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附着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磁控溅射,薄膜,硅藻,试验台,附着力,魔芋。
附着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邢智超,王国业,何畅然,龚章鹏,周立洋[1](2019)在《汽车双转鼓惯性试验台等效路面附着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中针对一种双转鼓惯性试验台,基于CAN/PCI总线建立机电一体化分布式测控系统,用于车辆安全性、动力性试验检测。基于所设计惯性试验台提出通过改变车轮与双转鼓间安置角等效不同路面峰值附着系数的算法,基于制动过程单轮动力学分析,建立单轮-试验台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动力学模型获得可变安置角与路面峰值附着系数等效路面附着机理,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单轮-试验台系统仿真模型,验证了等效路面附着系数算法。通过所建单轮-试验台系统进行了试验,在小滑动区实时获取车轮所受纵向力及滑动率,基于Slip-slope理论实时估算等效峰值附着系数。结果表明,双转鼓惯性试验台等效路面附着机理正确,等效路面附着系数算法准确可行。(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王德山,胡兵兵,徐汇音,李奇亮,李卫国[2](2017)在《多轮廓型腔结构件磁控溅射类金刚石碳膜附着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轮廓型腔结构件具有复杂的内腔,普通镀膜方法对工件内腔镀膜过程中存在膜基结合力差、靶材利用率低、薄膜厚度不均匀致密、内腔死角无法镀膜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采用多靶头旋转式柱状磁控溅射靶,在镀膜机的不同位置安装多靶多材,使靶能够自由旋转来实现复杂内腔壁定向镀膜和膜层均匀性的需要;同时采用梯度复合膜结构来改善单一膜层所存在的膜基结合力差、易于从基体上剥离等问题,通过选择合适的基片温度等磁控溅射工艺参数来提高膜与基片界面之间的附着强度,从而实现在多轮廓型腔结构件的复杂内腔壁镀厚度均匀、致密连续的功能性DLC复合薄膜。(本文来源于《精密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7年04期)
吴伟,朱志鹏,张剑东,闵嘉炜,江美福[3](2017)在《射频输入功率对DLC∶F∶Si薄膜结构和附着特性的调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iC陶瓷靶为靶材,Ar和CHF_3为源气体,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在双面抛光的316L不锈钢基片上制备出了系列Si和F共掺杂的DLC∶F∶Si薄膜。研究了射频输入功率对薄膜的附着力、硬度和表面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选取适当的输入功率(180W左右)可以制备出附着力达11N的DLC∶F∶Si薄膜。通过拉曼和红外光谱分析以及样品粗糙度分析,作者提出了输入功率对DLC∶F∶Si薄膜结构和特性调制的机理,即输入功率直接影响SiC靶的溅射产额、空间Ar~+的能量以及CHF_3的分解程度,继而影响空间Si、C、-CF、-CF_2,特别是F~*等基团的能量和浓度,调制薄膜中F含量以及Si-C键含量和C网络的关联度。Si-C、C=C键的增加有助于薄膜附着力的明显改善,F含量的减少则会导致薄膜的疏水性能有所下降。(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罗婷[4](2017)在《魔芋葡甘聚糖—碳纳米管气凝胶附着机理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超级人口大国的中国,专家预计到本世纪203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陆地面积将降为0.008平方公里,与世界人均0.3平方公里的水平相差甚远。且陆地上的各类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为的开发和破坏,日渐匾乏,破坏状况令人担忧。