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和补风型通风柜,其中通风道组件包括顶部通风道、左侧通风道、右侧通风道、上缓冲箱、下缓冲箱;上缓冲箱设置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出口;第一出口朝向下方;顶部通风道的一端分别与左侧通风道的一端、第一入口连通,顶部通风道的另一端分别与右侧通风道的一端、第二入口连通;下缓冲箱的一端与左侧通风道的另一端连通,下缓冲箱的另一端与右侧通风道的另一端连通;出风部件上设置有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第二出口朝向上方,第三出口朝向腔室;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相对应。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避免实验室中已经进行温度、湿度调节的空气产生一定的流失,节省能源。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通风道、左侧通风道、右侧通风道、上缓冲箱、下缓冲箱;所述顶部通风道、所述左侧通风道、所述右侧通风道和所述下缓冲箱围成一腔室;所述上缓冲箱设置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出口朝向下方;所述顶部通风道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顶部通风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左侧通风道的一端、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顶部通风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右侧通风道的一端、所述第二入口连通;所述下缓冲箱的一端与所述左侧通风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下缓冲箱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侧通风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通风道组件还包括与所述下缓冲箱的连通的出风部件,所述出风部件上设置有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朝向上方,所述第三出口朝向所述腔室;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出口相对应。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通风道、左侧通风道、右侧通风道、上缓冲箱、下缓冲箱;所述顶部通风道、所述左侧通风道、所述右侧通风道和所述下缓冲箱围成一腔室;
所述上缓冲箱设置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出口朝向下方;
所述顶部通风道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顶部通风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左侧通风道的一端、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顶部通风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右侧通风道的一端、所述第二入口连通;
所述下缓冲箱的一端与所述左侧通风道的另一端连通,所述下缓冲箱的另一端与所述右侧通风道的另一端连通;
所述通风道组件还包括与所述下缓冲箱的连通的出风部件,所述出风部件上设置有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朝向上方,所述第三出口朝向所述腔室;
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出口相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件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用于将所述出风部件内的气流分别导向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三出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为弧面型;所述导流板的一条边缘与所述第三出口的上边缘连接;所述导流板向所述第二出口弯曲。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三出口均为条状,所述第二出口处设置有第一网板,所述第三出口处设置有第二网板。
5.一种补风型通风柜,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补风型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型通风柜还包括升降门;
所述升降门固定于所述腔室的内壁面,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腔室的一开口;
所述开口靠近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出口所在的垂直平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补风型通风柜,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升降门关闭所述开口时,所述第一出口位于所述腔室的外部,所述第三出口位于所述腔室的内部,所述第二出口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腔室的内部,所述第二出口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腔室的外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补风型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型通风柜还包括控制器、位移传感器、补风管道和排风管道;
所述补风管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所述排风管道与所述补风型通风柜的排风口连通;
所述补风管道内设置有补风阀,所述排风管道内设置有排风阀;
所述补风阀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风量仪,所述排风阀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风量仪;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位移传感器、所述补风阀、所述排风阀、所述第一风量仪和所述第二风量仪电连接;
