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沉降论文-朱坤娥,秦树辰,郑朝振,刘叁平

颗粒沉降论文-朱坤娥,秦树辰,郑朝振,刘叁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沉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浸出矿浆,沉降动力学,颗粒,沉降行为

颗粒沉降论文文献综述

朱坤娥,秦树辰,郑朝振,刘叁平[1](2019)在《浸出矿浆固液分离过程中颗粒的沉降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沉降过程中颗粒物受力、胶体荷电机理和颗粒物沉降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铜钴浸出矿浆和高硅锌焙砂中性浸出矿浆两种浸出矿浆性质进行了测定及对比研究,分析了矿浆中黏度的变化规律和矿物颗粒性质对沉降行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9年11期)

李春明,雷强顺,冯占宗,阴运宝[2](2019)在《双筒式电/磁流变减振器内沉降颗粒再分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双筒式电/磁流变减振器底阀堵塞问题,设计了一种单程阀,取代原有压缩阀.该阀安装在活塞杆导向座上,在压缩行程时开启,使工作缸上腔的浮油到达补偿腔;在拉伸行程时关闭以获得较高阻尼,同时浮油经底阀进入工作缸下腔,与沉降颗粒重新混合.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该阀可利用车辆振动能量使电/磁流变液单向循环流动,达到动态混合均匀、消除沉降影响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车辆与动力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雷耀虎,许桂雯,李乔飞,WALI,Faiz,刘鑫[3](2019)在《基于铋纳米颗粒的自由沉降法制作X射线吸收光栅》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深反应离子刻蚀技术或湿法腐蚀在硅上制作光栅结构,将与光栅浸润的液体作为载体携带铋纳米颗粒进入光栅结构内,形成致密排列,从而制作出X射线吸收光栅.致密地填充了周期为42μm、刻蚀深度为150μm的光栅结构,比较了其与微铸造法制作的铋块体吸收光栅的X射线吸收性能,并通过填充周期为24μm和6μm的光栅结构,研究了光栅周期与填充致密性之间的关系.扫描电镜测试结果显示自由沉降法可有效制作较大周期光栅,但对周期为6μm光栅结构填充的致密性不佳。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小周期吸收光栅,需筛选所用填充颗粒,以保证颗粒粒径远小于光栅槽宽.基于纳米颗粒的自由沉降法可降低光栅制作成本及技术门槛,方便实现大面积吸收光栅的制作.(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智豪,肖洋,刘杰卿,王梓璇[4](2019)在《双球体颗粒沉降过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沉降是泥沙运动力学的基本课题之一,同时也是环境泥沙学的基础。对球体双颗粒并排释放时的沉降过程在雷诺数过渡区进行实验研究,发明颗粒电磁释放装置,研究颗粒初始间距对沉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释放装置可以实现颗粒同步释放,消除释放装置对液体的扰动,保证颗粒沉降实验初始条件严格可控;并排释放的双颗粒沉降过程中产生排斥作用,颗粒沉降过程经历3个阶段;颗粒初始间距对沉降过程影响显着,初始间距越小,排斥作用越强烈,在初始间距超过5倍粒径后,颗粒间几乎不存在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09期)

侯贺子,李翠平,王少勇,颜丙恒[5](2019)在《尾矿浓密中泥层沉降速度变化及颗粒沉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开展全尾矿絮凝沉降宏观实验,研究不同料浆质量分数、絮凝剂单耗下的尾矿静态絮凝沉降特征,分析泥层沉降速度变化趋势;基于沉降阶段与泥层沉降速度的对应关系,得到全尾砂絮凝沉降速度规律曲线;开展不同沉降区域尾矿颗粒微观实验,使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观测尾矿絮凝沉降样品,分析不同沉降区域的尾矿颗粒粒径分布状况,探究不同粒径尾矿颗粒的沉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沉降颗粒分布存在差异,伴随不同沉降区域的形成、过渡和消失,全尾砂絮凝沉降速度规律曲线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自由沉降前段、自由沉降末段、干涉沉降前段、干涉沉降末段和压密段;沉降速度与颗粒粒径密切相关,粒径82.0μm以上颗粒不发生絮凝,以颗粒形式沉降到底部,粒径26.5~82.0μm颗粒难以发生絮凝,粒径10.0~26.5μm颗粒不易絮凝,粒径10.0μm以下颗粒易絮凝并以絮团形式沉降。(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瑾[6](2019)在《表面活性剂对聚团石英颗粒的沉降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石英颗粒的沉降特性,本文以石英颗粒为研究对象,选取4种季铵盐(HTC27、CFS1、ESD5、ZT7K)并配置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的溶液,研究其对石英颗粒的沉降效果,分析了上清液的透光率、沉淀产率以及Zeta电位值,结果表明:(1)HTC27季铵盐在浓度为15 mol·L~(-1)对石英颗粒的沉淀效果最好、Z17K为6mol·L~(-1)、ESD5为9mol·L~(-1)、CFS1为3mol·L~(-1);(2)随HTC27和ZT7K季铵盐浓度的增加沉降产率逐渐增大,在CFS1季铵盐作用下随pH值的增大上清液透光率先增大后减小,随ESD5季铵盐浓度的增大上清液透光产率先增大后减小,浓度为12mol·L~(-1)时对应的沉降产率达到最大值57.3%。(3)HTC27和CFS1季铵盐在溶液pH值为7时,对石英颗粒的沉降效果最好;ZT7K季铵盐溶液pH值为3时,对石英颗粒沉降效果最好,ESD5季铵盐溶液pH值为11时,对石英颗粒沉降效果最好;(4)石英颗粒表面电位在4种类型的季铵盐作用下均是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均是先快速增大后平稳增长或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9年06期)