为了满足十几亿人口对食物、淡水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运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采用纳米吸附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重复可循环利用治理污染水源,是未来海洋资源和污水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魔芋葡甘聚糖(KGM)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多糖,在溶胶状态下,添入碱同时加热,可脱去乙酰基团,得到非常有弹性的凝胶,类似于橡胶。本文以魔芋粉、碳纳米管为实验对象,通过添加不同复配魔芋葡甘聚糖-碳纳米管气凝胶,并进行力学、物理学性质对比比较,最后采用吸附试验,探讨模拟研究魔芋葡甘聚糖-碳纳米管气凝胶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别制备魔芋葡甘聚糖-单壁、双壁、多壁碳纳米管气凝胶的实验,对比不同魔芋葡甘聚糖-碳纳米管气凝胶品质的力学、物理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了单壁、双壁、多壁碳纳米管后,脱乙酰KGM复合溶胶能够更好地支撑重于自己数倍重量的物体,且还原性较好。所有的KGM在溶胶中的剪切粘度与剪切速率偏离了线性关系,流动曲线符合Power Law模型σ=KYn。单壁和双壁复合体中,流体假塑性随着浓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表观粘度增加。多壁复合体流体假塑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表观粘度显着下降,流体假塑性减少。动态频率扫描表明,各个配比的复合溶胶的样品测试差异比较大,所有样品均具有较宽的线性点弹区。在低频率下,KGM、脱乙酰KGM-单壁和双壁碳纳米管复合溶胶的损耗模量(G")均大于储能模量(G')。质构数据表明不同浓度的脱乙酰KGM-单壁和双壁碳纳米管复合凝胶的质构特性参数较为接近,脱乙酰KGM-多壁碳纳米管复合凝胶的压缩性几乎只有脱乙酰KGM--单壁和双壁碳纳米管复合凝胶压缩性的一半,但弹性、内聚性和回复性又比脱乙酰KGM--单壁和双壁碳纳米管凝胶的参数高出一倍。2、分别制备无添加、魔芋葡甘聚糖-羧基化、羟基化魔芋葡甘聚糖气凝胶的实验,对比添加不同基团的碳纳米管所形成的魔芋气凝胶的力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实验数据表明添加了羟基、羧基碳纳米管后,脱乙酰KGM复合溶胶能够更好地支撑重于自己数倍重量的物体,且还原性较好。所有的KGM在溶胶中的剪切粘度与剪切速率偏离了线性关系,流动曲线符合Power Law模型σ=KYn,溶胶均表现为假塑性流体。动态频率扫描表明,各个配比的复合溶胶的样品测试差异比较大,所有样品均具有较宽的线性点弹区。在低频率下,KGM、脱乙酰KGM-羧基、羟基魔芋葡甘聚糖复合溶胶的损耗模量(G")均大于储能模量(G")。质构数据中可以看出无添加碳纳米管的KGM复合凝胶质构的各项指标均比添加了碳纳米管的KGM复合凝胶低。3、以羧基魔芋葡甘聚糖-碳纳米管气凝胶作为吸附剂,对甲基橙溶液进行吸附,通过标准曲线、pH值、离子强度、动力学、热力学等实验,研究魔芋葡甘聚糖-碳纳米管气凝胶对甲基橙的吸附能力,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pH升高,吸附量从高逐渐降低,在pH=7时最低,之后随着pH值的升高逐渐缓慢上升。当pH=3时,吸附量最高,为18.18 mg/g;当pH=7时,达到吸附量最低值为0.25mg/g。(2)通过离子强度对吸附影响实验,发现Cacl2溶液对甲基橙吸附影响不大,而当NaCl浓度≤0.20mol/L,随着NaCl浓度增加,羟基化多壁魔芋葡甘聚糖-碳纳米管气凝胶对甲基橙吸附量均匀不变,为6mg/g的吸附量。当NaCl浓度>0.20mol/L,吸附量迅速上升,达到12mg/g的吸附量。(3)在吸附时间和等温吸附试验中,发现吸附效率随时间先增大,在300min时达到最大值后稳定在较高值。整个吸附过程符合假二阶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且吸附行为主要是依靠物理吸附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7-04-01)
陈广豪[5](2016)在《附着型非定常空化流体动力特性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化现象经常会出现在螺旋桨、水轮机、水泵等流体机械的内部流动,以及高速水下航行体周围。上述领域中的空化现象绝大多数是一种附着型的空化,空穴附着在绕流物体表面,其非定常过程包含了附着型空穴的生长、脱落、溃灭等复杂的非定常流动现象,空穴演变诱导的压力脉动可能带来振动、噪声、空蚀等不良影响。开展附着型空化流动非定常特性的基础研究,尤其是流体动力特性的研究,有助于对空化流动规律的掌握,提出相应措施抑制空化流动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针对附着型非定常空化的流动及其流体动力特性,开展了实验与数值研究。