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椎间盘代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椎间盘,腰椎间盘突出,细胞,疗法,多态性,独活,基质。
椎间盘代谢论文文献综述
孙卫强,张光志[1](2019)在《针刺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椎间盘VEGF、PLA2和PGE_2和细胞外基质胶原、代谢酶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针刺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椎间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前列腺素E_2(PGE_2)和细胞外基质胶原、代谢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配到以下3组(每组25只):假手术组(切开颈部皮,然后缝合)、模型组(采用建模方法处理)和针刺治疗组(每天持续30 min,完整疗程包括14 d,两个疗程间隔2 d);通过qRT-PCR分析VEGF、PLA2和PGE_2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测定VEGF、PLA2和PGE_2蛋白的蛋白质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Ⅰ型和Ⅱ型胶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含量;使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评估针刺治疗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模型组较假手术组VEGF、PLA2、PGE_2 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升高,而针刺治疗组能够降低模型组VEGF、PLA2、PGE_2 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P<0.05);Ⅰ型胶原与椎间盘退变正相关,Ⅱ型胶原与椎间盘退变呈负相关。模型组较假手术组Ⅰ型胶原表达水平升高,Ⅱ型胶原表达水平降低,而针刺治疗组能够恢复模型组Ⅰ型和Ⅱ型胶原水平(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TNF-α、IL-1β、MMP-1、MMP-3表达水平升高,而针刺治疗组能够降低模型组TNF-α、IL-1β、MMP-1和MMP-3表达水平(P<0.05);模型组核膜被破坏,细胞核变得更致密,针刺治疗组中的细胞显示相对完整的核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增加。与模型组相比,针刺治疗组中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减少(P<0.05)。结论:针刺能够降低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椎间盘VEGF、PLA2和PGE_2和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和代谢酶表达,增加Ⅱ型胶原表达。(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杨金丰,马叁辉[2](2019)在《聚集蛋白代谢通路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突出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疾病,与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而聚集蛋白聚糖的代谢途径的候选基因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相关。目的:评估单核苷酸变异和慢性机械性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严重程度的蛋白聚糖的代谢途径的基因的关联。方法:对60例慢性机械性腰痛患者进行了分类描述研究。T2加权正中矢状位腰椎MRI扫描评估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对凝集素代谢途径的2个候选基因(蛋白聚糖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20个外显子单核苷酸变异进行了基因分型。对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和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试验于2015-03-01经定州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5002)。结果与结论:蛋白聚糖的rs2272023、rs938609、rs2882676、rs698621、rs3825994、rs1042630和rs3817428突变体及其单倍型与腰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有关。若要确定这些重要的单核苷酸变异在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必要进行功能遗传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1期)
丁欢,陈丽虹,陈宇婧,岳容兆,杨敏[3](2019)在《基于尿液代谢组学数据评价不同刮痧方案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刮痧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利用代谢组学等分析技术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目的: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探讨刮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与其作用机制,并分析不同刮痧方案的疗效差异,以期规范标准化刮痧疗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循经出痧组、穴位出痧组、循经不出痧组以及穴位不出痧组,各8只。选用自体髓核移植法复制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从造模第5天始,用不同刮痧方案干预,隔日1次,共9次。实验于2017年1月获得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理批准。结果与结论:①同造模前相比,刮痧组及造模后的模型组机械痛阈值下降(P<0.01);②筛选后共得出15种潜在生物标志物和6条代谢通路。刮痧后3-(3-羟基苯基)丙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酰含量降低,甘氨酸、柠檬酸、环腺苷酸含量上升,通过调节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以镇痛,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和叁羧酸循环以抗炎;③循经出痧组调节代谢物效果优于其他3组,推测其为治疗最佳刮痧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叶宝飞,胡万钧,张泰标,甘发荣,吴多艺[4](2019)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对风寒湿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活质量、自由基代谢及睡眠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对风寒湿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患者生活质量、自由基代谢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海南省中医院骨一科收治的风寒湿痹型LIDP患者2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43)和研究组(n=14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0 d后生活质量、自由基代谢及睡眠质量情况,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1%,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6.43%(P<0.05)。