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墨废气分离装置,涉及陶瓷喷墨印刷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墨废气分离装置包括罐体和设于罐体内的气液分离器,罐体具有废气进口、废气出口和卸料口,气液分离器位于废气进口与废气出口之间,且具有多个用于废气通过的子通道,沿着废气的流动方向,子通道曲折延伸。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墨废气分离装置能够对废气中的油墨进行有效捕捉,分离出废气中的油墨,提高后续废气处理设备的治理效率以及延长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有效的对油墨进行回收。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油墨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和设于罐体(1)内的气液分离器(2),所述罐体(1)具有废气进口(11)、废气出口(12)和卸料口(13),所述气液分离器(2)位于所述废气进口(11)与所述废气出口(12)之间,且具有多个用于废气通过的子通道(21),沿着废气的流动方向,所述子通道(21)曲折延伸。
设计方案
1.一种油墨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和设于罐体(1)内的气液分离器(2),所述罐体(1)具有废气进口(11)、废气出口(12)和卸料口(13),所述气液分离器(2)位于所述废气进口(11)与所述废气出口(12)之间,且具有多个用于废气通过的子通道(21),沿着废气的流动方向,所述子通道(21)曲折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2)包括连接杆组(22)和与所述连接杆组(22)连接的多片折流板(23),任意相邻的两片折流板(23)之间形成所述子通道(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墨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多片折流板(23)在所述连接杆组(22)上相互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墨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组(22)包括多个连接杆(221),所述连接杆(221)与各个所述折流板(23)连接,以锁定各个所述折流板(23)之间的位置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墨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21)与所述折流板(23)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墨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21)的横截面为U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墨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23)的横截面呈波浪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罐体(1)内壁连接的支架(3),所述气液分离器(2)通过所述支架(3)与所述罐体(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油墨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进口(11)设于所述罐体(1)的侧壁上,所述废气出口(12)设于所述罐体(1)的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油墨废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口(13)设于所述罐体(1)的底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喷墨印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油墨废气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艺术陶瓷喷墨印刷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油墨的废气。在印刷过程中,需要通过抽气系统将油墨废气抽出,以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但是如果直接通过抽气系统将这些油墨废气抽入废气处理设备,将大大降低废气处理设备的治理效率以及缩短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同时也造成油墨的浪费。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分离出废气中油墨的废气分离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墨废气分离装置,能够对废气中的油墨进行捕捉,分离出废气中油墨,提高废气处理设备的治理效率以及延长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有效的对油墨进行回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墨废气分离装置,包括罐体和设于罐体内的气液分离器,所述罐体具有废气进口、废气出口和卸料口,所述气液分离器位于所述废气进口与所述废气出口之间,且具有多个用于废气通过的子通道,沿着废气的流动方向,所述子通道曲折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连接杆组和与所述连接杆组连接的多片折流板,任意相邻的两片折流板之间形成所述子通道。
进一步地,多片折流板在所述连接杆组上相互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组包括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各个所述折流板连接,以锁定各个所述折流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折流板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的横截面为U形。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板的横截面呈波浪形。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罐体内壁连接的支架,所述气液分离器通过所述支架与所述罐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废气进口设于所述罐体的侧壁上,所述废气出口设于所述罐体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卸料口设于所述罐体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墨废气分离装置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在使用上述油墨废气分离装置时,首先废气通过废气进口以一定角度进入罐体,并以一定速度撞击到罐体内壁去除一部分油墨,随后经过气液分离器上的多个子通道,由于沿着废气的流动方向,子通道是曲折延伸的,废气受到惯性作用与形成子通道的表面撞击,从而使得其中的油墨液滴附着在该表面上。该表面上废气的扩散、重力沉降使微小油墨液滴形成较大的液滴并随气流向上运动至该表面的曲折处,由于转向离心力、油墨与该表面的摩擦、油墨的吸附作用和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得油墨液滴越来越大,直到集聚的油墨液滴大到其自身产生的重力超过废气雾的上升力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合力时,油墨液滴就从波形板表面上被分离下来落入卸料口,废气从废气出口排出。
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墨废气分离装置能够对废气中的油墨进行捕捉,以分离出废气中油墨并对其进行收集,减小废气雾中的油墨对废气处理设备的影响,提高废气处理设备的治理效率以及延长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有效的对油墨进行回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墨废气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器最小单元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标:1-罐体;11-废气进口;12-废气出口;13-卸料口;2-气液分离器;21-子通道;22-连接杆组;221-连接杆;23-折流板;3-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墨废气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器最小单元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墨废气分离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罐体1和设于罐体1内的气液分离器2,罐体1具有废气进口11、废气出口12和卸料口13,气液分离器2位于废气进口11与废气出口12之间,且具有多个用于废气通过的子通道21,沿着废气的流动方向,子通道21曲折延伸。