在实验研究方面,建立了一套基于空化水洞的空化流动多场同步测量系统,针对收缩-扩展流道内的非定常空化流动,研究了空穴演变诱导的压力脉动特性,包括空穴溃灭产生的时间尺度为微秒量级的压力脉冲特性,并且尝试采用主动通气技术对附着型空化流动的非定常特性进行调节。在数值计算方面,深入分析了云状空化形态演变及其诱导压力脉动的机理,以及云状空化的旋涡运动特性。全文主要内容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建立了基于空化水洞的空化流动多场同步测量系统,该系统将高速全流场显示系统和压力测量系统结合起来,实现了空穴形态和压力脉动的同步采集,进而可以对附着型非定常空化流动的瞬时空穴形态和壁面压力脉动进行同步分析,揭示空穴形态演变与流体动力的相互关系。(2)基于多场同步测量系统,同步测量了收缩扩展流道内附着型非定常空化的空化形态和压力脉动。获得了压力脉动的时域和频域特性随空化数的变化规律。重点研究了云状空化生长、脱落、溃灭准周期发展过程诱导的压力波动规律,获取了云状空化空穴演变与压力脉动的关联特性。在云状空化的非定常演变过程中,捕捉到了幅值为几个大气压量级,时间尺度为微秒量级的压力脉冲,压力脉冲在流场中的传播速度与当地的含气量有关。依据压力脉冲累积强度的分布规律发现,附着型空穴覆盖区域的累积压力脉冲强度远远小于附着型空穴尾部和脱落型空穴溃灭区域的累积压力脉冲强度。另外,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了收缩扩张流道内不同空化数条件下的流场速度、涡量和湍流脉动分布,分析了空穴的非定常发展过程对当地流场结构及湍流场的影响。(3)揭示了云状空穴发展过程中空穴演变与其诱导压力脉动的机理,以及云状空化的旋涡运动规律。基于实验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云状空穴准周期变化过程产生的压力波动与空穴体积的二阶导数成正比,并且基于简化的单个空泡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对上述结论进行了理论支撑。另外,采用拉格朗日分析方法、Q等值面和叁维流线等方法呈现了云状空化的叁维旋涡运动特性。(4)获得了主动通气技术对云状空化流动非定常流体动力特性的调节作用。采用同步测量技术,获取不同空化数和通气率下的空穴形态和壁面压力波动,发现主动通气有效地抑制了云状空化溃灭产生的压力脉冲,随着通气率的增加,附着型空泡断裂、脱落的频率显着降低,使得整个扩张流道内的附着型空泡发展过程更加稳定,压力脉动强度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1-01)
王根立[6](2015)在《藤壶附着机理及对水泥材料表面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汐区的海洋混凝土受到各种物理化学侵蚀的同时,其表面还附着有大量以藤壶为主的海洋生物。但是藤壶等海洋生物的附着机理及对水泥材料的影响还不清楚,特别是藤壶附着机理及对水泥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尚未明确。本文通过研究藤壶的附着特性、藤壶附着对水泥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酚醛树脂胶黏剂对硅酸盐水泥性能的影响,借助宏观和微观等测试手段分析藤壶的附着机理及对水泥材料表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第一年和第二年的C30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试块,藤壶附着的数量分别为15只、99只,藤壶底盘直径分别为7.16mm、5.62mm;C50混凝土藤壶附着的数量分别为18只、118只,藤壶底盘直径分别为7.40mm、6.86mm;混凝土质量随侵蚀龄期的增加而增加;藤壶、贻贝及牡蛎等诱导物质对藤壶0.5a的附着影响并不明显;附着在复合材料表面的藤壶,其界面处的藤壶胶为棒状且非常致密。2.混凝土建筑物竖直平面附着藤壶后,所受到的海水的冲击力是原来的1.53倍;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建筑物,潮汐区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最小、回弹强度最大;藤壶附着可提高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抗碳化性能,降低回弹强度损失速度;藤壶附着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降低。3.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自然碳化深度随侵蚀龄期的增加而增加;藤壶附着后,侵蚀1a的自然碳化深度分别为0.50mm、0.20mm,分别降低了51.92%、67.74%;1.5a的自然碳化深度分别为0.54mm、0.22mm,分别降低了60.29%、69.44%;附着牡蛎的混凝土几乎未受到碳化的影响。