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水平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0d后活力(VT)、社会功能(SF)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30d后躯体功能(PF)、躯体疼痛(BP)、躯体角色(RP)、心理健康(MH)、总体健康(GH)以及情感角色(R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型LIDP患者疗效确切,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自由基代谢及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肖强[5](2019)在《白血病抑制因子对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和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由此付出的高额医疗花费,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普遍认为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而在IDD进程中尤以位于中央的髓核组织改变最为显着。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凋亡加剧,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代谢失衡被认为是IDD的主要特征。减少NPCs凋亡,促进ECM合成代谢是治疗IDD的主要策略。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作者前期已研究报道LIF对软骨细胞ECM基质代谢有着重要调控作用,而NPCs作为一种“类软骨细胞”,与软骨细胞表型相近,因此我们大胆提出如下科学假设:LIF同样对退变椎间盘NPCs的凋亡和ECM代谢调控扮演着重要角色。目的:以人退变NPCs和兔IDD模型为研究对象,探讨LIF对退变NPCs凋亡及ECM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首先通过针刺法构建兔IDD模型,术后特定时间点行磁共振检测影像学评价IDD程度;并在对应时间点处死后摘取髓核组织,组织标本行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ECM表达情况,提取组织蛋白后western blot检测LIF蛋白表达。分离提取人退变NPCs,加入不同浓度重组人LIF蛋白(rhLIF 0、10、20、50、100 ng/ml)后,分别行阿利新蓝染色、CCK-8检测及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初步探讨LIF对退变NPCs凋亡及ECM代谢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LIF调控ECM表达的机制,采用不同浓度rhLIF蛋白刺激不同时间后,western blot检测ECM主要成分II型胶原(COL2)和聚蛋白多糖(AGCAN),同时检测关键ECM代谢酶MMP-3和TIMP-1表达。此外,还检测了Akt和MAPK信号通路,为进一步验证ERK1/2通路对ECM表达的影响,加入其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后再行COL2和AGCAN蛋白表达检测。最后采用直接椎间盘穿刺注射的方式分别将rhLIF,或rhLIF+PD98059注入兔IDD动物模型体内,观察其对延缓IDD的实际疗效。结果:针刺法成功构建兔IDD模型后,检测发现随着时间推移磁共振显示其椎间盘含水量逐渐下降;同时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显示其ECM加剧降解,western blot结果提示LIF表达随着退变加剧,表达升高。体外细胞学实验提示加入rhLIF后,退变NPCs的ECM合成增多,细胞活力增强,同时减少了细胞凋亡。初步提示LIF对退变NPCs的ECM合成及凋亡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进一步行机制探讨发现,rhLIF可以显着上调ECM主要成分COL2和AGCAN表达,同时抑制MMP-3、提高TIMP-1表达,提示对ECM代谢酶有着重要影响。信号通路检测结果表明,rhLIF可以激活ERK1/2通路,而加入PD98059后,western blot结果提示COL2和Aggreca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最后兔IDD模型体内实验表明,rhLIF可以切实延缓体内椎间盘退变进程,但加入PD98059后上述治疗效果被大大削弱。结论:LIF在退变髓核细胞中高表达,可以抑制NPCs凋亡、促进ECM合成,其促进ECM合成与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本研究有望为今后寻找治疗IDD的新靶点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陈丽虹[6](2019)在《不同刮痧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代谢组学及临床操作流程规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刮痧对LDH模型大鼠血清代谢谱的变化及不同刮痧方案的疗效差异。探究其治疗LDH模型大鼠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LDH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2)观察不同刮痛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筛选出最优方案,为临床刮痧治疗LDH的标准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刮痧组(循经出痧组、循经不出痧组、穴位出痧组、穴位不出痧组)和空白组,共6个小组,每小组各8只。模型组和刮痧组制备自体髓核移植非压迫性LDH模型。刮痧各组于造模后第5天给予不同刮痧方案进行干预,隔日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共刮3个疗程。造模前后,使用电子测痛仪测定刮痧各组和模型组LDH大鼠的机械阈值。使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6组大鼠血清内源性差异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3.0(http://www.metaboanalyst.ca/)探讨干预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代谢通路。(2)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循经组、穴位组及循经加穴位组,每组各30例。采用不同刮痧方案对各组进行治疗,2次为1个疗程,共刮3个疗程。治疗前、3个疗程结束后,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估量表(JO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各组患者进行测量,比较叁组患者之间、四组证型患者之间、气滞血瘀型与寒湿痹阻型患者之间采用不同刮痧方案治疗前、3个疗程结束后的血清IL-1 β、IL-10含量差异。结果:(1)模型组和刮痧各组造模后的机械痛阈(mechanical paw withdrawal threshold,MPWT)值比各组造模前均显着降低(P<0.01)。根据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出甘氨酸、丙酮酸、鸟氨酸等14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涉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等7条代谢通路。