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内高压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骁[1](2021)在《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骨痹通消方调控细胞自噬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向SPF小鼠注射脂多糖及强的松龙制成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观察激素引起自噬对骨坏死的影响及应用骨痹通消方后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自噬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造模:1.本研究选择90只20-23g雄性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78只,剩余12只为对照组。模型组给与脂多糖LPS进行腹腔注射,并按照体重换算1kg注射1mg,观察第二周为间隔周,在第三周再行注射的同时在小鼠臀部进行PND(泼尼松龙注射液)同时注射,用量为100mg/kg,随后的每3天注射一次,直至8周造模完成。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待造模结束后随机选取造模组的2只小鼠进行MRI(核磁共振)检测,观察小鼠股骨头坏死病变情况,并选取两组的24只小鼠血液经ELISA法检测BALP、PINP水平来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模型是否造模成功。2.将成功建立的60只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每组20只及12只小鼠的对照组。治疗组小鼠以骨痹通消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以通络生骨胶囊灌胃,模型组及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共治疗8周。分别将每组实验动物造模后取材。光镜下计算各组空骨陷窝率,细胞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表达,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kt、mTOR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结果及讨论:结果1.模型组小鼠磁共振显示左侧髋部高信号影,经ELISA法测量两组BALP、PINP含量,模型组均较正常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细胞免疫荧光标记与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相比,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微管相关蛋白LC3-Ⅱ的表达均增加。3.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空白对照组Beclin1 mRNA表达稳定,4次标本检查基本没有大的波动变化,其余组都以此组数值为基数。第2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标本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 mRNA升高至对照组的16.01倍(P<0.01),第4周是对照组的8倍,第6周是对照组的3倍,第8周为0.46倍。模型组与阳性对照组均比模型组明显升高,第4周是对照组的6倍,第6周下降至0.28倍,第8周0.48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Akt mRNA表达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mTOR mRNA表达明显下降。激素使用后,迅速激活Beclin1开始诱导细胞自噬,但是随着病情进展,Beclin1 mRNA表达逐渐缓和。因为激素影响Beclin1 mRNA也高于对照组,但是由于骨痹通消方对自噬的抑制,影响Beclin1 mRNA基因表达,明显低于治疗组。4.Western blotting检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表达明显升高(P<0.01),p-Akt组及p-mTOR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讨论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年轻人群众普遍发生,非常容易使人致残,超过70%的人会继发为骨性关节炎。而激素的使用是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大主要因素。之所以临床上针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案层出不穷且没有一个很好的明确阻止疾病发生及发展的治疗方案,就是因为该病的致病原因没有明确的解释。本文即是通过相关实验,明确细胞自噬与骨坏死之间的关系,明确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疾病发生过程中细胞自噬扮演的角色。Jia等研究表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机制与骨细胞凋亡、自噬有关联密切。2.此次实验,在观察相关指标时发现,注射激素的治疗组微管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 mRNA及Beclin1蛋白表达迅速上升,且第2、4周上升迅速,第6、8周上升速度有所减缓,说明激素能很快诱导细胞自噬发生。Akt mRNA、mTOR mRNA表达下降,激素能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反向调节引起细胞自噬。骨痹通消方介入后,能明显影响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及Akt mRNA、mTOR mRNA的表达,抑制细胞自噬。
芮仞[2](2020)在《骨痹通消方调节OPG/RANK/RANKL系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骨痹通消方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OPG/RANK/RANKL系统的调控作用,以探讨骨痹通消方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1.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将90只SPF级别的两周龄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78只,正常对照组12只,模型组注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 mg/kg),间隔一周后再次注射一次,并臀肌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PND)(100mg/kg),然后每3天注射一次,直到第24天。正常对照组注射相统剂量的生理盐水。造模结束后随机抽取两只模型组小鼠行磁共振检测观察股骨头坏死情况,并取两组共24只小鼠血液经ELISA法检测BALP、PINP水平,以观测是否成功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2.将成功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60只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三组,每组20只,加上之前的空白对照组12只,治疗组予以骨痹通消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通络生骨胶囊,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共治疗12周,12周后处死所有小鼠通过荧光定量和蛋白免疫印迹测定OPG、RANK、RANKL、PLCγ2、CTSK、TRAP的表达水平。