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极转动惯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惯量,误差,测量,弹丸,阻尼,系统,圆锥。
极转动惯量论文文献综述
汤海亮,温晶晶,邓聃,吴斌[1](2017)在《摩擦阻力矩对卧式扭摆法测量弹箭极转动惯量精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摩擦阻力矩对卧式扭摆法测量弹箭极转动惯量精度的影响,对测量方法进行了修正。给出了摩擦阻力矩的计算方法,对摩擦阻力矩进行了近似常数化处理,推导出考虑摩擦阻力矩影响的扭摆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摩擦阻力矩对摆动周期、摆动次数、系统静平衡位置的影响。通过对运动微分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定性分析了光电传感器位于两静平衡位置之间不同位置时周期测量的变化趋势,进而优化了光电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算例结果表明,摩擦阻力矩对弹箭极转动惯量测量精度的影响不可忽略,采用该文修正方法可将卧式扭摆法对弹箭极转动惯量的测量误差降低一个数量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陈平,吴海瀛,刘隆强[2](2014)在《一种弹箭极转动惯量测量装置改进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弹箭极转动惯量测量系统中,门形框结构导致的测量结果两值跳跃的不稳定现象和测量精度不高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卡头锁紧的装夹方式,并采用实时线性阻尼比补偿算法实时修正扭摆周期,有效避免了门形框结构变形和线性阻尼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实验表明,改进后的系统有效克服了两值跳跃的不稳定现象,提高了极转动惯量的测量精度。(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孙永满[3](2013)在《提高弹丸极转动惯量测试精度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弹丸极转动惯量测试误差分析,找出误差因素,同时提出现有仪器的改进措施和方案,达到提高该类仪器测试精度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科技与企业》期刊2013年21期)
李万忠[4](2002)在《航弹极转动惯量测试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硬盘拳锺论交分类号:U D C:密级编号航弹极转动惯量测试原理研究STUDY(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02-06-01)
陈赟[5](2001)在《航弹极转动惯量测试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我国航弹静态参数测试的技术水平,增强航弹命中率,本文详细论述了航弹极转动惯量测量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实现方法。 首先进行了不规则外形刚体转动惯量测量的理论探索,找出了刚体转动惯量与振动固有周期的关系,提出了以双钢柱扭摆机构,结合光电非接触检测技术测量航弹极转动惯量的方案,并进行了总体精度分析,提出实施手段;其次,完成了航弹极转动惯量测量系统的机械设计、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的光电检测系统的硬件及软件的设计;最后,给出了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结果表明,测量的相对误差小于1%,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分析航弹动态参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01-12-01)
极转动惯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弹箭极转动惯量测量系统中,门形框结构导致的测量结果两值跳跃的不稳定现象和测量精度不高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卡头锁紧的装夹方式,并采用实时线性阻尼比补偿算法实时修正扭摆周期,有效避免了门形框结构变形和线性阻尼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实验表明,改进后的系统有效克服了两值跳跃的不稳定现象,提高了极转动惯量的测量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转动惯量论文参考文献
[1].汤海亮,温晶晶,邓聃,吴斌.摩擦阻力矩对卧式扭摆法测量弹箭极转动惯量精度的影响[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7
[2].陈平,吴海瀛,刘隆强.一种弹箭极转动惯量测量装置改进设计[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4
[3].孙永满.提高弹丸极转动惯量测试精度的途径[J].科技与企业.2013
[4].李万忠.航弹极转动惯量测试原理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2
[5].陈赟.航弹极转动惯量测试原理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