分析刮痧四组甘氨酸、丙酮酸、鸟氨酸和尿素含量,发现循经出痧组的异常代谢物调节效果最好。(2)3个疗程治疗后,叁组LDH患者JOA评分、VAS评分、血清IL-1 β、IL-10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循经加穴位组JOA及VA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循经组和穴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循经加穴位组患者血清IL-iβ含量显著下降,IL-10含量显着上升,与其他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循经组与穴位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血清IL-1β、IL-10含量变化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按证型分组,除肝肾亏虚型LDH治疗后血清IL-1 β含量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证型评价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气滞血瘀组JOA评分与湿热痹阻组、肝肾亏虚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组VAS评分与其他叁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组VAS评分、血清IL-1 β、IL-10含量与气滞血瘀组、寒湿痹阻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组VAS评分与湿热痹阻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气滞血瘀型LDH中叁组刮痧方案治疗后评价指标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循经加穴位组JOA评分与穴位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循经加穴位组VAS评分、血清IL-1 β、IL-10含量与循经组、穴位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循经组IL-10含量与穴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痹阻型LDH中叁组刮痧方案治疗后评价指标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循经加穴位组JOA、VAS评分、IL-10与循经组、穴位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循经组IL-10含量与穴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刮痧对LDH模型大鼠血清差异代谢物具有调节作用,可通过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达到抗炎镇痛作用。同时,刮痧对循经出痧组LDH模型大鼠的相关代谢物调节效果优于其他叁组,推测其疗效也较为显着。(2)本研究刮痧方案对四种证型LDH患者均有一定疗效,其中循经加穴位刮痧方案对气滞血瘀型、寒湿痹阻型LDH患者疗效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30)
李祖新[7](2018)在《血脂代谢异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血脂水平,探讨血脂代谢异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某院腰椎间盘突出行手术治疗患者40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因下肢外伤行手术治疗患者400例为对照组。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叁酰甘油(TG)水平。结果病例组血清TC和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血清TG和HDL-C水平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血症、高TG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均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风险(OR=2.917,95%CI:1.508~5.644,P=0.001;OR=2.839,95%CI:1.825~4.418,P=0.000;OR=3.246,95%CI:1.657~6.361,P=0.000)。不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血脂异常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脂患者重度腰椎间盘突出(Ⅳ和Ⅴ级)患病率高于血脂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代谢异常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高血脂可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风险,其中血清TC和LDL-C水平有望成为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的指标。(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22期)
陈丽虹,岳容兆,张永怡,张沁,王燕君[8](2018)在《刮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方案疗效差异: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刮痧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应用广泛,结合代谢组学等现代分析技术可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对其机制效应进行研究。目的: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刮痧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血清代谢谱的影响及不同方案的疗效差异。探讨刮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推动刮痧疗法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刮痧组(循经出痧组、循经不出痧组、穴位出痧组、穴位不出痧组)、模型组与空白组,每组8只。刮痧组和模型组制备自体髓核移植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刮痧各组分别给予不同刮痧方案进行干预,隔日1次,3 d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借助电子测痛仪,测定刮痧各组和模型组大鼠造模前后的机械阈值;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6组大鼠血清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结果与结论:(1)刮痧各组和模型组造模后的机械痛阈值均较造模前显着降低(P <0.01);(2)根据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出甘氨酸、丙酮酸、鸟氨酸等14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涉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等7条代谢通路,其中刮痧通过调节尿素含量、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通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起到抗炎作用,通过调节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达到镇痛效果;(3)分析刮痧4组甘氨酸、丙酮酸、鸟氨酸和尿素含量,发现循经出痧组的异常代谢物调节效果最好,由此推测其治疗效果也较其他3组更为显着;(4)今后还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32期)
