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原料奶质量的方法

提高原料奶质量的方法

一、提高原料奶质量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道日娜,张进[1](2021)在《进口冲击与中国婴幼儿奶粉产业链价格传递——兼论以价格竞争赢得市场的可能》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2012年1月-2018年12月之间的月度数据,结合有向无环图方法和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在原料与成品双重进口冲击背景下中国婴幼儿奶粉产业链的价格传递,并探讨国产婴幼儿奶粉以价格竞争赢得市场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国产婴幼儿奶粉零售价格受进口婴幼儿奶粉零售价格的决定性影响,而前者的变化向上游原料环节的传递效应有限。这一价格传导机制揭示:国产婴幼儿奶粉与进口婴幼儿奶粉的零售价格变动趋势接近平行,其本质是"进口定价、国产跟随";而国产婴幼儿奶粉通过原料环节的成本分担来降价竞争的空间狭小。本文认为,提升国产婴幼儿奶粉的市场占有率有两项关键举措:一是放开零售环节的价格管制,以形成国产婴幼儿奶粉和进口婴幼儿奶粉之间与其市场地位相匹配的价格差异;二是探索原料环节最低价格保护的动态调整,允许国内原料奶价格适当承接国产婴幼儿奶粉零售环节的竞争压力。

王倩倩[2](2020)在《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居民饮食结构的优化,牛奶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受到了全民的关注。基于奶业的重要地位,中国政府对奶业战略地位进行了明确,提出“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奶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原料奶产业的发展是保障整个产业顺利运行的基础。然而,近年来中国原料奶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价格的大幅波动成为突出问题。在中国原料奶价格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的今天,中国奶农作为弱势一方承担着较大的价格与市场风险,各地区频发的“倒奶杀牛”事件折射出奶农之痛。基于此背景下,本研究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提出并回答了以下问题: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哪些显性与隐性特征?通过垂直与空间传导如何影响原料奶价格波动?有哪些可以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的途径与实践?通过机理与实证结合,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首先采用季节调整与滤波法对中国原料奶价格的波动进行分解,结果发现,中国原料奶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样本期内出现了两次不规则的剧烈波动;从2007年以来,原料奶价格呈上升趋势,并于2014年中旬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缓慢下降逐渐趋向稳定;样本期间中国原料奶价格可分为四个完整的周期。其次使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类模型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显着的集簇性;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成本推进型特征,牛肉的价格收益率的提高则能显着地降低原料奶价格波动;原料奶价格波动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原料奶价格波动没有显着的非对称性。第二,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考察了产业链上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与牛奶价格波动的垂直传导关系,研究发现,下游牛奶价格波动是上游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原因,但上游原料奶价格波动却不是下游牛奶价格波动的原因,中国奶产业链农场到零售价格波动垂直传导存在着方向的非对称性;利用门限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对非线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样本区间内变量关系并未发生显着的非线性变动。第三,利用多变量GARCH模型即BEKK-GARCH模型,研究了开放背景下国际奶粉市场价格波动对中国原料奶市场波动的空间传导,即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全球乳制品贸易(GDT)全脂奶粉市场与中国原料奶市场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具体来说,GDT全脂奶粉对中国原料奶存在ARCH型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且中国原料奶对GDT全脂奶粉存在着GARCH型的波动溢出效应;但GDT脱脂奶粉市场与中国原料奶市场间仅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即GDT脱脂奶粉对中国原料奶市场存在着GARCH型的波动溢出效应,但中国原料奶市场的不存在向GDT脱脂奶粉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第四,基于养殖规模化的视角,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的养殖规模化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在控制影响原料奶波动相关变量的条件下,存栏量100~199头的小型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升能显着地减少原料奶价格波动,从而促进原料奶价格的稳定;存栏量200~499头中型养殖规模化在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显着;存栏量500头以上大型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反而加剧了原料奶价格的波动。第五,对上海市、黑龙江省、山东省与河北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从发展的历程、价格的产生、经验与特点三个方面开展论述。从整体上来看,四个省(市)都建立了完善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尽管在实践中的发展演化、运行机制等存在着差异,但建立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各区域的原料奶市场供给,是对维护奶农利益、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但是在现实操作中,仍然存在着协调性不足、监督约束力弱等问题,未来需要政策的进一步保障。本文以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剖析了中国原料奶的价格波动,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1)在研究视角方面,本研究从显性特征与隐性特征双视角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规律与特征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将进口乳制品划分为短缺消费型与价差替代型,并指出对原料奶产业影响最大与最直接的是价差替代型的乳制品;在对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方面,本研究从规模养殖化的视角揭示出能够平抑价格波动的养殖规模,为中国政府在养殖规模方面的扶持政策转变提供依据与参考。