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机意识催生“千帆竞发”(论文文献综述)
王治青[1](2021)在《爱国主义在五四时期的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阵[2](2020)在《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建设新型陆军重要论述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伟大时代催生伟大思想,伟大思想指引伟大实践。陆军领导机构自成立以来,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科学指引下,人民陆军重组重塑、开新图强,转型发展提挡加速、扎实推进,厚植了"基本军种"底蕴、涵养了"大国陆军"气质,部队建设发生了内涵式巨变。习主席关于建设新型陆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陆军仍处在一个大调整、大转型、大发展时期,要深刻学习领会习主席关于建设新型陆军重要论述,更加自觉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
何平滚[3](2020)在《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文中指出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虽然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正稳步实施,但高考指挥棒仍挥之不去,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学师生的减负没有落到实处,素质教育依然没有取得有效突破,仍在艰难推进中。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试作粗浅的探究分析。语文教学中可通过经典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多方面的引导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
韩云飞[4](2020)在《中国网络外交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各国充分认识到网络对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性,依附于网络信息技术开展一系列活动,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越发成为各方追逐的方向和角力点。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刻影响并改变着行为体的处事方式,颠覆了以往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互模式。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改变着社会生产和运维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思维和行为模式。网络外交作为信息技术与传统外交耦合的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其重要性愈发上升,网络外交在各国的实践比重也不断上升,世界各国逐渐把发展互联网技术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国争夺互联网资源的意识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竞争日益激烈。当前,互联网已经逐步成为各国进行国际交往的新舞台,网络外交日益受到各国的青睐,成为未来外交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网络外交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是网络外交基本理论的阐述,主要分析了网络外交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网络外交是外交在互联网影响下的产物,是以国家为主体在网络上为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而处理国家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行为。网络外交是外交在网络空间的延续,是外交在新技术影响下的新变化。网络创新了外交的形式,加强了信息互动,增加了外交参与的角色,也加剧了信息权的竞争。第二部分对中国网络外交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了中国网络外交的特点。伴随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网络外交也已走过二十余年,中国网络外交实践不断增多,影响力不断增强,网络外交已成为配合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中国网络外交大力推动国际合作以营造积极的互联网环境,加大拓展交流渠道以增强传播力,广泛发声以维护中国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恪守网络道德,维护互联网安全,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传递和平精神,成为了中国网络外交的独特标识,也展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风貌,增添了世界网络外交舞台上独特的中国元素。第三部分对目前中国网络外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互联网技术整体水平与世界网络强国有差距、网络外交专职部门和网络战略体系不完善、官方与民间在网络外交方面结合度不够、网络外交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成为中国网络外交能力建设的掣肘,有碍于中国网络外交能力的全面发展。第四部分就如何加强中国网络外交建设进行了探讨。中国需要加强国家网络能力建设,提升中国网络外交主动权;打造良好网络秩序,营造中国网络外交有利环境;构建多层次网络外交体系,提升中国网络外交综合能力;加强中国网络外交人才队伍建设,组建网络强国后备力量;维护联合国在网络空间的核心作用,构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网络外交平台。新时代多策并举,全面提升中国网络外交能力,是中国外交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信息化社会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必要保障。
