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逆转录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逆转录,抑制剂,突变,定量,非核,座子,病毒。
逆转录酶论文文献综述
耿江桥,郭永丽,邰隽,张杰,王生才[1](2019)在《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突变检测在儿童甲状腺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tert, TERT)启动子突变检测在儿童甲状腺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39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TERT启动子突变检测,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TERT启动子突变与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39例中TERT启动子突变8例,突变率为20.51%。TERT启动子突变与未突变甲状腺乳头状癌患儿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发生灶、腺囊是否侵犯、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on cancer, AJCC)的M分期及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RT启动子突变与未突变甲状腺乳头状癌患儿腺外是否侵犯、AJCC的T分期、AJCC的N分期及甲状腺癌预后评分系统(AME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不同AJCC的T分期和AMES分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儿TERT启动子突变率,结果显示不同AJCC的T分期TERT启动子突变率T1与T4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MES分型TERT启动子突变率低危与高危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RT启动子突变甲状腺癌患儿肿瘤侵袭力及转移率均高于TERT启动子未突变甲状腺癌患儿,在手术方式选择时,应充分评估,可以考虑行甲状腺全切除及淋巴结清除术。(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9年11期)
张顺荣,李东芳,何寄琴,焦蕉,李玉明[2](2019)在《胃复方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移植瘤裸鼠作用及其对c-Myc、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胃复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的抑瘤作用及c-Myc、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表达的影响,评估胃复方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BGC-823裸鼠模型;将成功建立的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4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n=8):模型对照组、胃复方低剂量组、胃复方高剂量组、氟尿嘧啶组、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连续给药4周。每7天记录肿瘤长径、短径,计算瘤体体积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图;给药4周后处死所有荷瘤鼠,剥离皮下移植瘤称瘤重、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体组织c-Myc、hTERT蛋白表达。结果:1)胃复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移植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各剂量间有量效关系。其中胃复方低剂量组、胃复方高剂量组、氟尿嘧啶组、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1.06%、45.89%、30.65%、59.42%。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效果最好。2)瘤重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瘤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降低明显。3)肿瘤生长曲线图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瘤体积均有一定程度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均能下调c-Myc、hTERT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下降最明显。结论:胃复方能够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BALB/c-nu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可能与下调c-Myc、hTERT蛋白表达有关,并且与氟尿嘧啶联合用药有增效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金英[3](2019)在《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专利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HIV逆转录酶抑制剂是治疗HIV药物研究的热点,尤其是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开发更是近年来令人瞩目的焦点。文章就近十年来新合成的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中国专利技术进行综述,为HIV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的研发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9期)
