特点的文学形式,是每个人心灵成长的起点。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以丰富的想象、多变的情节、传神的描写和奇幻的意境深深打动着每个少年儿童,而且对少年儿童性格的形成,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处于一种与自然、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之中,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发展机能与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具有相对理想的人格特征[1]。

性格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是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在影响性格的后天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早期经验因素,大众传媒因素,经历和社会转折因素,文化沉淀因素和学校教育的因素等等。家庭的因素包括家庭早期教育的方式,父母的态度等,家庭的结构和出生的顺序。孩子自出生落地,首先接触的就是家庭环境,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这个时期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影响,性格迅速形成的时期,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已有论文比较了北京远郊区297名来自不同家庭结构儿童的性格特征。结果表明,来自两代人家庭的儿童在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与人关系及对劳动态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儿童。非独生子女在独立性、坚持性、任性、与人关系、自我中心、劳动态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女孩在独立性、坚持性、自尊心、与人关系、劳动态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这些结果都表明家庭的结构对儿童性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3];也研究表明在同一个家庭,所有的孩子都由同一对父母所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然而由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顺序不同,性格也不相同[4];在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双胞胎能够形成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有研究表明过量的甜食会造成儿童性格的怪癖[5]。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态度、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师生关系、教师的性格等因素都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6]。有人研究了从弗洛伊德、阿德勒和霍妮的理论,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不容忽视,一个人的良好早期经验将有益于其一生[7]。

在众多对儿童性格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中,大家比较多地研究了家庭因素,早期经验的因素,学校教育的因素,而大众传媒的作用很少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将研究大众传媒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童话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对儿童的性格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理论上帮助完善影响性格的因素,其目的在于帮助家长和教师选择有利于儿童性格发展的童话故事,传播童话中有利于儿童性格发展的思想,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童话起源于民间传说,反映了人类集体的记忆和人类生存的经验,但是和其他传统文学不一样,许多童话难免被打上了性别差异的烙印。

翻开世界童话史卷,有三位作家我们无法忽视:法国的夏尔?贝洛(CharlesPerrault),德国的格林兄弟(Grimns)和丹麦的安徒生(HansChristianAndersen)。他们为童话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各自时期的卓越代表。本文以格林童话为例,分析童话中人物性格的差异,揭示传统童话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二、《格林童话》中人物的性格分析

人格是心理中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一个领域。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的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以下是从童话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格林童话》中的人物性格。

(一)童话中的人物性格统计。

《格林童话》共215篇,其中涉及人物性格的有172篇,占童话总数的80%,未涉及人物性格的童话43篇,占童话总数的20%。在172篇涉及人物性格的童话中,男性人物所涉及的重要性格特征包括勇敢、理智、善良和邪恶、勤劳和懒惰、忠诚、诚信和说谎、自私和贪婪等,女性人物所涉及的主要性格特征包括善良和恶毒、勤劳和懒惰、任性和傲慢、诚信和说谎、勇敢、坚韧、理智等,根据童话的描写,初步统计结果为:对勇敢性格的描写中,男性有48次,女性的次数为18次,对理智性格的描写中,男性有38次,女性有3次,对善良和邪恶的描写中,男性有83次,女性有71次,对勤劳和懒散的描述中,男性有34次,女性有27次,在对诚信和说谎的描写中,男性有16次,女性有12次,在自私和贪婪的描写中,男性有18次,女性有8次,在任性和傲慢的描写中,男性有4次,女性有11次。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男性和女性在性别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异(χ2=33.577,df=6,p<0.001)。

1.勇敢2.理智3.善良和邪恶4.勤劳和懒惰5.诚信和说谎6.诚信和说谎7.傲慢和任性

(二)童话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童话在人物性格的描写上,易把男性人物赋予勇敢、理智即聪明、善良的性格特点,女性人物倾向于赋予善良、柔弱、勤劳与懒惰等性格特点,在童话中王子解救公主的故事屡见不鲜,《白雪公主》中的王子,《莴苣姑娘》中的王子都能凭借着自己勇敢、理智等性格特点把公主救出。

这些童话故事人物性格特点的差异是儿童性格发展的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构成物,它包含着各个侧面,具有各种不同的特征。性格的特征就是指性格各个不同的方面的特征,一般按照下列四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对现实的态度系统的特点是性格特征的重要部分。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在《格林童话》的描写中,如善良、富有同情心、勤劳、骄傲的性格特点在女性人物身上出现的比例大于男性,但男性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忠诚,很少在女性人物身上表现。如《青蛙王子》和《画眉嘴国王》中的公主表现的很任性和骄傲,在《忠诚的约翰》中,约翰对国王很忠诚,甚至为其失去生命。

2.性格的意志特征。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往往反映出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特征是性格特征的又一重要部分。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在《格林童话》的描写中,勇敢这个性格特点更多的表现在男性人物的行动中,如《玫瑰公主》中的王子勇敢的冲破荆棘,救出了沉睡的公主;《无畏的王子》勇敢的忍受着魔鬼们的折磨,最终破除了公主身上的咒语。

3.性格的情绪特征。

一个人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就是他的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童话中较少涉及这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牲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点,人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称为能力特征,人的认知活动特点与风格被称为是性格的理智特征。在通话故事中的人物描写很少涉及性格的理智特征。

