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桑蚕论文_李静,楚渠,王瑞娴,彭云武,梁嘉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野桑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桑蚕,家蚕,秦巴山区,线粒体,种质,基因,多样性。

野桑蚕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楚渠,王瑞娴,彭云武,梁嘉俊[1](2019)在《一份安康野桑蚕线粒体COI序列的克隆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份安康野桑蚕线粒体进行了克隆分析,获得了一段长度为1 873 bp的线粒体序列,包含COI基因及其侧翼序列。序列比对表明其与石泉的2份野桑蚕存在48处碱基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其与岚皋县、山东青州共同聚类,与家蚕亲缘关系较近。对6份安康野桑蚕在内的19份不同地域来源的野桑蚕及31份家蚕线粒体COI序列进行了单位点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7份中国野桑蚕在67个位点上存在多样性,平均核苷酸差异为25.596,2份日本野桑蚕之间的多态性位点为10个,平均核苷酸差异为10.000;6份安康野桑蚕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石泉县2份野桑蚕与湖南、四川、江苏、湖北等地野桑蚕聚为一大类群,与家蚕亲缘关系较远,其二是包括本次研究在内的4份安康野桑蚕及山东青州野桑蚕与家蚕聚为一大类群,与家蚕亲缘关系较近,显示出安康野桑蚕复杂多样的遗传特性。研究为深入分析安康野桑蚕的遗传多样性,发掘安康野桑蚕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朱文东[2](2019)在《野桑蚕scalloped同源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Hippo通路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变态等过程密切相关,在动物不同物种之间高度保守。scalloped基因是Hippo通路元件Yki的偶联因子之一,参与调控基因的表达。克隆了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scalloped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及其上下游的部分非编码序列。序列联配分析表明,与家蚕相比,野桑蚕scalloped基因序列存在多处的核酸片段缺失、插入及位点差异。结构域分析表明,野桑蚕Scalloped蛋白与家蚕、黑腹果蝇、小鼠和人的蛋白结构类似,均含有完整的TEAD蛋白家族典型TEA结构域和PDB结构域,但野桑蚕编码蛋白缺失蛋白C末端序列。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昆虫Scalloped蛋白与脊椎动物TEF3可能存在共同的起源;家蚕Scalloped在进化中出现晚于野桑蚕且经历较多遗传选择过程。(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凌君,楚渠,彭云武[3](2018)在《野桑蚕br-c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BR-C(Broad complax)蛋白是一个含BTB结构域和锌指结构域的转录因子,介导蜕皮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的信号转导,是昆虫变态发育调控的关键基因之一。研究克隆了野桑蚕br-c基因开放阅读框及其上下游的部分非翻译区序列,并对该基因编码序列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野桑蚕BR-C蛋白具有保守的BTB和ZnF-C2H2结构域,N端含有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等结构。聚类分析表明:家蚕与野桑蚕在亲缘关系上最为接近,其BR-C蛋白序列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彭云武,楚渠,孟刚,胡必利,王瑞娴[4](2018)在《秦巴山区野桑蚕种质资源的保存和长蛹龄性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野桑蚕是野生资源,是家蚕育种和种质改良的素材来源,保存野桑蚕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系统调查秦巴地区野桑蚕分布、生存环境等基础上,收集野桑蚕资源材料26份,国内其他地区野桑蚕材料3份,建立了野桑蚕种质资源库。对种质资源库所保存的野桑蚕的蛹龄进行了调查,开展了野桑蚕与家蚕的杂交试验,探讨了卵催青温度、卵长期冷藏、幼虫饲养温度和光照时间等因素对野桑蚕蛹龄的作用与影响。结果表明:秦巴山区野桑蚕同一蛾区有一化性和多化性,春季结茧化蛹,部分个体至当年10月中旬才羽化出蛾,蛹龄长达5个月,但群体内蛹龄性状表现多样。以蛹龄达30天及以上记为长蛹龄,则单蛾群体中长蛹龄个体数量最多可达92%。选择长蛹龄野桑蚕与家蚕872A等材料杂交,子代蛹龄特性是群体内蛹龄性状表现复杂,部分个体的蛹龄与家蚕亲本接近,部分个体与野桑蚕亲本表现一致,大于30天的个体占35%,蛹期最长可达59天。野桑蚕越年卵1月入库,冷藏至8月上旬出库饲育,同样存在长蛹龄现象;25℃、15℃和模拟自然条件等不同温度催青和饲养,叁者蛹龄无显着差异,且蛹发育模式趋于一致。同一饲养温度幼虫期光照时间长与短,二者蛹龄趋于一致。表明秦巴山区野桑蚕蛹龄性状受到遗传因素调控,春、秋季温度环境对该性状影响不显着,野桑蚕蚕卵可长期冷藏处理。本研究为深入开展野桑蚕种质资源保存,以及长蛹龄性状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1)