所述第一风量仪用于获取第一风量数据并将所述第一风量数据发送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第二风量仪用于获取第二风量数据并将所述第二风量数据发送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升降门上升的高度值,并将所述高度值发送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用于分别向所述补风阀输出补风开度调节指令、向所述排风阀输出排风开度调节指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补风型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型通风柜还包括红外传感器、照明灯,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红外传感器和所述照明灯电连接;
所述红外传感器朝向所述补风型通风柜的外部,所述红外传感器用于发出标识信号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标识信号用于表征所述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目标对象;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发送开启指令至所述照明灯。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补风型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型通风柜还包括一下柜体,所述下柜体设置于所述通风道组件的下方。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补风型通风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和补风型通风柜。
背景技术
通风柜的功能中最主要的是排气功能,在化学实验室中,实验操作时产生各种有害气体、臭气、湿气以及易燃、易爆、腐蚀性物质,为了保护使用者的安全,防止实验中的污染物质向实验室扩散,在污染源附近要使用通风柜。
为了节省能源、降低空调等的能耗,采暖或对温湿度有控制要求实验室中常常采用补风型通风柜。采补风型通风柜从室外获取补给风,在柜内循环后排出室外。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包括“冂”型第一通风道6,第一通风道6的上侧管体上设有补风口61,第一进风管道6的两侧管体分别位于柜体内的左右两侧,且其两侧管体上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62,两第一进风口62的风孔相对设置并朝向柜体的操作区域。通风道组件还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进风管道7。该第二进风管道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进风管道6相连通,其朝向柜体的操作区域的一侧设有第二进风口71。第一进风管道6与第二进风管道7构成补风管道,从第二进风口71排出的补风气流使得操作窗口处的气体向柜体的操作区域流动。因为第二进风口71排出的补风气流使得操作窗口处的气体向柜体的操作区域流动,所以,柜体外(即实验室中的)空气也会因为补风气流的流动进入柜体的操作区域,这使得实验室中已经进行温度、湿度调节的空气产生一定的流失,造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补风型通风柜使得实验室中已经进行温度、湿度调节的空气产生一定的流失,造成浪费的缺陷,提供一种避免实验室中的空气流失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和补风型通风柜。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包括顶部通风道、左侧通风道、右侧通风道、上缓冲箱、下缓冲箱;顶部通风道、左侧通风道、右侧通风道和下缓冲箱围成一腔室;
上缓冲箱设置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出口;第一出口朝向下方;
顶部通风道上设置有进风口;顶部通风道的一端分别与左侧通风道的一端、第一入口连通,顶部通风道的另一端分别与右侧通风道的一端、第二入口连通;
下缓冲箱的一端与左侧通风道的另一端连通,下缓冲箱的另一端与右侧通风道的另一端连通;
通风道组件还包括与下缓冲箱的连通的出风部件,出风部件上设置有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第二出口朝向上方,第三出口朝向腔室;
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相对应。当本实施例的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应用于补风型通风柜时,可以用作补风通道。该腔室作为补风型通风柜的操作空间。第三出口输出的空气对腔室内进行补风。由第一出口排出的向下的气流与第二出口排出的向上的气流形成风幕,可以将腔室内的空气与外部(实验室的工作环境)空气隔离,防止腔室内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向外部扩散,同时还可以防止外部经过温度、湿度调节的空气进入操作空间,避免实验室工作环境中的经过温度、湿度调节的空气流失,节省能耗。
较佳地,出风部件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用于将出风部件内的气流分别导向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
较佳地,导流板为弧面型;导流板的一条边缘与第三出口的上边缘连接;导流板向第二出口弯曲。当气流从下缓冲箱进入出风部件后,导流板将气流分别导向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借助导流板的弧面型形状,气流从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输出时更加顺畅。
较佳地,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均为条状,第二出口处设置有第一网板,第三出口处设置有第二网板。在出风的过程中,第一网板、第二网板使得出风更加均匀;在不出风时,第一网板、第二网板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出风部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补风型通风柜,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
较佳地,补风型通风柜还包括升降门;
升降门固定于腔室的内壁面,用于打开或关闭腔室的一开口;