4.随着侵蚀龄期的增加,不同侵蚀环境中混凝土不同区域的p H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30混凝土,随着侵蚀龄期的增加表面未附着生物的表层p H降低了1.37%,表面附着藤壶的表层p H降低了0.91%;C50混凝土,随着侵蚀龄期的增加表面未附着藤壶的表层p H降低了0.81%,而表面附着藤壶的表层p H降低了0.44%。5.经天然海水侵蚀后的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表层渗透性随侵蚀龄期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经天然海水侵蚀试块的表层渗透性高于模拟海水和水侵蚀的试块。经天然海水侵蚀的试块,C30混凝土0.5a、1a、1.5a的表层渗透性分别为958s、867s、958s;C50混凝土0.5a、1a、1.5a的表层渗透性分别为1971s、1794s、1826s;经水、模拟海水侵蚀后混凝土,其表层渗透性随侵蚀龄期的增加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藤壶附着可提高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的表层渗透性。6.侵蚀相同龄期,C30、C50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大小比较为:天然海水>模拟海水>水。经天然海水侵蚀0.5a、1a、1.5a的C30混凝土,抗压强度分别为42.3MPa、40.0MPa、39.3MPa,C50混凝土抗压强度分别为58.3MPa、55.6MPa、53.8MPa。藤壶附着可提高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表面附着藤壶、牡蛎的表层混凝土孔隙率分为8.92%、13.78%,而未附着生物的表层混凝土的孔隙率为14.63%,藤壶和牡蛎的附着可以降低表层混凝土的孔隙率。7.酚醛树脂胶黏剂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水泥材料的吸水率、提高水泥材料的抗渗性及抗冻性,但是并不适合做海洋混凝土的保护涂层。(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5-06-01)
谈冰畅[7](2015)在《氮浓度升高对螺—附着藻—沉水植物关系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富营养湖泊中,着生于沉水植物表面的附着藻会抑制沉水植物的生长,螺对附着藻的牧食则可减轻这种影响,从而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因此,螺—附着藻—沉水植物关系成为维持富营养湖泊沉水植物发展的重要机制。在氮负荷较高的富营养湖泊,沉水植物往往极为稀少,其机理尚不清楚。氮浓度升高可能会改变附着藻的元素组成(氮磷比升高),结果使得主要以附着藻为食的螺生长率降低,从而可能导致附着藻生物量增加,进而抑制沉水植物生长。为验证上述假设,本研究通过受控实验,分析附着藻氮磷比对氮浓度增加的响应,阐明附着藻氮磷比对螺类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通过湖泊原位实验,分析附着藻氮磷比对螺—附着藻—沉水植物关系的影响,进而探讨氮浓度升高对富营养湖泊沉水植物的影响机理。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还可为揭示浅水湖泊沉水植物消失和稳态转换机理提供依据,此外对富营养湖泊的生态修复也有启示意义。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室外受控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0,150,450 ind·m-2)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对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螺类牧食活动促进了苦草生长,与无螺对照组相比,低密度螺处理组中苦草的相对生长率、株高均增加了20%;高密度组中苦草的相对生长率、叶片数和株高分别增加了28%、15%和27%。分析认为,纹沼螺通过牧食活动降低植物叶片上附着生物干重,从而促进了苦草生长。本研究丰富了螺-草互利关系的研究内容,有助于加深理解水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2.