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胺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籽粒,下丘脑,稳态,葡萄球菌,垂体,转录。
多胺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韩阁阁,胡艳秋[1](2018)在《多胺对人及哺乳动物生殖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胺(polyamines)是带有正电荷的脂肪族化合物,通过结合DNA、RNA和蛋白质等,参与人及哺乳动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等。多胺可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生殖细胞质量、黄体形成及胚胎发育,对人及哺乳动物生殖过程发挥调控作用,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迄今尚未阐明。笔者拟就多胺的生物合成,人及哺乳动物体内分布及其来源,对精子发生、卵子形成、囊胚着床及发育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多胺用于辅助生殖技术(ART)中,改善妊娠结局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5期)
苑立博,罗沛如,付相衡,刘广斌,卢奎[2](2018)在《大环多胺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药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抗生素大量使用并出现"滥用"以来,细菌产生了越来越强并且越来越复杂的耐药机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的一种,其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危害最为严重,耐药机制非常复杂,和多种耐药基因的调控有关,因此研究其耐药性产生的分子调控机制、减少细菌的耐药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命体中,除了经典的双螺旋DNA外,还存在特殊的DNA二级结构,G-四链体是其中的一种,该结构对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设计了一类大环多胺席夫碱化合物,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在细胞外环境中可以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基因mecA形成G-四链体结构,从而抑制该耐药基因的表达。细菌实验证实5?M该化合物的加入,使用甲氧西林作为抗生素的IC50值减少9.6%,初步证实了该类化合物可以通过调控耐药基因中的G-四链体结构从而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本文来源于《河南省化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8-09-28)
金梦[3](2018)在《多胺桥联聚倍半硅氧烷材料的孔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桥联聚倍半硅氧烷(BPS)是一种结构灵活可调的新型杂化材料,在吸附分离领域拥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当其单体分子中的桥联基团为柔性长链时,在凝胶过程中单体易彼此缠结形成无孔型产物,从而限制了其作为吸附材料的使用。本文用CPTS分别与DETA和EDA反应,合成两种桥联单体B-DETA-m和B-EDA-m,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两种单体通过缩聚得到的BPS材料的孔结构进行了调控。首先,在单体缩聚过程中加入TEOS和致孔剂(包括CTAB和P123)来辅助构建吸附材料的多孔框架。探究有机桥的长度、致孔剂的种类、TEOS的用量等条件对产物孔结构的作用。用FT-IR、孔径分析、TEM、XRD和场发射SEM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一系列BPS材料为多孔型,我们已初步制备了有含氮功能基的样品。对材料吸附性能研究结果显示,产物对Au(III)和Ag(I)的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接着,本文在上述所合成的桥联单体的基础上,又通过金属离子(Zn(II)和Cu(II))辅助致孔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多孔型BPS材料。孔径分析结果证明Zn(II)和Cu(II)的加入有助于材料孔结构的构建,并且Cu(II)比Zn(II)的致孔效果更好。在加入TEOS后,材料的比表面积也明显增大。对所合成材料的吸附性能结果显示,EDA系列材料的吸附容量比DETA系列高,吸附剂材料在Pb(II)、Ni(II)、Cd(II)和Ag(I)离子的存在下,能选择性吸附Cu(II)、Au(III)和Zn(II)。此外,本文还将不同比例的CTS引入BPS中,制得一系列蛇笼型复合材料。FT-IR分析显示在3355cm~(-1)和3354cm~(-1)处特征峰的强度随着CTS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强,说明材料中所含-NH增多,证明了CTS的成功引入。从孔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知样品均成为大孔结构,CTS的引入能适当的增加样品的比表面积,使孔径变大。CTS/BPS蛇笼型复合材料对Au(III)的吸附性能较好,其中DETA系列材料对Au(III)的吸附量高于EDA系列,样品DETA/CTS-30吸附量最大,高达1.8mmol/g。(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5-01)
