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文学论文-余洋

离散文学论文-余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先勇,离散文学,身份认同,《台北人》

离散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余洋[1](2019)在《白先勇离散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台北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先勇的离散文学写作不但体现了其对自我身份认同感的匮乏与需求,更体现了一种在对自我身份解构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精神焦虑,这种身份认同的精神焦虑又着重体现在一群身在台湾,心在大陆的"台北人"身上。因此,本文以离散视角为侧重点,同时借鉴身份认同的相关文学理论,以白先勇代表作《台北人》为例,探寻白先勇先生对其身份认同的追寻历程。(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1期)

周娇玲[2](2019)在《镜像理论视角下美国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的离散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镜像理论是拉康的关键概念,拉康认为主体一旦进入镜像阶段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换句话说,主体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主体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镜像理论对人们准确分析和定位自我,及进行自我身份重建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离不开离散身份的研究,离散作家因其独特的跨文化的生命体验,往往有着比较强烈的边缘文化意识和身份危机感。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们所感受到的文化身份困惑和因此而产生的痛苦迷惘,其实就是这些作家离散身份意识的一种表征。根据拉康的理论,人类自我意识的确立,是与他者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中主体的身份建构要依赖他者。本研究依据拉康的镜像理论,对美国华裔离散文学作品《华女阿五》《接骨师之女》和《无声告白》进行文本研究。从拉康镜像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美国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折射的移民主体身份建构的过程,探究镜像阶段不同的他者对主体形成的影响,以及最终不同阶段相矛盾的主体如何相融合建构成混杂的离散身份。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探讨国内外对拉康镜像理论的研究以及《华女阿五》《接骨师之女》和《无声告白》这叁部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第叁章为理论框架,重点介绍拉康镜像理论发展的相关背景及相关概念(大小他者,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并说明主体身份的建构与他者息息相关,没有镜像阶段他者的介入,就不能建构合理的身份。第四章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依据,分别对叁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离散身份建构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在不同阶段大小他者是如何影响女主人公的身份建构。第一阶段想象界,“小他者”(母亲,家庭成员)介入,这是主体身份建构的开始。在进入象征界后,主体开始接受“大他者”(文化,社会背景,意识形态,语言等)的认证。但是实在界无“他者”干扰的理想身份使她们在象征界的认证受阻,无法在社会上获得一个合理的身份。小说的叁位女主人公在经历种种挫折之后对实在界的理想自我也有了不同的理解。莉迪亚沉迷于实在界,露丝和黄玉雪发现实在界是不可能存在的“真”后,放弃对理想身份的追求,重新接受他者的认证。第五章论述小说中叁位主人公跨越镜像,对自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之后,对“他者”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正是她们对他者的不同态度使她们走向了不同的结局。莉迪亚想要完全摆脱“他者”,最终走向了死亡。露丝和黄玉雪与“他者”和解,在双重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成功建构了离散身份。第六章为结论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从镜像理论的角度说明小说中美籍华裔女性身份建构之路之所以荆棘重重,主要是因为在想象界“小他者”作为虚假镜像让她们对自己的身份有了不同程度的误认。进入象征界后,代表象征秩序的那一整套价值观,文化,意识形态等也和她们在想象界所接触的有着明显的差异,她们身上的中国元素使她们在“大他者”这一镜像前犹如异类,这进一步加深了她们对自己身份的错误认识。镜像理论的分析是一种对这些作品的新的解读方式。离散族群在身份建构中所遇到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也可能让两种文化在他们身上和解,让他们选择性的接受成长环境这一镜像中所看的种种,同时也不摈弃与之冲突的本国文化,以轻松潇洒的姿态让矛盾共存,成功建构混杂性的离散身份。这一研究再次证实了拉康的镜像理论能够用于分析离散族群的身份建构问题。最后,指出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9-06-01)

吕宁[3](2019)在《离散文学理论视域下《女勇士》中华裔美国移民心路历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勇士》是美国着名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代表作品,这部自传体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华裔美国女孩的成长经历及其家族故事,展现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华裔美国人的生存状态。本文从离散文学理论视角研究这部作品中的华裔移民作为离散者的身份焦虑、身份追寻和身份重构,体现作家的多元文化思想。(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06期)

