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形成与扩展论文_王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裂缝形成与扩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裂缝,水力,机理,页岩,裂纹,应力,岩石。

裂缝形成与扩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19)在《基于结构面的岩体水力裂缝扩展行为及缝网形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力压裂技术在开采石油天然气领域应用广泛。随着常规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枯竭,页岩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在能源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由于页岩气油赋存的页岩的渗透率很小,将水力压裂技术应用于页岩气油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针对水力压裂状态下页岩水力裂纹的扩展进行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以当下的研究热点——页岩岩体作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含有单一天然裂隙、两条天然裂隙以及同时含有一条天然裂隙和一条节理条件下的岩石内水力裂纹的起裂和扩展现象,并将模拟结果和文献中的物理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信性。结合起裂压力,对天然裂隙和最大主应力夹角不同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孔隙水压力云图和最小主应力云图,描述了水力裂纹的走向并分析了裂纹尖端破裂时的应力状态。通过对含有单裂隙、两条正交裂隙、节理和裂隙正交叁种条件下的页岩岩体在水力压裂下所呈现出来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这叁种条件对水力裂纹的起裂和扩展的影响都只是暂时的,最终裂缝的扩展方向都将与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趋于一致。借助将数值模拟结果和物理实验结果相对比的方法,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可以较好的模拟出与物理实验拟合的实验现象,并基于对岩样中存在单裂隙、单裂隙和节理相交两种条件下的模拟,得出了结构面岩体复杂缝网的形成条件。结合各模型的最小主应力图能够发现模型处于围压和水压的受力状态下,加载过程中,水力裂纹的扩展和模型的破坏是拉应力所引起的。(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9-03-10)

