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不扩散论文-王建党,李晨

核不扩散论文-王建党,李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不扩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印度,核不扩散,政策演变,动因

核不扩散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党,李晨[1](2019)在《印度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政策演变及根本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在1998年公开核试验后成为事实上的核武器国家,但至今未被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接纳为合法的核武器国,长期游离在核不扩散机制之外,造成其尴尬的处境。考察印度关于核不扩散政策的历史,不难发现其政策演变的轨迹。究其原因,是其大国地位追求、战略文化,以及国际身份定位等深层次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9年10期)

丁思齐,徐银婷[2](2019)在《试析福特政府对韩国的核不扩散政策——兼与卡特政府对巴基斯坦的核政策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来自朝鲜的安全威胁的上升和来自美国的安全承诺的下降,韩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秘密发展核武器。为了迫使朴正熙政府放弃核武开发,美国福特政府不惜对朴正熙政府"威胁抛弃",即威胁彻底取消对韩国的安全承诺,迫使朴正熙政府在美国的安全承诺和核扩散之间二选一。在福特政府的压力下,朴正熙政府最终于1976年年底暂停了核武器开发。而通过进一步比较福特政府对韩国的核不扩散政策和卡特政府对巴基斯坦的核不扩散政策后可以发现,美国对其盟国的核不扩散政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对盟国的关系目标是"无核优先"还是"关系优先",即美国在处理同其盟国的双边关系时是更为看重其盟国的无核化还是与盟国之间的双边关系。而这很大程度上又由其盟国在美国的地缘战略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所决定,即战略地位重要时,为"关系优先";反之,则"无核优先"。(本文来源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陆依斐[3](2019)在《欲使伊朗石油出口归零,美“极限施压”升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一周年之际,美伊关系再度面临一个关键节点。白宫上周表示,美国政府将于5月2日起不再给予部分国家和地区进口伊朗石油的制裁豁免。对此,伊朗方面或将采取反制行动。分析认为,随着美国步步紧逼,美伊关系转圜余地越来越小,地区紧张局势日益升级。(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9-04-30)

王晓璇[4](2019)在《澳大利亚的核不扩散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对于国际安全至关重要。核不扩散体系是目前防止核扩散最有效的机制。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了防止核扩散,国际社会拟定相关条约、成立相关机构,逐渐建立起从核能源供应到核技术出口的配套措施。澳大利亚丰富的铀资源使其在国际核不扩散舞台上举足轻重。自核武器诞生以来,澳大利亚的核不扩散政策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上世纪70年代以前积极谋求拥核;70年代初放弃拥核并逐步参与到已有核不扩散体系中;80年代末开始主动发起一系列以促进世界无核化为目的的非正式多边机制以及90年代末开始出现不严谨遵约的国家行为。半世纪以来,澳大利亚对于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经历了从排斥到积极再到寻租的态度转变。随着国际核不扩散体制越来越松散,澳大利亚自身越来越重视双边关系建设,其参与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积极性逐渐降低。核不扩散领域是澳大利亚谋求国际话语权的舞台之一,无论是在促进澳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在彰显其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方面,均达到了预期目标。如今,澳大利亚对于无核化的骑墙立场直接影响到其国家信誉,澳大利亚赢得国际社会信任的道路还很长。从澳大利亚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核不扩散体系的约束力有减弱趋势。国际社会应该紧跟国际局势步伐,重视恐怖主义和非国家行为体给体系带来的潜在危机,并在原有体系基础之上及时重新审视体系、改进体系。(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20)

王盼盼,柳玉鹏[5](2019)在《五核国在北京探讨“核不扩散”》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法、俄、英、美五核国会议于30日上午在北京开幕,会议主题为“加强五核国协作,维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机制”。这是五核国两年来首次举行正式会议,也是继2014年后中国第二次主办该会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30日表示,当前形势下,五核国坐下来面对面交流,(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9-01-31)