结果1.所有模型组小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并有食量减少,蜷缩少动,体毛杂乱不光滑等症状,且少数小鼠出现跛行。2.磁共振显示模型组小鼠左侧髋部高信号;经ELISA法测量两组BALP、PINP含量,模型组的BALP、PINP均比正常组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熔解曲线均符合单峰特性,扩增曲线均符合增殖曲线特性,均呈S型,四个时期较明显;RT-q PCR检测结果得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均十分显着(p<0.01);与治疗组相比,OPG、PLCγ2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显着(p<0.05),RANKL、RANK、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OPG、m RNA表达含量差异显着(p<0.05),RANKL、RANK、PLCγ2、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除PLCγ2 m RNA含量有显着差异外,OPG、RANKL、RANK、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均无明显差异。且模型组OPG m RNA表达含量最低,治疗组低于另外两组;模型组RANKL、RANK、PLCγ2、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最高,治疗组高于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含量最低。WB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表达含量差异均十分显着(p<0.01);与治疗组相比,OPG、RANKL、PLCγ2、CTSK蛋白表达差异显着(p<0.05),RANK、TRAP蛋白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蛋白表达含量差异显着(p<0.05),TRAP蛋白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表达含量均无明显差异。且模型组OPG蛋白表达含量最低,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表达含量最高,治疗组RANK蛋白含量低于阳性对照组,RANKL、PLCγ2、CTSK、TRAP蛋白含量均高于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含量均最低。结论1.通过脂多糖联合激素的造模方法可以成功建立SANFH病理模型,且建立的病理模型与临床过度服用激素的患者病程发展类似,可以更加直接地观测SANFH病程的发展并探索更有效率的治疗方法。2.骨痹通消方可以通过上调OPG的表达,抑制RANKL/RANK、PLCγ2、CTSK和TRAP的表达使SANFH小鼠体内OB数量增加,功能活跃,OC数量减少或功能受到抑制,并促使其凋亡,机体内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减少,从而延缓甚至阻止股骨头塌陷,且骨痹通消方与通络生骨胶囊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
马丽娜[3](2016)在《针刀疗法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血清中MMP-3和MMP-13浓度的影响》文中提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多发性骨关节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而且经大量调查显示骨关节炎患者数量随年龄增长呈逐渐增加趋势,本病以关节僵硬疼痛、屈伸不利、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软骨下骨破坏和骨赘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本病治疗方法多样,但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分别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两方面对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治疗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同时,对MMPs与骨关节炎之间关系进行了综述,研究显示骨关节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与MMPs关系尤为密切。实验研究部分是观察针刀治疗后KOA模型兔血清中MMP-3和MMP-13浓度的变化,进而初步探讨针刀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大量临床研究显示针刀疗法是有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刀治疗后膝骨关节炎兔模型血清中MMP-3和MMP-13含量变化的影响,以初步探讨MMPs与骨关节炎的关系,从而阐述针刀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针刀松解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将48只健康清洁6月龄新西兰家兔(雌雄各半,体重2.25±0.1kg)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2只,四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空白组不参加造模,其余三组采用左后肢伸直位固定制动法制备实验性膝骨关节炎家兔模型。模型组不进行干预,针刀组每周干预治疗1次,电针组每周干预3次,两组均干预3周。干预结束3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模型兔血清中MMP-3和MMP-13的浓度,分析针刀松解法对血清中MMPs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在针刀和电针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实验兔用改良Lequesne MG评估方法进行行为学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前3组行为学评分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针刀组、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分值明显下降,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兔KOA血清中MMP-3、MMP-13水平的结果表明:模型组血清中MMP-3、MMP-13含量明显增加,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血清中MMP-3、MMP-13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及电针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针刀疗法能够降低膝骨关节炎模型兔血清中MMP-3和MMP-13的浓度,因此针刀疗法能减少软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抑制关节软骨的破坏,控制软骨的退行性改变,达到改善膝骨关节炎的症状、治疗KOA的作用。
