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钙钛矿型论文_奉少东,郭为民,乐志文,黄荣洲,尹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钙钛矿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物,钛矿,陶瓷,固体,碱土金属,燃料电池,成法。

类钙钛矿型论文文献综述

奉少东,郭为民,乐志文,黄荣洲,尹俊[1](2019)在《Pechini法制备类钙钛矿型Nd_(2-x)Sr_xCuO_4及其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echini法制备K_2NiF_4型类钙钛矿Nd_(2-x)Sr_xCuO_4(x=0,0.2,0.4,0.6,0.8)系列材料。分别使用XRD、FTIR、SEM、BET和H_2-TPR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柠檬酸比例和煅烧温度对目标产物形成的影响。分析了不同Sr掺杂比例对目标产物物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柠檬酸、乙二醇与金属离子总物质的量之比为4∶4∶1,焙烧温度为800℃时,所制备的样品为单一物相的K_2NiF_4结构Nd_(2-x)Sr_xCuO_4系列材料,且样品具有较高的结晶度、颗粒分布较均匀。H_2-TPR的结果表明,材料低温还原性能随Sr的掺杂而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谢坤含[2](2018)在《B位Cu掺杂类钙钛矿型La_(1.6)Sr_(0.4)Ni_(0.6)Cu_(0.4)O_4作为锂-空气电池高效阴极催化剂及其催化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甘氨酸-硝酸盐燃烧法制备了类钙钛矿A_2BO_4型过渡金属氧化物La_(1.6)Sr_(0.4)NiO_4及La_(1.6)Sr_(0.4)Ni_(0.6)Cu_(0.4)O_4作为非水系锂-空气电池阴极催化材料.相比于La_(1.6)Sr_(0.4)NiO_4,B位Cu元素掺杂的La_(1.6)Sr_(0.4)Ni_(0.6)Cu_(0.4)O_4粉体粒径更小且分散更均一,表现更优异的电化学活性.在电流密度为100mA/g时,组装的锂-空气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8 294mAh/g,充电平台低于3.7V,并且可稳定循环130次以上.获得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归因于La_(1.6)Sr_(0.4)Ni_(0.6)Cu_(0.4)O_4催化剂高氧缺位,电荷缺陷及形貌优势.(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吴存存,张巧慧,俞文锦,肖立新[3](2018)在《非铅(类)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自2009年首次报道以来,效率已经达到22.7%,可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相媲美。由于其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质,也被用于发光二极管和光电探测器等。然而,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吸光层都是基于有毒重金属元素铅的1-1-3型材料。基于不同价态金属元素(如:Ag~+,Sn~(2+),Ge~(2+),Cu~(2+),Sr~(2+),Bi~(3+),Sb~(3+),Sn~(4+))的各种非铅钙钛矿(类钙钛矿)型吸光材料也被广泛研究~([1]),如图1。其中,基于同族元素Sn~(2+)的1-1-3型钙钛矿的电池效率最高(8.12%),但是很容易被氧化成Sn~(4+)导致性能变差,稳定性远差于铅基电池。其他非铅钙钛矿(类钙钛矿)型电池的效率低于5%,我们首次报道了基于2-1-1-6型非铅钙钛矿Cs_2AgBiBr_6的平面太阳能电池~([2]),薄膜质量高且器件效率为1.44%。(本文来源于《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篇)》期刊2018-05-26)

滕伟广,陈志君[4](2017)在《类钙钛矿型La_(1-x)Sr_xMnO_3超磁电阻材料的自蔓延燃烧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蔓延燃烧合成法成功合成了具有类钙钛矿型结构的复杂金属氧化物材料La_(1-x)Sr_xMnO_3。结果表明,通过控制KMnO4掺量可以有效地控制燃烧合成过程中的反应温度、速度,并影响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相的形成。在La1-x SrxMnO3超磁电阻材料的燃烧合成过程中,液相Mn的产生能影响反应温度和燃烧波传播速度。对合成材料的性能表征,发现自蔓延高温合成的La_(1-x)Sr_xMnO_3在210 K附近会出现金属-绝缘体转变,一定温度范围内材料的磁电阻绝对值可达到13%。(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张伟,刘葵,韦梦梅,王岩,汤晓梦[5](2016)在《类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_2NiO_4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一种能够将燃料中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电化学装置。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600~800℃)相对于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800~1100℃)具有材料要求相对简单、成本相对低廉等优点,是当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的热点,但存在阴极过电势过高影响工作性能的问题。因此开发新型阴极材料尤为关键~([1])。(本文来源于《第18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电化学储能技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11-03)