刘丽梅[5](2019)在《D公司应付款部门供应商发票管理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口新月异,企业面临的发展压力和挑战口益严峻,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对于控制成本和优化产品设计与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提高服务质量方面也提出了更加高标准的要求。D公司自1998年在中国厦门落户以来,从生产,销售计算机硬件包括个人消费者家用和企业消费者商用计算机以及服务器等硬件设施逐步发展壮人成为一家拥有从端到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到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存储服务的极具影响力的跨国科技技术公司。面对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行业的瞬息万变的挑战,D公司的业务流程也随时需要顺应发展的趋势不断的进行优化,为企业的发展助力。论文首先对D公司所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行业进行概述,结合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细致地分析了 D公司目前的应付款部门国内供应商发票流程管理的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包括:供应商发票录入的工作效率低;录入工作出错多以及员工工作量超负荷等三个主要问题。其次,论文根据对业务流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的结果,设计出一套基于D公司企业自身业务特点并且切实可行的流程优化方案,具体包括:更换老旧的电脑设备,设计出Macro自动化程序和简化流程提高国内供应商发票录入的准确性和录入效率。该方案的落地实施为D公司应付款部门的国内供应商发票的录入效率带来了显着的提升,发票录入错误从开始的每月21个减少到零错误并持续保持;平均每张发票录入系统的时间从开始的7.6分钟减少到3分钟;员上的月平均加班小时数从22小时降到2小时。通过对D公司应付款部门发票管理流程优化的研究,优化方案的有效实施使公司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了成本,为D公司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实现助力。同时也将会对有相似的业务流程的企业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蓝元[6](2019)在《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合法性的舆论冲突 ——以广州两禁女招待风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民国初期外出务工女性为考察对象,聚焦20世纪20年代广州两禁女招待风波,以报刊舆论关于传统女性外出务工合法性的争鸣为落脚点,通过爬梳《广州民国日报》等清末民初报刊,意图还原事件发生全貌,呈现当时社会在传统女性由家庭场域向社会场域转移进程中的舆论冲突及因此产生的历史影响。第一章为绪论,交代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相关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的时代背景。清末生产范式的更新令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轻工业千帆竞发,强大的外部需求吸引了大量生活无以为继的下层女性;而晚明“尚情”思潮的持续发酵孕育了中国女性“突破束缚”的个人主张;本文重点研究的珠三角地区长期的中西融合也有助于民众的思想解放。上诉因素共同推动了数量庞大的女性外出务工景观。第三章将重点探讨民国初期外出务工女性的差异身份建构。新型职业女性在现代语境中常以正面形象呈现,却仍不可避免陷于传统观念的桎梏中。而以女招待为代表的下层女工则被污名化,形成社会道德挟持、个人妥协自辩、政府中庸扶持的舆论景观。第四、五章将着意还原报章媒介在20世纪20年代广州两禁女招待风波中的表现。第四章以两次禁止女招待舆论井喷为分析对象,第一次禁止风波起源于广州茶楼酒馆业因女性员工出现而职业竞争加剧,男性罢工驱动了第一次对女招待的打击;第二次禁止风波则受到禁娼运动的影响,压倒性的舆论批判突显,将女招待群体形象完全扭曲,但同时也出现了对这一群体的同情声音。第五章致力于分析围绕女招待的舆论冲突如何形成日常与伦常交叉、传统与现代博弈的话语框架,透析舆论冲突背后的文化和权益之争,厘清舆论冲突的本质和语境变迁。论文结尾部分将对社会舆论在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问题上所形成的历史影响做出评定,笔者认为,近现代报刊对女性外出务工的舆论冲突加剧了城乡观念的二元分化,促成了自梳女、瞽姬和娼妓等孤立群体的产生。与此同时,报刊舆论对于女性外出务工现象的聚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运动进程,促进了有利于男女平等的社会立法。
宋立宝[7](2018)在《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共十九大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于中共十八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闻传播领域迎来了媒体融合的深刻变革。这成为民主党派新闻宣传所处的新历史方位、面临的新传播形势。本论文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媒体融合的统一关系,并以此为背景研究了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实质、根本特色以及基本特征、全新形势、最新变化和发展策略。首先,依据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论述了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实质和根本特色。实质上,民主党派新闻宣传是党的舆论宣传工作和国家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根本特色体现在其任务、目的的双重性上。