臧宏[7](2019)在《粗颗粒矿石沉降和气力提升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直径0.5mm~6mm粗颗粒进行搅拌下的沉降性能以及空气提升试验研究,以期获得粗颗粒搅拌浸出空气提升连续作业的目的。研究表明,空气提升在流量不需要控制的情况下,能实现浸出槽间粗颗粒的输送,实现连续作业目的,足够转速的条件下,能实现混合不沉降。(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8期)

吴维新,苗子旭,龙佳,库建刚[8](2019)在《颗粒沉降动力学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矿物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特性受流变学特性、流体惯性、颗粒形状及颗粒惯性的影响。针对广泛存在于矿物加工工程领域中的颗粒沉降现象,列举了几种用于研究颗粒沉降过程的常用方法,回顾了近年来关于颗粒沉降过程的相关研究,针对颗粒沉降的不同流场特性,按照沉降颗粒数量的不同,对处于层流、过度流、湍流及紊流区的颗粒沉降相应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影响颗粒沉降的因素较多,包括沉降通道宽度、形状,沉降颗粒的密度、形状、大小和温度及沉降介质的密度、温度和黏度等,这些因素对颗粒的沉降轨迹、沉降速度和沉降过程中颗粒的振荡程度等都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针对颗粒沉降机理的研究多数集中在规则形状的颗粒上,对不规则的真实颗粒沉降机理的研究还较为少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规则的真实颗粒的沉降机理将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9年06期)

张克博[9](2019)在《岩屑颗粒沉降阻力及其休止角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平井、丛式井等井型钻井工程中,停泵工况下钻井液会停止循环,所携带岩屑也将停止上返。由于岩屑与钻井液之间存在密度差,直井段岩屑因重力发生沉降,如果不能及时完成停泵工况下的操作,直井段岩屑会不断沉积在大斜度井段而形成岩屑床,当该井段岩屑床达到一定厚度,因岩屑自身重力沿井斜方向有一定的分力作用,岩屑床可能发生下滑甚至整体崩塌,最终导致掩埋井眼、卡钻等井下事故的发生。研究岩屑颗粒于停泵工况下在直井段的沉降末速度,进而预测大斜度井段沉积的岩屑床厚度,以便尽快完成停泵操作,避免井底岩屑床过厚发生下滑,同时,一旦井底岩屑床整体下滑掩埋井眼,造成沉砂卡钻等井下事故,必须要进行解卡等操作,因而,研究大斜度井段岩屑床形成后在井眼内的静态平衡条件,也即岩屑床的休止角问题,这有利于预测沉砂卡钻位置。首先描述了表征颗粒特征的参数,通过对比实际钻井中的岩屑沉降工况,认为使用筛选平均径和叁轴径作为岩屑沉降的当量直径,使用Corey形状因子表征岩屑的不规则程度,然后以斯托克斯阻力方程和牛顿—雷廷智公式为基础,提出阻力占比系数的概念,推导了岩屑颗粒沉降阻力方程,用以计算各个流态下岩屑的沉降末速度。通过量纲分析法认为阻力占比系数是颗粒雷诺数的函数,为了求得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通过岩屑颗粒在饱和盐水和聚丙烯酰胺溶液中的沉降实验,获得大量实验数据,拟合出这一函数关系式,使得所建立的颗粒阻力沉降方程可求。研究岩屑床休止角问题对井眼清洁意义重大,通过分析岩屑在平均岩屑床面的粒间作用力,从受力平衡角度出发,建立完善了颗粒滑动和滚动两种情况下岩屑休止角理论模型。根据楔入堆积模型,考虑土力学中的相关知识,得出了摩擦系数的求解公式。在讨论楔入堆积模型时,考虑了颗粒的液膜厚度,由于钻井液的性质不同于水,使得岩屑表面的液膜厚度不同于泥沙表面的液膜厚度,通过岩屑在不同浓度聚丙烯酰胺溶液中的休止角实验值,得到岩屑表面的液膜厚度,同时还研究溶液浓度对岩屑休止角的影响,最后得出岩屑床休止角的范围,为相关井眼清洁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6-05)