阳太亿,刘俊仙,刘菁,蒋菁,韩柱强[4](2019)在《四倍体野生种花生Ty1-copia类逆转座子逆转录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隆与分析四倍体野生种花生的Ty1-copia类逆转座子逆转录酶基因序列,可为研究其转录活性、功能及调控提供序列基础。使用根据保守区设计的简并引物对,利用PCR技术对四倍体野生种花生(Arachis monticola)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经回收、克隆和测序,对目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目的条带大小约260 bp,克隆获得了32条逆转录酶序列,序列长度范围为257~269 bp,A+T所占比例范围为54.47%~68.77%,A+T与G+C比例为1.20~2.20。核苷酸序列间相似性范围为46.4%~98.9%,存在较高异质性,表现为缺失突变与点突变;氨基酸序列间相似性范围为6.3%~100%,有12条序列发生了终止密码子突变,呈现高度异质性。绝大部分序列的保守基序一致,但各序列间的保守基序也存在一定差异,呈现一定程度的异质性。32条序列系统聚类为4个家族,家族Ⅰ和家族Ⅲ分别占总序列数的31.25%和37.50%。对四倍体野生种花生与其它物种植物同一类型逆转录酶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所有序列被分为6类,其中,Ⅰ类和Ⅱ类分别包含15条和9条四倍体野生种花生逆转录酶序列,表明四倍体野生种花生逆转录酶序列具有比较高的保守性;同时四倍体野生种花生逆转录酶序列与葡萄、拟南芥、马铃薯、野茶树、辣椒、甜菜、烟草、番茄、绿豆以及欧洲云杉等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横向传递。本研究获得的逆转录酶序列为基于LTR逆转座子的花生属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杰,程灏[5](2019)在《核酸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397例艾滋病患者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使用核酸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治疗后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接受NRTIs类药物治疗的AIDS患者共计400例,排除信息缺失患者3例,共计患者397例,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民族、吸烟史、饮酒史、精神健康状况、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带状疱疹史、结核病史、巨细胞病毒感染史,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NP发生的影响。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民族、吸烟史、饮酒史、精神健康状况、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带状疱疹史、结核病史、巨细胞病毒感染史均不是NRTIs治疗NP发生的危险因素(Wald χ~2=2. 60、0. 18、0. 40、0. 35、0. 00、2. 55、2. 17、0. 00、3. 10、0. 05、0. 14、0. 13、0. 06,P=0. 11、0. 67、0. 53、0. 56、1. 00、0. 11、0. 14、1. 00、0. 08、0. 83、0. 71、0. 72、0. 80);对于使用NRTIs引起NP的患者,在采取镇痛药物或者把NRTIs药物更换为替诺福韦(TDF)后,疼痛缓解率达到54. 55%。结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民族、吸烟史、饮酒史、精神健康状况、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带状疱疹史、结核病史、巨细胞病毒感染史均不是NP发生的危险因素。接受NRTIs治疗后的AIDS患者如果出现NP,可以通过使用镇痛药物或者把NRTIs药物更换为替诺福韦缓解疼痛,从而继续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6期)
张小曼,徐涛,许正锯[6](2019)在《闽南地区核苷(酸)类药物经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逆转录酶区耐药突变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闽南地区核苷酸(类)药物(NAs)经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逆转录酶区(RT)耐药突变特点。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肝病中心收治的524例HBV感染者HBV RT区K169~M250核苷酸序列。随访患者抗病毒治疗史,同时检测其血清中HBV e抗原(HBeAg)、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水平。结果入组524例患者中,293例(55.92%)为HBV B型,231例(44.08%)为HBV C型。HBV B型和C型患者性别、HBeAg状态、病程、NAs药物选择、不同药物治疗方式下NAs相关耐药突变率、NAs用药时间及血清HBV DNA载量、ALT、AS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HBVC型患者年龄(t=6.486、P <0.001)和NAs相关耐药突变率(64.94%vs. 51.88%,χ~2=8.493、P=0.003)显着高于HBV B型患者。524例患者中NAs相关耐药突变检出率为57.63%(302/524),204位点突变频率最高,其次为180、181和229。10个位点突变均伴随M204变异出现,包括169、173、180、200、202、207、214、237、245和250。HBV C型患者在9个位点上(180、181、184、191、200、221、224、229和238)的突变率显着高于B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V B型患者在236和250位点的突变率显着高于C型患者(χ~2=5.867、P=0.015,χ~2=4.226、P=0.040)。