陈阳[2](2019)在《干燥条件下混凝土内部非均匀应力/应变的表征与模拟及其对裂缝形成和扩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是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已广泛应用到建筑、公路、大坝等土木工程领域。然而在服役过程中,复杂环境条件和外部荷载导致混凝土产生变形,在约束条件下引起裂缝,直接降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因此,开展混凝土中裂缝的研究对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混凝土是一类具有微观、细观和宏观等多层次结构的非均匀材料,以往的研究大多立足于宏观层次把混凝土看成均匀连续体,忽略了混凝土内部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对性能的影响。这种均匀化的处理方法对于研究宏观尺度下混凝土的性能无疑行之有效,但是要想深入研究混凝土内部裂缝的形成机制,还应从混凝土的微观和细观组成结构入手,针对混凝土材料非均质性的特点,构建内部应力/应变的表征、模拟方法。本文基于细观层次上混凝土非均质的特点,通过实验和模拟来研究干燥条件下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力/应变及其诱发微裂纹的分布特征,并探讨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力/应变以及已有裂缝对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和开裂过程的影响,为阐明混凝土内部裂缝的形成和扩展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具体工作包括:首先,利用叁维数字图像相关法(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3DDIC)测试了不同干燥条件和配比的混凝土中非均匀变形,并选择第一主应变和第二主应变来表示混凝土中变形的大小,着重探讨了粗骨料粒径、级配和体积对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变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燥条件下混凝土中第一主应变并不都是收缩应变,还存在拉伸应变;第二主应变基本是收缩应变,且呈现明显的非均匀分布。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分布呈现1个高斯分布,第二主应变分布含有2个高斯分布(包括砂浆区域和粗骨料及其附近区域的应变分布)。(2)随着干燥龄期的增加,第一主应变特征分布峰位向拉伸应变方向发展,分布范围逐渐增加,分布越来越不均匀;第二主应变向收缩应变方向发展,分布越来越不均匀。(3)随着相对湿度的降低,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向拉伸应变方向发展,分布越来越不均匀,第二主应变向收缩应变发展,分布越来越不均匀。(4)与砂浆的主应变分布相比,当粗骨料粒径为5~10mm时,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中拉伸应变会增多,分布范围增大,而第二主应变中收缩应变减小,分布范围增大。当粗骨料粒径大于10mm时,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向拉伸应变发展,分布范围增大,第二主应变向收缩应变发展,分布范围增大。当粗骨料体积含量由0.25增加到0.45时,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向拉伸应变发展,分布范围减小,混凝土的第二主应变中收缩应变减小,分布范围会减小。当混凝土中大粒径粗骨料减少时,其第一主应变减小,分布范围增大,其第二主应变增大,分布范围减小。其次,基于3D-DIC测试获得的混凝土细观结构,利用Lattice模型模拟干燥条件下混凝土的非均匀应力应变及微裂纹分布,并用3D-DIC和真空注入荧光树脂法的测试结果分别验证了混凝土非均匀应变和干燥收缩裂纹分布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1)粗骨料集中的地方,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变形小。(2)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越大,混凝土的整体收缩变形减小,但会增加了微裂纹的数量。(3)粗骨料体积的增加,虽然能降低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变形,但会增加微裂纹的数量。(4)连续级配粗骨料不仅降低了混凝土的整体变形,而且会降低了开裂的风险。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力的模拟结果表明:较大的残余压应力和拉应力分布在粗骨料-砂浆界面处,较小的残余压应力和拉应力位于裂缝位置,而部分较小的残余拉应力位于骨料之间浆体富集区。随着混凝土中大粒径粗骨料数量的增加,残余拉应力随着减少。随着混凝土中粗骨料体积含量的增加,残余拉应力也随着减少。最后,以含有残余应力、应变和初始裂缝的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利用Lattice模拟研究了残余应力应变和初始裂缝对混凝土单轴拉伸过程中裂缝形成和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考虑初始裂缝时,拉伸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中裂缝都是从抗拉强度最低的砂浆-粗骨料界面形成,沿着界面发展。仅考虑初始裂缝时,混凝土的最大荷载力急剧降低以及达到最大荷载的位移降低,相应地混凝土的断裂能减小;初始裂缝成为起裂点,改变了宏观裂纹的位置。(2)当考虑非均匀应力应变时,含有初始裂缝混凝土的最大荷载力增加了22%,达到最大荷载力的位移增大了1.25倍,相应的断裂能增加了10%。(3)此外研究了考虑初始裂缝和非均匀应力应变时,不同粗骨料级配和体积混凝土单轴拉伸过程中力学性能、裂缝形成和扩展特性。模拟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粗骨料体积会增加混凝土的最大荷载力,增大达到最大荷载的位移和断裂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1-17)

董康兴[3](2017)在《弱层理剪切诱导缝网裂缝的形成与扩展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气是实现天然气产量接替的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必须经过体积压裂形成缝网裂缝才能实现经济有效开发。基于页岩储层弱层理发育的特点,从弱层理剪切滑移对水力裂缝的作用机理,揭示缝网裂缝的扩展规律,对实现页岩储层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根据多孔介质平衡方程及流体流动连续性方程,建立储层流固耦合数学模型,推导求解节点位移及孔隙压力的有限元方程。分析岩石中裂缝起裂准则及诱导弱层理扩展的判断准则,并阐述用于描述弱层理的cohesive单元,形成用于分析缝网裂缝起裂与扩展机理的数学模型。第二,搭建带有侧向围压功能的I型裂缝扩展实验台,采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利用高速照相机捕捉试件表面散斑场的变化,获取裂缝经弱层理扩展过程中试件表面位移场和应变场的变化,通过位移外推法求取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规律,发现I型裂缝拐折扩展的主控机理。第叁,建立水力裂缝与弱层理交汇扩展的力学模型,借助数值模拟方法,采用二阶损伤张量描述地层中不规则分布的弱层理,建立基岩—水力裂缝—弱层理耦合的二维缝网裂缝模型,采用刚度退化的traction-separation准则模拟裂缝的起裂和扩展,提出页岩储层缝网裂缝数值模拟方法,并通过现场井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合理性。第四,利用所提出的数值模拟方法,发现水力裂缝与弱层理交汇后,在水力裂缝尖端钝化与远场地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弱层理发生剪切破坏,形成分支裂缝。综合各因素对剪切破坏的贡献及对裂缝扩展速度的影响,在水平主应力差越小、注入流量越大、储层岩石弹性模量越大及合适的压裂液粘度的条件下,可有效激活弱层理形成缝网裂缝,获得更大的压裂改造面积。基于非常规页岩储层弱层理发育的特点,本文揭示了弱层理剪切滑移诱导缝网裂缝的形成机理,得到了各因素对缝网裂缝扩展形态的影响规律,可为非常规储层压裂施工设计提供技术支撑,以提高压裂改造效果。(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3-28)