开口靠近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所在的垂直平面。
较佳地,当升降门关闭开口时,第一出口位于腔室的外部,第三出口位于腔室的内部,第二出口的一部分位于腔室的内部,第二出口的另一部分位于腔室的外部。
较佳地,补风型通风柜还包括控制器、位移传感器、补风管道和排风管道;
补风管道与进风口连通;
排风管道与补风型通风柜的排风口连通;
补风管道内设置有补风阀,排风管道内设置有排风阀;
补风阀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风量仪,排风阀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风量仪;
控制器分别与位移传感器、补风阀、排风阀、第一风量仪和第二风量仪电连接;
第一风量仪用于获取第一风量数据并将第一风量数据发送至控制器;
第二风量仪用于获取第二风量数据并将第二风量数据发送至控制器;
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升降门上升的高度值,并将高度值发送至控制器;
控制器用于分别向补风阀输出补风开度调节指令、向排风阀输出排风开度调节指令。
较佳地,补风型通风柜还包括红外传感器、照明灯,控制器分别与红外传感器和照明灯电连接;
红外传感器朝向补风型通风柜的外部,红外传感器用于发出标识信号至控制器,标识信号用于表征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目标对象;
控制器还用于发送开启指令至照明灯。
较佳地,补风型通风柜还包括一下柜体,下柜体设置于通风道组件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能使补风型通风柜的操作空间内的空气与外部(实验室的工作环境)空气隔离,防止操作空间内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向实验室的工作环境扩散,同时还可以防止工作环境中经过温度、湿度调节的空气进入操作空间,避免实验室工作环境中的经过温度、湿度调节的空气流失,节省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通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局部C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补风型通风柜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补风型通风柜的主视图。
图6为图5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局部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一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参照图2,该通风道组件包括顶部通风道11、左侧通风道12、右侧通风道13、上缓冲箱14、下缓冲箱15。顶部通风道11、左侧通风道12、右侧通风道13和下缓冲箱15围成一腔室2。
上缓冲箱14设置有第一入口141、第二入口142、第一出口(图中未示出)。第一出口位于上缓冲箱14的底部,为条状,朝向下方,第一出口处设置有网板。
顶部通风道11上设置有进风口111。顶部通风道11的一端分别与左侧通风道12的一端、第一入口141连通,顶部通风道11的另一端分别与右侧通风道13的一端、第二入口142连通。具体如图2所示,顶部通风道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分支112,第一分支112与第一入口141连通;顶部通风道1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分支113,第二分支113与第二入口142连通。
下缓冲箱15的一端与左侧通风道12的另一端连通,下缓冲箱15的另一端与右侧通风道13的另一端连通。
通风道组件还包括与下缓冲箱15的连通的出风部件16。图3示出了图2中的局部C的放大结构。参照图2、图3,出风部件16上设置有第二出口161和第三出口162,第二出口161朝向上方,第三出口162朝向腔室2。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161相对应。第二出口161和第三出口162均为条状,第二出口161处设置有第一网板163,第三出口162处设置有第二网板164。在出风的过程中,第一网板、第二网板使得出风更加均匀;在不出风时,第一网板、第二网板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出风部件16。出风部件16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板165,导流板165用于将出风部件16内的气流分别导向第二出口161和第三出口162。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导流板为弧面型。导流板165的一条边缘与第三出口162的上边缘连接;导流板165向第二出口161弯曲。当气流从下缓冲箱15进入出风部件16后,导流板165将气流分别导向第二出口161和第三出口162,借助导流板165的弧面型形状,气流从第二出口161和第三出口162输出时更加顺畅。
在使用本实施例的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时,当气流在外力作用下从进风口111进入后,一部分沿箭头所示方向向顶部通风道11的一端流动,另一部分沿箭头所示方向向顶部通风道11的另一端流动。气流到达顶部通风道11的一端后,其中一部分经过第一分支,由第一入口141进入上缓冲箱14;另一部分进入左侧通风道12,并沿箭头所示方向向下流动。气流到达顶部通风道11的另一端后,其中一部分沿箭头所示方向经过第二分支,由第二入口142进入上缓冲箱14;另一部分进入右侧通风道13,并沿箭头所示方向向下流动。
进入上缓冲箱14的气流在上缓冲箱14内缓冲后,从第一出口沿箭头所示方向向下排出。经过缓冲后,气流从第一出口排出时更加均匀。
气流经过左侧通风道12和右侧通风道13后,进入下缓冲箱15。进入下缓冲箱15的气流在下缓冲箱15内缓冲后,分别从第二出口161沿箭头所示方向向上排出、从第三出口162沿箭头所示方向向后排出。
顶部通风道11、左侧通风道12、右侧通风道13、上缓冲箱14、下缓冲箱15中均设置有导流装置,以便于气流按照设定的路径流动。导流装置的具体设置方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说明书的记载和所掌握的本领域知识能够实现的,此处不再赘述。
