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属植物论文_柏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茶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山茶,植物,茶油,活性,药理,茶花,数据库。

山茶属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柏斌[1](2019)在《世界山茶属植物品种数据库正式开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5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国际茶花协会联合承建的世界山茶属植物品种数据库正式开通。该数据库在山茶属植物品种方面具有权威性、完整性和便利性,将为山茶属植物资源的挖掘利用提供便利,也为世界茶花、茶油、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帮助和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园艺》期刊2019年12期)

吴晓龙[2](2019)在《6种山茶属植物光合特性与同化物分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茶在生产实践上通常泛指山茶属中种子含油量较高,具有经济栽培价值的一系列物种的总称。因此,在育种科研和生产上,我们以分布最广、栽培价值最大的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基础,将其余的均称为油茶近缘种。本实验以2个油茶主栽种及5个近缘种的8~9a生大树为研究材料,从叶片生理性状、光合特性、果实品质以及光合同化物分配等方面的差异水平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7个油茶种的光合性能进行评价。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2个油茶主栽种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不存在光合“午休”现象;5个近缘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分“单峰”和“双峰”两种类型。光合速率日均值2个油茶主栽种高于80%的近缘种,油茶'湘林1'(6.08)>腾冲红花油茶(5.43)>油茶'湘林97'(5.33)>越南油茶(4.24)>博白大果油茶(4.08)>溆浦大红山茶(3.15)>浙江红花油茶(2.50),且油茶种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7个油茶种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2)2个油茶主栽种叶面积小于5个近缘种,博白大果油茶(44.92)>溆浦大红山茶(31.59)>浙江红花油茶(23.57)>越南油茶(20.22)>腾冲红花油茶(14.39)>油茶'湘林1'(12.97)>油茶'湘林97'(11.84)。叶面积指数2个油茶主栽种优于80%的近缘种。(3)2个油茶主栽种叶绿素含量高于60%的近缘种,溆浦大红山茶(2.15)>腾冲红花油茶(2.13)>油茶'湘林97'(1.87)>'湘林1'(1.90)>博白大果油茶(1.67)>越南油茶(1.50)>浙江红花油茶(0.98)。2个油茶主栽种叶绿素a/b比值小于80%的近缘种。净光合速率日均值与叶绿素a/b比值呈显着负相关(0.835),与其它光合色素没有表现出显着性相关。(4)油茶主栽种(油茶'湘林97')种仁13C含量和分配率均高于2个近缘种,果壳中均低于2个近缘种。种仁13C含量油茶'湘林97'(779.44)>越南油茶(494.21)>溆浦大红山茶(187.99),果壳13C含量越南油茶(690.27)>溆浦大红山茶(632.00)>油茶'湘林97'(138.65)。油茶主栽种的叶片光合同化物自留量低于近缘种,输出量高于近缘种,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5)油茶主栽种(油茶'湘林97')的种仁含油率、鲜籽含油率、果实含油率均大于2个近缘种。果实经济指标中鲜出籽率的差异最明显,油茶'湘林97'(43.61%)>越南油茶(28.94%)>溆浦大红山茶(17.93%)。果实大小与鲜出籽率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干出籽率、种仁含水率呈显着正相关,与果重、种仁含油率呈正相关。(6)从光合、叶绿素和叶面积指标中,选取13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成分,构建油茶光合性能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2个油茶主栽种的光合性能优于5个油茶近缘种,油茶'湘林97'(1.04)>油茶'湘林1'(0.87)>腾冲红花油茶(0.76)>越南油茶(0.42)>溆浦大红山茶(0.10)>浙江红花油茶(-0.03)>博白大果油茶(-0.16)。(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高雅丽[3](2019)在《世界山茶属植物品种数据库正式开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见习记者高雅丽)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获悉,世界山茶属植物品种数据库已基本建成并于5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使用,这是为数不多由中国人主导、其他国家山茶属植物知名专家协助完成的重要数据库之一。该数据库涵盖了山茶属中全球所有国家的茶花、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5-23)

