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武:习近平生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杨少武:习近平生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按客观规律办事。习近平生态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当前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实践和调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生命共同体”“文明兴衰论”和“两山论”等一系列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文明新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思想;传承;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涵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日益显现,河流污染、空气中充满烟尘、城市生活环境恶化,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的批判过程中形成了人类最早的生态思想。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人与自然进行合理的物质交换

自然是个有机的系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的制约,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要以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正确理解是解析人与人的关系,进而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打破了人与自然界相分离的状态,将两者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他看来,人“不但是有机体,而且还是这种作为主体的无机自然”[]。在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先在自然逐步地融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打上了人类的烙印,自在的自然逐渐转变成人化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无机身体如同有机身体一样具有有限性,从这个方面上讲,自然能够给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不是源源不断的,而是有限的。

第二,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要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进而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的概念。所谓自然生产力,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2],如气候、水分、森林等;社会生产力以自然生产力为基础,由人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社会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到自然生产力的制约。因此,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就是对生产力的保护。人来自于自然界,必须从自然界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材料,但是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并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关系,才能从自然中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

马克思的自然观可以概括为,自然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人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的限制,因此人要认知和调控自己的行为并且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2.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

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在发现生态问题、认识生态问题以及解决生态问题必须把握的基本方向。

鉴于红色文化传承在我国社会化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的研究力度。要在对红色旅游以及导游讲解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保证讲解严肃性、生动性以及规范性等手段,从红色旅游导游讲解层面着手,对红色文化传承方式以及传承效果进行完善,确保红色文化能够真正深入人心,国人可通过红色旅游得到文化熏陶,能够更加拥护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进而达到理想化红色旅游开展效果。

第一,实践是自然观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这些所产生的关于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的观念,显然,这些观念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交往等活动有意识的表现,而不管这种表现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4]这种表述说明,自然观念是人们在改造和认识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5]自然观是人类在观念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思考,自然观本身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同时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反作用,缓和或加重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这些都取决于自然观念是否能对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活动做出正确的反映。

21世纪以来,生态危机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未来。习近平生态思想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习近平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是在中国土壤上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果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基础上,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所形成的理论创新。

“生命共同体”思想运用整体观和系统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性地细化发展为人与山、水、林、田、湖、草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是由各个不同的要素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对其中任一要素的破坏,可能会引起其他要素功能的缺失,进而影响到自然的整体功能。故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治理当作一个系统工程,统筹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而且要注重统筹跨区域要素的保护和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依存的和谐局面。对生态环境的统筹治理与发展都应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辩证的自然观

第一,人与自然双向互动和双向建构的辩证自然观。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对人的制约性决定了人必须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一方面,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变化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人的生产和发展,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7]120无论人的发展多巨大,能力多强大,思想境界多高尚,都不能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随时随地都要受到自然的制约。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劳动,但是劳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与现实的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人具有能动性。人作为有思维、有理性的高等动物,并不是一味地屈服于自然界,人可以通过能动性活动有效地改变自然环境,通过对环境的改变来达到改变自身的目的。人与自然就是在这种双向互动和双向建构的过程中促进彼此共同进步与发展。

第二,将自然环境的优化作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马克思认为美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的生产和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产和活动的一部分。”[7]52自然环境作为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人的认识对象、审美对象和活动对象,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根据得到的机构设计方案,结合实际使用需求对液压助力马桶装置进行实体设计以及三维图与装配图的绘制,如图7所示.

二、习近平生态思想是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传承

第二,人化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以及客观规律性。自然具有先在性。人类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社会所有的关系都是以自然为前提和基础,人类不能创造出新的物质但能够改变具体的物质形态。自然为人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没有自然界,人类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自然界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诸城市南湖区朱泮二村的吴桂田,今年已经70岁了,种了一辈子地的他如今有了一个新身份——产业工人。他现在是国家级农林科技孵化器的一名员工,负责修剪苗木,一个月有2000多块的工资收入,还有流转土地的收入。“俺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到企业上班,比以前种地轻快,挣得也多多了。”吴桂田高兴地说。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因此,企业的激励措施也要以此为基础,不能一味地采取物质激励,要将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让员工体会到他在企业精益变革中及变革后的价值,实现自我认同。

1.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一提到生态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必须自觉地把握人与自然的系统关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这就要求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不能各自为政,而应加强跨区域的环境合作治理。对此,习近平提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8]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在其基础上又增加了“草”字,这样,“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化了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理念,从整体性和全局性的高度,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两山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科学统一,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标志性成果,为我们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按照“两山论”的科学思想,我们可以实现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与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强化了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理念,从整体和全局性高度,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形象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的一体性关系,揭示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对人类健康生存和永续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不仅将山水林田湖草看作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且提出要按照这一科学理念进行生态环境的治理,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例如,必须对生态系统进行系统监管、必须将环境治理作为系统工程。习近平的生态治理思想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既不等同于“自然中心主义”,也不等同于“人类中心主义”,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坚持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类在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自然规律以及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实现两者的和谐共生以此来达到生态治理的最终目标,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在继承马克思的人与自然进行合理的物质交换生态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并联系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生命共同体”思想。这一思想是对人与自然进行合理的物质交换理论的创新,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新的内涵,为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开辟出一条新的实践路径。

