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潜在震源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震源,危险性,区划图,大兴安岭,概率,贡献,参数。
潜在震源区论文文献综述
徐伟进,高孟潭,左慧强[1](2018)在《基于潜在震源区的随机地震目录生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风险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基于潜在震源模型、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动衰减模型等采用概率方法得到场点的地震危险性数值,该数值代表的是所有对场点有影响的地震的危险性。然而在一些领域(如地震保险)中做地震风险分析时需要用到单个地震事件对场点的影响,并且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稳定性,需要用到足够长的地震目录(如一百万(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2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专题28: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专题29:大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期刊2018-10-21)
刘哲,李琦,任鲁川,田建伟,张锟[2](2017)在《基于叁参量威布尔分布的潜在震源区强震危险性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叁参量威布尔分布模型估计潜在震源区强震危险性的方法。选择日本东海-南海地震带为潜在震源区,分别基于强震发震时间间隔服从二参量和叁参量的威布尔分布,估计该区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叁参量威布尔分布的拟合效果优于二参量威布尔分布。选择马尼拉海沟俯冲带为潜在震源区,基于叁参量威布尔分布估计该区强震危险性,结果显示未来10、30和50年该区强震(M≧7.5)复发概率分别为62%、82%和89%,最短发震时间间隔估计为1.70年。(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康健,王卓,黄艳,刘双,孙海峰[3](2016)在《漠河北潜在震源区最大潜在地震发生概率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10月14日中俄边境漠河以北发生6.6级地震,为了真实反映该地震对于周边地区的影响,进行潜在震源区划分,并重新统计空间分布函数,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利用G—R关系,预测漠河北潜在震源区未来100年7.0级地震发震概率为0.073,重现周期为1316年。(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周本刚[4](2016)在《新一代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技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连接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基础数据与地震危险性分析之间的桥梁,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是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编制地震区划图的关键技术环节,潜在震源区模型是形成GB 18306—2015第4章"技术要素"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可为今后开展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小区划等工作提供参照方案。GB 18306—2001编制以来,中国大陆及邻区增加了大量的地震地质、发震构造、深浅部构造等方面的基础资料,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03年巴(本文来源于《城市与减灾》期刊2016年03期)
雷焕珍,张仁鹏,王希燕,孟宪莹[5](2016)在《对长春市区贡献量最大潜在震源区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软件SHA,对长春市区一个场址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分别计算得到周期为0s、1.0s和6s时,长春市区附近存在的各潜在震源区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贡献量。计算结果表明:长春潜在震源区在短周期时对场址贡献量最大,舒兰和松原潜在震源区在长周期时对场址贡献量最大。研究不同周期时对场址贡献量最大的潜在震源区,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能够使最终确定的地震动参数更为合理可靠。(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姜一,周本刚[6](2016)在《中国东部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地震复发概率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中国大陆东部102个中强潜在震源区内1500a以来5—6级地震的复发间隔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中强地震复发间隔不仅受潜源内断层活动性影响,还与发震构造是否交汇及邻区构造活动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中强地震复发间隔大致满足指数分布,通过给出的概率模型可以计算出研究区内各潜在震源区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发震概率,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张忠利[7](2015)在《右江地震带潜在震源区空间分布函数不确定性对地震危险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右江地震带中部4个潜在震源区为例,利用综合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潜在震源区空间分布函数值的不确定性对50年超越概率63%、10%、2%水准下自由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揭示了不同震级档空间分布函数对50年超越概率63%、10%、2%水准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规律,为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综合选取提供借鉴,有助于提高右江地震带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周本刚,陈国星,高战武,周庆,李姜一[8](2013)在《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主要技术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潜在震源区叁级划分、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途径的差异、不同级别活动块体边界带对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控制作用、发震构造模型及其在潜在震源区划分中的应用等主要技术特色。共划分出29个地震带、77个地震构造区和1199个潜在震源区。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中综合方案相比,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的个数都有较大的增加,其中东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6.0、6.5和7.0级的中强潜在震源区个数的明显增加,与划分工作中加强了该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识研究相关;而西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7.5和8.0级的高震级潜在震源区个数的大幅度增加,与划分工作中注重了活动块体边界带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以及强调应用发震构造模型指导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技术特色相协调。(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3年02期)
赵晓辉[9](2013)在《对沈阳地区地震危险性贡献量最大的潜在震源区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沈阳市中心选取一个场址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分别计算0s、1.0s和6.0s周期下沈阳附近各潜在震源区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贡献量。计算结果说明在短周期时对场址贡献最大的是沈阳潜在震源区,长周期时对场址贡献最大的是海城潜在震源区。研究不同周期时贡献量最大的潜在震源区,符合工程实际情况,使最终确定的地震动参数更为合理可靠。(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肖和平,陈学良,高孟潭[10](2012)在《湖南省抗倒塌地震区划图预编试验的潜在震源区划分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震区划概率水准确定与地震区划图预编试验研究"的成果,本文广泛收集了湖南省境内核电工程的安全性评价报告等有关资料,从地震活动性、地震构造、地球物理场及地震地质野外考察等室内、外分析工作的层面上,得出了湖南地区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并对7种划分的方案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了湖南省抗倒塌地震区划预编原则。这一结果对相类似的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地震区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2年01期)
潜在震源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叁参量威布尔分布模型估计潜在震源区强震危险性的方法。选择日本东海-南海地震带为潜在震源区,分别基于强震发震时间间隔服从二参量和叁参量的威布尔分布,估计该区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叁参量威布尔分布的拟合效果优于二参量威布尔分布。选择马尼拉海沟俯冲带为潜在震源区,基于叁参量威布尔分布估计该区强震危险性,结果显示未来10、30和50年该区强震(M≧7.5)复发概率分别为62%、82%和89%,最短发震时间间隔估计为1.70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潜在震源区论文参考文献
[1].徐伟进,高孟潭,左慧强.基于潜在震源区的随机地震目录生成方法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2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专题28: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专题29:大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2018
[2].刘哲,李琦,任鲁川,田建伟,张锟.基于叁参量威布尔分布的潜在震源区强震危险性估计[J].震灾防御技术.2017
[3].康健,王卓,黄艳,刘双,孙海峰.漠河北潜在震源区最大潜在地震发生概率评估[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6
[4].周本刚.新一代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技术进展[J].城市与减灾.2016
[5].雷焕珍,张仁鹏,王希燕,孟宪莹.对长春市区贡献量最大潜在震源区的确定[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6
[6].李姜一,周本刚.中国东部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地震复发概率分布[J].震灾防御技术.2016
[7].张忠利.右江地震带潜在震源区空间分布函数不确定性对地震危险性的影响[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
[8].周本刚,陈国星,高战武,周庆,李姜一.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主要技术特色[J].震灾防御技术.2013
[9].赵晓辉.对沈阳地区地震危险性贡献量最大的潜在震源区的确定[J].防灾减灾学报.2013
[10].肖和平,陈学良,高孟潭.湖南省抗倒塌地震区划图预编试验的潜在震源区划分原则[J].震灾防御技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