在使用上述油墨废气分离装置时,首先废气通过废气进口11进入罐体1,与罐体内壁进行惯性碰撞,去除一部分油墨,随后经过气液分离器2上的多个子通道21,由于沿着废气的流动方向,子通道21是曲折延伸的,废气受到惯性与形成子通道21的表面撞击,从而使得其中的油墨附着该表面上。该表面上废气的扩散、重力沉降使微小油墨液滴形成较大的液滴并随气流向上运动至该表面的曲折处,由于转向离心力、油墨与该表面的摩擦、油墨的吸附作用和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得油墨液滴越来越大,直到集聚的油墨液滴大到其自身产生的重力超过废气的上升力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合力时,油墨液滴就从气液分离器2上被分离下来落入卸料口13,废气从废气出口12排出。
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施例提供的油墨废气分离装置能够对废气雾中的油墨进行捕捉,以分离出废气中油墨并对分离出来的油墨进行收集,减小废气中的油墨对废气处理设备的影响,提高废气处理设备的治理效率以及延长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有效的对油墨进行回收。
其中,如图1所示,罐体1包括下罐体和盖体,下罐体与盖体之间通过法兰连接,下罐体1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罐体1的支撑架,气液分离器2设于下罐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气液分离器2包括连接杆组22和与连接杆组22连接的多片折流板23,任意相邻的两片折流板23之间形成子通道21。
连接杆组22用于将多片折流板23进行连接,锁定各片折流板23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使用时,废气通过废气进口11进入罐体1,与罐体内壁进行惯性碰撞,去除一部分油墨,随后废气通过各片折流板23之间的子通道21。在各个子通道21中,废气受到惯性与折流板23凸出的部分发生撞击,废气中的微小油墨液滴会附着在折流板23凸出的部分慢慢聚集成小液滴。由于转向离心力、油墨与折流板23的摩擦、油墨的吸附作用和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得油墨液滴越来越大,最终油墨液滴克服自身的重力、废气的上升力以及液体表面的张力等等,油墨液滴从折流板23上滴落,落入卸料口13。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片折流板23可以在连接杆组22上相互平行设置,使得气液分离器2上能够形成曲折路径相同的多个子通道21,更均匀、全面的除去废气中的油墨。
其中,子通道21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处平面可以垂直于废气的流动方向,使得废气能够通畅的进入、排出子通道21。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子通道21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处平面也可以与废气的流动方向呈非90度的夹角。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片折流板23也可以在连接杆组22上相互不平行设置,例如多片折流板23可以呈正八字形排列,或者呈倒八字形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使得上述油墨废气分离装置的结构更加的牢固,连接杆组22包括多个连接杆221,连接杆221与各片折流板23连接,以锁定各片折流板23之间的位置关系。
具体地,连接杆22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各片折流板23的排列方向,每一个连接杆221均与各片折流板23连接,保证各片折流板23相对位置的稳定。
以图2为例进行说明,图2为气液分离器2的最小单元,包括六片相互平行的折流板23和八个相互平行的连接杆221,其中四个连接杆与六片折流板的第一端部连接,此四个连接杆221中,面向图2的方向,两个连接杆221设于六片折流板第一端部的顶端,另外两个连接杆221设于六片折流板第一端部的底端。另外四个连接杆与六片折流板的第二端部连接,此四个连接杆221中,面向图2的方向,两个连接杆221设于六片折流板第二端部的顶端,另外两个连接杆221设于六片折流板第二端部的底端。
各个连接杆221分别设于折流板23的两端可以减小连接杆221对废气雾的阻挡,使得废气雾能够更顺畅的从气液分离器2中排出进入废气出口12。
其中,气液分离器2的最小单元也可以包括四片、五片、七片、八片等折流板23,折流板23的个数可以根据罐体1的直径尺寸和各个折流板23之间的间距来选择。
其中,气液分离器2的最小单元也可以包括四个、六个、十个、十二个等连接杆221,连接杆221的个数可以根据折流板23的个数、尺寸来选择。
气液分离器2可以由多个上述最小单元组成,相邻的两个最小单元中的连接杆221可以通过螺栓或者螺钉连接;或者相邻的两个最小单元中的连接杆221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上述连接杆221能够牢固的与折流板23连接,连接杆221可以与折流板23焊接,折流板23上设有用于安装连接杆221的凹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221也可以与折流板23螺钉连接或者螺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连接杆的结构更加的牢固,连接杆221的横截面为U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221的横截面也可以为工字形。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221也可以为空心方钢。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折流板23的加工,折流板23的横截面可以呈波浪形。
具体地,如图2所示,折流板23的横截面可以为部分波浪形,即折流板23的横截面呈山丘状。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折流板23的横截面也可以呈锯齿状,或者是其他非直线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油墨废气分离装置还包括与罐体1内壁连接的支架3,气液分离器2可以通过支架3与罐体1连接,由于气液分离器2的体积较大,支架3的设置方便了气液分离器与罐体1的连接,不需要将气液分离器2的各个部位与罐体1连接。
其中,如图1所示,支架3包括横支杆和纵支杆,纵支杆与横支杆垂直连接呈十字形,气液分离器2的底部直接通过螺栓或者螺钉与支架3连接。横支杆和纵支杆的端部可以与罐体1螺钉连接、螺栓连接或者焊接。
具体地,横支杆和纵支杆的横截面可以为L形,也可以为U形或者工字形,或者横支杆和纵支杆为空心方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废气进口11可以设于罐体1的侧壁上,废气出口12可以设于罐体1的顶部,能够使得废气雾中的油墨充分的与折流板23发生摩擦,从而附着在折流板23的表面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为了方便油墨的收集,卸料口13可以设于罐体1的底部。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废气进口11可以设于罐体1的侧壁,废气出口12设于罐体1的顶部,卸料口13设于罐体1的侧壁上,且卸料口在罐体1上的高度低于废气进口11的高度。罐体1内设有导向板,导向板用于承接气液分离器2滴落的油墨,并将油墨引入卸料口13。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3835.1
申请日:2019-01-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475783U
授权时间:20191011
主分类号:B01D 45/08
专利分类号:B01D45/08;B01D45/02
范畴分类:23A;41B;
申请人: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第一申请人: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申请人地址: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桂丹西路98号
发明人:王克亮;涂舜恒
第一发明人:王克亮
当前权利人: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代理人:蔡苗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