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论文_李辉,徐晓丹,付成保,杜晓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缺血性,急性期,加味,神经功能,疗法,散剂,中医。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论文文献综述

李辉,徐晓丹,付成保,杜晓刚[1](2019)在《水蛭通络散剂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水蛭通络散剂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在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水蛭通络散剂。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NIHSS、BI评分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降低,BI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蛭通络散剂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显着,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且不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36期)

郭彩红[2](2019)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西药连同加味补阳还五汤口服,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相较对照组中风证候积分水平下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64%。结论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具有确切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2期)

葛毅力,冯小娥,蔡凤群[3](2019)在《蔡凤群主任医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经验述要》一文中研究指出蔡凤群主任中医师业从医40载,在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方面学验俱丰,尤其是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颇有建树,研究认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根本病机为气机逆乱,神明失用,治疗上采用针药并举,速调气机的辨证施治方法疗效显着,同时强调明辨虚实,顾护胃气。(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31期)

饶凯华,黄春华,饶旺福[4](2019)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脑病科住院病人80例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分析各证候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基本证候主要是风证、痰证、火热证和血瘀证。NIHSS量表评价与风证、痰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次为火热证、血瘀证。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引起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症候为风证>痰证>火热证>血瘀证。(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9年20期)

郝秀珍,孙中林,王兴,杨磊,于振中[5](2019)在《安宫牛黄丸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安宫牛黄丸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9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基础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安宫牛黄丸联合针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和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以及预后有效率分别为97.8%和93.3%,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和75.6%(P<0.05)。结论安宫牛黄丸联合针刺治疗能够显着提高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9年19期)

王开成,才迎春,张莹[6](2019)在《崔金海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型学术经验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崔金海主任中医师是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唐山市名老中医,2018年7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60年,学术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张健,聂志玲,张腾[7](2019)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不同时点中医证候要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变化及远期预后不同的差异,探讨该病气虚证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性观察研究的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发病72h内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住院患者。根据入组当天《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评分进行始发主要证候要素分组,动态采集各组患者入组当天,发病第7、14、28及90天时《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发病第90天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各证候要素分组于不同时点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差异,随着观察时点推移各组均分均呈下降趋势,但气虚组均分在各时点中均高于其他证素组,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组间F=13.95,P<0.0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再行直线相关分析,NIHSS在多个时点与气虚证候要素呈正相关。至发病90天统计,气虚组预后不良发生比例最高,各证候要素分组预后结果行Kruskal-Wallis检验,χ2=22.66,P<0.01,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意识清楚患者中气虚证者在急性期及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重,远期预后更差。(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唐璐,高颖,周莉[8](2019)在《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动态采集缺血性中风病病人发病72 h内、第7天、第14天血样,以ELISA法测定热休克蛋白70(HSP70)、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以放免法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表达水平,以"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阴虚)动态采集发病72 h内、第7天、第14天的证候评分,并将"14 d证候量化诊断标准"设为因变量,将发病72 h内、第7天、第14天3个时间点的生物学指标设为自变量,使用Forward LR选项挑选有意义的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偏回归系数(β)值为正值时,比值比(OR)>1,说明该因素是缺血性中风病某个证候成立的危险因素;当β值为负值时,OR<1,说明该因素是保护因素。结果①内风证成立方程模型:发病第7天COR(OR=0.963,95%CI 0.935~0.991,P=0.011),发病第7天ACTH(OR=1.092,95%CI 1.023~1.166,P=0.008);②痰湿证成立方程模型:发病第7天MMP-9(OR=0.458,95%CI0.244~0.858,P=0.015);③气虚证成立方程模型:发病第14天COR(OR=0.984,95%CI0.970~0.997,P=0.016),发病第14天ICAM-1(OR=1.130,95%CI1.019~1.253,P=0.021),发病72 h内ACTH(OR=0.920,95%CI0.852~0.992,P=0.030);④阴虚证成立方程模型:发病第7天ACTH(OR=1.046,95%CI1.015~1.078,P=0.004),发病第14天HSP70(OR=0.546,95%CI0.328~0.908,P=0.020)。结论发病第7天的COR、ACTH与内风证成立相关,其中ACTH是内风证成立的危险因素,而COR是其保护因素;发病第7天的MMP-9与痰湿证成立相关,是其保护因素;发病第14天的COR、ICAM-1和发病72 h内的ACTH与气虚证成立相关,其中ICAM-1是气虚证成立的危险因素,而COR、ACTH是其保护因素;发病第7天的ACTH和发病第14天HSP70与阴虚证成立相关,其中ACTH是阴虚证成立的危险因素,而HSP70是其保护因素。(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樊新红,李建瑞,胡亚卓[9](2019)在《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9年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8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将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各40例;统计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ean)和平均血流量(Qmean)血流动力学指标; TC、LDL-C和HDL-C血脂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5.05%、72.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NIHSS和NFDS评分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的Vmean和Qmean水平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的TC和LDL-C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HDL-C水平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0%和12.5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脂水平。(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高磊,焦静,隋晓琳,丁玉洁,王美姣[10](2019)在《李莉主任医师清火调气法论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思想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缺血性中风病为急性脑血管病,危害极大。李莉主任医师认为,缺血性中风病位在脑,脏腑积损,功能失常,痰瘀互结于脉络为其发病基础,火热生风,扰动气机,气血逆乱,导致痰瘀阻闭脑脉而急性发病,引起脏腑经络的功能失常,出现中风诸症。故治之以清火调气法,使风火得息,气机调畅,脏腑经络功能恢复正常,从而阻挡疾病进展,取得理想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9年07期)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西药连同加味补阳还五汤口服,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相较对照组中风证候积分水平下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64%。结论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具有确切的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论文参考文献

[1].李辉,徐晓丹,付成保,杜晓刚.水蛭通络散剂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2].郭彩红.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3].葛毅力,冯小娥,蔡凤群.蔡凤群主任医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经验述要[J].中医临床研究.2019

[4].饶凯华,黄春华,饶旺福.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

[5].郝秀珍,孙中林,王兴,杨磊,于振中.安宫牛黄丸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

[6].王开成,才迎春,张莹.崔金海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型学术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9

[7].张健,聂志玲,张腾.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关系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8].唐璐,高颖,周莉.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9].樊新红,李建瑞,胡亚卓.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10].高磊,焦静,隋晓琳,丁玉洁,王美姣.李莉主任医师清火调气法论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思想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9

论文知识图

例既往有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一3NIHSS量表录入界面图5各方剂六证均值分布图模型对照组与给药组不同脑区BrdU阳性细...单个证候要素频数可知:与镇肝熄风汤相对应的证候组合形态...

标签:;  ;  ;  ;  ;  ;  ;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论文_李辉,徐晓丹,付成保,杜晓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