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感受

我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感受

关键词:基础知识;主体地位;思维;素质;课程改革

语文学科是一门知识容量大、内涵丰富、趣味性浓郁的学科,它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双重任务。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也为了使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被列入教学改革的重点。历经多年的改革实践,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笔者从个人的教改实践出发,谈谈对语文新课改的几点感受。

一、重视基础知识传授是语文教学永不变更的话题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以字、词、句、段和语法知识的积累为前提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为经,以现实生活为纬,以课本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弹性的过程,语文知识源于现实生活,生活有多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就会有多精彩。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如何内化?

首先,要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和捕捉信息的能力。古人云:“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他的内心世界,反映着他对生活感受的内心世界,反映着他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试想一下,一个不具有基本语言感受能力的学生,要较好地领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领会字、词在文章中的含义及其在语言环境中的具体作用,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作品写作的意图是很难做到的。那么,让他去驾驭语言反映出内心对生活的感受更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其次,是朗读能力的培养。感受能力如何形成?这就需要依赖于朗读训练,从朗读中获取信息,从朗读中感受差别。只有多读,心中才会有本,多读才会有比较。读得多了,感受也就有了基础,听话也才能感受到弦外之音;读得多了,表述也就有了依据和回旋的余地,也才能更全面更准确;读得多了,要把内心的感受以文字的形式写成文章就轻而易举。

二、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发智力、进行思维再创造的过程。情感的产生是学生完成由知到行过程的桥梁与纽带,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主人地位,他们才会产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才会真正地用自己的心智去感受文学作品赋予我们的无穷艺术魅力。因此,教师要尊重课堂,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为宗旨,以拓展知识视野为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变化过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场所。

新课堂学生不在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体”。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讲授知识,而应是教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三、关爱学生,让学生“活”起来,创造自己的一片蓝天

教师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和参与多少来判断其成败得失。而一切知识的传授,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财富。学生是否参与教学过程和参与的多少取决于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各种激活手段的应用。

新课改为了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动意识,从教材的编排上体现了增加知识容量、扩大课外阅读,缩减讲读篇目、降低知识难度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这一功效的发挥。针对新教材的这一变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妨真正的尝试一次“因材施教”,还学生以应有的地位。如何去做?

首先,从关爱每一位学生入手,充分树立起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只关注几个所谓的好学生,而要面向全体,特别是差生。只要他们有一点点的参与意识,有一点点微小的变化,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其次,要体现“活”。

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教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我们可以采取比赛、演讲、辩论、讨论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讨论的结果,不求模式化和千篇一律,只要有个人的见解和理由,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学生才会各尽其能,去发现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问题,并尽力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中去挖掘答案。而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它不仅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迁移,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四、突破思维定势,培养“质疑”精神

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在教授每一节课时,如果都能像归纳散文“行散神聚”的特点一样,教师只牵住一条主线,放手让学生去畅想,其收获往往是多方面的。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对较容易的课文,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根据课后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对较难的课文,可采用设疑法,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有目的地去寻求答案。对于一个有多重主题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出参考书的范围,挣脱其局限,联系作品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情况,联系现实生活,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再从课文中寻找依据,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赋予它现实意义。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能突破传统的局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往往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五、提高教师素质是新课改的关键

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面对的是各具特色的学生,教学效果的取得、教法的选择,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都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素质。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信息层出不穷,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不断涌现,为使自己的知识不至于落伍,教师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获取新的信息来充实和完善自己。因此,要全面落实新课改的基本要求,真正地实现教育教学的又一次变革,广大教师是关键。要提高教学技艺,提高人才质量,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贵州省修文县中等职业学校550200))

标签:;  ;  ;  

我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感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