(2)在研究内容方面,为了全面把握国内外市场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本研究在原料奶价格波动传导中将产业链的垂直传导与国外市场的空间传导两个方面都纳入研究系统中,综合判断出影响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国内外因素与动因。(3)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利用月度、周度等高频观测数据构建出了包括周度、双周、月度及年度多类型、多层次的研究数据对原料奶价格波动展开了多维度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此外,对GARCH类模型进行扩展,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隐性特征。

曹丽丽[3](2020)在《X市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殖和加工主体利益联结视角》文中认为奶业是畜牧业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奶业一体化发展,但当前奶牛养殖主体与乳品加工主体之间仍然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制约着奶业的一体化发展。本研究基于养殖和加工主体利益联结视角,以X市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别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分配理论、博弈论等,围绕奶业一体化发展中地方政府对奶业加工主体与养殖主体之间利益联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客观描述X市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和效果,探究X市政府在推进奶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发现政府在提供奶业一体化发展基础结构、为奶业一体化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保护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和维持奶业一体化发展的正常市场竞争方面存在错位和缺位的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政府职能定位不清、利益相关者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选择和宏观调控缺乏科学预判。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完善服务体系、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和维持市场竞争秩序的改进建议,以提高X市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起利益联结紧密的奶业一体化产业链。

吴强[4](2020)在《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国奶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乳品生产国。近年来,涉及乳品质量安全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乳品质量安全隐患普遍存在,乳品质量目标与产能目标冲突,乳品质量提升与奶业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质量控制水平与成本不协调、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是关键。国内外理论与实践表明,实施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是改善乳品质量、协调质量与产能目标,促进奶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依据供应链管理、认知行为、协同学、外部性及信息不对称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协同度、Logit-ISM、结构方程、演化博弈、委托代理和模拟仿真等模型方法,从概念界定、现状描述、协同度测算、影响因素确定、形成机制剖析、实现机制解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由奶牛养殖场户(简称奶农,全文同)、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组成的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供应链环境下影响乳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有投入品来源(采购)、检疫检验、环境维护、设施配置、生产档案和员工培训等6方面。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包括:含义是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间在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配合得当、协同一致,共同维护乳品质量、提高乳品供应链竞争力;模式包括横向层面协同和纵向层面协同;目标由状态目标和结果目标两部分构成,结果目标是状态目标的外在表现,状态目标是结果目标的内在基础;标志是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间质量控制行为配合得当,乳品质量指标得到有效保障;决策参量有质量预防水平、质量检验水平、质量成本分摊、质量收益分配和质量缺陷惩罚等,各决策参量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关联,共同影响乳品质量水平和供应链整体收益。利用来自全国10省份590家奶农、224家乳品加工企业和750家超市的问卷调查数据,首先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描述性分析了奶农、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质量协同控制的认知、行为及其协同状况,然后利用复合协同度模型测算了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三方对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的重要性认知处于良好协同状态,对于投入品来源(采购)等6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的认知处于低度协同状态;三方在投入品来源(采购)、检疫检验和环境维护等3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处于良好协同状态,但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协同状况欠佳,在设施配置和档案管理方面的质量控制行为协同状况较差。总体来看,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有序度要高于养殖和销售环节,各环节间的协调性、配合性和同步性还较差,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处于初级协同阶段。