黎春红[4](2018)在《乙烯、多胺对杏鲍菇采后衰老的调控及PeSAMDC基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是一种药食两用型食用菌,其菌肉肥厚、味道鲜美、氨基酸种类齐全,具有较高营养及药用价值,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杏鲍菇含水量高,采后生理代谢旺盛,菇体表面无保护结构,导致其常温极不耐贮藏,易出现失水软化、组织褐变、变黏发臭等品质衰败现象。因此,深入探讨杏鲍菇采后成熟衰老机制,可为提高杏鲍菇采后品质、延长货架期提供理论参考。乙烯作为成熟衰老的关键调控因子,在呼吸跃变型及非跃变型果蔬成熟衰老中均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多胺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具较强生物活性的低分子脂肪族含氮碱,逆境胁迫下对细胞膜保护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可起到延缓果蔬衰老的作用。乙烯与多胺具有共同前体物质S-腺苷蛋氨酸(SAM),生理功能却相反,两者对采后衰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然而,乙烯和多胺在杏鲍菇子实体衰老过程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分别探讨了乙烯、多胺对杏鲍菇采后衰老过程的影响,同时克隆获得杏鲍菇多胺合成关键酶S-腺苷蛋氨酸基因SAMDC(PeSAMDC)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采后贮藏期间杏鲍菇子实体内源乙烯释放规律,以及不同浓度(0、1、10、100、1000μL/L)外源乙烯对其内源乙烯含量和衰老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后乙烯释放量随子实体的继续发育逐渐增加,分别在贮藏的12 h和36 h出现两次释放高峰,释放量分别为贮藏前的12.53和7.57倍;同时外源乙烯可不同程度诱导内源乙烯的释放,加剧子实体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上升及褐变程度,抑制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的降低,加快可溶性糖及蛋白的降解,促进抗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降低,加剧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清除率、总抗氧化能力(TAC)和抗氧化物质(总酚、类黄酮)的下降,由此说明乙烯可加速杏鲍菇子实体的采后衰老。(2)通过采前喷施外源多胺(1 mmol/L Spd、Spm),研究其对杏鲍菇采后贮藏期间内源多胺(Spd、Spm)、乙烯释放量、细胞膜系统及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喷施外源Spd、Spm可促进子实体内源多胺积累,延缓丙二醛及细胞膜相对透性的上升,降低活性氧水平,维持较高的SAMDC活性,并使乙烯与多胺的比值(E/Spd及E/Spm)处于较低水平,加速S-腺苷蛋氨酸(SAM)更多的转向多胺合成方向,抑制乙烯释放,维持子实体较高的贮藏品质。由此说明,多胺可延缓杏鲍菇子实体的采后衰老。(3)以0.6 mol/L MgSO_4为渗透压稳定剂,2.0%溶壁酶酶解液于31℃ 120 rpm酶解菌丝体2.0 h,成功制备杏鲍菇原生质体;通过潮霉素抗性实验,确定杏鲍菇菌丝及原生质体对潮霉素的抗性筛选浓度为60μg/mL;采用PEG/CaC1_2介导法将质粒pYf11-hph(该质粒含标记基因:潮霉素抗性基因hph,报告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强启动子:RP27)转化杏鲍菇原生质体,随机挑取17个转化子经hph抗性筛选、PCR及荧光定量PCR检测证实标记基因hph已成功转化杏鲍菇基因组,同时转化子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菌丝体发出的绿色荧光,由此优化了杏鲍菇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4)通过序列比对克隆获得杏鲍菇PeSAMDC基因,该基因全长1318 bp,编码423个氨基酸;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PeSAMDC基因插入质粒pYf11-hph的强启动子RP27位点之后成功组建PeSAMDC过表达载体pYf11-hph-PeSAMDC,经PEG/CaC1_2介导法将其转化杏鲍菇原生质体,通过hph抗性筛选、PCR及荧光定量PCR证实外源PeSAMDC已成功转化杏鲍菇,并获得PeSAMDC过表达菌株,同时经出菇试验得到过表达子实体。(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3-30)
张亚璇[5](2018)在《多胺在MeJA调控双孢蘑菇采后品质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茉莉酸甲酯(MeJA)是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内源信号分子,在植物及果蔬的抗性诱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胺作为一种生长调节剂,广泛参与植物代谢过程。多胺参与MeJA调控过程在植物中已得到广泛研究,然而在果蔬采后领域,尤其是食用菌领域研究极少。本研究以采后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子实体为材料,探讨了内源多胺在MeJA调控双孢蘑菇采后品质中的作用及多胺合成规律,有助于深入了解MeJA在食用菌采后贮藏保鲜中的机制及多胺在食用菌采后保鲜中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用120 μM鸟氨酸脱羧酶抑制剂(DFMO)结合100 μM MeJA熏蒸处理双孢蘑菇子实体,检测子实体在4℃条件下品质变化相关指标及内源多胺(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的含量。