在室外受控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水体氮浓度升高(2 mg·L-1、4 mg·L-1、6mg·L-1、8 mg·L-1和10 mg·L-1)对附着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附着藻的生长可划分4个阶段:迟缓期(0~7天)、对数期(7~21天)、稳定期(21~28天)和衰亡期(28~35天)。随着水体氮浓度(2~6 mg·L-1)升高,附着藻的生物量和生长率呈增加趋势,在氮浓度为6 mg·L-1时达到最大值,氮浓度高于6 mg·L-1时则降低。附着藻氮含量与水体氮浓度呈显着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0.0044x4+0.0929x3-0.6529x2+1.9137x,R2=0.94)。随着水体氮浓度的升高,附着藻氮含量呈现先增加(水体氮浓度为2~8 mg·L-1)后降低(>8 mg·L-1)的趋势,最大值在氮浓度为8 mg·L-1。附着藻氮磷比随着水体氮浓度的升高,增加到氮浓度为6 mg·L-1后降低。分析认为,附着藻生长速率和体内化学元素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水体营养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水体营养盐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两者反而降低。本研究有助于揭示氮浓度升高的水体营养盐与附着藻之间的生态关系。3.在受控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水体氮浓度升高(1 mg·L-1、4 mg·L-1、7 mg·L-1)培养下的不同氮磷比的附着藻对淡水螺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 mg·L-1水体氮浓度处理组的附着藻氮、碳含量均高于1 mg·L-1和7 mg·L-1处理组,1 mg·L-1的水体氮浓度处理组的附着藻氮、碳含量最低。水体氮浓度为4 mg·L-1时,附着藻碳氮比均低于1 mg·L-1和7 mg·L-1处理组,水体氮浓度为1 mg·L-1时附着藻碳氮比达最大值。附着藻氮含量的变化与螺氮含量的变化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其回归方程为y=2.0003x+2.8174,R2=0.769)。4 mg·L-1水体氮浓度处理组的螺氮、碳含量均高于1 mg·L-1和7 mg·L-1处理组,1 mg·L-1的水体氮浓度处理组的螺氮、碳含量最低。水体氮浓度为4 mg·L-1时,螺碳氮比均低于1 mg·L-1和7 mg·L-1处理组,水体氮浓度为1 mg·L-1时螺碳氮比达最大值。水体氮浓度为1 mg·L-1处理组的螺生长率和体长均高于4 mg·L-1和7 mg·L-1处理组,4 mg·L-1处理组的螺生长率和体长最低。分析认为,附着藻中氮元素含量的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水体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附着藻植物体氮含量与螺体内氮含量变化一致,螺食物(附着藻)中的氮含量增加时,螺体内氮含量也随之增加。这种附着藻中化学元素组成的改变导致的环棱螺食物(附着藻)质量的下降,可能是抑制螺的生长发育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有助于加深理解食物质量对牧食者生长发育的作用关系,揭示氮浓度升高的水体中附着藻与螺之间的生态关系。4.本文设计双因子(氮负荷升高;有无螺类)受控实验,研究了氮负荷升高(太湖正常氮负荷的叁倍)对螺-附着藻-苦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负荷升高处理明显提高了水体总氮、总溶解氮,叶绿素a等指标的含量,显着增加了附着生物干重,进而抑制了苦草生长,与正常氮负荷处理组相比,叁倍氮负荷处理组中苦草的相对生长率、株高和叶片数分别降低了33%、25%和13%。环棱螺降低了附着生物干重和水体叶绿素a含量,明显促进了苦草生长。氮负荷升高和环棱螺存在对水体各项理化指标、附着生物干重和苦草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无交互作用。此外,氮负荷升高还降低了环棱螺的生长速率。分析认为,氮负荷升高对沉水植物生长的抑制机理主要体现在浮游藻类与附着生物生物量增加的抑制效应;环棱螺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种效应,但由于氮负荷升高还同时使环棱螺生长率降低,削弱了其对附着生物的牧食压力,从而使得附着生物对苦草生长的抑制作用加强,因此,氮负荷升高使螺-附着藻-沉水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失衡,也可能是氮浓度较高的富营养湖泊中沉水植被稀少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5-05-01)