基于590家奶农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ISM模型实证分析了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递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文化程度、养殖规模、原奶质量标准认知、饲料质量标准认知、饲养环境标准认知、稳定销售渠道、提升原奶价格、风险分摊、信息共享、信任程度和政府鼓励支持对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有显着影响。其中,政府鼓励支持、原奶质量标准认知、饲料质量标准认知、饲养环境标准认知是表层直接因素,稳定销售渠道、提升原奶价格是中层间接因素,受访者文化程度、养殖规模、风险分摊、信息共享、信任程度是深层根源因素。基于750家超市的问卷调查数据,依据“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合作伙伴关系—中间合力—协同意愿”的分析思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中间合力和合作伙伴关系对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有着不同程度的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经营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外部推力,然后依次是合作伙伴关系和内部动力。结合乳品供应链的结构特征和运行规律,从动力因素、促进因素、保障因素、传导过程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剖析了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得出结论: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提升质量、规避风险、增加收益是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动力因素,通过质量信息流和行为信息流的传导作用,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个体素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息共享、相互信任是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促进因素,发挥加快质量协同控制进程的作用;政府监管、第三方检测、内部监管、市场秩序是保障因素,具有引领质量协同控制轨迹的作用。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视角,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和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印证了乳品供应链中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演进过程、稳定策略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低收益率与高溢出率均会导致市场失灵。当奶农采取高级预防策略和乳品加工企业采取高级检验策略收益率较低时,(基本预防,基本检验)将是双方质量控制博弈的稳定策略,此时,政府应给予采取高级控制策略方足够的补贴,以激励双方实施质量协同控制;当奶农采取高级预防策略或乳品加工企业采取高级检验策略收益率提高,但溢出率较高时,另一方将采取“搭便车”行为,则(高级预防,基本检验)或(基本预防,高级检验)将是双方质量控制博弈的稳定策略,此时,政府应该加大处罚力度,迫使“搭便车”行为者进行质量协同控制;政府补贴对奶农的效用更为明显,政府惩罚具有“正强化”和“负强化”双重作用。综合运用最优化原理、博弈论、委托代理模型和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印证了信息对称、单边信息不对称和双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乳品供应链中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的最优质量控制策略,以及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质量预防水平隐匿时,乳品加工企业将采取“质量预防不足”策略;当质量检验水平隐匿时,超市将实施“质量检验过度”策略;当质量预防水平和质量检验水平均隐匿时,乳品加工企业的“质量预防不足”与超市的“质量检验过度”同时存在;合理的供应链利益分配合同设计,可促使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实施质量协同控制。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4个方面:一是提高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改善质量控制行为;二是健全运行机制,促进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三是增强乳品加工企业的综合能力,强化内部监管与服务能力;四是营造良好协同环境条件,提升质量协同控制水平。

TRUONG THI MINH TRINH(张氏明贞)[5](2020)在《越南乳制品企业竞争战略研究 ——以Vinamilk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人口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的增长,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乳制品市场不断扩大,预计到2020年,国际乳制品市场的需求将达到相当规模。近年,以农业为主的低收入国家越南的经济水平突飞猛进,建立在历史悠久农业基础的越南乳制品行业成为越南各个食品产业中增长最快、最具稳定性和利润最高的行业。以乳制品公司Vinamilk(下简称VNM)为代表的越南乳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进军中国市场等海外市场,2017年营业额达到30亿美元,跻身世界乳制品公司50强。本文的目标是在世界乳制品行业竞争环境和越南的经济环境背景之下,通过介绍和分析Vinamilk乳制品公司的竞争战略情况,在厘清该企业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具体战略方针政策和实施情况的基础上,以期为越南和中国等乳制品企业在战略竞争中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目标、方法,以及技术路线几个方面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构成;第二章介绍了国际乳制品行业和越南的乳制品行业现状,特别介绍了Vinamilk乳制品公司的内部环境,包括他的供应链、产品、营销等环节;第三章的关注点是越南乳制品行业,特别是Vinamilk乳制品公司的竞争战略,这一章首先介绍了竞争战略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上阐释Vinamilk乳制品公司竞争战略的基本组成;第四章以SWOT等分析方法为工具,具体分析了Vinamilk乳制品公司竞争战略的各方面特征,确定其优势和劣势;第五章着重考察了VNM的竞争战略,从战略目标、品牌战略和产品以及智能战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六章针对VNM的竞争战略,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这些建议是在STEEP、SWOT和波特五力分析三种方法的具体分析之下得出的,主要针对VNM竞争产略存在的问题而展开。第七章是结论和展望部分。研究表明,VNM公司的竞争战略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管理架构相对落后,管理成本过高;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较弱,有待进一步加强;采购体系不够完善,存在原料供应隐患。建议VNM公司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竞争战略:首先,建立与战略目标匹配的组织构架,完善管理制度,使之形成体系;其次,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此外,健全营销网络,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最后,VNM公司要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升自身品牌价值。