结果显示DFMO处理成功抑制了子实体中鸟氨酸脱羧酶(ODC)活性,并且显着削弱了 MeJA对双孢蘑菇子实体采后贮藏品质的保持,包括削弱了 MeJA熏蒸条件下对开伞率、多酚氧化酶、脂氧合酶、丙二醛产生的抑制作用,抵消了 MeJA处理对可溶性蛋白、总糖、抗氧化物质的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保持作用。除此之外,抑制ODC酶活后,显着减少了子实体中Put含量。以上结果说明,ODC参与了 MeJA调控双孢蘑菇采后品质的过程,且Put含量的下降可能是导致采后双孢蘑菇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检测采后双孢蘑菇在贮藏期间不同组织部位(菌皮、菌褶、菌柄、菌肉)中多胺含量、氨基酸含量以及与多胺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子实体中多胺以腐胺和亚精胺为主,精胺含量极微,仅为0.4-1.1 μmolg-1 FW。不同组织部位中的多胺含量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菌柄中的腐胺含量最高,菌褶中的亚精胺和精胺含量高于其他叁个组织。除菌柄外,菌皮、菌褶、菌肉中腐胺含量与鸟氨酸含量存在极高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均在0.8以上。不同组织部位中多胺含量与AbODC、精氨酸酶(ARG)、鸟氨酸氨基转移酶(OAT)、亚精胺合成酶(SPDS)基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采用100μM MeJA熏蒸处理采后双孢蘑菇,检测子实体在贮藏期间的多胺含量、氨基酸含量、与多胺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酶活水平,结果显示MeJA处理增加了子实体在贮藏末期腐胺、亚精胺的积累量,减少了子实体中精氨酸和鸟氨酸的含量,显着提高了贮藏9d后子实体中AbODC、AbARG、AbO4T、AbSPDS、精氨基琥珀酸合成酶、精氨基琥珀酸裂解酶六种基因的表达水平,提高了贮藏末期子实体中ODC酶、ARG酶和OAT酶的活性。以上结果说明,MeJA处理促进子实体中多胺含量的累积与多胺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酶活水平的上调有关。(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8-01-01)
陈庆[6](2017)在《干旱胁迫下外源多胺对小麦籽粒灌浆调控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籽粒灌浆对于最终籽粒产量的形成十分重要,灌浆期干旱会显着影响小麦籽粒灌浆,多胺作为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对籽粒灌浆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西农979为试验材料,从开花期至成熟进行正常供水(WW)和干旱胁迫(DS)两种水分处理,利用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对WW+喷施清水(CK1)、DS+喷施清水(CK2)、DS+喷施1mmolL-1亚精胺(Spd,S)和DS+喷施5mmolL-1多胺合成抑制剂-丙脒腙(MGBG,M)4个处理的小麦弱势籽粒进行转录组分析,以期从转录水平揭示小麦弱势籽粒响应干旱胁迫环境的分子机理和干旱胁迫下Spd调控弱势籽粒灌浆的分子机理。同时,通过对干旱胁迫下小麦进行喷施Spd处理,研究干旱胁迫下外源Spd对小麦籽粒灌浆动态、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旗叶衰老和旗叶温度等的影响,旨在探讨干旱胁迫下外源Spd对小麦籽粒灌浆的调控及其相关机理,为缓解干旱胁迫对籽粒灌浆的抑制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转录组测序数据过滤后,根据筛选标准,CK2 VS CK1之间共有1076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和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个数分别为877和199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调表达基因主要与多种胁迫响应和蛋白质折迭等有关,而下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分裂、DNA复制、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以及表观遗传修饰相关的生物过程。上调表达基因显着富集的KEGG代谢途径主要有内质网蛋白加工、内吞作用、植物-病原互作、剪接体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下调表达基因显着富集的代谢途径主要有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以及酮的合成与降解。2.S VS CK2之间共有49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46个上调表达基因,150个下调表达基因,在分子功能方面,上调表达基因在丝氨酸型内肽酶抑制剂活性、过氧化物还原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上显着富集。对S、CK2和M的并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逻辑趋势分析后发现,0号趋势在生物过程方面显着富集的GO条目主要有翻译、RNA甲基化和核糖体合成等,显着富集的KEGG代谢途径主要为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7号趋势显着富集的代谢途径主要为真核生物中核糖体生物起源、RNA转运和剪接体。