李枫,詹海鹃,赵宁,肖福魁[6](2015)在《铜基类钙钛矿型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合成甲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Mg、Ce、Y、Zr引入铜锌类钙钛矿(La_2CuO_4)结构中,得到了相应的A位掺杂型类钙钛矿催化剂前驱体,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能表征以及固定床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材料均以La_2CuO_4类钙钛矿晶体结构为主相,掺杂元素进入结构后会造成类钙钛矿晶体结构的空间扭曲,但并不会导致结构坍塌。Y的掺杂对钙钛矿材料整体的各项性能没有明显(本文来源于《第二届能源转化化学与技术研讨会会议指南2015》期刊2015-07-29)

裴俊彦[7](2013)在《新型层状类钙钛矿型Pr_2FeO_(4+δ)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钙钛矿A_2BO4型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表面吸附和交换氧能力、较高的氧离子扩散系数、突出的热稳定性以及较小的热膨胀系数的优点,有望成为与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 SOFCs)相匹配的阴极材料。本论文系统研究了新型Pr_2FeO_(4+δ)类钙钛矿材料的制备、组成以及电化学性能,通过材料组成的可控调变来提高材料性能,获得较高综合性能的材料组成。首先,本论文分别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柠檬酸硝酸盐法、EDTA柠檬酸法叁种方法合成Pr_2FeO_(4+δ)材料,采用XRD对材料进行表征,选出甘氨酸硝酸盐燃烧法作为本论文合成Pr_2FeO_(4+δ)系列材料。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合成Pr_2FeO_(4+δ)材料粉体,并考察了焙烧温度对材料成相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控制焙烧温度对于Pr_2FeO_(4+δ)材料获得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至关重要。根据XRD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确定本研究体系中Pr_2FeO_(4+δ)系列粉体焙烧成相的最低温度为900℃,与电解质Sm0.2Ce0.8O1.9(SDC)的最佳共烧结温度为900℃。采用A位掺杂对Sr~(2+)对Pr_2FeO_(4+δ)性能进行了改性,在Pr_(2-x)Sr_xFeO_(4+δ)(x=0,0.5,0.6,0.7,0.8,1.0)材料中,随着Sr2+掺杂量增加材料的极化电阻减小,x=0.7时Pr1.3Sr0.7FeO_(4+δ)材料的极化电阻值最小,继续增大掺杂量,则材料的极化电阻又增大。在500~700℃测试温度范围内,Pr_(1.3)Sr_(0.7)FeO_(4+δ)电极材料的极化电阻随测试温度的增加不断减小,700℃时为0.61cm~2,104mA cm~2电流密度作用下阴极过电位为0.13V,表观活化能最低,为107.8kJ mol1。采用B位掺杂Co~(3+)对Pr_2FeO_(4+δ)性能进行了改性,在Pr_2Fe_(1-y)CoyO_4+δ(y=0.05,0.10,0.15,0.20)中,随着Co~(3+)掺杂量增加材料的极化电阻减小,y=0.15时Pr_2Fe_(0.85)Co_(0.15)O_(4+δ)材料的极化电阻值最小,继续增大掺杂量,则材料的极化电阻又增大,700℃时为0.388cm~2,104mA cm~2电流密度作用下阴极过电位为0.14V,表观活化能最低,为107.25kJ mol1。采用Sr2+、Co~(3+)的A、B位双位复合取代,考察了Pr_(2-x)Sr_xFe_(1-y)Co_yO~(4+δ)系列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双位复合取代Pr_(2-x)Sr_xFe_(1-y)Co_yO~(4+δ)系列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受到A、B位取代离子的协同作用影响,其中,当x=0.6,y=0.05时,Pr_(1.4)Sr_(0.6)Fe_(0.95)Co_(0.05)O_(4+δ)材料的极化电阻最小,700℃时为0.18cm~2,104mA cm~2电流密度作用下阴极过电位仅有0.031V,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本论文通过Pr_2FeO_(4+δ)系列材料组成和结构的可控调变提高了材料性能,建立了高效、易于实施的调变材料结构的方法,获得了较高综合性能的材料组成,可满足IT SOFCs对阴极材料性能的基本要求。(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王卓[8](2013)在《Ru改性(类)钙钛矿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分解N_2O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亚氮(N_2O)是一种环境污染型气体。N_2O长期存在于大气层的平流层中,不仅容易导致臭氧空洞,还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温室效应。为了控制N_2O的产生及排放,过去几十年里N_2O的催化分解成为催化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论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合成了一系列Ru改性的(类)钙钛矿型金属氧化物La_(1.6)M_(0.4)NO_4(M=Mg,Ca,Sr和Ba,N=Mn,Fe,Co,Ni和Cu)催化剂。通过XRD、H_2-TPR、O_2-TPD、XPS和ICP-AES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氧化还原等性质进行了表征。考察了Ru负载量、EG用量、不同A位及B位金属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随着Ru负载量的增加而升高,并在Ru负载量大于0.5%时活性最高;在两步法合成的催化剂中EG的加入可以引起部分Ru进入到类钙钛矿载体晶格内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晶格氧移动性,增加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其中类钙钛矿催化剂Ru/La_(1.6)M_(0.4)NiO_4经各碱土金属取代后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经碱土金属元素Ba取代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提高的程度最为明显;此外,在一步法合成的催化剂La_(1.6)Ba_(0.4)Ru_(0.025)Ni_(0.975)O_4中掺入一定量的碱土金属氧化物(BaO除外)也会对活性有着一定程度的提高,只有BaO的掺入会引起催化剂的活性降低,这归因于BaO在催化反应过程中会与生成物O_2形成Ba_2O_2,覆盖于催化剂表面从而导致催化剂活性位数目降低的缘故。(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3-04-20)