袁磊[6](2020)在《原料奶中嗜冷菌的潜在危害研究 ——基于腐败特性及其生物被膜形成的角度》文中研究表明牛奶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同时也为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提供了良好的介质。低温冷链技术能抑制原料奶中微生物的生长,而嗜冷菌在低温下仍能生长繁殖,并逐渐演变成原料奶中的优势菌群。目前,嗜冷菌的分泌耐热腐败酶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是制约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虽然嗜冷菌经常规热处理后能被杀死,但嗜冷菌所分泌的耐热腐败酶仍有酶活残留,进而影响乳制品的品质和货架期。生物被膜对乳品行业的危害主要有:食源性疾病的传播、乳制品的腐败变质、对加工设备的损耗及能耗的升高。本论文对我国16个地区/牧场采集的原料奶样品中的嗜冷菌进行分离鉴定,分别从产腐败酶和生物被膜形成两个方面探讨嗜冷菌对乳品工业的潜在危害。同时,探究AHLs信号分子对嗜冷菌生长代谢、分泌腐败酶以及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采用分离培养结合RAPD-PCR技术,将16个地区/牧场的原料奶样品中的480株嗜冷菌聚类成85个RAPD组,且经16S rRNA鉴定后发现优势菌属依次为假单胞菌属(58.8%)、不动杆菌属(13.3%)、黄杆菌属(6.0%)、鞘氨醇杆菌属(4.2%)和沙雷氏菌属(3.1%);而在种水平上的优势菌种为Pseudomonas fluorescens(15.8%)、Pseudomonas fragi(7.1%)、Pseudomonas psychrophila(5.4%)、Acinetobacter johnsonii(5%)、Pseudomonas putida(4.6%)和 Pseudomonas azotoformans(3.8%)。同种、不同株的嗜冷菌(如P.fluorescens,P.fragi,P.psychrophila等)RAPD分子指纹图谱存在种内差异。此外,Acinetobacter harbinensis,Acinetobacter oryzae等嗜冷菌首次在原料奶中被分离鉴定到。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产吲哚金黄杆菌属、沙雷氏菌属和产气单胞菌属不仅是原料奶中的优势菌属,也是重要的产腐败酶来源,它们在室温和低温下都有较强的产腐败酶的能力。大多数蛋白酶和脂肪酶经热处理(70℃、80℃和90℃)后仍有酶活残留,代表性嗜冷菌株所分泌的蛋白酶和脂肪酶的酶灭活热力学参数也证实这些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嗜冷菌产腐败酶是一个依赖于生长温度的过程,生长温度对其分泌腐败酶的能力影响显着,但对腐败酶的耐热性并无显着影响。大多数嗜冷菌在低温下(7℃)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OD595值的范围为0.087-1.324),72个RAPD组中有25株、10株和19株菌分别呈弱、中等和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且假单胞菌属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着强于其它属的菌株。不同培养基对嗜冷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影响,与脱脂牛奶相比(1.04-6.1 log CFU/cm2),嗜冷菌在TSB中更容易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生物被膜(1.15-6.63 log CFU/cm2)。96孔板法和不锈钢片表面吸附法这两种方法之间呈现出中等相关性(r=0.42),证明采用这两种方法评估微生物生物被膜形成的可靠性。嗜冷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存在异质性,即同种、不同株的嗜冷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存在差异。嗜冷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消毒剂的抗性影响显着。Pseudomonas libanensis 能提高 Chryseobacterium oncorhynchi 和 Aeromonas hydrophila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且P.libanensis与C.oncorhynchi呈协同效应关系。与单一菌落形成的生物被膜相比,二元混合菌生物被膜模型(P.libanessis+A.hydrophila、P.libanesnsi+C.oncorhynchi)对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和次氯酸钠这三种消毒剂抗性均显着提高。过氧乙酸对单菌、混合菌形成的生物被膜清除率最高,其次为过氧化氢和次氯酸钠。平板计数法和CLSM观察分析法均能有效评估不同消毒剂处理对生物被膜的影响,这两种方法间相关性好。采用报告平板法筛选能产AHLs信号分子的嗜冷菌,阳性检出率为71.43%;进一步使用LC-MS鉴定代表菌株P.azotoformans(a)和Serrita liquefaciens产AHLs 的种类,发现P.azotoformans(a)产 C6-HSL,而 S.liquefaciens 产 C8-HSL。外源性添加 C6-HSL 和 C8-HSL 对 P.azotoformans(a)和 S.liquefaciens的生长、分泌腐败酶以及生物被膜的形成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外源性添加C6-HSL和C8-HSL也加速P.azotoformans(a)和S.liquefaciens对牛奶的腐败作用,其中牛奶的粒径大小显着增大、牛奶中的酸性风味物质显着增加。转录组学的研究结果发现,外源性添加AHLs能显着调控P.azotoformans(a)和S.liquefaciens这两株菌相关基因的表达,且上调基因明显多于下调基因。AHLs对这两株菌在生长代谢、产腐败酶和生物被膜形成这三大方面均起到调控作用。编码与细菌生长代谢密切相关的基因(核糖体、氧化磷酸化、糖酵解、TCA循环、蛋白质转运、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嘌呤代谢、抗胁迫等)上调后,促进细菌的生长代谢,并导致环境中菌液的浓度更高;环境中菌液浓度的升高加速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此外,编码与生物被膜形成(主要为细菌鞭毛结构)密切相关的基因上调后,细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提高;环境中菌液浓度的升高也会提高环境中腐败酶的总量,且编码与分泌腐败酶相关的基因上调后也会提高细菌产腐败的能力。此外,AHLs对菌株的调控作用呈现出信号分子种类、菌株的依赖性,即不同AHLs对不同株菌的基因和具体的代谢途径的调控作用存在差异。