彭啸鹏,杨小聪,郭利杰[10](2019)在《充填尾砂颗粒干扰沉降过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尾砂浓密作为充填料浆制备的关键工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并已经取得了包括尾砂仓浓密机理,絮凝剂选择方法在内的多种实践性研究成果。但该工序中所涉及的充填尾砂颗粒"干扰沉降"过程的机理研究却相对滞后,缺乏相应的经验或理论计算模型,已经成为制约不同级配尾砂高效浓缩、稳态造浆与精准过程控制的技术瓶颈。因此,探索尾砂颗粒"干扰沉降"过程的特征,在总结与综述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干扰沉降相关理论基础上,利用某矿山经分级处理后的分级尾砂与溢流细砂为原料,开展了多种配比尾砂浆的干扰沉降实验,并依据Kynch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处理,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了Richardson-Zaki均匀干扰沉降与Selim非均匀干扰沉降理论在研究充填尾砂颗粒沉降过程时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Richardson-Zaki理论计算的尾砂颗粒均匀干扰沉降速率值与实验实测结果相吻合,两者的相关性可决系数达0. 87,且残差值无明显规律,验证了其对尾砂颗粒均匀干扰沉降速率计算的适用性。基于Selim理论所得计算结果较均匀干扰沉降理论计算值更接近实验中尾砂浆非均匀干扰沉降的实测值,从而证明该理论能够反映尾砂颗粒非均匀干扰沉降中因不同粒径颗粒相互作用而降低了各自的沉降速率的特性,能够为尾砂浓密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分析,为进一步阐明尾砂颗粒干扰沉降机理,将继续对尾砂级配对干扰沉降的影响及其定量化表征以及粗细颗粒相互作用的机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颗粒沉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双筒式电/磁流变减振器底阀堵塞问题,设计了一种单程阀,取代原有压缩阀.该阀安装在活塞杆导向座上,在压缩行程时开启,使工作缸上腔的浮油到达补偿腔;在拉伸行程时关闭以获得较高阻尼,同时浮油经底阀进入工作缸下腔,与沉降颗粒重新混合.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该阀可利用车辆振动能量使电/磁流变液单向循环流动,达到动态混合均匀、消除沉降影响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沉降论文参考文献

[1].朱坤娥,秦树辰,郑朝振,刘叁平.浸出矿浆固液分离过程中颗粒的沉降行为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9

[2].李春明,雷强顺,冯占宗,阴运宝.双筒式电/磁流变减振器内沉降颗粒再分散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9

[3].雷耀虎,许桂雯,李乔飞,WALI,Faiz,刘鑫.基于铋纳米颗粒的自由沉降法制作X射线吸收光栅[J].光子学报.2019

[4].王智豪,肖洋,刘杰卿,王梓璇.双球体颗粒沉降过程实验研究[J].水力发电.2019

[5].侯贺子,李翠平,王少勇,颜丙恒.尾矿浓密中泥层沉降速度变化及颗粒沉降特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刘瑾.表面活性剂对聚团石英颗粒的沉降效果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9

[7].臧宏.粗颗粒矿石沉降和气力提升试验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

[8].吴维新,苗子旭,龙佳,库建刚.颗粒沉降动力学特性研究进展[J].金属矿山.2019

[9].张克博.岩屑颗粒沉降阻力及其休止角计算模型[D].东北石油大学.2019

[10].彭啸鹏,杨小聪,郭利杰.充填尾砂颗粒干扰沉降过程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9

标签:;  ;  ;  ;  

颗粒沉降论文-朱坤娥,秦树辰,郑朝振,刘叁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