姜婷婷[4](2015)在《煤层气藏水力压裂网状裂缝形成机理及扩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力压裂是提高煤层气井产量和增加煤层气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水力压裂过程中煤岩储层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尤其是网状裂缝的形成机理较为复杂,制约了煤层气水力压裂技术的高效实施。因此,充分认识煤层气藏水力压裂裂缝延伸规律,揭示网状裂缝的形成机理,对加快我国煤层气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煤层水力压裂复杂裂缝的扩展规律、网状裂缝的形成机理及压裂后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等问题,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某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层理角度煤岩开展巴西劈裂、单轴及叁轴压缩、叁点弯曲和渗透特性试验,获得了煤岩力学参数。研究了煤岩巴西劈裂、叁点弯曲、单轴及叁轴压缩破坏模式与破裂机制的各向异性特征,初步探讨了层理在煤岩复杂破裂模式形成中的作用。(2)通过大尺寸原煤水力压裂物理模拟试验,分析了煤岩储层水力裂缝的起裂和扩展规律,初步揭示了网状裂缝的形成机理,得到煤岩储层水力裂缝起裂与延伸的四种基本模式。水力压裂裂缝垂直层理扩展时,会在层理处发生发叉和转向,产生与主裂缝相交的次生裂缝,且主裂缝在继续扩展过程中沟通层理或天然裂缝形成裂缝网络;地应力和压裂液排量是裂缝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3)建立了考虑煤岩各向异性影响的水力压裂模型,分析了水力压裂微裂缝的扩展过程,进一步揭示了网状裂缝的形成机理,给出了影响裂缝网络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射孔完井条件下煤层气藏更易形成网状裂缝,裂缝的起裂和延伸主要为张拉裂缝的失稳扩展;层理断裂韧性是控制微裂缝在层理处发生分叉和转向的关键;地应力主要影响微裂缝的延伸距离;压裂液排量对微裂缝形态和延伸距离均有较大影响。(4)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某区块进行常规水力压裂和体积压裂模拟计算,得到不同压裂条件下的裂缝叁维几何形态,计算表明体积压裂在该区块具有很好的可行性。体积压裂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网状裂缝,显着增加改造区域的导流能力。分析了体积压裂后裂缝几何尺寸、裂缝数量和裂缝体积等参数随施工时间的变化规律。(5)基于两相渗流Buckley-Leverett方程,建立了网状裂缝中水-气两相渗流数学模型,探讨了影响压裂后煤层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计算结果表明:煤层渗透率、基质半径和煤层厚度是基质供气能力的控制参数;为了提高压裂井JZ-B施工作业的效率,建议主裂缝导流能力不超过200mD.m,裂缝间距为20~30m;缝网参数对压裂井产量影响较为显着,通过“体积改造”可以大幅度提高煤层气井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5-12-01)

梁利喜,黄静,刘向君,刘锟[5](2014)在《天然裂缝对页岩储层井周诱导缝形成扩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储层物性极差,必须通过体积改造形成网状裂缝系统才能实现经济有效开发,掌握页岩地层中诱导裂缝延伸规律是成功实现缝网压裂的基础。借助基于细观损伤力学和弹性力学研发的岩石破裂分析系统RFPA2D,开展了页岩储层在水力压裂过程中的裂缝形成及延伸规律研究。在考虑到地层非均质的前提下,结合页岩本身的力学特性,分析了井周天然裂缝长度及密度对井周诱导缝形成及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井壁天然裂缝越长、密度越大,其开启可能越大,开启后伴生诱导缝发育程度越高。另外,对不同地应力差下天然裂缝长度影响开展的研究表明,低应力差下,即使天然裂缝较短,也会被打开,伴生诱导缝延伸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在天然裂缝长度较长的情况下,伴生诱导缝倾向于沿天然裂缝方向继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4年05期)