刘秀娟[7](2021)在《中国奶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全面振兴奶业,建设奶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奶业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虽然中国奶业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 40余年的快速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依然较弱。“一带一路”开放格局下,面对进口乳制品的冲击和贸易摩擦,奶业发展水平亟需提升。因此以提高中国奶业竞争力为目标,研究中国奶业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布局,提出奶业发展对策,既可以丰富奶业发展理论,也能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管理、政策参考。通过对奶业和竞争力等内涵的界定,以竞争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等为基础,运用14年的国内各区域的奶业相关统计数据和37年的FAO国际奶业统计数据,分析中国奶业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接着构建影响因素测度系统分析其作用效果,评价奶业发展水平,最后提出奶业发展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以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为基础,从理论角度剖析中国奶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找出奶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风险和威胁。第二,在奶业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结合奶业的特性,从发展环境、发展实力、竞争绩效三方面筛选奶业发展测度因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包括5个公因子和18个度量指标的奶业发展影响因素测度系统。第三,提出研究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间作用效果进行分析,找出对奶业发展作用最大的因子以及作用路径。首先,对作用路径分析得出:发展环境对乳企经营能力、竞争绩效、牧场经营能力、生鲜乳生产能力都有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依次降低,对牧场经营能力的影响显着性较差。竞争绩效需要发展环境和乳企经营能力、生鲜乳生产能力的共同支撑。乳企经营能力对牧场经营能力有直接正向促进作用,但显着性较差。其次,对观测变量进行分析得出:发展环境对投资能力、消费能力、创新能力依赖性较大,对辅助产业依赖性较小;生鲜乳生产能力与乳牛数量、规模牧场数量、牛奶人均占有量相关性较大;牧场经营能力与产品销售利润率、乳牛成本利润率相关性较大;乳企经营能力对资产利润率依赖性较大;竞争绩效与市场占有率、区位熵密切相关。第四,构建奶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横跨14年的奶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找出发展环境、生鲜乳生产能力、牧场经营能力、乳企经营能力、竞争绩效、综合发展水平的优势区域,通过聚类分析,对区域奶业发展进行定位,分为奶业龙头带动区、奶业潜力挖掘区、奶业特色发展区。最后,从全局视角制定奶业发展战略,从区域比较视角优化奶业发展布局,从影响因子视角提出奶业发展对策。在研究内容上创新点有三:一是构建了奶业发展影响因素测度系统。将奶业发展分析维度确定为:发展环境、发展实力、竞争绩效三方面;在发展实力部分,将牧场经营能力作为一个重要考察因子;最终形成5个公因子和18个度量指标的测度系统。二是测度了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使用国家统计数据对发展环境、生鲜乳生产能力、牧场经营能力、乳企经营能力、竞争绩效的影响路径进行验证,并测度了各因子的作用效果,研究结论丰富了奶业发展理论。三是评价27省14年的奶业发展水平。通过奶业发展水平的客观评价得分,找出区域优势因素,确定区域奶业发展定位,优化奶业发展布局。

霍心宇[8](2019)在《H集团上游原料奶生产效率分析》文中认为奶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性产业,是强壮国民素质的重要产业,也是关系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呼伦贝尔地区地处国际公认的“奶牛生长带”,又被国家确定为发展奶业优势区,有着发展奶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国民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国外优质乳制品的冲击,近年来呼伦贝尔地区乳制品市场持续下行,大量乳制品企业和奶户退出市场,迫切需要提高乳制品生产效率,提高乳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乳品生产效益。本文采用DEA方法对H集团上游原料奶供应商的生产效率进行分析,研究了H集团上游原料奶供应商所涉及的奶牛小区、奶牛合作社和规模化牧场三种生产模式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化牧场的生产效率最高,奶牛小区和奶牛合作社生产效率效率稍低。生产效率较低一方面表现为规模效率较低,导致综合技术效率较低(B、E养殖场),另一方面表现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较低,从而导致综合技术效率较低(C、F养殖场)。为了提高原料奶供应商的生产效率,建议奶牛小区和奶牛合作社应当学习规模化牧场的优势,采用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式养殖,提高奶牛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减少投入冗余,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最后论文从H集团、原料奶供应商、政府三个角度提出提高原料奶生产效率的建议。

张海平[9](2019)在《牛乳体细胞数与原料乳质量的量效关系及其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牛乳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可较为准确地反映牛乳质量及奶牛个体的健康状况,已被广泛作为预测乳房炎的可靠指标,SCC管理是提高原料乳质与量的有效途径。本文探究牛乳SCC与原料奶产量、质量的量效关系,及引起原料奶SCC变化的因素与防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SCC与产奶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产奶量随着SCC增加而下降;SCC≤2.0×105个/mL时奶牛产奶量最高,与SCC≥5.0×105个/mL时差异显着。当SCC≤2.0×105个/mL时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最高,均显着高于SCC≥5.0×105个/mL时(p<0.05),SCC与总固体呈显着负相关(p<0.05),但与非脂乳固体无显着相关性。(2)SCC与NGA、过氧化物酶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PL、过氧化氢酶呈显着正相关(p<0.05)。随着原料奶SCC的增加,PL酶、NGA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显着增加(p<0.05),SCC≥10.0×105个/mL时的酶活性显着高于SCC≤10.0×105个/mL时(p<0.05),脂酶的活性随着原料奶中SCC上升而增加,但显着不差异。(3)SCC与胎次呈显着正相关(p<0.05),随着胎次的增加,SCC呈上升趋势;夏季导致的热应激状态使奶牛SCC显着高于其他季节(p<0.05);相同条件下规模越大的牛场其SCC越低,乳房炎会增加原料奶中的SCC,相比小区管理模式,牧场管理下其原料奶中SCC相对较低而且质量更好;相比人工挤奶,机器挤奶其原料奶中SCC相对较低而且质量更好。SCC的增加会不同程度的降低原料奶品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控制奶牛利用年限、尽可能的采取措施降低环境因素对SCC的影响,是降低SCC并提高原料奶品质的有效措施。