张锐坚[8](2015)在《原水管道附着沼蛤对浮游生物和水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城市的水质型缺水问题,多数城市采用长距离输水工程从水质较好的水源地取水以供使用。长距离引水工程为城市提供了优质水源。但是,原水在输送过程中会发生物理、化学及微生物反应,使原水水质发生一系列变化。南方地区一般以湖泊、水库或河流为水源的水厂,在长距离输水构筑物中会不同程度地滋生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局部密度可达11000个/m2。沼蛤在水环境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类群,单个沼蛤平均每小时滤水率达350 ml。大量附着在原水管道上的沼蛤,其滤食作用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并改变水质因子的结构组成。本论文研究原水管道沼蛤影响浮游生物和水质的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原水管中附着沼蛤的体长变化,其成长表现指数(φ′)范围为2.39-3.01,沼蛤的体长特征具有区域性。评估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原水管道附着沼蛤生理活动的影响,发现温度分别与沼蛤附着密度和沼蛤加权平均体长呈现对数相关和指数相关关系,管道沼蛤主要的生长附着高峰在8月,而繁殖高峰则在8-9月。2、用管道模拟装置还原沼蛤在管道中的附着生长状态,分别应用观察统计法、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法和脂肪酸标志法,研究沼蛤与浮游生物的食性关系。观察法结果显示,沼蛤偏好于移动能力较差的裸藻和轮虫。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法的结果经线性混合模型计算,显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食物贡献率分别约为63%和37%,沼蛤主要摄食浮游植物。沼蛤的脂肪酸组成数据中代表绿藻(∑18:2(n-6)+18:3(n-3))、细菌(Odd&br FAs和18:l(n-7))和鞭毛藻(22:6(n-3))的脂肪酸含量较浮游植物样本高,代表沼蛤主要消化吸收绿藻、细菌和鞭毛藻。3、运用SPSS 19软件分析原水管道沼蛤附着特征数据与主要水质因子的相关性。发现沼蛤分别与氨氮和总氮的变化值存在正相关关系,沼蛤密度的增加或生长会增加原水中的氨氮和总氮浓度;沼蛤与硝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关系,沼蛤密度的增加或生长会减少原水中的硝氮浓度。4、采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探讨原水管道沼蛤影响氮形态的机理。沼蛤消化腺(gut)检出nir K和nir S目标基因,而沼蛤壳生物膜(shell biofilm)检出的是amo A和nir K目标基因。另外,通过分离纯化培养从壳生物膜中分离出两株好氧反硝化菌(I-N38 and I-N45)。由于沼蛤消化器官会分泌大量溶解酵素,沼蛤体内的细菌难以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因此,沼蛤的基本生理活动和壳生物膜中的微生物是改变原水氮形态的主要因素。本论文开展原水管沼蛤影响浮游生物和水质的机理研究,为充分掌握原水在长距离输水构筑物中的水质变化规律提供重要科学数据,对保护取水水源、提高原水水质以及优化水厂的运行管理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4-17)
曹杉[9](2013)在《海洋底栖硅藻附着机理及其防污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生物污损导致海洋舰船航速降低、能耗增加,增大了船体腐蚀及维护成本,因而研究生物防污对海洋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典型海洋底栖硅藻Navicula sp.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硅藻本身的生理结构、硅藻与壁面的趋近与初步附着、爬行特性以及基底表面性能与光照因素对硅藻深度附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种新型无污染的防污涂层—夜光粉复合涂层。基于对硅藻与壁面的趋近与初步附着的研究,发现硅藻具有周期性自主沉浮的能力,从而增大了靠近待附着表面的概率,修正了硅藻被动趋近壁面的传统观点。