M204相关的伴随突变在基因型B和C中亦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M204I突变更易出现在B型患者中,而L180+M204I、T184+L180+M204V更易出现在C型患者中。结论在NAs药物选择压力下,HBV B型感染者和C型感染者表现出不同耐药突变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洋[7](2019)在《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对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致命疾病且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的。HIV可分为I型(HIV-1)和II型(HIV-2),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免疫交叉反应。据报道HIV-1是人类最容易传播和感染的病毒之一,所以绝大多数艾滋病都是由HIV-1而引起的。逆转录酶(RT)在HIV-1的复制循环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而,HIV-1逆转录酶一直以来都是抗艾滋病药物发展中主要的生物靶点。本文以易位体比较分子场(Topomer CoMFA)为主要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研究方法,分别对S-烷氧苄基嘧啶二酮(S-DABO)类衍生物、硫代氨基甲酸酯(TCS)衍生物、二芳基嘧啶(DAPY)类衍生物、1,3-噻唑烷-4-酮衍生物和二芳基叁嗪(DATA)类衍生物5个NNRTI体系进行细致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易位体比较分子场(Topomer CoMFA)方法对21个6-(1-萘甲基)取代S-DABO类化合物进行3D-QSAR研究,建立了3D-QSAR模型,所得的主要参数分别为N=3,q~2=0.659,r~2=0.917,F=44.418,SEE=0.222,q~2_(stderr)=0.45,r~2_(stderr)=0.22。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较优。采用Topomer Search在ZINC分子数据库中进行R基团的虚拟筛选,设计了8个活性优于模板分子的新化合物。借助Surflex-dock分子对接研究了新化合物与HIV-1逆转录酶作用模式与机制。结果显示,新化合物与HIV-1逆转录酶的LYS101、LYS103、TYR318位点作用显着。2.硫代氨基甲酸酯(TCS)被确认为一种新的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本文研究了TCS类抑制剂的3D-QSAR。采用R基团搜索技术的Topomer CoMFA方法。实验一对111个硫代氨基甲酸酯衍生物分子进行了叁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得到3D-QSAR模型的q~2为0.616,r~2为0.751;实验二对前60个分子进行同样的分析,得到q~2为0.777,r~2为0.913。两次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在统计上都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但相比之下,实验二更有利于抗艾滋病药物的设计。3.二芳基嘧啶类(DAPY)化合物是重要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本文研究了DAPY类抑制剂的(3D-QSAR)及其结合模式。采用Topomer CoMFA方法对24个训练集化合物进行了3D-QSAR模型的建立,并利用8个测试集化合物验证了模型的外部预测能力,该模型的r~2、q~2、Q~2 _(ext)分别为0.979,0.597和0.756。采用Topomer Search在ZINC分子数据库中进行R基团的虚拟筛选。最后,成功设计了30种新分子,其活性高于所有训练集和测试集抑制剂。结果显示,所建模型较好。Topomer Search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筛选和设计新化合物,并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来指导新的抗HIV药物的设计。最后借助Surflex-dock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数据集化合物及新化合物与HIV-1逆转录酶作用模式与机制。本研究显示了DAPY衍生物与HIV活性部位中的MET230、TRP229、PHE227、TYR318、TYR183、PRO95、GLY99、ILE100、TYR188、VAL106、TYR181、GLY190、GLU138、VAL179、THR139、ASN103和LYS101残基之间存在有利的相互作用。这些结果为有效的HIV-1逆转录酶新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有用的见解。4.采用Topomer CoMFA方法对20种HIV-1逆转录酶(RT)抑制剂进行叁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3D-QSAR)研究。基于不同的切割方式建立模型,得到该模型的r~2、q~2、Q~2 _(ext)分别为0.920、0.575、0.701,结果显示,所建模型较好。Topomer Search用于从ZINC数据库中搜索R基团。结果,获得了一系列具有相对高活性贡献的R基团。以6号分子为模板进行过滤,得到3个R_1和15个R_2基团。最后,设计了45种新化合物,并使用Topomer CoMFA模型来预测生物活性。同时,Topomer Search可以有效地进行筛查,并可以指导新的HIV/AIDS药物的设计。最后借助Surflex-dock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新设计化合物与HIV-1逆转录酶作用模式与机制。该研究表明,1,3-噻唑烷-4-酮抑制剂与HIV-1 RT活性部位的HIS84、ASP145、LYS33和LEU83残基之间存在有利的相互作用。这些结果为有效的新型RT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有用的见解。5.采用全息定量构效关系(HQSAR)和Topomer CoMFA两种方法对28种二芳基叁嗪类衍生物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所得两个模型的r~2、q~2分别为0.972、0.749和0.951、0.610,结果显示,所建模型较好。接着用两个模型的等势图和色码图说明了取代基的类型对化合物活性的影响。