冯磊[10](2019)在《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制品产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对于国民体质的提高和城乡协调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不是单个环节的竞争,对乳制品产业优化的研究需要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入手,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的进行分析。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的研究者主要是站在整个乳制品行业的高度上,虽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但是对于具体的区域却并不适用。本文以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农业产业链理论和“钻石模型”理论,对乳制品资源较为困乏地区的产业化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丰富了对乳制品行业产业化研究的内涵。本文通过对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成都市乳制品产业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重点龙头企业的培育为基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导与带动作用,进一步实行一体化经营。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乳制品品牌的影响力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水平。其次,要加强乳制品企业与奶牛养殖基地的利益结合程度,以乳制品企业的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市场影响力水平。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奶源基地和乳制品企业的监督力度,维护好市场秩序,保障乳制品产业的健康发展。第四,丰富乳制品产业的资金投入模式,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促进奶源基地的发展,为乳制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奶源基础。本文研究所涉及的资料和数据来源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同时部分资料和数据不属于公开信息,因此获取难度较大,造成了资料数据的完备性存在不足的情况;另外,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再加上信息量比较大,因此在资料数据的选择上难免出现一定的疏漏。本文是以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可能有一些观点和依据局限性较大,对于部分地区并不能完全适用。

二、提高原料奶质量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原料奶质量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主要的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主要的不足
    1.6 分析框架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原料奶产业相关概念
        2.1.2 价格波动的度量
    2.2 理论基础
        2.2.1 供给需求理论
        2.2.2 蛛网模型理论
        2.2.3 理性预期理论
        2.2.4 市场失灵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的研究
        2.3.2 农产品价格波动驱动的研究
        2.3.3 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的研究
        2.3.4 文献评述
3 中国原料奶产业发展概况与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3.1 中国原料奶产业发展概况
        3.1.1 中国原料奶产业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原料奶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
    3.2 原料奶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3.2.1 国内供给因素
        3.2.2 市场需求因素
        3.2.3 国际贸易因素
        3.2.4 制度性因素
        3.2.5 突发事件因素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规律与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分解法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规律分析
        4.2.1 Census X13 季节调整方法
        4.2.2 H-P滤波法
    4.3 基于GARCH类模型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4.3.1 理论适用性与模型介绍
        4.3.2 变量设置与数据说明
        4.3.3 模型构建与诊断性检验
        4.3.4 估计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下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传导
    5.1 引言
    5.2 概念界定与机理分析
        5.2.1 价格波动传导的界定
        5.2.2 中国原料奶与乳制品价格波动传导的机理分析
    5.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3.1 模型设定
        5.3.2 数据说明
    5.4 模型估计与非线性检验
        5.4.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4.2 门限非线性检验
    5.5 结果与讨论
        5.5.1 农场到零售价格波动的非对称传导
        5.5.2 非对称性的原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开放背景下的国际市场对中国原料奶市场波动溢出效应
    6.1 引言
    6.2 贸易结构与作用机理
        6.2.1 中国奶粉进口贸易结构
        6.2.2 国际奶粉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溢出作用机理
    6.3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6.3.1 BEKK-GARCH模型
        6.3.2 数据说明
    6.4 模型构建与检验
        6.4.1 条件均值方程的确定
        6.4.2 ARCH效应检验