石玉青[6](2014)在《水力压裂岩石裂缝形态及形成扩展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力压裂作为油气水井增产增注的措施是一种改造油气层的有效方法,目前压裂理论在国内有较快的发展,压裂技术也逐渐受到大家广泛重视,相应的压裂解释技术也相应的需要发展和完善。本文通过对某油田压裂区块的地应力分析以及计算,对岩石裂缝的形态及扩展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总结,分析岩石裂缝在水力压裂的情况下的扩展机理,从而对水力压裂情况下的岩石裂缝以及扩展进行规律总结。本文主要内容有:1.对水力压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对某油田压裂区块的地应力进行实验计算,完善地应力在压裂上的应用。2.总结国内外现有的对压裂施工曲线的分析解释;加深对其了解,并尝试新的解释。3.通过软件模拟裂缝形态,由此对压裂裂缝的扩展有定性的认识。4.通过对裂缝形态的模拟对裂缝的扩展机理进行分析总结。5.总结以上研究来得出水力压裂中岩石裂缝的形态及扩展机理,得出最终的理论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4-05-01)

杨恒[7](2012)在《沥青路面裂缝的形成机理及扩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沥青路面出现裂纹后,在温度和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路面结构扩散荷载的能力直线下降,并使路面产生不可修复的结构性破坏。通过对沥青路面裂缝类型的分析,指出裂缝类破损是我国当前沥青路面最主要的破损形式,针对常见的沥青路面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的形成机理及扩展的分析,提出路面裂缝预防的措施。(本文来源于《门窗》期刊2012年12期)

张红[8](2011)在《沥青路面近荷载区Top-Down裂缝形成机理及扩展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Top-Down裂缝是沥青路面一种新型早期病害形式,成因复杂,影响深远,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及难点问题之一。因此,深入了解Top-Down裂缝开裂机理及开裂扩展规律,对于优选沥青混合料,提高路面结构抗裂设计、改进现有路面设计方法以及合理利用资金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搜集回顾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对沥青路面表面裂缝的研究做了归类总结。鉴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仅借助有限元方法,建立叁维模型,重点讨论分析静载(凹形荷载、凸形荷载、均布荷载)条件下近荷载区路面的应力应变响应规律,总结分析出Top-Down裂缝形成的可能位置及原因。计算分析表明,路面近荷载区不均匀分布的高应力应变区容易形成表面裂缝,非均布荷载及基层模量会显着影响近荷载区路面高应力应变区的分布,从而影响表面裂缝的初始发生位置及时间。此外,借助线弹性断裂力学有限元法,模拟分析了不同路面结构参数、不同裂缝自身性状条件下,沥青路面表面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发育规律。研究认为:不论面层厚度多大,裂缝切入深度均会显着影响应力强度因子;但裂缝沿行车道方向水平贯穿长度仅对靠近荷载位置处应力强度因子有显着影响。路面结构参数会显着影响应力强度因子,且影响规律具有相似性。不论路面结构参数如何,裂缝开裂至距路表面3-4cm时,应力强度因子值均处于极不利状态。(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1-06-01)