郝文涛[9](2012)在《钛酸铜钙型陶瓷的高介电物性和两类钙钛矿型无铅陶瓷的介电频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电材料是一类利用材料的介电性质来制造电容性器件的电子材料,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容器、谐振器、滤波器、存储器等重要电子器件方面。随着近年电子器件向高性能化和尺寸微型化方向的发展,高介电材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主要开展了钛酸铜钙(CaCu3Ti4O12,简称CCTO)及钛酸铜钙型(CCTO-type)高介电陶瓷材料的制备、物性及相关机理的研究,并对钛酸钡(BaTiO3)陶瓷材料和KNN基陶瓷材料的介电频谱进行了研究。CCTO是一种具有钙钛矿型衍生结构的氧化物,不论是单晶形态还是陶瓷形态都呈现异常高的介电常数。室温下,其低频介电常数很大,基本上不依存于频率,而且在很宽的温度区域内几乎不随温度变化。为了解释CCTO陶瓷中所观察到的不同寻常的高介电行为,研究者们已经从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两个方面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解释,但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现在大家比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CCTO陶瓷的高介电性质起源于内部阻挡层电容效应。从这一观点出发,氧缺陷、CuO第二相的析出以及Ti4+与Cu2+离子的变价对于形成内阻挡层电容效应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内阻挡层电容效应的机制解释,高介电性质应该在化学组分及晶体结构与CCTO很类似的氧化物陶瓷中普遍存在,然而不可思议的是,文献报道只有少数的几种氧化物陶瓷具有同CCTO类似的高介电行为。因此,探索CCTO及CCTO型陶瓷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相关机制,弄清上述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钛酸钡铁电体的高介电性质发现于1943年。自此以后,BaTiO3基陶瓷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制造各种电子元件。最初,BaTiO3陶瓷室温的介电常数约为1200~1500;1954年H. Kniekamp和W. Heywang首次报道晶粒尺寸为1μm左右的BaTiO3陶瓷的介电常数约为3000,揭开了研究BaTiO3陶瓷介电晶粒尺寸效应的序幕;R.J. Brandmayr等通过热压烧结制备出晶粒尺寸约为1μm的BaTiO3陶瓷,其室温下的介电常数高达6000左右,但是晶粒尺寸更小的BaTiO3陶瓷的介电常数会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剧烈下降。研究者们对BaTiO3陶瓷的介电晶粒尺寸效应做了很多的研究,并且认为由晶粒尺寸改变引起的90°电畴密度的变化对BaTiO3陶瓷的介电性质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由结构相变引起的电畴的变化对BaTiO3陶瓷介电频谱的影响的报道并不多见。(K,Na) NbO3(简写为KNN)基陶瓷是近几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无铅压电陶瓷材料。2004年,Y. Saito等研究者报道在多种KNN基陶瓷中发现了良好的压电性质,其中置构法制备的(K044Na0.52Li0.04)(Nbo.86Ta0.10Sb0.04)03陶瓷样品的d33值高达416pC/N。最近,本研究小组利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方法成功制得了具有高压电活性的(K0.45Na0.55)098Li0.02(Nbo.77Ta0.18Sb0.05)03陶瓷样品,其d33值为413pC/N。通常,提高KNN基陶瓷的室温压电活性d33值是通过使用Li1+取代K’+或者Na1+、以及使用Ta5+或者Sb5+取代Nb5+等从而将正交-四方相变温度移至室温附近的方法实现的。其中,Sb5+取代对陶瓷压电活性的提高最为有效。KNN基无铅压电陶瓷的压电活性应该与其电畴结构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对KNN基陶瓷的电畴结构的研究还很少,而对其与电畴振动相关的介电频谱(10MHz~10GHz)的研究则几乎没有。