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途径,通过科学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利用科学的眼光探索世界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培养其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能够理解并掌握科学方法,具备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打下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本文从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教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旨在为教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实现科学教学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学;培养
一、 引言
小学科学是小学生科学启蒙的重要学科,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教育教学体系中,小学科学占据重要地位。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同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充分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并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从而形成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法制化规范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提升医院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还提升了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医院在社会发展前行中做出贡献。充分发挥我国法制社会特有的管理优势,实现医院档案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人性化,标准化,科学化。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监督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当行为。为创造出医院档案管理的新篇章奠定了基础。
二、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发展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国民科学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是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融入社会,提高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现代社会运行逐步形成一个科学体系,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养就是科学素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小学阶段属于学生启蒙阶段,在众多小学学科中,不同的科学对学生启蒙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小学科学是小学生科学启蒙的重要学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最有效的方式。同时,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对世界的懵懂使其拥有强烈的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激发学生潜能,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增强其创造力,促进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三、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情趣
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过于深奥的科学知识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过于简单也会使学生丧失科学探究的欲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学生实际,建立起小学科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使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以及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五年级科学“光和影”一课教学时,由于学生自身已经具有模糊的光和影的认知,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引入时,可以让学生将所有的窗帘全部关上,并熄灭教室内的灯,然后打开投影机的灯光,摆出不同的手势进行手影游戏,或者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进行手影表演。通过活动引入教学,使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然后教师关闭投影灯,影子消失,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什么样的光可以作为光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光和影的知识体系。
在工程绩效评价中,因为KPI选取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多数情况下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取,并且在评价中缺少综合考虑,进而造成评价结果不满足管理需求,从而是企业绩效管理缺少准确性,这种绩效评价也无法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例如,教师在进行《物质发生什么变化》一课教学时,可以准备三个烧杯,以及白水、白醋、小苏打溶液,在课堂教学时,将不同溶液分别等量倒入三个烧杯中。单纯从外部观察三种溶液看不出有什么区别。然后教师可以将三个烧杯的顺序打乱,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哪一位同学能够分辨出清水、白醋、小苏打溶液分别是哪一杯?怎么分辨出来?”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教师再用混合的方式根据不同溶液混合过程中的变化现象,分辨出不同种物质。通过神奇的小实验,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从而投入到科学课堂学习中,更好地领悟科学的本质,从而使学生能够热爱科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并且通过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够培养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谨慎求证的科学态度,促使科学思维的形成,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证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学生根据实验情况进行讨论,会发现如果将小灯泡底部的连接点与电池的正极连接在一起,再用导线连接小灯泡的侧面连接点和电池的负极时,小灯泡能够被点亮;将小灯泡底下的连接点先与电池负极相连,再用导线连接小灯泡侧面连接点和电池正极连接,小灯泡能够被点亮;将小灯泡侧面连接段先与电池负极相连,再用导线连接小灯泡底下的连接点和电池正极连接,小灯泡能够被点亮。这些情况下小灯泡都能够被点亮。当小灯泡正极与底部连接点相连,再用导线连接小灯泡侧面连接点,并教导线的另一端连到电池上时,小灯泡不会亮。
本病也称副溶血嗜血杆菌病或胸膜肺炎(嗜血杆菌)放线杆菌病,是猪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急性死亡率高,慢性者常能耐过。革兰氏染色阴性,人工接触传染潜伏期为1~7 d或更久。各种年龄的猪对本病均易感,但因初乳中母源抗体的存在,最常发生于育成猪和成年猪,急性死亡率很高,发病率、死亡率与毒力及环境因素有关,还与其他疾病的存在有关,如伪狂犬病及PRRS。另外,转群频繁的大猪群比单独饲养的小猪群更易发病。
(二)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阶段,为抢占秋肥市场,各厂家不断推出阶段性爆品,业内产品竞争激烈。但经销商及农户备肥情绪普遍不高,秋季肥销售压力较大。面对困难,业务人员斗志高昂,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开展产品推介会、订货会、进村入户宣传、集市促销等营销活动20余场,加大农化服务指导,力争秋肥售肥有所新突破。
在小学科学教师中,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途径。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科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探究过程学生通过收集证据、进行猜想的证明和证实,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证意识,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并且通过实验探究,有利于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同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形成谨慎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进行“点亮小灯泡”一课教学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实验探究。首先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向学生展示一次小灯泡发光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电路的特征,分析在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电路中的电流是怎样流动的,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究欲望。其次,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组内合作与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两名学生负责对已有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一名学生负责画出电路图,一名学生作为实验观察者,对整个实验过程以及电路流程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并记录。小组成员进行工作轮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全过程中。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有的小灯泡能够点亮,有的小灯泡不能点亮。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探讨在什么情况下能够顺利点亮小灯泡,什么情况下不能,而为什么不能。
如图8所示,设相控阵偏转聚焦的焦点与法线的夹角为θ,超声换能器的阵元数目为n,相邻阵元中心间距为d,焦距为F,tn为第n个阵元的激励时间,则晶片位置、延迟、焦距和偏转角度应该满足以下关系式:
在合作实验探究完成后,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共同讨论完成实验综合性描述并选取代表进行班级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小灯泡点亮的要求是电池两极要与小灯泡的两个接触点相连接。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思维发展,想象电流在电路里的流动路线,小组讨论并画出电路图。
问题既是引起思维的源头,也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同时,在问题情境下,学生有价值的提问与教师有效引导,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有效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在自主思考过程中,了解并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 实验探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四) 积极开展学科活动,丰富学生科学素养培养途径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教材知识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文本资源,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不免存在教学资源单薄的情况。科学活动同样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科学活动,挖掘更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展科学活动,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丰富课堂科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科学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通过竞赛的形式更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思维更加活跃。例如,教师在进行“植物的共同特点”一课教学时,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每组轮流说出一个植物的共同特点,用猜拳的形式决定哪一组优先说。在比赛过程中,学生高涨的胜负欲会使其全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并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另一方面,丰富课外科学活动。积极开展课外科学活动是拓宽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天性好动,在课外科学活动中更加能够发挥其优势,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课外科学活动最主要的是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家里浇花的喷水器的原理是什么;食物发生霉变的研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收集生活中的废弃品,通过科学制作手段,将其变废为宝。如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可以做简易的传声筒、听诊器等。然后将学生制作的成品在课堂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出制作的原理。通过科学活动不仅丰富了科学教学资源,更加拓宽了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四、 总结
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科学思维。同时,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为其今后的发展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璐,刘公园,马丽英,苏贤英,杨嫚.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175-176.
[2]邱海燕.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甘肃教育,2019(14):95.
[3]陈文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观察品质的策略研究[A].教师教育论坛(第五辑)[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
[4]朱凤婷.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分析能力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63+66.
作者简介:
王政,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和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