当本实施例的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应用于补风型通风柜时,可以用作补风通道。该腔室2作为补风型通风柜的操作空间。第三出口162输出的空气对腔室2内进行补风。由第一出口排出的向下的气流与第二出口161排出的向上的气流形成风幕,可以将操作空间内的空气与外部(实验室的工作环境)空气隔离,防止操作空间内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向外部扩散,同时还可以防止外部经过温度、湿度调节的空气进入操作空间,避免实验室工作环境中的经过温度、湿度调节的空气流失,节省能耗。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补风型通风柜,参照图4、图5、图6、图7(图7为图6中的局部B的放大示意图),该补风型通风柜包括本实施例的用于补风型通风柜的通风道组件,该通风道组件作为该补风型通风柜的补风通道,设置于下柜体21的上方。顶部通风道11、左侧通风道12、右侧通风道13和下缓冲箱15围成的腔室作为该补风型通风柜的操作空间。
补风型通风柜还包括升降门22。升降门22固定于腔室的内壁面,用于打开或关闭腔室的一开口。该开口靠近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161所在的垂直平面。当升降门22关闭该开口时,第一出口位于腔室的外部,第三出口162位于腔室的内部,第二出口161的一部分位于腔室的内部,第二出口161的另一部分位于腔室的外部。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出口位于腔室的外部。本实施的补风型通风柜既避免了第二出口位于腔室的外部的情况下操作空间过小的问题,又有利于第二出口输出的向上的气流与第一出口输出的向下的气流形成风幕。
补风型通风柜还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位移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位移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升降门22上升的高度值,控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高度值。在本实施例中,升降门22的上下移动由升降机构控制,升降机构包括转轴和分别设在该转轴的两端且与转轴转动配合的链条。转轴设置在该补风型通风柜的上部。对于每一根链条,其一端与升降门22连接,另一端与一配重块连接,位移传感器设置于配重块上。配重块下降时,升降门22上升,配重块下降的高度等于升降门22上升的高度,反之亦然。位移传感器检测配重块相对于一基准点下降的高度,即得到升降门22上升的高度。
补风型通风柜的上方设置有补风管道24、排风管道25,补风管道24与进风口111连通,排风管道25与排风口32连通。补风管道24内设置有补风阀26,排风管道25内设置有排风阀27。控制器分别与补风阀、排风阀电连接。补风阀26的内部设置有第一风量仪(图中未示出),排风阀27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风量仪(图中未示出)。第一风量仪用于获取第一风量数据,第二风量仪用于获取第二风量数据,控制器分别与第一风量仪、第二风量仪电连接以接收第一风量数据和第二风量数据。
补风阀26与设置于实验室外部的补风风机连通,排风阀27与设置于实验室外部的排风风机连通。在使用本实施例的补风型通风柜时,操作人员通过该补风型通风柜的边框23上的按钮开启补风风机、补风阀26、排风阀27、排风风机,并将升降门22上升合适的高度,然后在操作空间内进行实验。补风风机将实验室外部的空气经过补风阀26、补风管道24、进风口111充入该通风道组件,形成补风气流。补风气流在通风道组件中的流动路径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出口162向操作空间内输出的气体对操作空间起到补风的作用。排风风机将操作空间内实验生成的有害气体和第三出口162输出的气体依次经过导风板31、排风口32、排风管道25、排风阀27,排出室外。
由第一出口排出的向下的气流与第二出口161排出的向上的气流形成风幕,可以将操作空间内的空气与外部(实验室的工作环境)空气隔离,防止操作空间内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向外部扩散,同时还可以防止外部经过温度、湿度调节的空气进入操作空间,避免实验室工作环境中的经过温度、湿度调节的空气流失,节省能耗。
在本实施例中,位移传感器检测升降门22上升的高度值,控制器从位移传感器接收该高度值。同时,设置于补风阀26内部的第一风量仪检测第一风量数据(即补风的风量数据);设置于排风阀27内部的第二风量仪检测第二风量数据(即排风的风量数据)。控制器分别从第一风量仪获取第一风量数据、从第二风量仪获取第二风量数据。
控制器内预设了升降门22上升的高度值与目标风量的对应关系,不同的高度值梯度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目标风量梯度区间。例如,当高度值处于[A,B]区间时(A、B均为表征高度的数值,A为该梯度区间的下限,B为该梯度区间的上限),对应的目标风量为[a,b]区间(a、b均为风量的数值,a为该梯度区间的下限,b为该梯度区间的上限)。当控制器接收到的高度值处于[A,B]区间时,控制器判断接收到的第一风量数据是否处于[a,b]区间内。如果第一风量数据处于[a,b]区间内,则不做调整;如果第一风量数据小于a,则控制器生成用于将补风阀26的开度调大的补风开度调节指令,补风阀26的开度被相应调大;如果第一风量数据大于b,则控制器生成用于将补风阀26的开度调小的补风开度调节指令,补风阀26的开度被相应调小。类似地,控制器判断接收到的第二风量数据是否处于[a,b]区间内。如果第二风量数据处于[a,b]区间内,则不做调整;如果第二风量数据小于a,则控制器生成用于将排风阀27的开度调大的排风开度调节指令,排风阀27的开度被相应调大;如果第二风量数据大于b,则控制器生成用于将排风阀27的开度调小的排风开度调节指令,排风阀27的开度被相应调小。这样,可以根据升降门22的开启的程度自适应地调整补风、排风的风量,实现更好的补风和空气隔离的效果。
为了方便使用,本实施例的补风型通风柜还包括红外传感器28、照明灯(图中未示出),控制器分别与红外传感器28和照明灯电连接。红外传感器28朝向该补风型通风柜的外部。当操作人员处于操作位置上时,红外传感器28感应到作为目标对象的操作人员,即发出标识信号,标识信号用于表征红外传感器28检测到目标对象。控制器接收标识信号后,将照明灯点亮。当操作人员离开操作位置,红外传感器28不再感应到目标对象,则不再发出标识信号,则控制器将照明灯关闭。这为操作人员提供了很多方便,并且便于节省能源。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9191.5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647175U
授权时间:20191119
主分类号:B08B 15/02
专利分类号:B08B15/02
范畴分类:26P;
申请人: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22047 江苏省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昆仑山路7号
发明人:顾磊;孙辉;杨裕相
第一发明人:顾磊
当前权利人: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薛琦;李梦男
代理机构:31283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