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还原反应论文_李斌,何辉,张秋月,刘金平,丁伯发

导读:本文包含了催化还原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催化剂,尖晶石,纺丝,亚硝酸,碳纤维,硝酸,贵金属。

催化还原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斌,何辉,张秋月,刘金平,丁伯发[1](2019)在《硝酸体系中铂催化肼还原U(Ⅵ)的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硝酸体系中以肼为还原剂、铂黑为催化剂催化还原U(Ⅵ)的动力学研究。通过考察U(Ⅵ)浓度、肼浓度、酸度以及催化剂用量等条件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确定了反应的初始动力学速率方程为-dc(UO~(2+)_2)dt=kc~(0.44)(■)c~(0.19)(N_2H~+_5)c~(-0.23)(H~+),在60℃、固液比r_(S/L)=2.0 g/L时,速率常数k=2.6×10~(-3)(mol/L)~(0.6)/min。研究了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75℃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反应过程由动力学控制转变为扩散控制过程。对比了硝酸体系与高氯酸体系的反应动力学实验数据,发现相同条件下硝酸体系的反应速率明显低于高氯酸体系,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文龙,宋元江,李扬,王科[2](2019)在《用于催化稀硝酸还原反应的贵金属催化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系列不同载体负载的贵金属催化剂。在间歇反应釜中考察了活性炭(AC)负载贵金属Pd、Pt、Rh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负载这些金属后,硝酸转化率能提高20~30个百分点,其中Pd-Rh/AC催化剂活性最好,但它们稳定性均较差,通过TPR表征为活性组分流失造成。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载体类型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和催化剂寿命,发现叁种载体的催化活性依次为AC>SiO_2>α-Al_2O_3,Pd-Rh/AC催化剂的硝酸转化率可达90%以上,且经过1100h测试活性不衰减。NO-TPD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与其载体的NO脱附温度呈对应关系,NO的脱附温度越低,对应载体的催化剂催化活性越好。(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陈霞,刘晋言,吴情飞,吴明韦[3](2019)在《钯炭催化酮的还原胺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仲胺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医药、农药、天然产物等功能分子骨架中,其合成方法的研究广受关注。过渡金属催化酮的还原胺化是直接、高效合成仲胺的方法之一。本文中,以钯炭为非均相催化剂,通过转移氢化还原的方式,实现酮的还原胺化过程;在还原转化过程中,利用甲酸铵为转移氢化试剂,避免氢气的使用。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获得了钯炭催化酮的还原胺化反应最佳条件,并将此反应体系拓展至多种仲胺的合成。最终产物的结构通过~1H-NMR和~(13)C-NMR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9期)

金山[4](2019)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反应影响因素的探索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氨气作为还原剂,在管壳式反应器中考察了温度、一氧化氮起始质量浓度、氧气质量分数及氨氮摩尔比对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反应的脱硝效率以及氨逃逸的影响,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脱硝工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875~1 000℃,可得到最佳的反应温度窗口;一氧化氮起始质量浓度、氧气质量分数对脱硝反应的影响较小;当氨氮摩尔比为1.5:1时,脱硝反应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信息》期刊2019年03期)