3.干旱胁迫显着抑制小麦籽粒灌浆,外源Spd能够显着促进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显着提高了干旱胁迫下小麦的灌浆速率和粒重。干旱胁迫处理增加了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转运效率以及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降低了花后同化物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而外源Spd能够显着提高干旱胁迫下小麦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和花后同化物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4.干旱胁迫在灌浆中后期显着降低了旗叶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和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了旗叶中丙二醛(MDA)含量和旗叶温度,外源Spd在灌浆进程中能够提高干旱胁迫下小麦旗叶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同时显着降低旗叶MDA含量以及旗叶温度。(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方婷婷,刘光芒,贾刚,赵华,陈小玲[7](2016)在《多胺对动物肠道稳态的调控作用及可能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胺(腐胺、亚精胺、精胺等)是动物体内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质量脂肪族化合物。多胺能调控动物肠道稳态,参与动物肠道的生长发育、肠道黏膜屏障、抗氧化和代谢等生理过程。但目前多胺调节肠道稳态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晰。本文就多胺对肠道稳态的调节作用做一综述,分析了多胺作用的可能机理,旨在为多胺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余燕[8](2016)在《多胺对小麦耐铝性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约30%的土地面积和50%的潜在可耕地面积为pH低于5.5的酸性土壤。在我国,酸性土壤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2.7%。铝毒被认为是酸性土壤上限制作物生长最重要的障碍因子,它首先抑制根系伸长,进而抑制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降低酸性土壤上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关于植物铝毒害和耐性机制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对植物铝毒胁迫适应过程中的信号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胺是一类低分子量脂肪族含氮碱,参与了植物对逆境胁迫响应的信号调控过程,但是关于多胺在植物铝胁迫响应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论文以西矮麦1号(耐铝基因型)和扬麦5号(铝敏感基因型)为材料,围绕铝胁迫下根尖内源多胺的含量和形态变化、铝诱导的游离态腐胺(Put)积累对根尖细胞壁性质的影响、Put对铝胁迫下根尖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Put对铝胁迫下根尖乙烯产生的影响、铝诱导的束缚态Put积累等过程及其与小麦耐铝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试验研究了铝胁迫下2个小麦基因型根尖多胺种类、形态和含量以及ROS产生、氧化损伤程度和根系伸长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铝处理浓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根系伸长逐渐降低,但西矮麦1号显着高于扬麦5号。30μM铝处理24 h后,2个小麦基因型根尖铝含量以及H2O2、O2·-、ROS、MDA、Evens blue吸收量及染色程度均显着升高,扬麦5号显着高于西矮麦1号。铝胁迫下西矮麦1号根尖Put总量、游离态、结合态和束缚态Put含量均随铝处理时间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扬麦5号根尖Put总量和游离态Put含量仅在12h后增加且增幅小于西矮麦1号,其结合态Put变化与西矮麦相似,束缚态Put含量则无明显变化。相反,西矮麦1号和扬麦5号根尖总Spd和游离态Spd令量均随铝处理时间延长而显着降低,且后者降幅较大;二者根尖结合态和束缚态Spd含量均无显着变化。铝胁迫下根尖精氨酸脱羧酶(ADC)活性显着升高,添加ADC竞争性抑制剂(D-Arg)加剧了铝诱导的氧化损伤,且对西矮麦1号毒害尤为严重。因此,铝诱导依赖于ADC的游离态Put含量增加及其向束缚态的转化是小麦耐铝性的重要机制,而游离态Spd含量降低可能与小麦铝敏感性有关。(2)通过Put及其合成抑制剂处理,研究了铝诱导积累的游离态Put对根尖细胞壁组分和性质的影响及其与耐铝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源Put处理可显着增加2个小麦基因型根尖游离态Put含量,缓解铝对小麦根系伸长的抑制,降低根尖细胞壁铝含量,且对扬麦5号缓解效果更显着。而添加ADC抑制剂(D-Arg)在抑制Put合成的同时加剧了铝对耐性基因型根系伸长的抑制及铝在根尖的积累。Put及其合成抑制剂(D-Arg)对铝胁迫下小麦根系苹果酸分泌及根际pH均无显着影响。