朱舒然[4](2018)在《离散文学《远山淡影》的后殖民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离散本质上是一个深刻的后殖民议题。以后殖民研究中的多个视角解读离散文学《远山淡影》,能够更好地分析离散主体在不断变化的地理、政治、文化背景下对其身份认知的心理变化,以及离散经历折射出的不同文化观与世界观。通过对西方的凝视、东方的沉默和文化杂合等后殖民研究中关键性问题的讨论发现,正确认识与接纳文化杂合是重塑离散主体文化身份的关键,对离散中"他者"和二元对立的解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李奕橙[5](2018)在《《春香夫人》的离散文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散居族裔批评或者称为离散批评的视角出发,尝试解读水仙花的短篇小说集《春香夫人》所体现出的离散文学特征。通过分析在不平等的文化位移和越界中产生出的离散语境和在这当中的主要离散华裔人物的身份建构,以及小说中对离散华裔群体的族性书写,小说中的离散文学特征大体上可以体现出来。引言部分对笔名水仙花的作者伊迪丝·莫德·伊顿和她的小说集《春香夫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概括,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分类进行文献综述,并结合散居族裔批评的理论简要阐释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分别分析了水仙花对地理空间上的离散的呈现和对离散华人心理的呈现,并以此构成了小说的离散语境。地理上这些华裔人物离开本土,生活在美国的唐人街或是以外的城区,心理上他们无法割断对故国的记忆与乡愁。第叁章根据霍米·巴巴的身份理论,阐释了水仙花对笔下离散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的关注。他们或是对美国人进行模仿,或是自身身份和美国文化产生冲突,或是产生了杂糅的文化身份。第四章陈述了水仙花作为一位欧亚裔的离散作家,为离散华人群体的族性书写。在种族主义歧视盛行的背景下,她力图为华裔群体洗清“黄祸”的刻板印象,并书写了唐人街的正面风貌和多元化的华人形象。最后一部分总结论文的主要内容,概述了本文对小说集的离散文学特征的分析,从离散文学批评的角度解读作为美国华裔文学先驱者的水仙花和她的作品。离散批评的提出晚于小说集的创作,在新兴的理论视角下,水仙花的作品呈现出了跨时代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徐燕[6](2017)在《试析北美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的道家阴阳学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家思想作为一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并持续影响着中国人的传统哲学,即使经历漫长岁月却历久弥新,散发着无穷的活力。道家哲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不仅在中国得到重视,也走出国门影响了许多的外国学者。北美华裔离散文学在离散群体所在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通过阅读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北美华裔离散文学作品描写的都是北美华人的艰难生活。而造成这些艰难处境的原因不外乎背井离乡、种族歧视等。基于北美华人的生活经历,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就成了这些离散文学作品普遍具有的主题和研究方向。本文从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道家思想入手,结合多部离散文学作品,分析道家的阴阳思想和在文本中的体现。这既是对道家思想普遍适用性的再一次例证,也是对北美华裔离散文学的新解读。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道家阴阳的概念以及离散的概念。由于本文涉及的文学作品数量较多,因此该部分不再对小说的作者和故事情节多做介绍。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探讨国内外对道家阴阳学说以及北美华裔离散文学的研究现状。第叁至第五章以道家阴阳思想为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北美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体现的阴阳普遍性、阴阳的对立统一和阴阳的转化叁个方面。第叁章论述北美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体现的阴阳普遍性。其普遍性主要通过这些作品中涉及的食物的阴阳属性、人物性格的阴阳之分加以说明。第四章论述北美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体现的阴阳的对立统一,分析作品中体现的中西文化的对立、男性女性特征的统一以及顺从与反抗这一对矛盾体在同一个小说人物身上的统一。中西文化的对立结合了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从中西方文化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高权力距离与低权力距离、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叁个方面的对立对北美华裔离散文学作品进行系统地梳理。男、女性特征的统一和顺从与反抗的统一以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为研究对象,揭示性格对立面在她们身上的共存与统一。第五章北美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的阴阳转化通过福与祸的转化、离散群体对居住国的文化由不认可到接受的转化以及忍耐到反抗的转化来表明阴阳具有可转化性。福与祸的转化出现在多部作品中,揭示了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反映出北美华裔离散群体生活的艰辛。文化认同的转变和忍耐与反抗的转变并没有出现在多部作品中,但同样不可忽视。本文最后一章为结论,阐述本次研究的重要意义。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来看,北美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道家阴阳哲学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异域的传承,这一研究也再次证明华裔离散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起着重要作用。对道家阴阳思想来说,本次研究是其普遍适用性的有力证据。对北美华裔离散文学来说,道家阴阳学说的探析是一种对这些作品的新解读方式。最后,指出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7-06-01)