    6.5 检验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平抑效应:基于养殖规模化的视角
    7.1 引言
    7.2 结构演化与作用机理
        7.2.1 中国奶牛养殖规模结构演化
        7.2.2 不同养殖规模化对原料奶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7.3 变量选取、模式设置及数据说明
        7.3.1 变量选取
        7.3.2 模式设置
        7.3.3 数据说明
    7.4 模型估计与分析
        7.4.1 估计方法选取
        7.4.2 估计结果分析
    7.5 稳健性检验
        7.5.1 内生性分析
        7.5.2 子样本检验
    7.6 本章小结
8 稳定原料奶价格的各地实践: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1 引言
    8.2 各地区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2.1 上海市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2.2 黑龙江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2.3 山东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2.4 河北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3 各地区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的比较与评价
        8.3.1 比较分析
        8.3.2 成就与不足
    8.4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内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3)X市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殖和加工主体利益联结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3.创新之处
    (三)文献综述
        1.关于奶业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
        2.关于政府作用的研究
        3.关于奶业一体化发展和政府作用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五)论文框架结构
二、相关概念、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奶业一体化
        2.政府作用
        3.利益主体
        4.利益联结
    (二)基于利益联结视角的分析框架
        1.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2.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方式
    (三)理论基础
        1.利益相关者理论
        2.利益分配理论
        3.博弈论
三 X市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和作用效果
    (一)X市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
        1.制定制度扶持规模化养殖
        2.政企合作扶持加工企业发展
        3.政策引导建立利益联结
        4.行政管制减少中间环节
    (二)X市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效果
        1.X市政府对奶牛养殖主体的作用效果
        2.X市政府对乳品加工主体的作用效果
        3.X市政府对奶业利益联结模式的作用效果
        4.X市政府对奶业利益分配的作用效果
四、X市奶业一体化发展中政府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X市奶业一体化发展中政府作用存在的问题
        1.在提供奶业一体化发展基础结构方面存在缺位的问题
        2.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缺位的问题
        3.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存在缺位的问题
        4.在维持市场竞争方面存在错位的问题
    (二)X市奶业一体化发展中政府作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定位不明确
        2.宏观调控缺乏科学预判
        3.利益相关者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4.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选择
五 X市奶业一体化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改进建议和研究展望
    (一)X市奶业一体化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改进建议
        1.明确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定位
        2.加强规划提高制度的科学性
        3.政策引导完善服务体系
        4.保护扶持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5.强化管理维持市场竞争秩序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2 关于食品(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3 关于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4 关于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2.1 乳品与乳品供应链
        2.1.1 乳品的概念与内涵
        2.1.2 乳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2.1.3 乳品供应链的结构与特征
    2.2 供应链环境下乳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2.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
        2.3.1 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
        2.3.2 质量协同控制的内涵
        2.3.3 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与标志
        2.3.4 质量协同控制的模式与内容
    2.4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决策框架
        2.4.1 质量预防水平
        2.4.2 质量检验水平
        2.4.3 质量成本分摊
        2.4.4 质量收益分配
        2.4.5 质量缺陷惩罚
    2.5 本章小结
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认知、行为与协同度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情况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样本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