采用Topomer Search在ZINC分子数据库中进行R基团的虚拟筛选,设计了6个活性优于模板分子的新化合物。借助Surflex-dock分子对接研究了数据集化合物及新化合物与HIV-1逆转录酶作用模式与机制。该研究显示受体中的一些主要氨基酸残基(如A链中的PRO95、HIS96、LEU168、TYR181、ILE180、PRO97、PHE171、GLY99、VAL179、LEU100、ILE178、GLY190、TRP239、LEU234、VAL180、TYP319、LYS101和B链中的ASN137、THR139、GLU138、ASN136、ILE135)与配体分子形成强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王超群[8](2019)在《蛋白激酶A抑制剂对甲状腺癌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也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实体肿瘤。甲状腺癌是一系列基因突变和分子异常激活多种癌酶信号通路的结果,分子检测技术是甲状腺癌诊断中的重要工具。大部分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但仍然有部分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低分化和未分化甲状腺癌因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而死亡。端粒酶激活是肿瘤发生的基本步骤。超过85%~90%的癌细胞存在端粒酶表达上调,使其有可能无限增殖。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区突变是侵袭性甲状腺癌中发生率最高的突变之一。在未分化甲状腺癌(ATC)中,TERT启动子突变率高达46.3%。研究表明TERT启动子突变的甲状腺癌与腺外侵犯、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密切相关,伴有TERT突变的甲状腺癌患者预后较差。体内外实验均表明,TERT通过促进细胞上皮化生(EMT),增加癌症转移和复发。研究针对TERT突变为靶点的药物,对治疗侵袭性甲状腺癌具有重要意义。cAMP/PKA通路作为细胞内经典信号通路之一,是促甲状腺激素(TSH)发挥功能的主要通路,在多种肿瘤和癌细胞系中异常激活。研究表明cAMP/PKA通路参与调控细胞骨架重排过程及其介导的细胞上皮化生(EMT)、迁移和侵袭等。使用PKA抑制剂可有效抑制多种癌细胞如结肠癌、胆管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但目前缺乏PKA通路在甲状腺癌TERT表达的研究,研究PKA通路与甲状腺癌TERT表达的关系可为甲状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线索。目的:系统检测12种甲状腺癌细胞系中的TERT启动子区突变和rs2853669位点的多态性,为体外实验研究TERT在甲状腺癌中的作用选择合适的细胞模型提供参考依据。研究PKA抑制剂对人甲状腺癌细胞系中TERT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上甲状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以及TSH抑制治疗提供线索。方法:通过扩增12种人甲状腺癌细胞系中的BRAF基因和TERT启动子区基因,检测BRAF、TERT突变位点和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853669的基因型。用PKA抑制剂H89处理人甲状腺癌细胞系,通过划痕实验检测H89对甲状腺癌细胞的迁移作用,检测PKA抑制剂对甲状腺癌TERT表达的影响。根据是否具有TERT启动子突变C228T或C250T和rs2853669 SNP TT或CC,构建了6种不同组合类型的荧光素酶质粒,分别命名为WT+SNP TT,WT+SNP CC,C228T+SNP TT,C228T+SNP CC,C250T+SNP TT和C250T+SNP CC,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H89调控TERT与TERT启动子区的关系,最后通过蛋白电泳检测c-fos,ETS2,GABPA,GABPB蛋白水平,对H89调控TERT表达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1)甲状腺癌12个常见细胞系中,BCPAP、SW1736、OCUT1和MDAT41具有BRAF~(V600E)突变,BCPAP、SW1736、OCUT1、TPC1、FTC133和C643具有TERT启动子突变,其中BCPAP、SW1736、TPC1、FTC133和C643存在C228T突变,仅OCUT1存在C250T突变。对于rs2853669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12种细胞系中FB1、WRO和HTORI3为CC,BCPAP、OCUT1、FTC133和T351共4个为TT,而其余5个为TC,碱基C在这12种细胞系中发生率为45.8%。(2)划痕实验表明PKA抑制剂H89能降低TERT启动子突变的甲状腺癌细胞系FTC133、C643、T351和Cal62的迁移速度,而对FB1、HTORI3无明显作用。(3)PKA抑制剂H89能降低甲状腺癌细胞系BCPAP,T351,C643,Cal62,MDA-T41,SW1736,OUCT1,FTC133,TPC1的TERT表达,而不能降低甲状腺癌细胞系FB1,HTORI3,WRO的TERT表达。(4)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TERT SNP CC组的TERT启动子活性低于TERT SNP TT组。(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PKA抑制剂H89能降低TERT启动子突变组或者SNP TT组的TERT活性,而不能降低TERT WT+SNP CC组的TERT活性。(6)PKA抑制剂H89能降低甲状腺细胞系中的c-fos、ETS2、GABPB的蛋白表达,而不能降低GABPA蛋白表达。结论: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PKA抑制剂以依赖于细胞TERT启动子区突变或TERT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853669 TT/TC的方式降低TERT表达,这对不同TERT基因背景的甲状腺癌患者提供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PKA抑制剂降低TERT表达的机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H89通过抑制p-CREB通路,下调c-fos,进而减少GABP和TERT启动子突变位点结合,降低TERT表达;同时H89也可以通过降低ETS2,减少ETS2与rs2853669 TT/TC位点的结合,降低hTERT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01)