安璐[7](2016)在《离散文学与身份认同问题——以白先勇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反映移民生活的离散文学中,作家们都会探讨移民的文化身份与认同问题。白先勇创作的《纽约客》等小说作品,作为华语离散文学的代表。同样也提出了很多关于身份认同问题的困惑。因此,本文以白先勇的离散文学为研究对象,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身份理论并结合新批评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探讨离散文学中所表现出的身份认同问题。(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6年24期)

窦永君[8](2016)在《放逐,错置和回归—从离散文学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非裔女小说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叁部小说,也是唯一一部男性题材的小说。小说以“黑人会飞”为故事主线,通过奶娃南行寻金,从而意外找到家族之根,文化之源的人生经历,展现离散黑人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种种冲突。莫里森具有非洲离散的文化和政治想象。她可以被称之为离散文学作家。本论文从离散文学视角分析《所罗门之歌》,以期能丰富、扩展对该作品和莫里森的研究。按其希腊文词源,离散原指种子或花粉“散播开来”,植物得以繁衍。自《旧约》以来,这个词长期与犹太民族散布世界各地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后来词义有所扩大,用来描绘那些处于飞散状况下的人们。离散可能是一个民族的处境,也可能是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处境。在当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实践中,离散成为一种新概念、新视角,离散的精神,更在于其强壮的再生能力,它是生命繁衍的形式。“放逐”“错置”和“回归”是离散文学的重要概念。论文包括五部分。绪论部分包括托尼·莫里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所罗门之歌的简介,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第一章,孤独的放逐。本章展现非洲离散黑人被放逐到美国,几代美国黑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面临的生存困境和各种冲突。白人对离散黑人的压迫,黑人中产阶级对穷苦黑人的压迫,男人对女人的压迫。为了保存自我的完整,就必须与世界保持距离,通过自我放逐,造就成一个能体现存在真实性的孤独个体。所罗门是孤独的,吉克是孤独的,麦肯是孤独的,派拉特是孤独的,奶娃是孤独的。他们是孤独的放逐者。第二章,黑人离散者由于被放逐所导致的身份错置。首先,错置经历表现为:美国黑人离散者具有双重身份(美国人,黑人)的身份困境,成长的错置(例如奶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以及思想和行为的错置。由于白人的疏忽,奶娃家族获得戴得(表示“死亡”)的姓氏,使得几代人在“生”与“死”间挣扎。疏离感的存在表现为与社会的疏离,与人的疏离,甚至与自己的疏离。身份的错置使黑人离散者尴尬,焦虑,并陷入痛苦之中。第叁章,带着希望的回归之旅。音乐是被奴役的美国黑人的精神支柱。黑人音乐能治愈创伤,是一种生存技能。歌谣帮助奶人·戴德找回了自己的家系和失落的文化身份。莫里森说飞翔是的一种天赋,它到处存在,还指出,飞行是黑人男性生活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离散的男人们在飞翔中回归,离散的女人们唱着飞行的歌谣回归。离散的人们都致力于追寻身体与精神上的完整性。奶娃和派拉特在歌谣与飞翔中,同时具备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品质,使身体与灵魂在空中融合,达到身心统一,获得完整的自我。离散者寻找家园的过程即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其家园就在回归的路上,并且离散者永在路途。在托尼莫里森神话般的模式里表现的是全人类的原型经历。展现的是人类从困境走向希望,永远探索追寻的过程。结论:离散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作为一名离散作家,托尼莫里森把美国黑人的离散经历展现在她的作品之中,但蕴藏在她作品深层中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性别、种族和阶级的界限,涵盖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12-01)

万桂莲,丁丽君[9](2016)在《北美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不同移民代书写下的中西文化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美华裔作家方曼俏着的《午夜龙咖啡馆》、汤亭亭着的《女勇士》和李彦着的《雪百合》英文小说为文本,分析中西文化拼合在不同华裔移民代的英语文学中所呈现的相同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及其艺术效果。从而揭示离散文学作品中文化拼合书写与移民身份的关联。(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郑达[10](2012)在《《王宝川》:文化翻译与离散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熊式一把稿子寄给几位着名作家请教。约翰·德林克·沃特认为他写得很漂亮。巴蕾赞美他的“文字很优美”。萧伯纳最大方,不吝赐誉:“你的英文可喜之至,英国人绝对写不出这样好。它比英国人写的英文高多了,他们的英文常常是笨是糟糕了!我们将来一定把你这种英文列为特别的(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2-10-24)