铝胁迫下扬麦5号根尖细胞壁果胶、半纤维素1和2的含量显着增加,果胶甲酯化程度显着降低;而西矮麦1号根尖果胶含量无显着变化,半纤维素1和2增幅及果胶甲酯化程度降幅较小。D-Arg处理进一步增加了铝胁迫下细胞壁各组分含量及果胶去甲酯化程度。Put处理则显着降低了2个小麦基因型根尖细胞壁各组分的含量,增加了果胶甲酯化程度,且在扬麦5号中更为显着。免疫荧光定位的结果也表明,Put处理显着提高了小麦根尖高甲酯化程度果胶含量,降低了甲酯化程度果胶含量。表明,铝胁迫下依赖于ADC的Put积累可通过降低细胞壁多糖含量,增加果胶甲酯化程度,减少铝在细胞壁的积累,从而增强小麦的耐铝性。(3)采用Put和胺氧化酶抑制剂等药理学方法,研究了铝胁迫下小麦根尖多胺氧化分解与氧化胁迫的关系以及Put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铝胁迫下扬麦5号根尖MDA、Evens blue吸收量以及脂氧合酶活性显着高于西矮麦1号;而Put和多胺氧化酶(PAO)抑制剂(GZT、DADD)可显着缓解铝引起的氧化损伤。对胺氧化酶活性的测定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铝胁迫下扬麦5号根尖细胞壁结合态PAO活性在铝处理3h显着提高,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而西矮麦1号则变化幅度较小。铝胁迫下根尖H202的产生与细胞壁结合态PAO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外源添加Put和PAO抑制剂(GZT、DADD)可显着降低H202的积累,且在扬麦5号中效果更显着。Put可显着抑制NADPH氧化酶活性,但PAO抑制剂(GZT、DADD)对其无显着影响。可见,除了质膜NADPH氧化酶外,细胞壁结合态PAO也是铝胁迫下小麦根尖H202的重要来源。Put通过抑制细胞壁结合态PAO和质膜NADPH氧化酶活性,进而降低H202水平和氧化胁迫程度,从而缓解铝对小麦的毒害。(4)运用Put、乙烯供体及其合成或识别相关抑制剂,研究了Put对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基因型小麦根尖乙烯释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Put可有效缓解铝对小麦根系生长的抑制,且在扬麦5号中效果更显着。乙烯供体(乙烯利、ACC)加剧了铝对根系伸长的抑制程度,乙烯合成抑制剂(AVG、CoCl2)及识别阻断剂(AgNO3)则显着缓解了铝对根系伸长的抑制。根尖乙烯释放对铝胁迫响应具有显着的基因型差异,敏感基因型在铝胁迫1h根尖乙烯释放速率显着增加,且在3h达到峰值,而耐铝基因型根尖乙烯响应时间晚且释放速率较小。Put和乙烯合成抑制剂(AVG、CoCl2)可显着抑制铝诱导的乙烯释放,且扬麦5号的降幅更大。铝处理3h后小麦根尖ACC合成酶(ACS)和ACC氧化酶(ACO)活性均显着增加,且扬麦5号增幅更大;Put处理显着抑制了ACS的活性及其产物ACC的含量,但对ACO活性无显着影响。表明,铝胁迫下根尖乙烯的快速释放是小麦根系伸长受铝抑制的重要原因,Put可通过抑制乙烯合成关键酶ACS的活性,减少铝诱导的乙烯释放,缓解铝对小麦根系伸长的抑制。(5)通过转谷酰胺酶(束缚态Put合成的关键酶)专一性抑制剂菲咯啉(o-phen)处理,研究了铝胁迫下小麦根尖束缚态Put对抗氧化酶的调控作用及其与耐铝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铝胁迫下西矮麦1号根尖束缚态Put含量显着提高,而扬麦5号中无明显变化;o-phen可显着降低西矮麦1号根尖束缚态Put的积累。铝胁迫下西矮麦1号根尖ROS积累、细胞膜透性、膜脂过氧化、蛋白质氧化、胼胝质积累以及根系伸长受抑的程度显着轻于扬麦5号,而o-phen处理显着加剧了西矮麦1号根尖ROS积累和氧化损伤程度。铝胁迫诱导西矮麦1号和扬麦5号根尖SOD、CAT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但前者显着高于后者;外源o-phen处理后西矮麦1号根尖SOD、CAT、APX活性显着降低,但扬麦5号无显着变化。表明,铝诱导产生的束缚态Put主要通过增强根尖抗氧化酶活性,降低ROS的积累,从而减轻铝胁迫导致的氧化损伤对小麦根系伸长的抑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6-01)
吕晓康,温晓霞,廖允成,刘杨[9](2016)在《外源多胺对小麦小花退化的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穗粒数与小花退化密切相关,多胺是调控小花发育的一种重要植物生长调节剂。本研究利用小麦品种(系)双大1号(大穗型)和西农538(小穗型),于小花退化阶段在穗部施用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分析外源多胺对小麦小花退化的影响及其与内源激素、植株碳氮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源Spd和Spm显着抑制小花退化、提高了可孕小花数目,而Put加具有显着的负效应;并且多胺的调控具有明显的位置效应,对小穗上部弱势小花退化的调控效应显着大于下部强势小花。施用外源Spd和Spm后,弱势小花中Spd、Spm显着增加,同时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含量及其与脱落酸(ABA)的比值也显着升高,而内源乙烯的释放速率降低,并且弱势小花中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着提高。