袁陶燕[9](2019)在《绍兴鸭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调控及内源性激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TERT)编码的蛋白是组成端粒酶的叁个主要成分之一,是端粒酶活性的限速单位。端粒酶通过在端粒末端补充“TTAGGG”重复序列阻止细胞复制性衰老。本研究检测了鸭TERT(dTERT),相对端粒酶活性(RTA)和相对端粒长度(RTL)在鸭早期发育阶段的时空分布特点。克隆了鸭TERT 5'-侧翼序列,研究了表观遗传特别是DNA甲基化对dTERT表达的调控作用。最后,基于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靠近转录起始位点的近端调控区作为靶序列,利用CRISPR-Cas9技术内源性激活了鸭小肠上皮细胞中的TERT。结果如下:1.鸭TERTmRNA,相对端粒酶活性(RTA)和相对端粒长度(RTL)的时空分布特点在出生后7天雏鸭的所有8个测试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小肠、腿肌、性腺和胰腺)中均检测到了TERTmRNA的表达。其中,TERT在小肠和肾脏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依次是心脏、腿肌、脾脏、胰腺,在性腺和肝脏中的表达水平最低。在肝脏发育过程中,dTERT的表达趋势先从E13(胚胎期13天)到E19增加,然后从E19到E26急剧下降,并在D7(出生后7天)达到最低水平。而在腿肌中,dTERT的表达水平从E13到E19变化不大,从E19到E26显着增加,从E26到D7明显减少。在所有测试的雏鸭(D7)组织中均检测到了相对端粒酶活性(RTA),其中小肠中的端粒酶活性特别高,肾脏、心脏和胰腺中的端粒酶活性相对较低,端粒酶活性表现最低的是肝脏和腿肌。随着胚胎的发育,肝脏和腿肌中的RTA水平均显着下降。此外,雏鸭(D7)腿肌中的相对端粒长度(RTL)最长,其次是肾脏、小肠、肝脏、心脏和胰腺。从胚胎发育到出生阶段,肝脏中的RTL从E13到E26相对稳定,到D7时明显缩短。在腿肌中,RTL从E13到E26有小幅度的增加,而到D7时也显着缩短。2.鸭TERT 5’-侧翼序列的克隆及DNA甲基化调控研究克隆获得了2,413bp长的dTERT 5'-侧翼序列,并提交给GenBank(GenBank No.MH910094)。5'-RACE将转录起始位点定位到了-93bp处,定义为新的转录起始位点(+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鸭TERT5'调控区有叁个CpG岛(S1,S2和S3)。亚硫酸氢盐测序PCR(BSP)结果表明,与小肠(D7)或肝脏(E19)相比,dTERTmRNA表达量显着较低的肝脏(D7)在S1区具有更高的甲基化水平。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DNA甲基转移酶DNMT1表达水平在肝脏(D7)中显着高于其他两个组织。体外细胞实验表明,经过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处理后,鸭胚成纤维细胞(DEFs)和小肠上皮细胞(DIECs)中dTERT表达均显着增加,同时S1区的甲基化水平显着降低,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了dTERT受到DNA甲基化的表观遗传调控。此外,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richostatinA(TSA)处理DEFs和DIECs后,也导致dTERT表达显着增加,提示组蛋白乙酰化也可能参与鸭TERT的转录调控。3.利用CRISPR-Cas9技术内源性激活鸭TERT双荧光素酶实验表明转录起始位点(+1)上游541bp是鸭TERT的核心启动子区,结合潜在转录因子位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将-370/-150作为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靶序列。用慢病毒法将10种Cas9-sgRNAs混合质粒转染DIECs后继续培养细胞,当培养到编辑后第5代时(CRISPR 5P)鸭TERT的表达有轻微上调。随着传代的进行,dTERT转录逐渐增强,直到在CRISPR13P时维持一个稳定的水平。当未编辑的DIECs进入衰老停滞时,CRISPR编辑的DIECs依然具有良好的细胞形态和增殖活性。Sanger测序显示,CRISPR 5P DIECs中所有sgRNAs都成功整合进鸭基因组,靶区域呈现出不同形式的基因突变。当培养到编辑后18代时,存活的CRISPR 18PDIECs中的优势突变是靶序列上74bp的缺失,而优势sgRNAs是sgRNAs2,sgRNAs7和sgRNAs9。检测RTA和RTL发现,CRIPSR编辑的DIECs中RTA被成功激活,但是并没有阻止端粒的缩短。荧光定量TERT潜在的靶基因表明,dTERT可能以一种端粒非依赖方式通过抑制衰老凋亡相关基因来维持细胞生长。最后,用LPS和poly(I:C)处理表明,CRISPR编辑的TERT被成功激活的鸭小肠上皮细胞依然具有正常的免疫反应功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01)
余兰,黄丽雯,龚亮,杨菁,彭云娟[10](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多位点预存耐药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宁德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预存耐药变异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制订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法,对未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慢性HBV携带者进行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分析预存耐药变异与年龄、性别、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401例患者共检出预存耐药变异79例,检出率为19.70%。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rtN236T、rtM204I、rtL180M。