赵汉斌[4](2019)在《世界山茶属植物品种数据库开通》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昆明5月21日电 (记者赵汉斌)经过4年多的建设,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世界山茶属植物品种数据库已基本完成,并于21日对外开放使用。这是为数不多的由中国人主导、其他国家山茶属植物知名专家协助完成的重要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具有资源全、标准(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5-22)

宋昱,韩艳,温嘉童,黎玉梅,史丽颖[5](2018)在《山茶属植物皂苷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茶皂苷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山茶、茶、油茶等山茶属药用植物体内并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次生代谢产物,齐墩果烷型叁萜皂苷是其中最主要的特征代谢产物,现已从山茶属植物的花、叶及种子中分离和鉴定了113种皂苷。这些天然产物由于其各种生物学和药理学活性而受到关注,包括调节胃肠系统,抗癌,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过敏,神经保护,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这些化合物在医学,农业,工业和环境保护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在系统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报道的基础上,对山茶属植物的皂苷类成分以及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杨立新,周慧敏,赵燕强,王雅琴,李一泽[6](2018)在《山茶属植物的护肤民族植物学研究与考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古籍考证,采用民族植物学编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山茶属植物在《四库全书》10部古籍中的传统命名、资源分布状况、使用部位、炮制方法和护肤功效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为山茶属植物护肤产品的研发提供古代医学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古籍中记载的山茶属植物有山茶、油茶、滇山茶、茶梅、茶和普洱茶共计6种;叶片是使用最多的部位;炮制方法以煎煮和捣制为主;护肤功效中以治疗痈疮、脓肿提及频率最高。山茶属植物多被古人用于治疗皮肤科的疑难杂症,研究结果为山茶属植物的绿色、天然、功效良好的护肤产品研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宋昱,史丽颖,卢轩,冯宝民,于大永[7](2018)在《山茶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山茶属植物药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山茶属""化学成分""药理活性""Camellia""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activit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年1月-2018年1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 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山茶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情况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05篇,其中有效文献54篇。山茶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皂苷类、多酚类、植物甾醇类、脂肪酸类和生物碱类等,以黄酮类及皂苷类成分研究较多,其中黄酮类成分主要是黄酮醇类,以槲皮素、山柰酚以及芹茶素最为常见;皂苷类成分主要为齐墩果烷型的五环叁萜皂苷。山茶属植物中,茶、油茶和山茶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抗肿瘤、抗过敏、降糖、降脂、抗炎、抗氧化、保护胃黏膜等方面。近年来关于山茶属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报道日渐增多,但对其有效的药效基团阐明较少。在药理活性上,以总提物的活性研究较多,对单体化合物的活性研究也仅在细胞层面上,动物药理研究较少,且大多药理活性作用机制不明确。因此,有必要深层次研究山茶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8年15期)