基于近程表面作用力的理论,计算了硅藻趋近壁面过程中各种近程力的作用范围。在更大范围内,硅藻本身的自主沉浮特性以及水流力的作用影响了硅藻与壁面的初步附着。基于对爬行硅藻的显微研究和分析,揭示了从硅壁纵沟处伸出的F-肌动蛋白是爬行的功能组织,爬行粘液则是实现爬行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通过动力学分析提出了全新的硅藻爬行模型,很好的解释了传统模型所不能解释的现象。通过仿真硅藻的爬行与附着过程,验证了爬行硅藻间存在群体感知;揭示了导致硅藻附着聚集性的主要原因是细胞间的感知、细胞的繁殖分裂以及细胞粘液的粘着力。研究了外界因素对硅藻深度附着的影响。基底特性研究表明:在各种表面性能参数中,只有表面能极性项与附着量形成显着的线性关系,表面能极性项越大,硅藻附着量越多;氢键和空间聚合力对硅藻的附着有着重要的影响。光照试验表明:光照可通过影响叶绿体的铺展形式通过与圆形结构的空间竞争抑制硅藻的附着;硅藻内生节律与外界光照条件共同决定其附着偏好,且后者对硅藻附着的影响更加显着;夜间提供光照时,随着光照强度增强硅藻的附着量先降低后增多;并且底部入射的光照即使光强很弱,也会对硅藻附着有明显的抑制。基于上述对硅藻附着机理的研究成果,研发了一种新型夜光粉复合涂层。试验证实:该涂层上的硅藻附着量和冲刷移除率分别为无涂层不锈钢表面的28%和4倍。海洋实测表明该涂层优于某国产无锡自抛光防污涂层。并且该涂层环境友好,无毒无污染,成本低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3-04-01)
段东霞[10](2011)在《污损生物附着机理及酶在生物防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污损(biofouling)是指生物在材料表面附着生长并造成危害的现象,根据附着生物类型可将生物污损分为微生物污损(microfouling)和大型生物污损(macrofouling)。微生物污损主要指细菌等微生物在材料表面附着并形成生物膜(biofilm)的现象。对于(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1年07期)
附着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轮廓型腔结构件具有复杂的内腔,普通镀膜方法对工件内腔镀膜过程中存在膜基结合力差、靶材利用率低、薄膜厚度不均匀致密、内腔死角无法镀膜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采用多靶头旋转式柱状磁控溅射靶,在镀膜机的不同位置安装多靶多材,使靶能够自由旋转来实现复杂内腔壁定向镀膜和膜层均匀性的需要;同时采用梯度复合膜结构来改善单一膜层所存在的膜基结合力差、易于从基体上剥离等问题,通过选择合适的基片温度等磁控溅射工艺参数来提高膜与基片界面之间的附着强度,从而实现在多轮廓型腔结构件的复杂内腔壁镀厚度均匀、致密连续的功能性DLC复合薄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附着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邢智超,王国业,何畅然,龚章鹏,周立洋.汽车双转鼓惯性试验台等效路面附着机理研究[J].汽车工程.2019
[2].王德山,胡兵兵,徐汇音,李奇亮,李卫国.多轮廓型腔结构件磁控溅射类金刚石碳膜附着机理研究[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17
[3].吴伟,朱志鹏,张剑东,闵嘉炜,江美福.射频输入功率对DLC∶F∶Si薄膜结构和附着特性的调制机理[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
[4].罗婷.魔芋葡甘聚糖—碳纳米管气凝胶附着机理及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
[5].陈广豪.附着型非定常空化流体动力特性与机理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
[6].王根立.藤壶附着机理及对水泥材料表面影响研究[D].济南大学.2015
[7].谈冰畅.氮浓度升高对螺—附着藻—沉水植物关系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贵州大学.2015
[8].张锐坚.原水管道附着沼蛤对浮游生物和水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9].曹杉.海洋底栖硅藻附着机理及其防污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3
[10].段东霞.污损生物附着机理及酶在生物防污中的应用[J].海洋科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