陈永法[4](2015)在《红外热像图观察骨内高压症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生物传热理论、体热医学及红外热像仪工作原理,扫描分析骨内高压症模型动物患肢的红外热像图,探讨红外热像图技术对骨内高压症(IOH)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实验对象: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纯种大白兔15只,6个月龄,雌雄不拘,体重均在2.6-3.5Kg之间。实验仪器:①红外热像仪:采用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生产的HR-2系列医用红外热像仪,随机自带热图像分析处理软件。测量前,利用HFY-15A型黑体标准源对该红外热成像系统进行温度校准。②便携式骨内压测定仪:骨内压测定仪由压力传感器和显示仪两部分组成。其中压力传感器:YH-4型生理压力传感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为一医用合金钢管(测量杆),外套皮套,尖端接三通管;数字显示系统包括骨内压数字显示仪和内置微型打印机。实验步骤:(1)根据体重对15只家兔进行编号排序,以制模前全部实验动物作为未处理组,先对其进行红外热像图扫描及胫骨内压力测定,获取家兔双侧后肢红外热图像及骨内压值,并进行数据分析及存储;制模后为处理组。(2)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分组:将家兔的右侧后肢膝关节伸直,将“V”型聚乙烯石膏夹板放置于家兔右侧后肢屈侧,用绷带以适当压力螺旋式加压包扎,包扎范围从大腿根部至踝关节,石膏夹板持续固定5周,做成胫骨上端骨内高压动物模型。家兔左侧后肢不做处理,作为对照侧。(3)骨内压测量方法采用骨髓活检穿刺针于胫骨结节内侧经皮质骨穿刺,接上三通管和YH-4型生理压力传感器,再连接到骨内压测定仪,并经三通管向内注入2500u/ml的肝素生理盐水0.5 m1。调整仪器,待胫骨内压稳定后,进行测压,每个部位观察10 min,取其均值,记录其压力值及压力曲线(4)红外线热像仪扫描应用HR-2系列医用红外热像仪,分别对各组兔双侧后肢各正侧位面进行红外热图扫描,每只实验动物扫描双下肢正侧位4幅红外热图像。(5)数据测量与分析对采集到的红外热图进行判读,应用软件进行温度测量,收集数据并统计分析制模前后及左右两侧膝关节温度的变化和差异。结果1.动物模型制作前家兔左右两侧膝关节体表平均温度:左侧为37.42±0.13℃,右侧为37.53±0.16℃,左右两侧平均温差0.41±0.02。家兔左右两侧膝关节体表平均温度相近,温差小,对称性较好,P值>0.05,差异无显着性意义;2.动物模型制作后患膝的热像图呈现以膝关节为中心的温度升高图,患膝平均温度约为:38.59±0.56,健膝平均温度约为:35.14±0.34。患膝与健膝平均温度相比,差别有显着性(P<0.05);3.制模前、后左侧膝关节平均温差0.50±0.23,经两样本t检验,P?0.05,无显着性意义;制模前、后右侧膝关节平均温差1.63±0.14,经两样本t检验,(P<0.05)差别有显着性意义。结论红外热像图对模型动物骨内高压症具有一定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
范道波[5](2014)在《关节镜清理术联合钻孔减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近期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关节镜清理术与关节镜清理术联合钻孔减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并进行比较,为关节镜联合钻孔减压术治疗骨性关节炎(静息痛明显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四川省中医医院骨伤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A组行关节镜清理术,B组行关节镜清理术联合钻孔减压术,两组患者术后第二天行术后膝关节康复训练。观察并记录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月静息疼痛的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3、6月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治疗前后(术前术后)观察指标:1、一般观察资料:病例的性别、年龄、手术部位、X线片分型等;2、术前静息痛VAS视觉模拟量表及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3、疗效性指标:静息痛采用VAS视觉模拟量表来评测,骨关节炎采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标准。结果:60例病人都得到随访。A组术前及术后膝关节WOMAC骨关节炎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及术后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术后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静息痛改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关节镜清理术与关节镜清理术联合钻孔减压术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两种方式均能显着改善患者膝骨节炎的临床症状;单纯的关节镜清理术对伴有静息痛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缓解不明显,而关节镜清理术联合钻孔减压术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典型静息痛的近期疗效显着。此治疗方案操作简便,患者恢复较快,近期疗效满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陈永绅,汪青春,胡星荣[6](2010)在《骨内高压的发病机制及其对骨关节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938年Larsen率先提出骨内压,在国内,1993年许振华等首先提出了"骨内高压症"的概念。但是,某些机制与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不符,且某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还需进一步全面地深入研究,来完善各种机制。本文就骨内高压症对骨关节炎在某些研究中需要补充的方面及不一致的研究结果进行探讨。
张芷毓[7](2010)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膝骨关节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关节炎(OA)的突出临床症状是“痛”,其严重的后果是“残”,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关节炎也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致残中老年人群的主要因素之一。骨关节炎导致的痛苦和残疾严重的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严重社会经济负担之一。目前,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缺乏足够的了解,早期以非药物治疗为主,中期以药物治疗及关节镜下灌洗清理术为主,晚期以人工关节置换术为主。虽然治疗方法很多,但还没有单一的特效治疗方法。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应早期、积极、合理化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尽可能避免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这依然是当前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贯彻古代相关文献并结合现代病理的正确分析,运用中医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病人的痛苦,降低致残率,有很好的临床运用价值。