突变模式以rtN236T、rtN236T+rtM204I+rtM204V、rtN236T+rtM204为主。相关药物前3位为阿德福韦(15.96%)、拉米夫定(7.48%)、恩曲他滨(7.48%)。年龄<20岁及>60岁,肝酶>10ULN,病毒载量>10~7 IU/mL,HBeAg阳性的患者,其预存耐药变异检出率较高。结论宁德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慢性HBV携带者的预存耐药变异率较高,以rtN236T突变最为常见,相关药物阿德福韦应慎用。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的预存耐药变异检出率低,抗病毒治疗时可首选。抗病毒治疗前进行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对指导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逆转录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胃复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的抑瘤作用及c-Myc、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表达的影响,评估胃复方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BGC-823裸鼠模型;将成功建立的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4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n=8):模型对照组、胃复方低剂量组、胃复方高剂量组、氟尿嘧啶组、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连续给药4周。每7天记录肿瘤长径、短径,计算瘤体体积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图;给药4周后处死所有荷瘤鼠,剥离皮下移植瘤称瘤重、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体组织c-Myc、hTERT蛋白表达。结果:1)胃复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移植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各剂量间有量效关系。其中胃复方低剂量组、胃复方高剂量组、氟尿嘧啶组、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1.06%、45.89%、30.65%、59.42%。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效果最好。2)瘤重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瘤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降低明显。3)肿瘤生长曲线图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瘤体积均有一定程度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均能下调c-Myc、hTERT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下降最明显。结论:胃复方能够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BALB/c-nu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可能与下调c-Myc、hTERT蛋白表达有关,并且与氟尿嘧啶联合用药有增效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逆转录酶论文参考文献
[1].耿江桥,郭永丽,邰隽,张杰,王生才.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突变检测在儿童甲状腺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中的应用[J].临床误诊误治.2019
[2].张顺荣,李东芳,何寄琴,焦蕉,李玉明.胃复方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移植瘤裸鼠作用及其对c-Myc、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9
[3].金英.非核苷类HIV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专利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9
[4].阳太亿,刘俊仙,刘菁,蒋菁,韩柱强.四倍体野生种花生Ty1-copia类逆转座子逆转录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9
[5].张杰,程灏.核酸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397例艾滋病患者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6].张小曼,徐涛,许正锯.闽南地区核苷(酸)类药物经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逆转录酶区耐药突变特点[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9
[7].王洋.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对接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
[8].王超群.蛋白激酶A抑制剂对甲状腺癌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9].袁陶燕.绍兴鸭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调控及内源性激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
[10].余兰,黄丽雯,龚亮,杨菁,彭云娟.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多位点预存耐药变异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