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动力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振动台,隧道,场地,围岩,地震波,特性。
地震动力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罗洋,姚添智[1](2019)在《不同震动参数对反复微小地震下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坡度为30°和60°的叁维边坡动力数值分析模型,选取地震波类型、幅值、频率、震次和坡度等影响指标,对反复微小地震下边坡动力响应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先强后弱"类型的地震波引起的边坡响应要强于"先弱后强"类型的地震波,正弦波作用时引起的边坡响应要远小于天然地震波;坡面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随着震次的增加而减小,且陡坡的减弱趋势要大于缓坡的减弱趋势,地震波幅值越大引起的坡面水平加速度越大。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近年来反复微小地震中各类因素对于边坡动力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张利伟,王广兵,崔春义,程学磊,潘林[2](2019)在《地震作用下可液化饱和自由场地动力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既定埋深条件下的可液化自由场地在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问题,基于OpenSEES计算程序和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自由可液化饱和场地数值计算模型进行了耦合动力响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可液化场地β谱曲线卓越平台随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变窄,场地土层存在典型的高频滤波、低频放大效应;随着土层埋深和土层密实度增加,砂土层内的液化趋势明显减弱;饱和砂土和黏土层在地震作用下会分别发生剪缩效应和循环软化效应,进而使得土体产生不可恢复的残余变形及地表震陷.(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任祥,汪班桥,李楠[3](2019)在《地震作用下锚固滑坡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锚固滑坡的动力响应特性,依托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对锚固滑坡的加速度响应、锚杆受力特性等规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地震激励作用下,锚杆格构支护下的滑坡整体性较好,未产生明显的坡面效应.各测点PGA随加载强度的增大呈增大趋势;不同高程处的加速度响应"上大下小",且随加载强度的增大,高程放大效应越来越明显.各测点PGA放大系数在低强度加载下,随加载强度增大略有减小,而中高强度加载下随加载强度的增大首先缓慢增大,然后趋于稳定.低强度加载下,锚杆主动抗震抗滑特性未完全发挥,各层锚杆的轴力峰值差异不大,底层锚杆的轴力峰值略高于其他四层;随着加载强度的增大,锚杆主动抗震抗滑特性增强,各层锚杆受力情况发生了调整,最终调整为"第一层(顶层)>第五层(底层)>第叁层>第四层>第二层",且顶层锚杆的受力随加载强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他四层则趋于稳定.试验成果可为高烈度地区锚固滑坡的抗震设计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刘聪,彭立敏,雷明锋,施成华,李玉峰[4](2019)在《立体交叉隧道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及其相互影响规律振动台试验及数值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立体交叉隧道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及相互影响规律等问题,在叁向El地震波作用下完成了3种地震烈度、6个工况的交叉隧道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地震烈度越高,隧道各特征点的地震加速度、环向应变越大,在Ⅸ度叁向El波作用下,沿上跨隧道墙脚轴线方向,交叉中心断面处最大地震加速度比普通断面(受相邻隧道影响小)小,而轴向应变比普通断面大,沿下穿隧道拱腰轴线方向,交叉中心断面处最大加速度比普通断面大,而最大轴向应变比普通断面小。通过建立叁维数值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数值计算表明:在Ⅸ度叁向El波作用下,沿上跨隧道轴向,交叉中心断面处各特征点σ_1、σ_3及主震方向位移最大值均比普通断面大,沿下穿隧道轴向,交叉中心断面处各特征点σ_1、σ_3及主震方向位移最大值均比普通断面小。(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9期)
于一帆,王会娟,王平,许书雅,郭海涛[5](2019)在《黄土场地地震动力响应及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甘肃平凉大寨乡典型黄土塬地质构造为研究背景,以大型振动台试验方法获得的原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加速度响应特征、频谱和反应谱变化,揭示了该黄土场地地震动反应特性,结合数值仿真模拟方法,对比了该黄土场地在单一地震荷载和累计地震荷载作用下加速度响应特征和位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场地峰值加速度(PGA)和PGA放大系数与高程呈正相关性,PGA放大系数随地震动强度增大呈递减趋势;随着高程的增大,该黄土场地卓越频率缓慢向低频方向移动,卓越频率与输入地震动强度呈现负相关性;随着覆盖层厚度的增加,加速度反应谱峰值和特征周期先增加后减小,地震动强度增大时,特征周期向长周期方向偏移,幅值成倍增大;多烈度累计荷载作用对黄土场地的PGA放大系数影响较小,对水平位移的影响较为明显,抗震设计时应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卢泽睿,宋郁民[6](2019)在《不同地震激励方向的曲线连续刚构桥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地震激励方向对多跨曲线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的影响,采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某连续刚构桥有限元模型,采用反应谱法,分析不同地震激励方向的曲线连续刚构桥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高墩多跨曲线连续刚构桥的最不利地震输入方向并不是横桥向和纵桥向。在地震激励角度增加到桥梁各个控制截面的切线方向条件下,顺桥向位移达到峰值;增加到法线方向附近时横桥向位移最大,而竖向位移值则不受到影响。多跨曲线刚构桥进行抗震设计时应该进行多方向激励,在对比分析基础上确定出最不利地震激励方向。(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梅贤丞,崔臻,盛谦,陈柳洁,周兴涛[7](2019)在《围岩–衬砌接触力学特性对地下工程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鲜有关于围岩–衬砌接触面对地下工程动力响应影响的相关研究,基于数值计算方法,在与已有试验结果对比验证计算方法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是否考虑围岩–衬砌间接触关系两种不同形式的模型,研究地震作用下围岩–衬砌接触面对地下工程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并深入分析接触面力学特性对地下工程中衬砌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围岩–衬砌间接触面对围岩位移响应具有显着的影响,尤其是两侧拱肩处的围岩,在地震作用下更容易破坏。