彭云武,楚渠,胡比利,孟刚,包立军[5](2018)在《秦巴山区野桑蚕种质资源的保存和长蛹龄性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桑蚕蛹龄性状与蚕桑产业结构存在密切联系。经过长期人工驯化,家蚕与野桑蚕在蛹龄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调查了秦巴地区野桑蚕蛹龄特性,开展了野桑蚕与家蚕的杂交试验,探讨了催青温度、长期冷藏、遗传等因素对野桑蚕蛹龄的影响与作用。结果表明,秦巴地区野桑蚕存在蛹休眠性状,所获得的长蛹龄品种其蛹龄均在20天以上,极端个体可达150天不化蛾。通过对长蛹龄野桑蚕与家蚕杂交,筛选长蛹龄杂交个体并进一步纯化固定,调查F1、F2、F3以及RF1世代的蛹龄特性,发现其蛹龄显着长于家蚕亲本,最长可接近40天,但群体内蛹龄性状分离复杂。对野桑蚕越年卵进行长期冷藏,秋季出库、饲育,发现秋季饲育存在长蛹龄现象。25℃、15℃和模拟自然条件等不同温度催青之后饲育,叁者蛹龄无显着差异,且蛹发育模式趋于一致。本研究表明,秦巴地区野桑蚕具有长蛹龄特性,该性状的形成受到遗传因素调控,春、秋季温度环境对该性状影响不显着。本研究为深入开展野桑蚕种质资源保存,以及蛹休眠性状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3)

赵汉斌[6](2018)在《家蚕由5000年前中国野桑蚕祖先单一驯化而来》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昆明7月8日电 (记者赵汉斌)《自然》子刊《自然·生态学与进化》最新在线发表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一项家蚕驯化和改良遗传机制的研究成果,为全面理解人工选择机制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证据和线索。古代“丝绸之路”经济和(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7-09)

孟刚,彭云武,楚渠[7](2018)在《不同地域来源野桑蚕基于线粒体COⅠ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Bombyx mori)由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驯化而来,深入分析野桑蚕的遗传多样性,对发掘和利用其基因资源有重要意义。对来自秦巴山区的3份野桑蚕种质材料的线粒体COⅠ基因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与从Gen Bank数据库中获取的15份野桑蚕、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线粒体COⅠ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遗传进化分析。16份中国野桑蚕种质材料之间、2份日本野桑蚕种质材料之间的COⅠ序列分别存在65个和10个碱基的差异;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中只存在7个碱基的差异。与来自中国四川、江苏等地的野桑蚕相比,来自日本、中国山东青州及秦巴山区的野桑蚕具有更为丰富的SNP位点。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和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共定义了25种单倍型,其中野桑蚕18种,家蚕7种。基于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的聚类与其地理来源存在一定关联性,四川、江苏等地的野桑蚕各自独立成一枝,来自秦巴山区的5份野桑蚕种质材料分别与来自山东青州、四川地区的野桑蚕聚类;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日本野桑蚕的亲缘关系较远,而来源于安康市汉阴县、岚皋县、汉滨区及山东青州的野桑蚕又与家蚕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同是来自秦巴山区的野桑蚕也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也再次佐证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论述。(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TAKAI,H,ASAOKA,K,ISHIZUNA,F,KIUCHI,T,KATSUMA,S[8](2018)在《家蚕和中国野桑蚕跗节化学感受器形态及电生理特征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植食性昆虫的味觉和嗅觉在它们识别寄主植物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家蚕以及其野生种中国野桑蚕,其成虫的嗅觉器官(触角)的形态和应答反应已有深入的调查研究。然而对于成虫的味觉器官的表征以及驯化对味觉器官的影响问题还有待解决。东京大学的TAKAIH等人发现,在家蚕和野桑蚕中都有两种类型的味觉感受器[浓密型(T)和纤细型(S)],位于成虫足的第五跗分节。不管是家蚕还是野桑蚕,雌性的T型感受器都是雄性的3.6~3.9倍。因此推测,相对于雄性,T型感受器对于雌性更加重要。而且,在电生理实验中,雌性野桑蚕的T型感受器味觉细胞对于桑叶提取物的反应十分强烈,而雌性家蚕(N4)的T型感受器味觉细胞对于桑叶提取物几乎没有反应。这些结果可以表明雌性野桑蚕的T型感受器可能与产卵地识别密切相关。研究人员还发现3个家蚕品系(N4,p50T,Kinshu×Showa)第五跗分节的感受器密度都远远低于野桑蚕。这些结果表明,驯化影响了家蚕足的味觉系统。(本文来源于《广西蚕业》期刊2018年01期)