“文明兴衰论”在继承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因此,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是人类文明始终要面对的主题。人类文明史表明,顺自然规律者兴,逆自然规律者衰。显然,生态问题自古就存在,不是工业文明社会独有问题。就此而论,一部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生态史,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总之,习近平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是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生动阐发,是科学生态观和科学历史观的高度的、有机的统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人化自然观,对于科学认识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正确处理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具有科学的指导价值。“文明兴衰论”为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提供了广阔的生态历史观视野。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好环境和发展、绿色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这一论断(简称为“两山论”)科学地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双向互动和双向建构的辩证自然观,有助于将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转变为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价值二者相结合的发展观,为绿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为科学依据,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山论”。如自然界是财富形成的重要源泉,自然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重要形式。环境和发展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而是可以通过协调达到双赢的。保护环境不是抑制发展,发展也不是破坏环境。显然,“两山论”认为自然是财富形成与生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正确处理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绿水青山是指生态价值和生态效益,金山银山是指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两山论”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环境与发展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绿水和青山的统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既看得到当前,又看得到长远;既着眼于当代,又充分考虑子孙后代。

“生命共同体”思想有其厚实的科学理论依据,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进行合理的物质交换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赋予其中国特色。“生命共同体”思想进一步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性地细化为人与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将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生命共同体”在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将之发展为生态辩证法,既看到了自然对人的先在性和前提性,也看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生命共同体”思想唤醒了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和意识,喻示着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习近平生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之处

1.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创新之处

从人类文明历史的广阔视野出发,习近平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习近平继承实践唯物主义人化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原理,结合人类文明史发展的基本形态,创造性地提出了“文明兴衰论”。“文明兴衰论”将生态文明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过程,将生态文明视为人类文明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必然选择。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6]这说明人类的行动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被消灭也不能被改变和创造,只能被利用。因此,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一旦人类的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超出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中能够看出,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则人类的文明延绵不断,反之则文明消亡。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有助于解决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遇到的生态瓶颈问题,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治理、系统治理,共建美丽中国。

2.“文明兴衰论”的创新之处

所到过的欧洲城市中,阿姆斯特丹给我的印象是极深的。这个小小的欧洲城市,荷兰的首都,在我看来也是一座充满奇异色彩的城市。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当今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世界文明的变迁历史,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著名生态思想,是生态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的、辩证的统一。“文明兴衰论”为正确认识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正确处理生态与文明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价值。

“文明兴衰论”在继承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生态观、文明观与历史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揭示了生态环境与文明兴衰的内在统一联系,阐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例如,在东南太平洋上,离南美大陆智利约3000公里,有一个悬挂在太平洋深处的孤零零的小岛——复活节岛。历史上这里也曾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后来,人口增加、人们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最终被人类活动所压垮,出现了“人增-地减-粮紧”的矛盾,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最后复活节岛上的土著居民由于资源的匮乏不得不回到了原始的生活状态,曾经辉煌的文明衰落了。以上史实都是“文明兴衰论”的有力印证,客观地揭示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联。“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10]同时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严厉打击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3)锌肥。基肥可亩施硫酸钾10~15 kg,每3年施1次;喷施可用0.3%硫酸钾+0.3%尿素在萌芽至落花后2周混合喷施,或在萌芽前用3%~5%硫酸钾进行枝干涂抹。

习近平关于“文明兴衰论”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并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对正确处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科学认识生态文明的历史地位具有指导价值;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依据耦合协调模型,本文计算得出了河北省11个设区市的新型城镇化子系统、信息化子系统的测度值以及耦合度和协调度,如表2所示。

3.“两山论”的创新之处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瓶颈难题,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辩证的自然观的基础上,根据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将唯物辩证法和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运用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思想。“两山论”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实现二者之间的双赢。

一个有生气、有活力的文人圈子应该是个既有争论,又有包容;既有赞许,更有批评的地方。关键是我们要对批评有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纵然做不到闻过则喜,至少也要做到闻过不怒、不失风度。这才有个文人的样子。

“两山论”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双向互动和双向建构原理创新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它的提出破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不可兼得的难题,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创新为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优美的环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为人民谋幸福。只有达到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两山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结晶。以“两山论”为指导,我们可以实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与有机融合,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并指出:“生态保护的红线就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损害绝不能够突破底线,否则就会收到自然的惩罚。”[11]他用一种开拓性的思维理念巧妙地处理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次纳入的50例胰腺癌患者涉及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CT组和MR组胰腺癌患者动脉期显示值、静脉期显示值、延迟期显示值比较用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行t检验,CT组和MR组胰腺癌患者准确性、特异性、敏感度比较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统计学呈现出分析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1.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1.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4).

[9]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0.

[10] 李新市.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新境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2):7.

[11] 吴萍.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16(3):7.

TheInheritanceandInnovationofMarxistEcologicalThoughtinXiJinping’sEcologicalThought

YANG Shaowu, LIANG Xuhui

(SchoolofMarxism,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750021,China)

Abstract: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 believes that human beings are the products of nature and are part of the natural world. While dominating the nature, human beings must be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e. That means people must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act according to objective laws. Xi Jinping’s ecological thought is based on its inheritance of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 Based on the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currently faced, and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experience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in-depth practic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Xi has creatively proposed a series of profound and enriching new idea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ch as the “life community”, “the rise and fall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theory of two mountains”.

Keywords: Marxism ecological thought; Xi Jinping’s ecological thought; inheritanc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29(2019)03-0006-05

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YXW201707)。

收稿日期:2018-07-21

作者简介:杨少武,男,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

DOI:10.16297/j.nuaass.201903002

标签:;  ;  ;  ;  ;  ;  ;  ;  ;  ;  ;  ;  ;  

杨少武:习近平生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