外源Put对弱势小花的控调效应与此相反,施用后弱势小花中Put、ABA含量以及内源ETH释放速率显着提高,而(Z+ZR)与ABA比值和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因此认为,多胺参与了对小麦小花退化的调控,其对小麦小花退化的调控与内源激素、植株碳氮代谢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涂小华,李茹柳,邓娇,曾丹,蔡佳仲[10](2016)在《四君子汤多糖对小肠上皮细胞迁移多胺信号通路钙离子调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多糖对小肠上皮IEC-6细胞迁移多胺信号通路钙离子调控的影响,探讨四君子汤促进胃肠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在IEC-6细胞实验中,设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四君子汤多糖低、中、高剂量组(40、80、160mg/L);负荷实验则设模型组(α-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各用药组在加受试药同时加入DFMO;划痕法制造细胞迁移模型;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迁移情况;HPLC法测定细胞内多胺(精脒和精胺)含量;RT-q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PC1)m 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磷脂酶C-γ1(PLC-γ1)蛋白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叁磷酸肌醇(IP3)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cyt);无钙培养条件是以不含钙离子的细胞培养液代替常规的含钙细胞培养液。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四君子汤多糖各剂量组可促进细胞迁移、增加细胞内精脒和精胺含量、提高TRPC1 m RNA及蛋白表达、提高PLC-γ1蛋白表达和IP3含量、增加[Ca~(2+)]cyt(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多糖各剂量组可逆转DFMO所致的细胞迁移抑制、细胞多胺含量降低、TRPC1 m 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LC-γ1蛋白表达和IP3含量降低、[Ca~(2+)]cyt降低(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含钙培养)比较,无钙培养可致细胞迁移抑制(P<0.01);与正常对照组(无钙培养)比较,各剂量四君子汤多糖可改善无钙培养所致的细胞迁移抑制(P<0.05,P<0.01),但不能使细胞迁移恢复正常水平。结论:四君子汤多糖促进细胞迁移与其作用于多胺调控信号通路有关,其中对Ca~(2+)调控是其关键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多胺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从抗生素大量使用并出现"滥用"以来,细菌产生了越来越强并且越来越复杂的耐药机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的一种,其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危害最为严重,耐药机制非常复杂,和多种耐药基因的调控有关,因此研究其耐药性产生的分子调控机制、减少细菌的耐药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命体中,除了经典的双螺旋DNA外,还存在特殊的DNA二级结构,G-四链体是其中的一种,该结构对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设计了一类大环多胺席夫碱化合物,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在细胞外环境中可以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基因mecA形成G-四链体结构,从而抑制该耐药基因的表达。细菌实验证实5?M该化合物的加入,使用甲氧西林作为抗生素的IC50值减少9.6%,初步证实了该类化合物可以通过调控耐药基因中的G-四链体结构从而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胺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韩阁阁,胡艳秋.多胺对人及哺乳动物生殖调控作用[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
[2].苑立博,罗沛如,付相衡,刘广斌,卢奎.大环多胺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药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C].河南省化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8
[3].金梦.多胺桥联聚倍半硅氧烷材料的孔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D].鲁东大学.2018
[4].黎春红.乙烯、多胺对杏鲍菇采后衰老的调控及PeSAMDC基因初探[D].沈阳农业大学.2018
[5].张亚璇.多胺在MeJA调控双孢蘑菇采后品质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探[D].天津科技大学.2018
[6].陈庆.干旱胁迫下外源多胺对小麦籽粒灌浆调控的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7].方婷婷,刘光芒,贾刚,赵华,陈小玲.多胺对动物肠道稳态的调控作用及可能机制[J].动物营养学报.2016
[8].余燕.多胺对小麦耐铝性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D].浙江大学.2016
[9].吕晓康,温晓霞,廖允成,刘杨.外源多胺对小麦小花退化的调控机制[J].作物学报.2016
[10].涂小华,李茹柳,邓娇,曾丹,蔡佳仲.四君子汤多糖对小肠上皮细胞迁移多胺信号通路钙离子调控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