‘本文回顾骨关节病的中西治疗现状,并报告我们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最常见骨关节病——膝骨关节炎的结果。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汤剂,一日一剂,分两次服,中药方剂选用加味补阳还五汤,对照组给予西药维骨力1500mg一日二片,疗程8周。采用病例收集观察表和症状、体征评分方法与病情轻重分级观察表等十五个项目,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值、主要症状体征、疾病总疗效等数值的变化的情况进行比较;治疗后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其统计出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治疗8周后总疾病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控显率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控显率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主要症状、体征疗效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积分自身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症状体征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体征积分自身比较,多个体征积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关节活动度、关节肿胀、膝周围压痛的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未发现因药物引起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显着,尤其对关节活动度、关节肿胀、膝周压痛改善明显,本方能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并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杨阳,马剑雄,王志钢,马信龙[8](2010)在《骨内压测量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自骨内压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其一直是骨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已经证实,许多骨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骨内压的改变关系密切。它是反映骨内血流动力学和骨内循环状态最可靠的指标,一切引起骨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因素都可以影响骨内压[1]。
吴飞[9](2009)在《骨痛膜对兔膝骨性关节炎骨内高压和血液流变学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试验通过结扎日本大耳白兔右下肢股静脉和臀下静脉的方式建立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采用骨痛膜外用进行治疗,并以疗效肯定的通络祛痛膏治疗作为对照,观察骨痛膜对日本大耳白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骨内高压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为骨痛膜临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治疗组(骨痛膜组)、对照组(通络祛痛膏组)、基质膏组,除正常组外,均行静脉结扎建立兔右下肢骨内高压模型。造模8周后分别以骨痛膜、通络祛痛膏、基质膏外用,治疗3周测量兔双下肢胫骨上端的骨内压,然后取造模侧胫骨上端骨髓血测量血液流变学变化,骨内压测量结果采用t检验,骨髓血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采用q检验。结果造模组骨内压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说明本实验所用的日本大耳白兔胫骨上端骨内高压模型是可靠的。骨痛膜组与通络祛痛膏组造模侧经过配对资料比较的t值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骨痛膜组与通络祛痛膏组均有明显降低骨内压的作用。基质膏组经过配对资料比较的t值检验,差异值非常显着(P<0.001),说明与骨痛膜中的基质成分对骨内压无明显降压作用。造模组骨髓血血液流变学状态较正常组有明显改变(P<0.01),骨痛膜组或通络祛痛膏组与造模组比较,各项检测指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骨痛膜和通络祛痛膏可以改善骨内高压下的骨髓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状态,使其恢复正常。两组的血液流变学状态指标与正常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应用基质膏治疗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与造模组比较,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则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证明基质膏对骨内高压状态下的骨髓血血液流变学异常状态无改善作用。结论骨痛膜外贴能有效的降低日本大耳白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骨内高压,明显改善骨髓血血液流变学状态,并可使其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从而起到延缓关节软骨的退变,有利于软骨修复的作用。
张梅[10](2008)在《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 is 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再生为特点的慢性关节疾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率逐渐增加。它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关节疾病,也是老年人疼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二、骨内高压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内高压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骨痹通消方调控细胞自噬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SANFH的研究 |
1.1 病因病机 |
1.2 SANFH的病理改变及分期、各期特点 |
2.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 |
2.1 非手术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3.传统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3.1 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病机 |
3.2 股骨头坏死的辨证论治 |
第二部分 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模型构建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设计 |
1.2 时间和地点 |
1.3 材料 |