在新时代,其基本任务是展示履行职能和自身建设成果,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根本任务是展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相应地,其基本目的是促进自身发展,巩固参政党地位;根本目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运用政治传播学的五“W”要素分析,阐述了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五个基本特征,即宣传媒体不广泛,宣传主体不平衡,宣传内容不丰富,宣传客体不可控,宣传效果不理想;运用政治传播学的环境分析,分析了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四个全新形势,即社会主义全面推进,多党合作蓬勃发展,民主党派奋发有为,媒体融合引领变革;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五个最新变化,即媒体选择增多,主体责任加大,宣传方式创新,受众作用凸显,效果有所提升。最后,将中国共产党、新闻媒体和民主党派分别定位为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支持主体”“把关主体”和“责任主体”。通过分析三个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发展策略,即“支持主体”全力支持、做好保障,“把关主体”增量把关、创造条件,“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强化内功。
李胜利[8](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认为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赵癸萍[9](2017)在《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风是学习、治学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学风的内核是蕴藏在学习中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学风的外显是人们学习的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群体氛围。学风弥漫于大学生学习全过程,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思想认识和精神面貌都有重要作用。开展大学生学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共同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学风产生于学习过程之中,与教师的教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校校风的两大核心构成。大学生学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交叉与融合,与学风建设在思维取向、实施主体和衡量方法方面存在差异,可适度区分。探究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须沿着学习、大学生学风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维脉络,层层深入、多维探查。学习的本质观呈现知识习得、意义建构、社会融入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大学生学风的本质,从不同角度归结为学习的氛围、学术的文化和学习的价值三层本质。从不同视角看,大学生学风教育在行为层面是学习行为的规范,在环境层面是学习氛围的营造,在学术层面是学术文化的传承,在精神层面是学习价值的引领,呈现出多维本质,具有导向性、建构性、自主性、互动性、养成性、潜隐性和群体性特征。大学生学风教育具备深厚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讲求自强不息、勤勉治学、学思结合、诚信笃实和学以致用风气,从传统文化脉络框定了学风教育的部分核心内容,也铸就了我国古代崇尚学习者勤奋刻苦、克服一切困难的主导旨趣,对学习兴趣的启发、学习热情的培养关注不太多。现代西方的学风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推动学习者的自我实现;社会学习教育理论秉持交互决定论思想,高度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并探讨学习道德的自我开脱;终身学习教育理论将学习作为生存的基本手段,倡导终身学习思想和建设学习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提倡协作式学习、情境化学习,都极大扩充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弥补了我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的部分缺陷。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和注重解放思想,奠定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原则,构成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支柱性理论。从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学风呈现主流积极向上,但局部问题较为严重的现状。从积极方面看,大学生群体确立了较高远的学习目标,具备较正确的学习认知,对学习诚信遵守较好,具有较端正的学习态度,总体状况积极良好。从消极方面看,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性明显,学习价值观尚存在偏差,对学习诚信的立场偏轨,学习行为的自律匮乏。总体而言,大学生学风呈现自发性、分化性、失范性和从众性的特征。针对大学生学风的现实状况,各高校积极开展学风教育活动,呈现积极成果与消极问题共存局面。高校不同教育主体高度重视学风教育,但学工队伍、教务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等不同系统间力量缺乏整合。各高校的大学生学风教育体制机制在逐步建立,但长效机制建设严重不足,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学风教育的活动较为丰富,学生总体感受与评价中等偏上,但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内在价值的引领,教育方法难脱呆板陈旧的嫌疑。从内容构成角度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依据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全国131所高校学风内容的语义归纳,本研究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培养大学生的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发展教育和竞争态势教育是进取学风的主要教育内容。