张洪浩,俞寿云[5](2019)在《过渡金属与光氧化还原协同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是一类重要且实用的有机化学反应,可以立体选择性地高效构建碳-碳键和碳-杂键.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可以利用绿色清洁的可见光能源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产生自由基或者自由基离子等高反应活性的反应中间体,被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合成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合成工具.鉴于烯丙基取代反应的重要性,过渡金属与光氧化还原协同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逐渐引起化学家的兴趣.该协同催化的策略可以实现单一过渡金属催化难以实现的烯丙基取代反应,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有望发展成为单一金属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的重要补充.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不同过渡金属与可见光氧化还原协同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玉成,郑啸,黄培强[6](2019)在《光催化氧化还原体系中硝酮与芳香叔胺的自由基偶联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氮α-位碳自由基构造氮α-位碳-碳键是合成含氮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近期,利用可见光催化氧化芳香叔胺—氮α-位去质子化形成氮α-位碳自由基的原理发展了一系列新颖的自由基加成(偶联)反应,成为氮α-位碳自由基化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应用Ir-催化剂,实现了光催化氧化还原体系中硝酮与芳香叔胺的自由基偶联反应,高效地合成β-氨基羟胺化合物.该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原子经济性,且对于各种链状、环状以及手性硝酮都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产物可方便地转化为重要的邻二胺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谭诗宇,谭习有,蔡冬琦,高晓虹,徐佩艳[7](2019)在《椰子壳衍生钕氮掺杂碳制备及其电催化氧还原反应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南椰子壳、叁聚氰胺、氯化锌以及氯化钕为前驱体,通过热处理、掺杂等过程制备得到了一种氮掺杂碳基氧还原催化剂。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ORR有很好的催化性能,特别是在碱性介质中,可以接近商业Pt/C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甲醇耐受性,及非常高的四电子过程选择性。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的氮前驱体叁聚氰胺的用量对于催化剂的活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催化剂中的叁聚氰胺用量为2 g时,得到的催化剂性能最优。(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朱莹,邓楠,封梅青,刘鹏[8](2019)在《预还原CuFe_2O_4在等离子体光催化及热催化炔烃氧化自偶联反应中具有可比活性的原因探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两大世界难题,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清洁、可持续的绿色能源——太阳能.绿色高效的光催化转化被认为是替代传统热催化反应的最佳选择,尤其是可见光催化.由Glaser首次提出的通过铜离子催化端基炔氧化自偶联(OHA)合成共轭1,3-二炔在天然产物、药物、光电子材料和聚合物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的热催化OHA反应存在反应温度较高、需要添加含氮配体或碱性助剂、均相催化剂难以循环使用等问题.因此发展反应条件温和、无添加剂、可重复使用的多相光催化OHA反应体系势在必行.鉴于Cu~+物种被认为是多相热催化和均相光催化OHA中的活性物种,以及我们研究组前期发展了多种表面富含Cu~+物种的尖晶石材料,我们提出了将这些含铜尖晶石应用于多相光催化OHA反应.研究发现,只有预还原的含铜尖晶石才具有可见光催化活性,其中预还原CuFe_2O_4不仅在120℃热催化OHA中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其在室温可见光催化OHA中也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这主要是由于CuFe_2O_4具有较高的可还原性,其在相同的还原温度300℃下能获得最多的表面活性Cu物种.因此,我们进一步优化了CuFe_2O_4的制备方法和还原温度,发现采用溶胶-凝胶燃烧法(SG)和250℃部分还原所制备的CuFe_2O_4-SG-250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多种末端炔烃的热催化和光催化OHA中均获得了高于90%的1,3-二炔产率和能够与热催化相媲美的光催化活性.由于未还原的CuFe_2O_4样品及单独Fe_3O_4在光催化和热催化OHA中均没有活性,因此表面铜是活性位点.为了探究铜物种的氧化态变化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我们监测了1,3-二炔产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发现热催化有明显的诱导期而光催化没有.通过反应前后XPS价态分析,并结合Cu0、Cu_2O和CuO作为参照催化剂的反应结果,我们发现表面氧化的Cu_2O是热催化OHA的活性物种,而金属铜纳米颗粒(CuN Ps)是光催化OHA的活性位点.结合UV-Vis光谱结果及不同强度和波长可见光对CuFe_2O_4-SG-250和Cu/TiO_2光催化性能影响的探究,我们认为CuNPs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有助于可见光诱导的室温光催化OHA.此外,通过简单磁分离对CuFe_2O_4-SG-250的重复使用性进行了评估,经过预还原处理该催化剂至少可重复使用5次.显然,本文为开发基于CuNPs的高效、绿色的多相可见光催化工艺,以取代能源和污染密集型的铜基热催化反应提供了方向.(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期刊2019年10期)

