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19届国际法医遗传学会议论文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胡孙林[1](2011)在《第19届国际法庭科学大会概述》文中研究指明第19届国际法庭科学大会(19th Triennial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ensic Sciences)于2011年9月12日至9月17日在葡萄牙丰沙尔召开,本文作者和国内部分法庭科学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现将大会情况概述如下:1会议基本情况该大会由国际法庭科学协会
武尉[2](2007)在《三个miniSTR遗传标记及其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的法医学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miniSTR技术是当今法医物证学研究高度降解检材的热点,本课题旨在研究3个miniSTR基因座(D10S1248,D14S1434和D22S1045)在中国成都汉族人群中的特征,构建复合扩增荧光标记检测系统及评估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使用Coble的引物,在中国成都200个无关汉族个体中进行3个miniSTR基因座PCR扩增,扩增产物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法显色,以获得群体基本数据。建立这3个miniSTR基因座的复合扩增体系,利用荧光复合扩增技术扩增,ABI PRISM? 310基因分析仪对产物进行检测,GeneScan3.7及Geno Typer3.7软件分析结果;并按照美国DNA分析方法技术工作组(Scientific Working Group on DNA Analysis Methods,SWGDAM)的指导方案进行法医学应用性研究,用不同的组织、不同的介质、常见的动物对复合扩增系统进行测试,用实际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获得了3个miniSTR基因座的基因频率、个人识别率、非父排除率等群体遗传学数据,在D10S1248基因座观察到了新的等位基因8,在D14S1434基因座发现了不同的重复序列;通过采用复合扩增方法,建立了D10S1248、D14S1434和D22S1045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法医应用性研究证明该体系与12种常见动物和微生物无交叉反应;可对2ng的微量DNA模板分型;对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检测结果一致;能够对常见介质上的斑痕检材正确分型;对放置20年的陈旧血痕仍然可分型;应用于案例检测,结果与鉴定结论一致。结论3个miniSTR遗传标记(D10S1248,D14S1434和D22S1045)在中国人群中有较高的多态性及较高的个人识别率,在不同的人群中存在遗传差异。建立了这3个miniSTR基因座的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miniplex,该体系可运用于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激光自动分析检测平台,具备法医学实践应用的可行性,为分析DNA降解检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蒋师[3](2007)在《三个miniSTR基因座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的建立及其法医学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建立新的miniST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并按照美国DNA分析方法技术工作组(TWGDAM)的指导方案,进行法医学应用性研究。方法从已有国内频率资料的STR基因座中筛选出可用于设计MiniSTR引物的基因座,进行引物设计;用未标记的新引物在银染显色方法下进行复合扩增实验,选出复合成功基因座定购荧光标记引物;制作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采用美国ABI310遗传分析仪进行荧光标记引物复合扩增试验,并优化扩增条件,对不同退火温度下复合扩增的效果进行研究;对复合扩增系统的灵敏度、基因座的种属特异性、案例应用、降解模型、陈旧样本等法医学应用进行研究。结果成功设计了D19S591,D2S2944,D18S872基因座的小于130bp的miniSTR扩增引物,成功建立了D19S591,D2S2944,D18S872的miniST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这一扩增体系条件易于优化,采用国产Taq酶进行扩增,即可得到满意的扩增产物和分型结果。相对于国外昂贵的试剂盒,它是一种成本低廉但效率高的STR基因座复合扩增体系。法医学应用性研究表明:三个基因座有较高的种属特异性;该体系的检测灵敏度为0.25ng模板DNA;通过6个实际检案证明,该体系能用于法医学个人识别和亲权鉴定;通过对陈旧样本和降解模型的研究证明,该体系对降解检材有良好的扩增效果,较常规大片段试剂盒扩增成功率高,可用于常规试剂盒扩增失败的降解样本的分型。结论D19S591,D2S2944,D185872的miniST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可应用ABI-310检测平台,获得可靠的遗传学数据。该体系扩增条件易于优化,成本低廉,分型结果稳定,种属特异性好,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对降解检材扩增成功率高,可以应用于法医学实际检案,特别适合对陈旧样本和降解检材的法医学检测。
刘雅诚,王艳,唐晖[4](2001)在《第19届国际法医遗传学会议论文简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1年8月29日~9月2日,在德国明斯特(Moster)召开了第19届国际法医遗传学会。此会议共收到来自不同国家的263篇论文,主要归纳为:(1)SNP 的复合扩增及其高通量检测技术的研究;(2)常染色体 STR 基因座复合扩增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学数据;(3)线粒体 DNA 序列多态性及其单倍型群体频率分布数据;(4)性染色体(X 和 Y)STR 基因座的复合扩增多态性和突变的研究。SNP 具有密度高、遗传稳定、分析易自动化等特点,在整个生物学界掀起了基因多态性研究的新热潮,同时为法医
二、第19届国际法医遗传学会议论文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19届国际法医遗传学会议论文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第19届国际法庭科学大会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会议基本情况 |
2 会议主题与交流形式 |
3 学术交流重点内容 |
3.1 法医学 |
3.1.1 法医病理学 |
3.1.2 法医遗传学 |
3.1.3 法医人类学 |
3.1.4 法医牙科学 |
3.2 法庭化学 |
3.3 自然科学在法庭科学中应用的最新进展 |
3.4 法庭科学质量管理 |
3.5 虐待、性暴力与酷刑问题 |
3.6 法庭科学中的伦理道德与法学 |
3.7 法庭科学证据表述 |
3.8 法庭科学文化、法庭科学教育与培训 |
3.9 法庭科学国际合作 |
4 感想与思考 |
4.1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4.2 质量保证是法庭科学实验室的发展目标 |
4.3 法庭科学专家出庭作证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
4.4 拓宽法庭科学研究领域 |
(2)三个miniSTR遗传标记及其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的法医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个miniSTR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三个miniSTR荧光复合扩增体系的 建立以及法医学可行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研究生简历 |
致谢 |
(3)三个miniSTR基因座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的建立及其法医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个miniSTR基因座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D19S591,D2S2944,D18S872基因座MiniSTR荧光标记 复合扩增体系的法医学应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致谢 |
研究生简历 |
四、第19届国际法医遗传学会议论文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第19届国际法庭科学大会概述[J]. 刘超,胡孙林. 广东公安科技, 2011(04)
- [2]三个miniSTR遗传标记及其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的法医学应用研究[D]. 武尉. 四川大学, 2007(04)
- [3]三个miniSTR基因座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的建立及其法医学应用研究[D]. 蒋师. 四川大学, 2007(05)
- [4]第19届国际法医遗传学会议论文简介[J]. 刘雅诚,王艳,唐晖.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