王俐娟,曾秋梅,王晓琴[8](2017)在《3组山茶属植物油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茶属油用植物在我国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是珍贵的木本油用植物,其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油茶组、红山茶组和茶组。在关于这3组山茶属植物油脂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基础上,综述了山茶属植物油脂目前的研发现状,主要包括3组山茶属植物生物学分类及分布,油脂脂肪酸、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市场应用比较分析,并讨论了3组山茶属植物油脂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旨在为山茶属油用植物的深入开发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张金丽,张罗霞,杨坤梅,李宗艳[9](2017)在《改良CTAB法对山茶属植物基因组DNA提取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茶属植物体内酚类、多糖等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较高,获得高纯度的总DNA比较困难。为筛选出适宜山茶属植物基因组DNA的较优提取方法,并研究不同材料处理方法的差异,采用四因素叁水平的正交设计,对山茶属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CTAB法进行优化。最后确定较优提取方法为:老叶用CTAB-free去除多糖并防止酚氧化,用2%CTAB、2%PVP、24∶1抽提2次;嫩叶用2×CTAB去除多糖并防止酚氧化,用1%CTAB、2%PVP、24∶1抽提1次,并用ISSR-PCR检测。结果显示采用优化方案提取的DNA质量更好,能较好地溶于TE,可用于ISSR-PCR扩增,且扩增出清晰的条带。(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江正栋[10](2017)在《基于叶绿体DNA的山茶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茶属(Camellia)是山茶科(Theaceae)最大的一个属,也是较为原始的一个属。根据经典的分类学方法,目前主要包括Sealy分类系统、张宏达分类系统和闵天禄分类系统,然而这叁个分类系统在亚属(subgenus)、组(section)、种(species)的划分上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进一步的结合分子系统学技术和形态学数据研究山茶属内的系统发育关系仍有重要的意义。1)山茶属植物的系统发育与分类通过对山茶属植物样本采集,我们获得山茶属下4个亚属16个组,共计164个物种的实验样本。以大头茶属的(Gordonia longicarpa H.T.Chang,G.acuminata Chang)和石笔木属的(Tutcheria hexalocularia Hu et Liang ex Chang)代表物种作为外类群。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获取山茶属叶绿体(mat K,rbc L,ycf1,trn L-F)的基因片段,并采用叁种系统发育数据分析方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以及贝叶斯推断)对山茶属植物的系统关系进行了研究。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构建的系统树主要分为A-M共13个分支:A和B分支主要由红山茶组物种组成,C和I分支基本由连蕊茶组成,毛蕊茶组物种也分布在这两个分支中;D和J基本由茶组构成;F基本为短柱茶组物种;G和M基本为糙果茶组物种;H分支主要为瘤果茶组物种,还包含了大部分半宿萼茶组;K和L则基本为金花茶组物种,以上结果表明张宏达依据形态学处理的分组均不为单系。但由于多数系统发育树主要分支间互为平行,分支之间的系统发育仍未得到很好解决。2)山茶属的祖先特征重建选取山茶属内的4个具有代表性的形态特征性状,采用无序简约法,并利用MESQUITE 3.11软件对山茶属的祖先特征进行历史重建。研究结果揭示了山茶属的祖先特征为具长花梗,苞被分化,雄蕊基部合生,花柱不同程度合生(先端3裂或5裂)。花梗的祖征重建结果显示了山茶属原始类群是具长花梗的,并在分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短花梗及无花梗的类型,这一结果与闵天禄认为山茶属向花梗缩短的方向演化的理论相契合,与张宏达系统认为的山茶属原始类群花无梗相反。花梗的缩短与苞被的分化在演化历程中存在一致性,即花梗缩短,苞被表现为未分化,这个结果支持了闵天禄对于苞被分化的假说。3)山茶属的生物地理研究本文采用泛生物地理学方法对山茶属的分布模式和进化进行了分析。收集到161个物种的1731份地理分布资料,利用MARTITRACK软件进行轨迹分析。结果产生13条个体轨迹,形成10条共有轨迹,所有的共有轨迹都包含油茶组。这一结果支持油茶组与其他分组存在共同的祖先分布区系。山茶属内物种在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存在较多的共同祖先分布区,推测中新世青藏高原迅速隆起对山茶属内物种的多样性分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山茶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茶在生产实践上通常泛指山茶属中种子含油量较高,具有经济栽培价值的一系列物种的总称。