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1 造模药物及试剂 |
2.2 治疗药物 |
2.3 实验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造模 |
3.2 RT-qPCR |
4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自噬的关系研究 |
第四部分 骨痹通消方治疗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论研究 |
第五部分 实验结论 |
1.总结 |
2.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的建立及股骨头坏死模型建立的相关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骨痹通消方调节OPG/RANK/RANKL系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研究 |
1.传统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1.1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辨证治疗 |
2.现代医学对SANFH的认识 |
2.1 SANFH的发病机制 |
2.2 SANFH的病理改变 |
3.SANFH的治疗 |
3.1 非手术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第二部分 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模型的构建 |
1.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药物 |
1.3 模型制备 |
1.4 检测原理及步骤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影像学表现 |
2.3 骨标志物检测结果 |
2.4 实验结果 |
3.讨论 |
3.1 BALP与 PINP |
3.2 SANFH实验模型的制备方法 |
3.3 LPS联合GC诱导股骨头坏死的基本理论 |
第三部分 骨痹通消方治疗早期SANFH小鼠的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方法 |
2.主要实验耗材与仪器 |
2.1 RT-qPCR实验器材及试剂 |
2.2 Western Blot实验耗材与仪器 |
3.实验方法 |
3.1 RT-qPCR |
3.1.1 Total RNA 抽提 |
3.1.2 Total RNA 质检 |
3.1.3 反转录(First Strand c DNA Synthesis) |
3.1.4 RT-q PCR 检测 |
3.1.5 计算方法 |
3.2 Western Blot |
4.研究结果 |
4.1 蛋白印记图 |
4.2 OPG 检测结果 |
4.3 RANKL 检测结果 |
4.4 RANK 检测结果 |
4.5 PLCγ2 检测结果 |
4.6 CTSK 检测结果 |
4.7 TRAP 检测结果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6.1 骨痹通消方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理论基础 |
6.2 OPG/RANK/RANKL系统 |
结论 |
1.总结 |
2.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针刀疗法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血清中MMP-3和MMP-13浓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概述 |
1 中医对OA发病机制的认识 |
1.1 肝肾亏虚 |
1.2 气血不足 |
1.3 寒湿阻滞 |
1.4 痰瘀阻络 |
1.5 外伤 |
2 西医对OA发病机制的认识 |
2.1 骨内高压 |
2.2 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 |
2.3 蛋白酶的表达 |
2.4 免疫因素 |
2.5 关节应力平衡失调 |
2.6 软骨细胞凋亡 |
2.7 自由基 |
2.8 性激素水平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1 中药治疗 |
1.1 中药内服治疗 |
1.2 中药外治疗法 |
1.3 关节腔给药 |
2 针灸推拿治疗 |
2.1 毫针疗法 |
2.2 温针灸疗法 |
2.3 电针疗法 |
2.4 针刀疗法 |
2.5 艾灸疗法 |
2.6 推拿治疗 |
3 针药并用治疗 |
4 其他疗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关系 |
1 基质金属蛋白酶 |
1.1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来源 |
1.2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结构 |
1.3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类 |
1.4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 |
2 膝骨性关节炎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
2.1 膝骨关节炎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关系的实验研究 |
2.2 膝骨关节炎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关系的临床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饲养及分组 |
2.2 实验模型制备 |
2.3 膝骨关节炎兔模型复制测评 |
2.4 分组干预措施 |
2.5 指标检测与取材 |
2.6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一般情况观察 |
2 行为学观察结果 |
3 治疗后各组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13含量的变化 |
3.1 治疗后各组血清中MMP-3含量变化 |
3.2 治疗后各组血清MMP-13含量的变化 |
讨论 |
1 膝骨关节炎模型制备的评价 |
2 膝骨关节炎与MMP-3、13相关性分析 |
3 针刀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作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红外热像图观察骨内高压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关节镜清理术联合钻孔减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型 |
2.2 临床、实验室和放射诊断标准 |
2.3 Kellgren-Lawrence分级 |
2.4 骨性关节炎分类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分组 |
2. 治疗方法 |
2.1 关节镜治疗(A组) |
2.2 关节镜清理术联合钻孔减压术治疗(B组)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3.3 、观察周期 |
4. 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
4.1 、数据整理 |
4.2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基线资料情况的比较 |
1.1 、A组与B组年龄构成分布的比较 |
1.2 、A组与B组性别构成分布的比较 |
1.3 、A组与B组手术部位分布的比较 |
1.4 、A组与B组X线片分型分布的比较 |
1.5 、A组与B组术前静息痛及术前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分布情况的比较 |
