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组不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稳定性,基因组,肿瘤,细胞系,细胞,线粒体,干细胞。
基因组不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曹宇,张乔晔,花蕊,马晓玲,汪旭[1](2019)在《白藜芦醇对人结肠细胞NCM 460和SW620增殖及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SV)对人结肠上皮细胞株NCM460及结肠癌细胞株SW620增殖和基因组不稳定性(GIN)的影响。方法:选用NCM460和SW620细胞为研究材料,以台盼兰拒染法检测不同浓度RSV(3.125、6.25、12.5、25、50、100μmol/L)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CBMN-Cyt和集落形成实验分别检测不同浓度RSV(25、100μmol/L)对GIN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6.25~100μmol/L的RSV对SW620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100μmol/L的RSV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增加、GIN上升、细胞集落形成能力降低(P<0.05或0.01);同时,相同浓度的RSV可以降低NCM460细胞的GIN,促进细胞分裂并增强细胞集落形成能力(P均<0.05)。结论:RSV可维护正常细胞结肠上皮细胞NCM460的基因组稳定性,同时显着提高结肠癌细胞SW620的GIN发生率,可能是其在结肠癌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抗癌效应及正常细胞保护作用的分子基础。(本文来源于《癌变·畸变·突变》期刊2019年04期)
王晶,周永安,苏丽萍,李峰敏,陈明[2](2019)在《白血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基因不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基因的不稳定性。方法:采用PCR扩增24例患者D-loop区HV-1和HV-2两个高变区并测序,其结果与剑桥标准序列(rCRS)和mtDB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其突变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D-loop区发生突变,突变率95.83%(23/24);共检测到82个基因突变,其中HV-1区47个(57.32%),HV-2区35个(42.68%)。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未治疗组(UT)与治疗组(T)对比:突变率分别为(2.37±0.82)×10~(-3)和(4.76±2.45)×10~(-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组中部分缓解组(PR)和完全缓解组(CR)突变率比较显示,突变率分别为(5.10±2.56)×10~(-3)和(4.51±2.51)×10~(-3),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3组间比较显示,未治疗组(UT)、部分缓解组(PR)和完全缓解组(CR)突变率分别为(2.55±0.63)×10~(-3),(5.37±3.41)×10~(-3)和(3.71±1.65)×10~(-3),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oop区中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和多种突变类型,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化疗可能加剧D-loop区基因的不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卞吉[3](2019)在《北京师范大学樊小龙教授团队在脑胶质瘤基因组不稳定性、风险评估及靶向治疗上取得重要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3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樊小龙教授团队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的江涛教授团队及天津医科大学康春生教授团队合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题为《Elevated signature of a gene module coexpressed with CDC20marks genomic instability in glioma》的文章(DOI:10.1073/pnas.1814060116),该文基于胶质瘤转录组数据库,首次发现并建立了CDC20-M共表达模块,CDC20-M在胶质瘤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检测、预后评估及治疗靶点筛选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潘理会,李育庄,李春辉[4](2018)在《基因组不稳定性在散发性结肠癌中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中80%以上为散发性结肠癌。散发性结肠癌是一种异性疾病,主要包括叁条基因组不稳定性途径:染色体不稳定性(CIN)、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Cp G岛甲基化表型(CIMP)。深入探讨散发性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途径,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临床医刊》期刊2018年05期)
陈崇,叶棋浓,张好建,曾木圣[5](2018)在《基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新型蛋白质机器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死因,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基因组不稳定性是恶性肿瘤的关键特征之一,包括染色体的易位、缺失和基因变异等方面,可产生激活的癌蛋白、失活的抑癌蛋白或融合蛋白。这些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具有差异性,可组成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蛋白质机器,调控肿瘤干细胞与肿瘤微环境,导致肿瘤治疗抵抗和复发转移,是理想的诊治靶标。然而,肿瘤特异性靶点及其药物依然非常有限。