诚信价值教育、诚信品质教育、诚信法制教育和诚信实践教育是诚信学风的主要内容。求是精神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严谨风格教育构成了严谨学风的主要内容。开拓意识教育、创造精神教育和质疑精神教育构成了创新学风的主要内容。大学生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的广阔思想内涵,凸显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主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从途径拓展看,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教学相长的主体互动,实现对大学生学习价值的外在启发与内在反思;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协同一致,实现教育者的力量整合,改善教育力量分散的不良教育现状;通过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结合,扩展教育形式和覆盖面;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避免学校孤军作战的不良局面。从机制创新看,要建立和健全学业指导机制、学业评价机制、学业激励机制、学业预警机制和学业淘汰机制,建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长效机制,增强教育制度的执行力。从教育方法看,可以采用启迪法、示范法、规范法、竞争法和渗透法等多种方法,削弱大学生的抗拒心理,丰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运用。从环境优化看,大学生学风教育要重点优化宿舍、班级、校园和社会四大区域,提升学风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和融入度,阻断不良学习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构建良性的学习外部环境。
霍好胜[10](2017)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6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繁重的发展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
二、危机意识催生“千帆竞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危机意识催生“千帆竞发”(论文提纲范文)
(2)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建设新型陆军重要论述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刻领会习主席关于陆军始终具有特殊重要地位作用的重要论述,增强建设新型陆军的使命感责任感 |
二、全面把握习主席提出的“四个坚持”根本遵循,并坚决贯彻落实到建设新型陆军各领域全过程 |
三、紧紧扭住习主席特别强调的几个关键要害,确保建设新型陆军在新的起点上提速发力、行稳致远 |
(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很有必要 |
2 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可行 |
2.1 通过经典作品渗透德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
2.2 借鉴美文佳作,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文化素质 |
2.3 学习课本人物,引导学生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
(4)中国网络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案例分析法 |
3.比较分析法 |
4.跨学科研究法 |
(四)研究难点 |
(五)创新之处 |
一、网络外交基本理论 |
(一)网络外交内涵 |
1.网络的定义 |
2.外交的定义 |
3.网络外交的定义 |
(二)网络外交的特征 |
1.外交主体多样化 |
2.外交功能互动化 |
3.信息权竞争化 |
4.外交形式新型化 |
二、中国网络外交的实践及特点 |
(一)中国网络外交的实践 |
1.推动国际合作以营造积极的互联网环境 |
2.拓展交流渠道以增强传播力 |
3.广泛发声以维护中国合法权益 |
(二)中国网络外交的特点 |
1.恪守国际社会网络道德 |
2.坚定维护互联网安全 |
3.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 |
4.传递和平发展精神 |
三、中国网络外交存在的问题 |
(一)互联网技术存在滞后性且使得中国国际话语权弱 |
1.互联网整体水平与世界强国还有差距 |
2.国际话语权受制于人 |
(二)网络外交专职部门和网络战略体系不完善 |
1.互联网管理和负责部门众多 |
2.网络外交缺乏战略眼光和顶层设计 |
(三)官方与民间在网络外交方面结合度不够 |
1.官方组织与非官方组织衔接不足 |
2.网民的正能量没有得到正确利用 |
(四)网络外交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
1.互联网行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
2.网络安全人才数量严重匮乏 |
3.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网络外交人才需要 |
四、提升中国网络外交水平的路径选择 |
(一)加强国家网络能力建设,提升中国网络外交主动权 |
1.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 |
2.主动参与互联网全球治理 |
3.增强中国话语权 |
(二)打造良好网络秩序,营造中国网络外交有利环境 |
1.营造良好的网络外交内部环境 |
2.营造有力的网络外交外部环境 |
3.积极促进国际网络社会制度建设 |
4.适时为国际社会提供网络公共产品 |
(三)构建多层次网络外交体系,提升中国网络外交综合能力 |
1.充分发挥官方组织在网络外交中的主体作用 |
2.加强对非官方组织的支持和协作 |
3.充分发挥网民在网络外交中的作用 |
(四)加强中国网络外交人才队伍建设,组建网络强国后备力量 |
1.加强互联网人才培养 |
2.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网络外交人才 |
(五)维护联合国在网络空间核心作用,构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网络外交平台 |
1.维护联合国网络治理核心作用 |
2.助力联合国制定网络外交国际公约 |
3.支持建立联合国牵头下的国际互联网管理机构 |