离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镜像理论是拉康的关键概念,拉康认为主体一旦进入镜像阶段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换句话说,主体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主体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镜像理论对人们准确分析和定位自我,及进行自我身份重建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离不开离散身份的研究,离散作家因其独特的跨文化的生命体验,往往有着比较强烈的边缘文化意识和身份危机感。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们所感受到的文化身份困惑和因此而产生的痛苦迷惘,其实就是这些作家离散身份意识的一种表征。根据拉康的理论,人类自我意识的确立,是与他者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中主体的身份建构要依赖他者。本研究依据拉康的镜像理论,对美国华裔离散文学作品《华女阿五》《接骨师之女》和《无声告白》进行文本研究。从拉康镜像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美国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折射的移民主体身份建构的过程,探究镜像阶段不同的他者对主体形成的影响,以及最终不同阶段相矛盾的主体如何相融合建构成混杂的离散身份。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探讨国内外对拉康镜像理论的研究以及《华女阿五》《接骨师之女》和《无声告白》这叁部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第叁章为理论框架,重点介绍拉康镜像理论发展的相关背景及相关概念(大小他者,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并说明主体身份的建构与他者息息相关,没有镜像阶段他者的介入,就不能建构合理的身份。第四章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依据,分别对叁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离散身份建构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在不同阶段大小他者是如何影响女主人公的身份建构。第一阶段想象界,“小他者”(母亲,家庭成员)介入,这是主体身份建构的开始。在进入象征界后,主体开始接受“大他者”(文化,社会背景,意识形态,语言等)的认证。但是实在界无“他者”干扰的理想身份使她们在象征界的认证受阻,无法在社会上获得一个合理的身份。小说的叁位女主人公在经历种种挫折之后对实在界的理想自我也有了不同的理解。莉迪亚沉迷于实在界,露丝和黄玉雪发现实在界是不可能存在的“真”后,放弃对理想身份的追求,重新接受他者的认证。第五章论述小说中叁位主人公跨越镜像,对自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之后,对“他者”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正是她们对他者的不同态度使她们走向了不同的结局。莉迪亚想要完全摆脱“他者”,最终走向了死亡。露丝和黄玉雪与“他者”和解,在双重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成功建构了离散身份。第六章为结论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从镜像理论的角度说明小说中美籍华裔女性身份建构之路之所以荆棘重重,主要是因为在想象界“小他者”作为虚假镜像让她们对自己的身份有了不同程度的误认。进入象征界后,代表象征秩序的那一整套价值观,文化,意识形态等也和她们在想象界所接触的有着明显的差异,她们身上的中国元素使她们在“大他者”这一镜像前犹如异类,这进一步加深了她们对自己身份的错误认识。镜像理论的分析是一种对这些作品的新的解读方式。离散族群在身份建构中所遇到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也可能让两种文化在他们身上和解,让他们选择性的接受成长环境这一镜像中所看的种种,同时也不摈弃与之冲突的本国文化,以轻松潇洒的姿态让矛盾共存,成功建构混杂性的离散身份。这一研究再次证实了拉康的镜像理论能够用于分析离散族群的身份建构问题。最后,指出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余洋.白先勇离散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台北人》为例[J].北方文学.2019

[2].周娇玲.镜像理论视角下美国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的离散身份建构[D].南昌航空大学.2019

[3].吕宁.离散文学理论视域下《女勇士》中华裔美国移民心路历程探究[J].海外英语.2019

[4].朱舒然.离散文学《远山淡影》的后殖民解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李奕橙.《春香夫人》的离散文学特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6].徐燕.试析北美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的道家阴阳学说[D].南昌航空大学.2017

[7].安璐.离散文学与身份认同问题——以白先勇小说为例[J].明日风尚.2016

[8].窦永君.放逐,错置和回归—从离散文学视角解读《所罗门之歌》[D].河北师范大学.2016

[9].万桂莲,丁丽君.北美华裔离散文学作品中不同移民代书写下的中西文化拼合[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郑达.《王宝川》:文化翻译与离散文学[N].中华读书报.2012

标签:;  ;  ;  ;  

离散文学论文-余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