筛选和鉴定基因组不稳定性引起的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新型蛋白质机器,对其功能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研发抗肿瘤的新型靶标和诊疗手段,对推进癌症的攻克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研究目标主要包括:(1)发现和鉴定10~15种基于基因组不稳定性产生的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2)阐释基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蛋白质机器的组成、功能、结构、修饰、作用网络和调控机制;(3)揭示基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蛋白质机器对肿瘤干细胞、肿瘤微环境和治疗耐受的影响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基础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周妮娜,刘永琦,张利英,卢志伟,武有明[6](2016)在《从中医阴阳平衡探讨辐射诱发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及益气滋阴法防护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原、航天航空、医疗电离辐射已被确定为公认的物理致癌因素,辐射诱导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导致基因的突变率增加,易于发生细胞癌变。它主要表现为DNA损伤修复不稳定性,染色体畸变,端粒结构改变等,从中医学角度,辐射诱发基因组不稳定性而导致的细胞稳态破坏与阴阳失衡状态有密切的相关性,在辐射防护领域内,探讨这种制约平衡关系,并提出调理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益气滋阴等相关中医治则治法,以期对研究空间辐射及其防护措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王龙晓[7](2016)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L20经不同品质的射线照射后其子代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低剂量电离辐射诱导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是指电离辐射照射“记忆”在细胞复制过程中向子代传递,从而使受照细胞的后代发生多种延迟效应的一种生物学现象,子代细胞多表现为染色体易位、缺失、微核细胞率增高等等。目前包括基因组不稳定性、旁效应等在内的非靶效应等给传统的辐射致癌、风险评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彻底改变了外界对电离辐射致癌风险的评估,因而成为了放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以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L20为研究对象探讨低剂量的不同辐射品质射线所诱导的子代基因组不稳定性及其相关机制。首先验证低LET的X射线对NL20及其子代细胞造成的损伤;然后进一步探究高LET的α粒子照射后NL20及其子代细胞的损伤情况;最后重点研究高能重离子——Fe离子对NL20及其子代细胞造成的损伤情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LET低剂量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第一部分中,首先以微核形成和DNA损伤(53BP1 foci)两个生物学终点确证了X射线可诱导NL20细胞产生DNA损伤,并且这一损伤效应也存在于其子代细胞中。然后用本实验室自行设计的用于细胞生物学实验的新型α粒子照射装置进行验证,检测了照射后不同时间NL20细胞及其子代细胞DNA损伤的变化,并与用160 kVp的X射线照射结果相比较,探讨低剂量不同辐射品质射线对NL20及其子代细胞造成的损伤差异。本实验第二部分采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铁离子束照射,验证低剂量高LET射线作用后NL20细胞及其子代细胞的损伤变化。首先以微核形成和53BP1 foci为指标观察了NL20细胞的DNA损伤变化情况。接着用细胞增殖实验及细胞周期测定观察经铁离子照射NL20细胞后对子代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用ROS试剂盒检测了经铁离子照射后NL20子代细胞内ROS水平的变化。最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经铁离子照射后其子代细胞中SOD1、SOD2的表达情况。结果:1.α粒子、X射线分次照射时,在第3、6代53BP1 foci阳性率及微核细胞率均高于对照组;α粒子、X射线单次照射后,第3代与对照组在相应指标上没有统计学差异。与低LET的X射线相比较,α粒子引起NL20细胞第3、6、18代53BP1foci及微核形成有增多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2.NL20细胞经铁离子单次照射后,照射组子代细胞微核细胞率在第6、12代仍较对照组要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在第18代两组微核细胞率趋于一致。NL20细胞经铁离子单次照射后,照射组第6、12、18代细胞53BP1 foci阳性细胞率较对照组更高,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子代细胞内的DNA损伤持续存在。NL20细胞经铁离子单次照射后,照射组子代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然而经Ku55933预处理后接受铁离子照射的NL20细胞,其子代细胞增殖速度与对照组相似。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子代细胞的G1期明显延长,提示细胞发生G1期阻滞可能是其增殖速度减慢所致。NL20细胞经铁离子单次照射后,照射组19-22代子代细胞中的RO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有统计学意义。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经铁离子照射NL20细胞后,与对照组比较,第22代细胞的SOD1、SOD2表达水平均降低,提示可能与细胞抗氧化系统功能减弱有关。结论:1.α粒子、X射线分次照射可诱导NL20细胞发生DNA损伤,同时该损失效应可遗传给子代细胞,而单次照射未见该现象;2.NL20细胞经铁离子照射后DNA损伤可在子代细胞中长期存在,同时伴随着细胞增殖速度,周期分布的明显改变,以及ROS水平及SOD1、SOD2的表达异常。3.射线品质在低剂量电离辐射诱导的子代基因组不稳定性效应中有着重要作用,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4-01)
原雅艺,党旭红,刘红艳,刘建功,左雅慧[8](2015)在《辐射诱发基因组不稳定性肝细胞Ran基因过表达和RNAi模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基因组不稳定细胞Ran基因过表达和RNAi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辐射诱发基因组不稳定的功能提供研究工具。方法根据Ran基因信息,以慢病毒载体GV218设计合成2种重组质粒,分别包含Ran基因全长序列以及阴性对照序列;以慢病毒载体GV248设计合成2重组质粒,分别包含Ran基因的小干扰序列以及用于干扰对照的阴性序列。利用Western blot和qPCR进行过表达和RNAi重组质粒表达的检测;通过转染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的包装;利用qPCR和荧光法分别进行滴度的检测;再用包装好的慢病毒感染辐射诱导基因组不稳定性HL-7702肝细胞,利用qPCR检测Ran基因表达量。结果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能够有效转染293T。过表达病毒滴度为2.0×108 TU/mL;RNAi病毒滴度为3.0×108 TU/mL。过表达慢病毒能有效地上调Ran基因的表达,过表达效率为85%。