4.利用好联合国为各国互联网技术交流搭载的平台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着作文集类 |
(二)官网文献 |
(三)期刊论文及报纸类 |
(四)网站类 |
(五)外文文献 |
致谢 |
(5)D公司应付款部门供应商发票管理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的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背景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二节 流程优化理论概述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公司应付款部门供应商发票管理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公司背景 |
第二节 D公司应付款部门供应商发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发票录入工作效率低 |
二、录入工作出错多 |
三、员工工作量超负荷 |
第三节 D公司应付款部门发票管理流程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工作电脑设备老化 |
二、发票录入人员人为出错 |
三、员工加班时间剧增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公司供应商发票管理流程改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方案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
一、方案设计的目标 |
二、方案设计的原则 |
第二节 优化方案的设计 |
一、更换老旧的电脑设备 |
二、提高国内供应商发票录入准确率 |
三、提高国内供应商发票录入效率 |
第三节 D公司应付款部门发票管理流程优化方案的实施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公司供应商发票管理流程改进方案的效果评估 |
第一节 改进方案效果评估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合法性的舆论冲突 ——以广州两禁女招待风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现象研究 |
二、清末民初女性外出合法性研究 |
三、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的媒介呈现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个案研究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二章 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外化刺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女性角色需求 |
一、缫丝纺织的“巧劲”之需 |
二、佣人妈姐的“熟稔”之需 |
三、娼优妓伶的“女色”之需 |
第二节 内生动力:传统伦理和现代理念相冲撞后的突破 |
一、“尚情运动”的持续发酵 |
二、“中西融合”的地域特色 |
三、“女权运动”的舆论推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国初期外出务工女性的差异身份建构 |
第一节 悖论中的新型职业女性 |
一、女职员:“花瓶”之标 |
二、女警员:“正义”之签 |
第二节 被污名化的女招待群体 |
一、女招待群体的生成状况 |
二、女招待群体的身体叙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两禁女招待风波中的媒介报道及舆论冲突 |
第一节 男性罢工驱动的第一次查禁女招待风波 |
一、第一次查禁女招待始末 |
二、第一次查禁女招待风波中的媒介呈现 |
第二节 媒介舆论驱动的第二次查禁女招待风波 |
一、第二次查禁女招待原委 |
二、报纸舆论在第二次查禁女招待风波中的表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合法性舆论冲突的本质及语境变迁 |
第一节 舆论冲突的本质 |
一、文化之争: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
二、权利之争:“走出去”与持家守道的冲突 |
第二节 舆论冲突的语境变迁 |
一、女权话语的不断凸显 |
二、女性解放受到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持续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合法性争鸣的历史影响 |
第一节 商办报纸的自由观:趋向营利动机的假自由 |
第二节 被孤立群体的生成:自梳女、瞽姬及娼妓群体 |
第三节 报刊舆论的能动性:聚焦社会运动和推动社会立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两禁女招待期间报刊文章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媒体融合 |
1.2.2 政治传播和政党宣传 |
1.2.3 民主党派和多党合作 |
1.2.4 民主党派和新闻宣传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样本及相关说明 |
1.5.1 样本选择与统计 |
1.5.2 相关说明 |
1.6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1.6.1 研究的创新点 |
1.6.2 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基本特征 |
2.1 宣传媒体不广泛 |
2.2 宣传主体不平衡 |
2.3 宣传内容不丰富 |
2.4 宣传客体不可控 |
2.5 宣传效果不理想 |
第三章 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全新形势 |
3.1 社会主义全面推进 |
3.2 多党合作蓬勃发展 |
3.3 民主党派奋发有为 |
3.4 媒体融合引领变革 |
第四章 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最新变化 |
4.1 媒体选择增多 |
4.2 主体责任加大 |
4.3 宣传方式创新 |
4.4 受众作用凸显 |
4.5 效果有所提升 |
第五章 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发展策略 |
5.1 “支持主体”全力支持,做好保障 |
5.1.1 全面发展社会主义 |
5.1.2 持续推进多党合作 |
5.1.3 切实落实支持行动 |
5.2 “把关主体”增量把关,创造条件 |
5.2.1 正确认识宣传责任 |
5.2.2 建设强大融合媒体 |
5.2.3 着力加强增量宣传 |