因此,在育种科研和生产上,我们以分布最广、栽培价值最大的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基础,将其余的均称为油茶近缘种。本实验以2个油茶主栽种及5个近缘种的8~9a生大树为研究材料,从叶片生理性状、光合特性、果实品质以及光合同化物分配等方面的差异水平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7个油茶种的光合性能进行评价。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2个油茶主栽种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不存在光合“午休”现象;5个近缘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分“单峰”和“双峰”两种类型。光合速率日均值2个油茶主栽种高于80%的近缘种,油茶'湘林1'(6.08)>腾冲红花油茶(5.43)>油茶'湘林97'(5.33)>越南油茶(4.24)>博白大果油茶(4.08)>溆浦大红山茶(3.15)>浙江红花油茶(2.50),且油茶种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7个油茶种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2)2个油茶主栽种叶面积小于5个近缘种,博白大果油茶(44.92)>溆浦大红山茶(31.59)>浙江红花油茶(23.57)>越南油茶(20.22)>腾冲红花油茶(14.39)>油茶'湘林1'(12.97)>油茶'湘林97'(11.84)。叶面积指数2个油茶主栽种优于80%的近缘种。(3)2个油茶主栽种叶绿素含量高于60%的近缘种,溆浦大红山茶(2.15)>腾冲红花油茶(2.13)>油茶'湘林97'(1.87)>'湘林1'(1.90)>博白大果油茶(1.67)>越南油茶(1.50)>浙江红花油茶(0.98)。2个油茶主栽种叶绿素a/b比值小于80%的近缘种。净光合速率日均值与叶绿素a/b比值呈显着负相关(0.835),与其它光合色素没有表现出显着性相关。(4)油茶主栽种(油茶'湘林97')种仁13C含量和分配率均高于2个近缘种,果壳中均低于2个近缘种。种仁13C含量油茶'湘林97'(779.44)>越南油茶(494.21)>溆浦大红山茶(187.99),果壳13C含量越南油茶(690.27)>溆浦大红山茶(632.00)>油茶'湘林97'(138.65)。油茶主栽种的叶片光合同化物自留量低于近缘种,输出量高于近缘种,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5)油茶主栽种(油茶'湘林97')的种仁含油率、鲜籽含油率、果实含油率均大于2个近缘种。果实经济指标中鲜出籽率的差异最明显,油茶'湘林97'(43.61%)>越南油茶(28.94%)>溆浦大红山茶(17.93%)。果实大小与鲜出籽率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干出籽率、种仁含水率呈显着正相关,与果重、种仁含油率呈正相关。(6)从光合、叶绿素和叶面积指标中,选取13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成分,构建油茶光合性能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2个油茶主栽种的光合性能优于5个油茶近缘种,油茶'湘林97'(1.04)>油茶'湘林1'(0.87)>腾冲红花油茶(0.76)>越南油茶(0.42)>溆浦大红山茶(0.10)>浙江红花油茶(-0.03)>博白大果油茶(-0.1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茶属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柏斌.世界山茶属植物品种数据库正式开通[J].中国花卉园艺.2019

[2].吴晓龙.6种山茶属植物光合特性与同化物分配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高雅丽.世界山茶属植物品种数据库正式开通[N].中国科学报.2019

[4].赵汉斌.世界山茶属植物品种数据库开通[N].科技日报.2019

[5].宋昱,韩艳,温嘉童,黎玉梅,史丽颖.山茶属植物皂苷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大连大学学报.2018

[6].杨立新,周慧敏,赵燕强,王雅琴,李一泽.山茶属植物的护肤民族植物学研究与考证[J].西部林业科学.2018

[7].宋昱,史丽颖,卢轩,冯宝民,于大永.山茶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J].中国药房.2018

[8].王俐娟,曾秋梅,王晓琴.3组山茶属植物油脂研究进展[J].中国粮油学报.2017

[9].张金丽,张罗霞,杨坤梅,李宗艳.改良CTAB法对山茶属植物基因组DNA提取的比较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

[10].江正栋.基于叶绿体DNA的山茶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初探[D].浙江理工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山茶属植物分布图山茶属植物-‘朱丽黄’ 威氏山茶...山茶属植物-山茶属植物--图3山茶属植物--图4山茶属植物--图5

标签:;  ;  ;  ;  ;  ;  ;  

山茶属植物论文_柏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