刘建荣[9](2010)在《地层错动下软土场地土体裂缝形成扩展机理研究及工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根据新时期国家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天津滨海新区将建成面向21世纪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轨道交通、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兴建。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它位于华北地震带的东南部,琰庐强地震活动带之西,河北平原地震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是我国沿海主要的地震区之一。加之地基土属于典型的滨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软土,将面临地震威胁的严峻挑战。而对人类威胁最大,发生次数最多的构造地震,它的破坏方式之一是由断层错动造成上部地层错动及土体的强变形并导致结构物破坏,因而本文以滨海新区的软土场地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分析方法之一——有限差分法进行了地层错动作用下软土场地土体裂缝形成扩展机理研究,并加以应用。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收集、分析以往有关断层错动研究的相关文献,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2.为了提高模拟精度,在地层错动的数值模拟方面进行了研究。根据基岩错动造成上部岩土体的位错特点,建立了本文的分析模型。3.为了更好地理解实际软土场地的裂缝扩展机理,取有代表性的软、硬两类单层土,对比分析了不同倾角下土体裂缝的扩展过程。4.在此基础上,建立实际场地模型,对比分析了天津港场地与汉沽场地在不同倾角、不同错动方式等情况下土体裂缝的扩展特点。5.工程应用。建立了两种工况下的场地隧道模型,对比分析了隧道衬砌的变形特点及周边土、表层土的裂缝扩展特点。通过对天津港场地与汉沽场地建立不同分析模型,对同一模型进行多参数影响因素研究,分析了不同场地的裂缝扩展特点,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本文的结论对天津地区的地下结构抗震具有较好地指导意义,对进一步研究软土地区结构抗震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0-06-01)

李方胜[10](2009)在《混凝土裂缝形成过程中蠕变裂纹扩展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的蠕变和裂纹扩展决定了混凝土的长期可变形性、持久性以及使用寿命。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的机制到目前为止还不甚清楚。研究的目的是从实验和数学上阐明混凝土蠕变和裂纹形成中宏观和中间层次的相互作用;试图识别在混凝土裂缝形成的不同时期,对混凝土弹力响应起作用的主要特征。(本文来源于《民营科技》期刊2009年11期)