王勤俭,董良杰,姜幸福,张睿昕,徐冬康[9](2018)在《针灸联合推拿、牵引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患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针灸疗法联合推拿、牵引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患者84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治疗,研究组采用针灸疗法联合推拿、牵引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χ2=7.362,P<0.05)。治疗后研究组腿痛评分、腰骶痛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且直腿抬高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11.853,18.629,22.35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着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接受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研究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腰部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使用针灸联合推拿、牵引治疗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行走障碍、腿部麻木等临床症状,降低患者临床症状和风险性,效果较好,并且患者自由基代谢情况改善良好。(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18年09期)
姜倍,胡舟扬,李新华,何凡,张锦飙[10](2018)在《代谢性疾病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腰腿痛、颈肩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1])。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和工作方式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疾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年龄有不断提前的趋势~([2])。椎间盘退变受年龄、生活方式、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关于椎间盘退变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力学因素、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细胞营养缺乏及代谢紊乱、椎间盘细胞衰老、凋亡及遗传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椎间盘代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疾病,与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而聚集蛋白聚糖的代谢途径的候选基因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相关。目的:评估单核苷酸变异和慢性机械性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严重程度的蛋白聚糖的代谢途径的基因的关联。方法:对60例慢性机械性腰痛患者进行了分类描述研究。T2加权正中矢状位腰椎MRI扫描评估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对凝集素代谢途径的2个候选基因(蛋白聚糖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20个外显子单核苷酸变异进行了基因分型。对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和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试验于2015-03-01经定州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5002)。结果与结论:蛋白聚糖的rs2272023、rs938609、rs2882676、rs698621、rs3825994、rs1042630和rs3817428突变体及其单倍型与腰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有关。若要确定这些重要的单核苷酸变异在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必要进行功能遗传方面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椎间盘代谢论文参考文献
[1].孙卫强,张光志.针刺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椎间盘VEGF、PLA2和PGE_2和细胞外基质胶原、代谢酶表达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
[2].杨金丰,马叁辉.聚集蛋白代谢通路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突出严重程度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3].丁欢,陈丽虹,陈宇婧,岳容兆,杨敏.基于尿液代谢组学数据评价不同刮痧方案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的效果[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4].叶宝飞,胡万钧,张泰标,甘发荣,吴多艺.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对风寒湿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活质量、自由基代谢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5].肖强.白血病抑制因子对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和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9
[6].陈丽虹.不同刮痧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代谢组学及临床操作流程规范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7].李祖新.血脂代谢异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
[8].陈丽虹,岳容兆,张永怡,张沁,王燕君.刮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方案疗效差异: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9].王勤俭,董良杰,姜幸福,张睿昕,徐冬康.针灸联合推拿、牵引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患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8
[10].姜倍,胡舟扬,李新华,何凡,张锦飙.代谢性疾病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