熊坤,郭家宏,梁艳,林坤森,路星雯[9](2019)在《富氧条件下Cu-Co/Al_2O_3于CO-SCR反应中催化还原NO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湿式含浸法制备了一系列Cu-Co/Al_2O_3单/双金属催化剂,并将其运用于CO还原NO的反应。探究了不同操作条件下催化剂性能的差异,同时对比了不同酸溶液对载体进行预处理后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氧条件下催化剂的NO转化率随着空间速度增大呈下降趋势;此外,还原气氛煅烧更有利于催化转化NO。BET分析指出Cu、Co双金属可以互相促进分散程度,催化活性明显优于单金属催化剂,其中最佳的Cu/Co值为1/3,最佳的Cu-Co总量为9%。另外,结合TEM图可看到除盐酸以外,酸液预处理后载体可溶解Al_2O_3孔洞内的杂质,增加孔洞,使得活性组分高度分散。而盐酸预处理的催化剂会生成大量氯化物腐蚀载体,使孔洞消失导致催化剂性能下降。(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8-30)

马俊红,徐朝权,石旻慧,姚智子[10](2019)在《铁氮共掺杂碳纤维基复合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反应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丙烯腈(PAN)和石墨化氮化碳(g-C3N4)共同作为碳/氮前驱体材料,醋酸亚铁作为铁源,利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高温热解法制备了系列铁氮共掺杂的碳纤维基复合碳材料(Fe-N-CFC),研究了PAN和g-C3N4的质量配比对所制得的催化剂样品的形貌结构及其氧还原反应(ORR)催化性能的影响.优化组成的Fe-N-CFC-2材料对ORR的半波电势和极限电流分别为-0.04 V和4.32 mA·cm~(-2),与商业Pt/C催化剂活性接近,而其抗甲醇性能和ORR催化稳定性明显优于Pt/C,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ORR催化剂.(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催化还原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系列不同载体负载的贵金属催化剂。在间歇反应釜中考察了活性炭(AC)负载贵金属Pd、Pt、Rh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负载这些金属后,硝酸转化率能提高20~30个百分点,其中Pd-Rh/AC催化剂活性最好,但它们稳定性均较差,通过TPR表征为活性组分流失造成。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载体类型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和催化剂寿命,发现叁种载体的催化活性依次为AC>SiO_2>α-Al_2O_3,Pd-Rh/AC催化剂的硝酸转化率可达90%以上,且经过1100h测试活性不衰减。NO-TPD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与其载体的NO脱附温度呈对应关系,NO的脱附温度越低,对应载体的催化剂催化活性越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催化还原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斌,何辉,张秋月,刘金平,丁伯发.硝酸体系中铂催化肼还原U(Ⅵ)的反应动力学[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9

[2].李文龙,宋元江,李扬,王科.用于催化稀硝酸还原反应的贵金属催化剂研究[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9

[3].陈霞,刘晋言,吴情飞,吴明韦.钯炭催化酮的还原胺化反应研究[J].山东化工.2019

[4].金山.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反应影响因素的探索与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9

[5].张洪浩,俞寿云.过渡金属与光氧化还原协同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的研究进展[J].化学学报.2019

[6].刘玉成,郑啸,黄培强.光催化氧化还原体系中硝酮与芳香叔胺的自由基偶联反应[J].化学学报.2019

[7].谭诗宇,谭习有,蔡冬琦,高晓虹,徐佩艳.椰子壳衍生钕氮掺杂碳制备及其电催化氧还原反应性能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朱莹,邓楠,封梅青,刘鹏.预还原CuFe_2O_4在等离子体光催化及热催化炔烃氧化自偶联反应中具有可比活性的原因探究(英文)[J].ChineseJournalofCatalysis.2019

[9].熊坤,郭家宏,梁艳,林坤森,路星雯.富氧条件下Cu-Co/Al_2O_3于CO-SCR反应中催化还原NO的研究[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10].马俊红,徐朝权,石旻慧,姚智子.铁氮共掺杂碳纤维基复合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反应催化性能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论文知识图

(A)铜纳米粒子催化还原4-硝基苯酚的...生成过程示意图Fig.2-7Representat...样品在氧饱和的0.1mol/LKOH中的循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a)4-NP和NaB...碱性条件下在单层SiC上氧气还原反应的...的制备和反应Eddaoudi等人[...

标签:;  ;  ;  ;  ;  ;  ;  

催化还原反应论文_李斌,何辉,张秋月,刘金平,丁伯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