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俗论文-钟润东,李顺琦

齐鲁风俗论文-钟润东,李顺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齐鲁风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儒墨思想,齐鲁风俗,影响与强化,体认与选择

齐鲁风俗论文文献综述

钟润东,李顺琦[1](2018)在《儒墨思想与齐鲁风俗》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墨思想的真正存在价值和真实生命力在于社会风俗之中。它与齐鲁风俗的互相渗透,裸露出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关系。齐鲁风俗既对儒墨思想进行双重体认和选择,又受其双重影响和强化,从而运载着儒墨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通过儒墨思想与齐鲁风俗的综合对比研究,把握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来得更加亲切、直观、准确。(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期刊2018年06期)

吴兴军[2](2008)在《携齐鲁文化之底蕴 展示齐长城之风姿》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品读胡德定先生的摄影作品,走进古齐文化那深沉悠远的历史长廊。这里不仅有青山碧水的景致,还有青石小巷的醇厚;有黄河落日的绝美,更有齐鲁长城的古朴。这一幅幅照片,我们沉醉在齐长城脚下厚重的历史文化之中。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西起黄河河畔(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企业报》期刊2008-08-05)

赵建民[3](2007)在《齐鲁饮食风俗对山东人群体性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饮食活动,原始的意义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用以维持人类生命的延续,然而食物的由生到熟,由简单到复杂,进食过程的由无序到有序、由粗野到礼让,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于是,人类开始了文明的脚步。(本文来源于《“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期刊2007-12-01)

王凤娟[4](2005)在《汉画像石与齐鲁风俗》一文中研究指出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它产生于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得到迅速发展,东汉中期以后达到其鼎盛期。画像石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分为四大区域:一是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二是豫南、鄂北区;叁是陕北、晋西北地区;四是四川、重庆、滇北地区。在如此广阔的区域中,山东是汉画像石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这与汉代齐鲁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条件有着直接关系,也是汉代推行厚葬进而导致丧葬风俗变迁而产生的结果。随着东汉末年农民战争的爆发和魏晋时期薄葬观的兴起,画像石失去了存在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基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山东的画像石墓、石祠和墓阙是研究汉代齐鲁地区墓葬风俗的珍贵资料。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山东的画像石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根据它的墓葬形制、雕刻技法和画像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叁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西汉早期到西汉末;第二阶段从新莽到东汉初;第叁阶段即东汉中后期。其中,东汉中后期是画像石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沂南北寨汉墓和安丘董家庄汉墓堪称画像石中的代表作。除此之外,山东还有一些着名的石祠和墓阙。例如嘉祥武氏祠、长清孝堂山祠、武氏祠阙、平邑皇圣卿阙和功曹阙等等,都为了解汉代齐鲁地区的墓上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汉画像石是当时社会风貌的具体描绘,被人们看作汉代历史的画卷。山东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尤为丰富,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研究汉代齐鲁风俗的重要史料。送葬图和祭祀图具体地再现了汉代齐鲁地区庄重肃穆的送葬和祭祀礼俗;庖厨图和宴饮图形象地描绘出汉代齐鲁地区富豪之家的厨房设施、厨事活动、饮食结构和宴饮礼俗,将他们奢华的饮食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乐舞百戏图生动地反映了汉代齐鲁地区的歌舞、杂技、蹴鞠、狩猎、角斗等各种娱乐活动,可谓丰富多彩;鬼神画像准确地反映出汉代齐鲁地区对神灵、鬼魅的信仰。尤其是西王母、东王公画像的大量存在,说明汉代齐鲁地区对升仙的迷信。而佛教画像的出现则表明,佛教在汉代齐鲁地区已经有所传播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5-04-20)

秦永洲,刘建军[5](1999)在《齐鲁庭院经济及风俗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门掩一庭芳景"(徐坤《二郎神》词),不同文化、不同性格的人对庭院有不同的利用、不同的装点。山东师范大学秦永洲先生《齐鲁庭院经济及风俗文化》一文对历史上山东人家的庭院特点作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本文来源于《走向世界》期刊1999年04期)

杨朝明[6](1995)在《试谈先秦齐鲁两国风俗及其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一) 周朝灭商后,在东方建立了齐、鲁两国。这两个国家的始封者一是太公,一是周公之子伯禽,而太公,周公是周初的两位重要政治人物。为了“藩屏周室”,周统治者便让他们统治东方,管理顽强的东方夷人。 齐、鲁两国所封之地殷商,夷人势力极重,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各自的社会环境以及主观条件的不同,两国在对待夷人礼仪、礼俗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方针。太公至齐,“因其俗、简其礼”(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1995年04期)

李新学[7](1987)在《齐鲁阳春叁月歌——山东清明风俗民歌刍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阳春叁月,万物争荣,芳草萋萋,繁花茁茁,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正如民歌中所唱: 桃杏花开百草青, 蝴蝶对舞百鸟鸣, 河边垂柳双飞燕, 鸳鸯交颈绿水中。浓郁的春意,不仅给人间带来了耕种和丰收的希望,也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欢乐。人们尽情地享受着明媚春光的抚爱,抒发着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我国至少从唐宋以来,就盛行清明郊游、踏青嬉戏玩耍的风(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1987年01期)

齐鲁风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们品读胡德定先生的摄影作品,走进古齐文化那深沉悠远的历史长廊。这里不仅有青山碧水的景致,还有青石小巷的醇厚;有黄河落日的绝美,更有齐鲁长城的古朴。这一幅幅照片,我们沉醉在齐长城脚下厚重的历史文化之中。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西起黄河河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齐鲁风俗论文参考文献

[1].钟润东,李顺琦.儒墨思想与齐鲁风俗[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

[2].吴兴军.携齐鲁文化之底蕴展示齐长城之风姿[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

[3].赵建民.齐鲁饮食风俗对山东人群体性格的影响[C].“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2007

[4].王凤娟.汉画像石与齐鲁风俗[D].山东师范大学.2005

[5].秦永洲,刘建军.齐鲁庭院经济及风俗文化[J].走向世界.1999

[6].杨朝明.试谈先秦齐鲁两国风俗及其差异[J].民俗研究.1995

[7].李新学.齐鲁阳春叁月歌——山东清明风俗民歌刍析[J].齐鲁艺苑.1987

标签:;  ;  ;  ;  

齐鲁风俗论文-钟润东,李顺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