孟刚,楚渠,王瑞娴[9](2017)在《野桑蚕foxo同源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FOX蛋白家族(Forkhead box family,FOX)在昆虫眠性、生长及变态发育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克隆了野桑蚕FOX蛋白家族中的foxo同源基因ORF框及其上下游部分UTR序列,比较了与家蚕同源序列的异同。结果表明野桑蚕foxo基因ORF框长度为1 539 bp,编码512个氨基酸残基。野桑蚕与家蚕foxo基因在核酸序列上存在13处单碱基差异,但两者蛋白序列完全一致。序列分析表明,野桑蚕foxo编码蛋白含有保守的fork-head结构域和FOXO蛋白特有的TAD结构域。进化分析表明,野桑蚕foxo与家蚕亲缘关系最为接近,脊椎动物和昆虫各亚目可按照foxo序列聚为亚群,表明foxo保守性的同时也具有各物种独特的特征。研究在深入开展野桑蚕foxo基因功能分析及其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毛钰霞,赵晓明,许雅香,沈卫德,卫正国[10](2017)在《不同家蚕品种与野桑蚕大龄期幼虫血淋巴和体壁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酚氧化酶(PPO)在昆虫的变态发育和免疫防御中有重要作用。选择菁松、黑缟和大造3个家蚕品种及来自桑园的野桑蚕作供试昆虫,以其担负免疫功能的血淋巴和作为免疫屏障的体壁组织为材料,测定与分析家蚕、野桑蚕幼虫大龄期及化蛹前血淋巴和体壁中的PPO活性变化。3个家蚕品种幼虫血淋巴中的PPO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菁松、黑缟、大造,体壁中的PPO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大造、黑缟、菁松。野桑蚕幼虫不论是血淋巴还是体壁,其PPO活性均低于家蚕,其中血淋巴的PPO活性显着低于家蚕。家蚕幼虫血淋巴的PPO活性在整个5龄期都较高,体壁的PPO活性则是在5龄中后期和上蔟期较高。野桑蚕幼虫血淋巴的PPO活性在5龄中期较高,体壁的PPO活性则是在5龄末期较高。另外发现2个供试家蚕品种幼虫血淋巴和体壁间的PPO活性变化呈完全相反的情况:菁松的幼虫是血淋巴中的PPO活性较高,体壁中的PPO活性较低;大造的幼虫是血淋巴中的PPO活性较低,而体壁中的PPO活性较高。上述结果提示:家蚕、野桑蚕幼虫的PPO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发育时期和组织特异性,且家蚕的PPO活性高于野桑蚕,家蚕品种间的PPO活性的组织差异性也不尽相同。这些结果为研究家蚕蜕皮变态过程中的体壁形成和先天免疫功能等提供了新的信息。(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野桑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Hippo通路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变态等过程密切相关,在动物不同物种之间高度保守。scalloped基因是Hippo通路元件Yki的偶联因子之一,参与调控基因的表达。克隆了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scalloped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及其上下游的部分非编码序列。序列联配分析表明,与家蚕相比,野桑蚕scalloped基因序列存在多处的核酸片段缺失、插入及位点差异。结构域分析表明,野桑蚕Scalloped蛋白与家蚕、黑腹果蝇、小鼠和人的蛋白结构类似,均含有完整的TEAD蛋白家族典型TEA结构域和PDB结构域,但野桑蚕编码蛋白缺失蛋白C末端序列。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昆虫Scalloped蛋白与脊椎动物TEF3可能存在共同的起源;家蚕Scalloped在进化中出现晚于野桑蚕且经历较多遗传选择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野桑蚕论文参考文献

[1].李静,楚渠,王瑞娴,彭云武,梁嘉俊.一份安康野桑蚕线粒体COI序列的克隆和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9

[2].朱文东.野桑蚕scalloped同源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9

[3].凌君,楚渠,彭云武.野桑蚕br-c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8

[4].彭云武,楚渠,孟刚,胡必利,王瑞娴.秦巴山区野桑蚕种质资源的保存和长蛹龄性状调查[C].中国蚕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5].彭云武,楚渠,胡比利,孟刚,包立军.秦巴山区野桑蚕种质资源的保存和长蛹龄性状调查[C].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6].赵汉斌.家蚕由5000年前中国野桑蚕祖先单一驯化而来[N].科技日报.2018

[7].孟刚,彭云武,楚渠.不同地域来源野桑蚕基于线粒体COⅠ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J].蚕业科学.2018

[8].TAKAI,H,ASAOKA,K,ISHIZUNA,F,KIUCHI,T,KATSUMA,S.家蚕和中国野桑蚕跗节化学感受器形态及电生理特征的差异[J].广西蚕业.2018

[9].孟刚,楚渠,王瑞娴.野桑蚕foxo同源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7

[10].毛钰霞,赵晓明,许雅香,沈卫德,卫正国.不同家蚕品种与野桑蚕大龄期幼虫血淋巴和体壁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检测分析[J].蚕业科学.2017

论文知识图

野桑蚕SSR数据的UPGMA聚类树形...野桑蚕Sericin1启动子PCR扩增预测的野桑蚕丝胶1蛋白序列与家...家蚕和野桑蚕钠离子通道基因片段...野桑蚕-野桑蚕1. 雌成虫 2. 雄成虫 ...野桑蚕各种组织和发育时期的总...

标签:;  ;  ;  ;  ;  ;  ;  

野桑蚕论文_李静,楚渠,王瑞娴,彭云武,梁嘉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