2. 疗效分析 |
2.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静息疼痛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比较 |
3. 结果 |
3.1 、A组内比较 |
3.2 、B组内比较 |
3.3 、A组与B组组间比较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1、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认识 |
2、中医对骨关节炎及静息痛的认识 |
3. 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
3.1 、非手术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3.3 、新兴治疗方法 |
4. 白介素-1在骨性关节炎中的作用 |
5. 关节镜治疗膝骨关节炎 |
6. 静息痛产生的原因 |
7. 骨内压的生理 |
8. 骨内高压产生的原因 |
8.1 骨内静脉淤滞血说 |
8.2 骨内血管活性反应降低学说 |
8.3 交感神经的影响 |
8.4 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对骨内压力的影响 |
9. 骨内高压与OA的关系 |
10. 静息痛的治疗方式 |
10.1 、物理方法 |
10.2 、药物疗法 |
10.3 、手术方式 |
11. 关节镜清理联合钻孔减压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伴静息痛优势明显 |
12. 结论 |
13. 问题与展望 |
13.1 问题 |
13.2 展望 |
附表1 |
附表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膝骨关节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西医学对OA的认识及研究 |
1.1 OA的定义 |
1.2 O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临床特点 |
1.4 静脉淤滞、骨内高压的影响 |
2. 西医药对OA治疗的新进展 |
2.1 西医防治措施研究 |
2.2 氨基葡萄糖治疗OA探讨 |
3. 中医学对KOA认识的相关论述 |
3.1 KOA中医病证范畴 |
3.2 中医药对KOA治疗的临床研究现况 |
3.3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诊断标准 |
1.1.1 西医诊断标准 |
1.1.2 放射学(X线)分级标准 |
1.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2.1 病例纳入标准 |
1.2.2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测指标 |
2.2.1 安全性观测指标 |
2.2.2 疗效观测指标 |
2.2.3 疗效评定标准 |
2.3 统计方法 |
3. 临床资料 |
3.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3.1.1 病例来源 |
3.1.2 一般资料 |
4. 研究结果 |
4.1 两组X线分级分布比较 |
4.2 治疗前后两组病情分级比较 |
4.3 疾病总疗效 |
4.4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
4.5 单项症状、体征治疗前后变化 |
4.6 治疗前后疼痛分值比较 |
5. 安全性检测 |
第三章 讨论 |
1. 加味补阳还五汤立方及组方依据 |
1.1 组方依据 |
1.2 方药组成 |
1.3 配伍意义与特点 |
1.4 现代药理研究 |
1.4.1 补阳还五汤组方药理初探 |
1.4.2 加味各药药理初探 |
1.4.3 黄耆剂量对补阳还五汤的作用 |
2. 补阳还五汤对KOA作用机制探讨 |
研究结论 |
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骨内压测量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的提出及演变 |
2 测量 |
2.1 测量仪 |
2.2 测量方法 |
2.3 骨内压值 |
2.4 影响骨内压值的因素 |
3 骨内高压症发生机制 |
4 骨内高压症病理变化 |
5 骨内高压症的防治 |
5.1 手术治疗 |
5.2 手法治疗 |
5.3 药物治疗 |
(9)骨痛膜对兔膝骨性关节炎骨内高压和血液流变学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分组 |
1.5 造模 |
1.6 治疗 |
1.7 骨内压测定 |
1.8 标本采集 |
1.9 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 |
1.10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骨内压测量结果 |
2.2 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
讨论 |
1 骨内高压、血液流变学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关系 |
2 骨痛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依据 |
3 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骨痛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图 |
致谢 |
四、骨内高压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骨痹通消方调控细胞自噬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D]. 王俊骁.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骨痹通消方调节OPG/RANK/RANKL系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实验研究[D]. 芮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针刀疗法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血清中MMP-3和MMP-13浓度的影响[D]. 马丽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红外热像图观察骨内高压症的实验研究[D]. 陈永法.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1)
- [5]关节镜清理术联合钻孔减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近期疗效观察[D]. 范道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6]骨内高压的发病机制及其对骨关节炎的影响[J]. 陈永绅,汪青春,胡星荣. 内蒙古中医药, 2010(22)
- [7]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膝骨关节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张芷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8]骨内压测量及研究进展[J]. 杨阳,马剑雄,王志钢,马信龙.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0(01)
- [9]骨痛膜对兔膝骨性关节炎骨内高压和血液流变学作用的实验研究[D]. 吴飞.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1)
- [10]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机制的研究进展[A]. 张梅. 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