裂缝形成与扩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混凝土是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已广泛应用到建筑、公路、大坝等土木工程领域。然而在服役过程中,复杂环境条件和外部荷载导致混凝土产生变形,在约束条件下引起裂缝,直接降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因此,开展混凝土中裂缝的研究对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混凝土是一类具有微观、细观和宏观等多层次结构的非均匀材料,以往的研究大多立足于宏观层次把混凝土看成均匀连续体,忽略了混凝土内部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对性能的影响。这种均匀化的处理方法对于研究宏观尺度下混凝土的性能无疑行之有效,但是要想深入研究混凝土内部裂缝的形成机制,还应从混凝土的微观和细观组成结构入手,针对混凝土材料非均质性的特点,构建内部应力/应变的表征、模拟方法。本文基于细观层次上混凝土非均质的特点,通过实验和模拟来研究干燥条件下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力/应变及其诱发微裂纹的分布特征,并探讨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力/应变以及已有裂缝对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和开裂过程的影响,为阐明混凝土内部裂缝的形成和扩展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具体工作包括:首先,利用叁维数字图像相关法(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3DDIC)测试了不同干燥条件和配比的混凝土中非均匀变形,并选择第一主应变和第二主应变来表示混凝土中变形的大小,着重探讨了粗骨料粒径、级配和体积对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变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燥条件下混凝土中第一主应变并不都是收缩应变,还存在拉伸应变;第二主应变基本是收缩应变,且呈现明显的非均匀分布。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分布呈现1个高斯分布,第二主应变分布含有2个高斯分布(包括砂浆区域和粗骨料及其附近区域的应变分布)。(2)随着干燥龄期的增加,第一主应变特征分布峰位向拉伸应变方向发展,分布范围逐渐增加,分布越来越不均匀;第二主应变向收缩应变方向发展,分布越来越不均匀。(3)随着相对湿度的降低,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向拉伸应变方向发展,分布越来越不均匀,第二主应变向收缩应变发展,分布越来越不均匀。(4)与砂浆的主应变分布相比,当粗骨料粒径为5~10mm时,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中拉伸应变会增多,分布范围增大,而第二主应变中收缩应变减小,分布范围增大。当粗骨料粒径大于10mm时,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向拉伸应变发展,分布范围增大,第二主应变向收缩应变发展,分布范围增大。当粗骨料体积含量由0.25增加到0.45时,混凝土的第一主应变向拉伸应变发展,分布范围减小,混凝土的第二主应变中收缩应变减小,分布范围会减小。当混凝土中大粒径粗骨料减少时,其第一主应变减小,分布范围增大,其第二主应变增大,分布范围减小。其次,基于3D-DIC测试获得的混凝土细观结构,利用Lattice模型模拟干燥条件下混凝土的非均匀应力应变及微裂纹分布,并用3D-DIC和真空注入荧光树脂法的测试结果分别验证了混凝土非均匀应变和干燥收缩裂纹分布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1)粗骨料集中的地方,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变形小。(2)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越大,混凝土的整体收缩变形减小,但会增加了微裂纹的数量。(3)粗骨料体积的增加,虽然能降低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变形,但会增加微裂纹的数量。(4)连续级配粗骨料不仅降低了混凝土的整体变形,而且会降低了开裂的风险。混凝土中非均匀应力的模拟结果表明:较大的残余压应力和拉应力分布在粗骨料-砂浆界面处,较小的残余压应力和拉应力位于裂缝位置,而部分较小的残余拉应力位于骨料之间浆体富集区。随着混凝土中大粒径粗骨料数量的增加,残余拉应力随着减少。随着混凝土中粗骨料体积含量的增加,残余拉应力也随着减少。最后,以含有残余应力、应变和初始裂缝的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利用Lattice模拟研究了残余应力应变和初始裂缝对混凝土单轴拉伸过程中裂缝形成和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考虑初始裂缝时,拉伸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中裂缝都是从抗拉强度最低的砂浆-粗骨料界面形成,沿着界面发展。仅考虑初始裂缝时,混凝土的最大荷载力急剧降低以及达到最大荷载的位移降低,相应地混凝土的断裂能减小;初始裂缝成为起裂点,改变了宏观裂纹的位置。(2)当考虑非均匀应力应变时,含有初始裂缝混凝土的最大荷载力增加了22%,达到最大荷载力的位移增大了1.25倍,相应的断裂能增加了10%。(3)此外研究了考虑初始裂缝和非均匀应力应变时,不同粗骨料级配和体积混凝土单轴拉伸过程中力学性能、裂缝形成和扩展特性。模拟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粗骨料体积会增加混凝土的最大荷载力,增大达到最大荷载的位移和断裂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裂缝形成与扩展论文参考文献

[1].王磊.基于结构面的岩体水力裂缝扩展行为及缝网形成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9

[2].陈阳.干燥条件下混凝土内部非均匀应力/应变的表征与模拟及其对裂缝形成和扩展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9

[3].董康兴.弱层理剪切诱导缝网裂缝的形成与扩展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

[4].姜婷婷.煤层气藏水力压裂网状裂缝形成机理及扩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

[5].梁利喜,黄静,刘向君,刘锟.天然裂缝对页岩储层井周诱导缝形成扩展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14

[6].石玉青.水力压裂岩石裂缝形态及形成扩展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7].杨恒.沥青路面裂缝的形成机理及扩展探析[J].门窗.2012

[8].张红.沥青路面近荷载区Top-Down裂缝形成机理及扩展规律分析[D].长安大学.2011

[9].刘建荣.地层错动下软土场地土体裂缝形成扩展机理研究及工程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0

[10].李方胜.混凝土裂缝形成过程中蠕变裂纹扩展的相互作用[J].民营科技.2009

论文知识图

膨胀核法产生裂缝在混凝土试件中通过...轴向楔形糟导控定向压裂过程的剪应力分...试件破坏形态试件破坏形态左:金属材料断裂过程区右:混凝土材...1真叁轴物理模拟设备结构示意Fig.1...

标签:;  ;  ;  ;  ;  ;  ;  

裂缝形成与扩展论文_王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