RNAi干扰慢病毒能够有效抑制Ran基因的表达,抑制效率为73%。结论成功构建基因组不稳定肝细胞Ran基因过表达和RNAi模型,为进一步研究Ran基因在辐射诱发基因组不稳定细胞中的功能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石中正,刘燕,罗敏,陈英杰,周轶平[9](2015)在《10株人癌细胞基因组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为了解实验室常用人癌细胞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情况。目的:从基因组微卫星水平分析各组织来源人癌细胞株的遗传背景差异。方法:取10株指数生长期的人白血病、结肠癌、胃癌、肝癌、肺癌、宫颈癌、膀胱癌细胞及2株人正常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提取细胞DNA,对BAT-25,BAT-26,CAT-25,NR-24,SEC-63五个几近单态性的微卫星位点进行PCR扩增,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对产物进行检测,同时用ABI3720XL自动测序仪测序。结果与结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5个微卫星位点扩增片段长度具有一致性及稳定性,可作为正常对照。人结肠癌细胞、人膀胱癌细胞在BAT-25、BAT-26、CAT-25或NR-24位点扩增片段长度均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缩短,缩短产度为7-13 bp,属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细胞。其他细胞在5个位点扩增片段的长度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一致,属于微卫星稳定细胞。实验结果揭示了受试人癌细胞基因组微卫星不稳定性水平,为未来选择合适的细胞株进行药物活性筛选等试验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5年07期)
吴鑫,华君瑞,丁楠,胡文涛,何进鹏[10](2014)在《MicroRNA-19b通过下调BTG1增加重离子辐射诱导的基因组不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离子束放疗可有效杀死肿瘤细胞。研究表明:重离子束能引起癌细胞的基因异常,引发基因组不稳定性。BTG1作为一个重要的G0/G1期相关蛋白,具有强烈的抗细胞增殖能力。以碳离子辐射为手段,通过蛋白质印迹杂交技术发现:人肾癌786-O细胞中BTG1能够对重离子辐射应激产生应答。同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碳离子辐照后,BTG1转录本与micro RNA-19b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变化。瞬时转染micro RNA-19b类似物于人肾癌786-O细胞中,能够抑制由碳离子辐射引起的BTG1蛋白上调,并增加细胞的微核发生率。因此micro RNA-19b能够通过抑制BTG1的表达,增加重离子辐射诱导的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4年04期)
基因组不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基因的不稳定性。方法:采用PCR扩增24例患者D-loop区HV-1和HV-2两个高变区并测序,其结果与剑桥标准序列(rCRS)和mtDB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其突变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D-loop区发生突变,突变率95.83%(23/24);共检测到82个基因突变,其中HV-1区47个(57.32%),HV-2区35个(42.68%)。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未治疗组(UT)与治疗组(T)对比:突变率分别为(2.37±0.82)×10~(-3)和(4.76±2.45)×10~(-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组中部分缓解组(PR)和完全缓解组(CR)突变率比较显示,突变率分别为(5.10±2.56)×10~(-3)和(4.51±2.51)×10~(-3),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3组间比较显示,未治疗组(UT)、部分缓解组(PR)和完全缓解组(CR)突变率分别为(2.55±0.63)×10~(-3),(5.37±3.41)×10~(-3)和(3.71±1.65)×10~(-3),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oop区中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和多种突变类型,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化疗可能加剧D-loop区基因的不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组不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曹宇,张乔晔,花蕊,马晓玲,汪旭.白藜芦醇对人结肠细胞NCM460和SW620增殖及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19
[2].王晶,周永安,苏丽萍,李峰敏,陈明.白血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基因不稳定性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3].卞吉.北京师范大学樊小龙教授团队在脑胶质瘤基因组不稳定性、风险评估及靶向治疗上取得重要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潘理会,李育庄,李春辉.基因组不稳定性在散发性结肠癌中的研究现状[J].当代临床医刊.2018
[5].陈崇,叶棋浓,张好建,曾木圣.基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新型蛋白质机器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干预[J].中国基础科学.2018
[6].周妮娜,刘永琦,张利英,卢志伟,武有明.从中医阴阳平衡探讨辐射诱发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及益气滋阴法防护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
[7].王龙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L20经不同品质的射线照射后其子代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
[8].原雅艺,党旭红,刘红艳,刘建功,左雅慧.辐射诱发基因组不稳定性肝细胞Ran基因过表达和RNAi模型的构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9].石中正,刘燕,罗敏,陈英杰,周轶平.10株人癌细胞基因组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10].吴鑫,华君瑞,丁楠,胡文涛,何进鹏.MicroRNA-19b通过下调BTG1增加重离子辐射诱导的基因组不稳定性[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