所以我们选取了(K0.5Na0..5)0.98Li0.02(N0.082-Ta018)03作为基本组分,用Sb5+离子部分取代Nb5+离子的方法加以修饰,来研究Sb5+取代Nb5+和相变对KNN基陶瓷的介电弛豫的影响。本论文研究了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的CCTO、CCTO型、BaTiO3和KNN基陶瓷样品。考察了几种CCTO型陶瓷的介电性质以及烧结条件等对其微观结构、晶体结构、介电性质的影响,探讨了CCTO和CCTO型陶瓷的高介电性质的起因机制;考察了晶粒尺寸和相变对BaTiO3陶瓷的介电频谱的影响,以及Sb5+取代Nb5+对一些KNN基陶瓷的介电弛豫的影响,探讨了相关的物性微观机理。一、利用传统的固相反应工艺制备了SrCu3Ti4O12、La2/3Cu3Ti4O12、Bi2/3Cu3Ti4O12和NaCu3Ti3SbO12陶瓷样品,并对它们的晶格结构、微观结构和介电性质进行了测量,以获得对在化学组成和晶格结构上与CaCu3Ti4O12非常类似的氧化物陶瓷的介电性质以及相关机制的系统理解。实验发现,恰当条件下制备的这些氧化物陶瓷样品中都观测到了异常大的介电常数,并且它们具有同之前文献报道的CCTO陶瓷高介电性质相类似的性质。室温下测量范围为40Hz~10MHz的介电频谱中,低频介电常数ε’高达104以上,1MHz附近呈现一个介电弛豫;高温下的介电频谱中,100kHz以下频率区间出现另外一个介点弛豫。特别是,利用XRD方法在这些陶瓷样品中都直接观测到了CuO第二相的析出。这些结果与之前对于CCTO陶瓷提出的其高介电性质起源于内阻挡层电容效应的机制解释是相符合的,并且证明高介电性质应该在化学组分及晶体结构与CCTO很类似的氧化物陶瓷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二、通过对比被覆了不同种类的金属电极的CaCu3Ti4012、SrCu3Ti4012和NaCu3Ti3SbO12陶瓷样品的介电频谱,研究了电极对CCTO型陶瓷的高介电性质的影响。电极对比实验显示,室温下1MHz附近的介电弛豫不受金属电极的类型的影响,而100kHz以下的低频区间内的介电弛豫与金属电极的类型有着很大的关系。基于这个实验结果,我们推断CCTO及CCTO型陶瓷的这两个介电弛豫分别起源于由绝缘性的晶界和半导性的晶粒导致的内阻挡层电容效应以及由陶瓷样品和电极之间形成的肖特基势垒导致的耗尽层效应。叁、大气中利用热压烧结方法制备了高密度的CaCu3Ti4012陶瓷样品,系统地考察了它的微观结构、晶格结构和介电性质,并与常规烧结方法制备的陶瓷样品对比。常规烧结方法制备的陶瓷样品的相对理论密度普遍低于94.5%;而短时间热压烧结制备的陶瓷样品的相对理论密度就达到了98.3%,微观结构呈现晶粒尺寸双峰分布的特点。XRD结果显示热压烧结方法制备的陶瓷样品中含有少量的Cu20第二相,而经过退火处理的热压陶瓷样品则只含有CuO第二相。热压烧结方法制备的陶瓷样品和经过退火处理的热压陶瓷样品的室温介电频谱上(40Hz~100MHz)有两个介电弛豫,而常规烧结方法制备的陶瓷样品只有一个。并且热压烧结制备的CCTO陶瓷样品的低频介电常数高达2×105,经过退火处理的热压CCTO陶瓷样品的低频介电常数更是达到1×106。我们对微观结构和介电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四、研究了BaTiO3陶瓷样品和(K0.5Na05)0.98Lio.02(Nb0.82-yTa018Sby)03陶瓷样品的介电频谱及其随温度的变化。(1)着重考察了正交-四方相变对传统固相反应工艺制备的BaTiO3陶瓷样品的GHz附近的介电弛豫特征频率的影响。在我们的测试温度范围内,BaTiO3陶瓷样品的这个介电弛豫特征频率会随着测试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在正交-四方相变点达到最小值,并且降温过程中测得的这个介电弛豫特征频率要比升温过程中测得的数值高得多(高约250MHz)。(2)以传统固相反应工艺制备的(K0.5Na0.5)0.98Li002(Nb0.82-yTa0.18Sby)03(y=0、0.025和0.05)陶瓷样品为研究对象,考察了Sb5+取代Nb5+和相变对KNN基陶瓷GHz附近的介电弛豫特征频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Sb5+取代Nb5+使陶瓷样品的介电弛豫特征频率明显地向低频方向移动,从几GHz降到几十MHz;y=0.025和0.05的陶瓷样品的介电弛豫特征频率会随着测试温度升高而增大,并且表现为热激活变化行为,正交相的激活能略大于四方相的激活能。与BaTi03陶瓷样品相比较,(K05Na0.5)0.98Li0.02(Nb0.82-yTa0.18Sby)03陶瓷样品在正交-四方相变点附近呈现出明显不同的介电弛豫特征频率随温度的变化行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4-18)