在《格林童话》中,对女性人物强调的更多是善良的性格特点,女性人物善良的性格特点出现比例大于男性人物这种性格特点出现的比例,具不完全统计,对男性人物强调的正直等特点在女性人物身上也经常出现。在《格林童话》中,勤劳或懒惰这种性格特点赋予女性人物的次数比例大于男性人物,骄傲和任性等性格特点多半出现在女性人物身上,很少在男性人物身上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在《格林童话》中,男性的性格特点更多的偏向于意志或理智,而女性更多偏向于情绪或理智。

三、童话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一)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或道德相对论阶段[8]。

童话是人生中的第一部书籍,童话中的人物形象难免具有道德色彩,根据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所给于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的协商来制定或改变。而且童话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朗读传递给儿童,这时期的儿童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对于老师的传授的思想和知识深信不疑,这时老师在儿童心目中极具有权威。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作用非常的明显,儿童会将家长和教师所肯定的任何事物视为权威知识,并依照这些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二)童话故事自身的强化作用。

强化是一个客观中性的概念,指的是在条件作用中,凡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一切刺激和事件。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的增加就是正强化,但环境中某种刺激的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时,此种刺激的减少就是负强化[9]。童话故事的结果本身就是一个强化,如勤劳善良的灰姑娘最终和王子结婚,恶毒的王后最终悲惨地死去,这些结果都在强化着儿童,儿童通过模仿学习那些被人们认可,能够带来好处的行为,尽量避免那些不被人们所认可,给自己带来的麻烦的行为。

(三)现实生活中的强化作用。

除了故事结果本身具有强化作用,现实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强化和消退。家长和教师是儿童的监护人,会对儿童的行为举止做出一定的评价,而且有可能将儿童的行为与童话中某个人物的行为进行对比,这些评价对儿童起着强化和消退的作用,如果儿童得到了表扬,儿童的行为就受到了强化,这种行为以后出现的概率会增加,如果儿童得到了批评或者是纠正,儿童的这种行为以后出现的概率就会降低,最后逐渐消退。

童话是我们识字前第一次接触到的语文,是长大离家前接触的第一个社会雏形。儿童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听故事和阅读是他们认识社会的重要方式。在接触那些故事的过程中,儿童还没有学会将自己和书中的世界保持距离,他们会下意识地将同一故事中的不同人物与自己的不同侧面联系在一起。他们像小学徒一样,通过反复接触不同故事中相同的寓意,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原来的想法和书中的人物形象作比较,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从而逐渐理解和消化社会文化通过书籍传递给他们不同性别的优秀的性格特点。久而久之,就接受了因性别不同而引起的性格特点的差异,对于男孩子,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勇敢和理智是他们优秀的性格特点,他们也努力将自己塑造成这样的性格;对于女孩,她们会逐渐认同女性是善良的,勤劳的并努力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等到他们能够完全独立阅读与思考时,性格已经大致形成,并开始自觉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行为处事,担当着他们的角色。

四、启示

诚然,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西方传统童话的文学价值无法抹杀,童话这朵美丽的鲜花永远在现实与幻想间摇曳,引领人们走入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幻境地,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无可取代,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童话故事对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有些童话故事中含有暴力血腥的成分,如《杜松子树》中的继母把儿子杀掉,之后做成肉汤给爸爸吃,《没有手的女孩》中爸爸把女儿的手砍掉,在读这些血腥暴力的场景时,尽量注意语气和声调,对故事中恶毒的人给与批评,对强调这些恶人都没有好结果,避免给儿童心理留下阴影;有些童话中含有性暗示的成分,如《希尔德布朗老哥》中妇女与教父的关系,在读这类的童话故事时,要给与正确的解释,并在适当的时期告诉儿童基本的伦理常识;有些童话中惩罚恶人的手段过于残忍,对这些故事的解说要注意与现代和平的思想相一致,强调对恶人的教育,给恶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在童话故事中,很多人物具有相同的性格特点,这无疑会给儿童留下刻板印象,如继母总是阴险恶毒,对非亲生的孩子很残忍,那些邪恶的巫婆也总是女性,而且有很狰狞的嘴脸,女生都是温柔漂亮的,男生都是勇敢帅气的等等,这些刻板印象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儿童就机械地认为继母总是凶狠的,长相狰狞的人的内心也是恶毒的,女生温柔漂亮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男生勇敢帅气才是最棒的。这些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性格的发展都是不利得,进而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由于儿童在儿童阅读或听别人讲这些童话故事时,还没有形成相对正确的评价标准,作为家长或教师应该以适当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选择地吸收故事所传达的思想,取其精华,适当增加现代社会的正确思想,从而培养儿童相对理想的人格特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闵永胜.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标准探讨[J].中共卫生事业管理,2008,(11):779-791.

[2]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J].教育长廊,2009,(2):101.

[3]范存仁,林国彬,万传文.家庭结构对农村学前儿童性格特点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24-26.

[4]李慧静.出生顺序与性格关系的进化心理学观点[J].改革与开放,2009,(8):113.

[5]刘跃梅.儿童性格异常与多吃甜食有关吗[J].家庭医学,2004,(19):13.

[6]苏勇.学校教育中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J].克山师专学报,2004,(3):105-106.

[7]刘芳.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6,(4):115-116.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47,275.

[9]伍新春,胡佩城.行为矫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23.

标签:;  ;  ;  

《格林童话》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