在水平方向上,顶拱范围的围岩以受拉为主,其他大部分围岩则以受压为主,在垂直方向上,洞室两侧围岩以受拉为主,其他大部分则以受压为主;围岩–衬砌间的接触面会破坏围岩–衬砌体系的完整性及连续性,从而入射波在通过接触面后产生的反射及折射迭加后,加剧衬砌的位移响应程度,尤其是仰拱及两侧边墙范围内。衬砌的内力响应整体上有减小的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区域效应,其中拱顶、拱底及两侧拱腰处的剪力均比未考虑围岩–衬砌间接触关系时大;围岩–衬砌间接触面的各个力学参数对洞室衬砌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不尽相同。其中,接触面刚度对衬砌内力的响应程度的影响起主导作用,而接触面摩擦因数、黏聚力及抗拉强度的大小对衬砌轴力及弯矩的影响较小,并且黏聚力和抗拉强度对衬砌内轴力及弯矩响应程度的影响沿着洞室中心线呈"反对称"现象,衬砌内轴力及弯矩的响应程度与抗拉强度是非线性相关。研究结果体现了考虑围岩–衬砌间接触关系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赵东,赵子寅[8](2019)在《砂卵石地层地铁车站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砂卵石土高摩擦性、低粘结性特点,通过ABAQUS建立二维数值计算模型,研究砂卵石地层与软黏土地层下地铁车站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小震作用下软黏土地层对车站结构抗震有利,中震及大震时砂卵石地层对车站结构抗震有利。(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宋波,赵伟娜,双妙[9](2019)在《冲刷深度对海上风电塔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某海上风电塔进行现场监测、有限元模拟及室内振动台试验研究,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并对结构进行精细化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冲刷深度下结构自振周期的变化及不同冲刷深度对结构地震动作用下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现场监测结果表明:6#风机结构受海水冲刷严重,与同时期建造的15#风机相比振动幅度明显,说明冲刷深度对结构的影响不可忽略.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冲刷深度主要影响结构高阶振型,使结构自振周期变长,增幅最大达33%.由于冲刷致使土层对高柔性结构约束减弱,结构将产生大的振动进而导致风机停摆;在遭遇7度罕遇地震时,应立即停止发电工作.室内缩尺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所得结果的变化曲线较为均匀,趋势上较吻合,充分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子阳,曹小平,严松宏,邓稀肥,邬家林[10](2019)在《棋盘石隧道断裂破碎带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棋盘石穿越断层破碎带段隧道为背景,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棋盘石隧道在汶川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分析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断层破碎带衬砌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方式,并且把数值模拟结果与汶川特大地震震害的公路隧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松动圈折减系数法估算出衬砌最大弯矩和剪力的数值与数值模拟的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MIDAS/GTS-NX模拟隧道地震时程分析的可行性;同时根据对有限元模型进行时程分析的结果,探讨了断层破碎带处衬砌的破坏方式,并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治及加固措施。(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地震动力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既定埋深条件下的可液化自由场地在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问题,基于OpenSEES计算程序和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自由可液化饱和场地数值计算模型进行了耦合动力响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可液化场地β谱曲线卓越平台随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变窄,场地土层存在典型的高频滤波、低频放大效应;随着土层埋深和土层密实度增加,砂土层内的液化趋势明显减弱;饱和砂土和黏土层在地震作用下会分别发生剪缩效应和循环软化效应,进而使得土体产生不可恢复的残余变形及地表震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动力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1].罗洋,姚添智.不同震动参数对反复微小地震下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9
[2].张利伟,王广兵,崔春义,程学磊,潘林.地震作用下可液化饱和自由场地动力响应[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9
[3].任祥,汪班桥,李楠.地震作用下锚固滑坡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刘聪,彭立敏,雷明锋,施成华,李玉峰.立体交叉隧道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及其相互影响规律振动台试验及数值仿真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5].于一帆,王会娟,王平,许书雅,郭海涛.黄土场地地震动力响应及变形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
[6].卢泽睿,宋郁民.不同地震激励方向的曲线连续刚构桥动力响应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
[7].梅贤丞,崔臻,盛谦,陈柳洁,周兴涛.围岩–衬砌接触力学特性对地下工程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8].赵东,赵子寅.砂卵石地层地铁车站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9
[9].宋波,赵伟娜,双妙.冲刷深度对海上风电塔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J].工程科学学报.2019
[10].刘子阳,曹小平,严松宏,邓稀肥,邬家林.棋盘石隧道断裂破碎带地震动力响应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