吴海平[10](2012)在《叁类掺杂的类钙钛矿型氧化物功能材料电子结构和磁性质的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钙钛矿型氧化物(Perovskite Oxide),由于其几何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多样性,使其具有丰富而奇特的物性,如庞磁电阻、催化作用、铁电性、高介电常数、氧离子传导性、高温超导电性等。这使此类氧化物在磁存储、磁传感、光催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相关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因此,无论在实验还是理论上,类钙钛矿型氧化物都已成为人们竞相研究的热点。自旋电子学(spintronics)是当前的热门研究领域,而半金属材料(half-metal)在此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类钙钛矿型氧化物则是寻找半金属材料的主要源头,而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工作所在。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类钙钛矿型氧化物庞磁电阻材料和自旋电子学的研究进展。第二章简要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框架以及近年来的发展,从基本理论的思想来源到寻找更适当的交换和关联势,以及近年来的自相互作用修正和多种更新更复杂的密度泛函。最后简要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模拟软件包。第叁章介绍了B位掺杂的类钙钛矿型氧化物SrFe1-xCoxO3物性的计算研究工作。计算结果表明:当掺杂浓度为x=0.1时,SrFe0.9Co0.1O3的基态显示为A类反铁磁序,而当掺杂浓度为x≥0.2时,该化合物的基态则显示为铁磁序。此外,对于所考虑的各种掺杂浓度,化合物的Co离子都呈现均匀分布。关于电子结构性质,当0.2≤x≤0.7时,SrFe1-xCoxO3具有半金属特性,其他掺杂浓度的化合物则表现为金属特性。对于半金属SrFe1-xCoxO3,其能隙则随着掺杂浓度x的增加而减小,而半金属-铁磁相之间的隧穿效应导致其具有庞磁电阻效应。此外,在我们所考虑的全部化合物中,Co离子的电子组态为中间自旋态;而当x≤0.5时,Fe离子的电子组态表现为中间自旋态,当x≥0.6时,则表现为高自旋态。第四章在第叁章的基础上,即SrFe0.5Co0.5O3具有半金属特性,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半金属材料—非化学计量配比的双钙钛矿氧化物Sr2FeCoO6-δ的理论设计工作。计算结果表明,基态Sr2FeCoO5表现为反铁磁半金属特性,且具有Imma空间群结构。磁矩计算结果表明,Fe离子和Co离子都分为两类,Fe(1)位Fe离子的磁矩为2.97μB,Fe(2)位Fe离子的磁矩则为3.72μB;而Co(1)位和Co(2)位Co离子的磁矩分别为2.96μB和3.20μB。这说明Sr2FeCoO5体现出磁矩有序排列。Fe(1)位和Fe(2)位Fe离子的磁矩平行排列,Co(1)位和Co(2)位Co离子的磁矩亦平行排列,但Co离子的磁矩与Fe离子的磁矩成反平行排列。此外,O位上大约存在0.05μB的磁矩,且平行于Co离子的磁矩方向。而Sr2FeCoO5的净磁矩则表现为零。除Sr2FeCoO5表现为半金属特性外,Sr2FeCoO4和Sr2FeCoO6两者都表现出半金属特性,Sr2FeCoO4表现为亚铁磁性半金属,Sr2FeCoO6则体现为铁磁性半金属。从O位过度空缺的Sr2FeCoO4到无O位空缺的Sr2FeCoO6都表现为半金属特性,意味着δ在很大范围内Sr2FeCoO6-δ都体现出半金属特性。这一发现也许可以为寻找具有稳定半金属特性的新型自旋电子学材料提供一种可行的路径。第五章介绍了A位掺杂钙钛矿型氧化物LaCu3Fe4O12具有奇特物性的原因。计算研究表明,在高温时,Fe—O—Fe之间的库仑吸引作用要强于在低温时的库仑吸引作用,这是导致LaCu3Fe4O12出现负热膨胀效应的原因所在。通常Cu3+氧化物结构不稳定,然而LaCu3Fe4O12中的Cu离子在低温下具有+3价态,但其结构却能保持稳定。我们认为其原因在于La—O—Cu的轨道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杂化作用,抑制了LaCu3Fe4O12结构对称性随温度的变化,导致拥有Cu3+离子的LaCu3Fe4O12能够稳定存在。空间群结构的不变性以及B位Fe离子之间的对称性等价性,导致随着温度的变化,B位Fe离子与A位Cu离子之间发生电荷转移,而等价的Fe离子之间没有电荷转移。基于这个结果,我们预测,在A'A3B4O12型钙钛矿氧化物中,在A—O—A’之间是否存在杂化相互作用将主导A'A3B4O12化合物的物性,我们亦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设计符合各种技术要求的功能材料。(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2-03-01)