尹晓亮[6](2018)在《日本在“核不扩散”框架中的扩散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核问题"与伊核问题、朝核问题具有同质性。然而,国际社会并未将"日核问题"与伊核问题、朝核问题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予以关注与解决。其原因是:其一,日本加入NPT为其创造了在合法框架内对核能的"和平利用"与"军事目的"进行相互切换的操作空间;其二,日本推行"反核"与"拥核"兼具、"反核"与"依核"共存、"宣传"与"行动"乖离的政策逻辑,为其能在"和平利用"与"军事利用"之间进行"两头通吃"提供了最大公约值。因此,日本的核诉求与其说被NPT所规制,不如说NPT逐渐成为其安心发展并实现"潜在拥核"的屏障。对此,中国应亟须洞见并积极应对。(本文来源于《国别和区域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乔林生[7](2018)在《试析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与日本核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对核不扩散体制的认识与参与,经历了一个从消极认识到初步参与、再到寻求发挥所谓"主导作用"的自发倡议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以无核叁原则为代表的"无核"政策,依赖美国核保护伞的"依核"政策与追求自身核武器制造潜力的"拥核"政策,叁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兼具多重性与矛盾性为特征的日本核政策。从战后70余年日本核政策来看,"无核"政策只是表面原则,"依核"政策亦是权宜之计,"潜在拥核"才是日本最终选择的核心政策。从该意义上说,日本不是"无核国",亦非"弃核国",而是一个"潜在拥核国"。就其核政策的影响因素而言,相较安全、规范、外交等因素,国内政治,特别是保守政权的认识和意图是内在性的主导因素。(本文来源于《日本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詹欣[8](2018)在《中国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1978—1992)》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态度。中国通过参加国际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与其他国家谈判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议(与法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和美国等)以及宣布不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事实上履行了1963年《部分核禁试条约》)等方式,加入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同时在核不扩散政策方面,中国提出了"不主张核扩散、不搞核扩散、也不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的"叁不"原则。但中国的核政策仍带有革命外交的痕迹,继续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核心《核不扩散条约》持批评态度,拒绝签署协议。(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陈晶[9](2018)在《核不扩散机制有效性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核不扩散机制的有效性问题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尚缺乏从更宏观的角度综合考量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层面两方面的原因以及背后的作用机制。作者分析了核不扩散机制的国际法框架:《核不扩散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保障机制,联合国。然后引出国际社会对于核不扩散机制的遵约成果与现实。核不扩散机制在控制横向扩散方面是有一定效果的,并且在推进核武器非法观念成为共识观念上也发挥了作用,然而却在核裁军方面不尽如人意。核不扩散机制的问题就在于:首先,在规则原则层面,机制本身存在的漏洞无法有效规制核扩散行为。其次,权利与义务的失衡和双重标准问题既体现了机制与大国权力的捆绑关系也表明了各行为体总是从利己利益考量的现实。国际机制的互动模型分析了核不扩散机制与动因变数——政治权力,利己利益,准则原则——之间的作用关系。而国际法层面的考量则纳入了准则原则因素的分析。通过对核大国在机制建立,维持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机制各成员国对于利己利益的具体考量,核不扩散机制的法律分析对政治权力、利己利益、准则原则与机制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研究。同时,引入国际环境的动因变数,对核不扩散机制的变革动力进行了基本分析。在后西方世界秩序之下,将不再出现超级大国领导世界秩序的局面,核不扩散机制也将迎来变革的契机。(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10](2018)在《科技部核聚变中心在合肥举办ITER出口控制与核不扩散知识培训》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2月26日,科技部核聚变中心在合肥成功举办了ITER出口控制与核不扩散知识培训。这是继2016年在成都对西南、西北地区的ITER中方采购包制造任务供应商举办第一届知识培训后,专门针对位于华东地区的供应商举办的第二届培训。本次培训由核聚变中心主办、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办,邀请了外交部、商务部、国防科工局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等国内出口控制(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核不扩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来自朝鲜的安全威胁的上升和来自美国的安全承诺的下降,韩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秘密发展核武器。为了迫使朴正熙政府放弃核武开发,美国福特政府不惜对朴正熙政府"威胁抛弃",即威胁彻底取消对韩国的安全承诺,迫使朴正熙政府在美国的安全承诺和核扩散之间二选一。在福特政府的压力下,朴正熙政府最终于1976年年底暂停了核武器开发。而通过进一步比较福特政府对韩国的核不扩散政策和卡特政府对巴基斯坦的核不扩散政策后可以发现,美国对其盟国的核不扩散政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对盟国的关系目标是"无核优先"还是"关系优先",即美国在处理同其盟国的双边关系时是更为看重其盟国的无核化还是与盟国之间的双边关系。而这很大程度上又由其盟国在美国的地缘战略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所决定,即战略地位重要时,为"关系优先";反之,则"无核优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不扩散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党,李晨.印度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政策演变及根本动因[J].南方论刊.2019

[2].丁思齐,徐银婷.试析福特政府对韩国的核不扩散政策——兼与卡特政府对巴基斯坦的核政策比较[J].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19

[3].陆依斐.欲使伊朗石油出口归零,美“极限施压”升级[N].解放日报.2019

[4].王晓璇.澳大利亚的核不扩散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王盼盼,柳玉鹏.五核国在北京探讨“核不扩散”[N].环球时报.2019

[6].尹晓亮.日本在“核不扩散”框架中的扩散行为[J].国别和区域研究.2018

[7].乔林生.试析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与日本核政策[J].日本学刊.2018

[8].詹欣.中国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1978—1992)[J].中共党史研究.2018

[9].陈晶.核不扩散机制有效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10]..科技部核聚变中心在合肥举办ITER出口控制与核不扩散知识培训[J].河南科技.2018

标签:;  ;  ;  ;  

核不扩散论文-王建党,李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