5.3 “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强化内功 |
5.3.1 明确任务夯实基础 |
5.3.2 加强自身系统建设 |
5.3.3 提升媒体运用能力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意义 |
(一)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
(二) 增强大学德育实效的内在需要 |
(三)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
(四) 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客观需要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路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重点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特征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概念体系 |
(一) 学习与学风 |
(二) 学风与教风 |
(三) 学风与校风 |
(四) 大学生学风教育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体系 |
(一) 学习的本质 |
(二) 大学生学风的本质 |
(三)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基本特征 |
(一) 导向性 |
(二) 建构性 |
(三) 自主性 |
(四) 互动性 |
(五) 养成性 |
(六) 潜隐性 |
(七) 群体性 |
第二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 |
(一) 自强不息 |
(二) 勤勉治学 |
(三) 学思结合 |
(四) 诚信笃实 |
(五) 学以致用 |
二、现代西方学风教育理论 |
(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 社会学习教育理论 |
(三) 终身学习教育理论 |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 |
(一) 理论联系实际 |
(二) 坚持实事求是 |
(三) 注重解放思想 |
第三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证调查 |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卷设计 |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调查实施 |
二、大学生学风的现状和特点 |
(一) 大学生学风的现状 |
(二) 大学生学风的特点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和成因 |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施现状 |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题成因 |
第四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进取之风教育 |
(一) 理想信念教育 |
(二) 社会责任教育 |
(三) 科学发展教育 |
(四) 竞争态势教育 |
二、诚信之风教育 |
(一) 诚信价值教育 |
(二) 诚信品质教育 |
(三) 诚信法制教育 |
(四) 诚信实践教育 |
三、严谨之风教育 |
(一) 求是精神教育 |
(二) 科学态度教育 |
(三) 严谨风格教育 |
四、创新之风教育 |
(一) 开拓意识教育 |
(二) 创造精神教育 |
(三) 质疑精神教育 |
第五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途径拓展 |
(一) 教师教育、自我教育和互动教育相结合 |
(二)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 |
(三) 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 |
(四)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机制创新 |
(一) 建立学业指导机制 |
(二) 完善学业评价机制 |
(三) 改进学业激励机制 |
(四) 运用学业预警机制 |
(五) 引进学业淘汰机制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探索 |
(一) 启迪法 |
(二) 示范法 |
(三) 规范法 |
(四) 竞争法 |
(五) 渗透法 |
四、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环境优化 |
(一) 优化宿舍环境 |
(二) 优化班级环境 |
(三) 优化校园环境 |
(四) 优化社会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论文写作的故事 |
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一: 全国高校学风汇总 |
附录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调查问卷 |
四、危机意识催生“千帆竞发”(论文参考文献)
- [1]爱国主义在五四时期的传播研究[D]. 王治青.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建设新型陆军重要论述的几点思考[J]. 陈阵. 政工学刊, 2020(05)
- [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J]. 何平滚. 河北农机, 2020(03)
- [4]中国网络外交研究[D]. 韩云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D公司应付款部门供应商发票管理流程优化研究[D]. 刘丽梅. 厦门大学, 2019(12)
- [6]民国初期女性外出务工合法性的舆论冲突 ——以广州两禁女招待风波为例[D]. 蓝元.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7]新时代民主党派新闻宣传的实践与思考[D]. 宋立宝. 山东大学, 2018(12)
- [8]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9]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D]. 赵癸萍. 武汉大学, 2017(06)
- [10]政府工作报告[J]. 霍好胜. 南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