类钙钛矿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甘氨酸-硝酸盐燃烧法制备了类钙钛矿A_2BO_4型过渡金属氧化物La_(1.6)Sr_(0.4)NiO_4及La_(1.6)Sr_(0.4)Ni_(0.6)Cu_(0.4)O_4作为非水系锂-空气电池阴极催化材料.相比于La_(1.6)Sr_(0.4)NiO_4,B位Cu元素掺杂的La_(1.6)Sr_(0.4)Ni_(0.6)Cu_(0.4)O_4粉体粒径更小且分散更均一,表现更优异的电化学活性.在电流密度为100mA/g时,组装的锂-空气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8 294mAh/g,充电平台低于3.7V,并且可稳定循环130次以上.获得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归因于La_(1.6)Sr_(0.4)Ni_(0.6)Cu_(0.4)O_4催化剂高氧缺位,电荷缺陷及形貌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钙钛矿型论文参考文献

[1].奉少东,郭为民,乐志文,黄荣洲,尹俊.Pechini法制备类钙钛矿型Nd_(2-x)Sr_xCuO_4及其性能表征[J].应用化工.2019

[2].谢坤含.B位Cu掺杂类钙钛矿型La_(1.6)Sr_(0.4)Ni_(0.6)Cu_(0.4)O_4作为锂-空气电池高效阴极催化剂及其催化机理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8

[3].吴存存,张巧慧,俞文锦,肖立新.非铅(类)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C].第五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摘要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篇).2018

[4].滕伟广,陈志君.类钙钛矿型La_(1-x)Sr_xMnO_3超磁电阻材料的自蔓延燃烧合成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7

[5].张伟,刘葵,韦梦梅,王岩,汤晓梦.类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_2NiO_4的制备[C].第18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电化学储能技术论坛论文集.2016

[6].李枫,詹海鹃,赵宁,肖福魁.铜基类钙钛矿型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合成甲醇的研究[C].第二届能源转化化学与技术研讨会会议指南2015.2015

[7].裴俊彦.新型层状类钙钛矿型Pr_2FeO_(4+δ)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3

[8].王卓.Ru改性(类)钙钛矿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分解N_2O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

[9].郝文涛.钛酸铜钙型陶瓷的高介电物性和两类钙钛矿型无铅陶瓷的介电频谱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

[10].吴海平.叁类掺杂的类钙钛矿型氧化物功能材料电子结构和磁性质的计算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钙钛矿及类钙钛矿型氧化物结构...为钙钛矿和类钙钛矿型代表结构类钙钛矿型氧化物的结构示...正丁胺柱层状钽酸盐的SEM照片La1.6Ba0.4MO4-δ系列催化剂的XRD谱图...(a)液相剥离TBAxH1离K0.8H3.2Nb6O17...

标签:;  ;  ;  ;  ;  ;  ;  

类钙钛矿型论文_奉少东,郭为民,乐志文,黄荣洲,尹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