    3.2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认知与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3.2.1 质量协同控制认知状况描述性分析
        3.2.2 质量协同控制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3.3 乳品供应链质量控制协同度的测算
        3.3.1 模型构建、序参量选取及数据整理
        3.3.2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 奶农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2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4.1.3 估计结果与讨论
    4.2 超市质量协同控制实施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2.2 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4.2.3 模型估计与检验
        4.2.4 估计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机制分析
    5.1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条件与机制框架
        5.1.1 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条件
        5.1.2 质量协同控制的机制框架
    5.2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主导机制
        5.2.1 动力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2.2 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传导过程
        5.2.3 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路径
    5.3 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辅助机制
        5.3.1 促进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3.2 保障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乳品供应链中养殖与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问题描述与博弈主体策略
        6.1.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经济逻辑
        6.1.3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的基本假设
    6.2 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6.2.1 演化博弈收益矩阵
        6.2.2 复制动态方程与均衡点
        6.2.3 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6.2.4 演化稳定策略形成机理分析
    6.3 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1 补贴机制下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2 惩罚机制下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4 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乳品供应链中加工与销售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分析
    7.1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7.2 信息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7.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7.3.1 乳品加工企业的质量预防水平隐匿
        7.3.2 超市的质量检验水平隐匿
        7.3.3 质量预防水平和质量检验水平均隐匿
        7.3.4 基于内部惩罚和内外部损失分摊契约的比较分析
    7.4 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7.5 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促进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
    8.1 提高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改善质量协同控制行为
    8.2 健全运行机制,促进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
    8.3 增强综合能力,强化内部监管与服务能力
    8.4 营造良好协同环境条件,提升质量协同控制水平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越南乳制品企业竞争战略研究 ——以Vinamilk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VNM乳业的相关研究
        1.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2.3 乳制品企业竞争战略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
        1.4.1 一般研究方法
        1.4.2 竞争战略的研究方法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竞争战略的理论基础
    2.1 竞争战略分析的基本理论
        2.1.1 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2.1.2 竞争战略理论研究现状
        2.1.3 竞争战略的分析方法
    2.2 竞争战略的选择
        2.2.1 竞争战略的制定
        2.2.2 企业的战略目标
    2.3 企业战略
        2.3.1 资源战略
        2.3.2 定位战略
第3章 VNM战略外部环境
    3.1 国际乳制品行业宏观环境
        3.1.1 世界乳业生产格局及竞争环境
        3.1.2 国际乳制品企业竞争环境
    3.2 越南乳制品产业环境分析
        3.2.1 越南的乳制品市场
        3.2.2 越南的乳制品产业的发展
        3.2.3 越南乳制品市场的产品技术与管理现状
    3.3 VNM战略外部环境基本特征
第4章 VNM战略内部环境
    4.1 Vinamilk基本情况
    4.2 VNM的核心价值与经营理念
        4.2.1 核心价值
        4.2.2 宏观战略
    4.3 VNM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4.4 牧场、供应链,以及产品、销售和技术环节情况
        4.4.1 VNM的供应链和入场系统
        4.4.2 VNM的出厂物流
    4.5 VNM的经营环境
    4.6 VNM的营销模式与营销能力
        4.6.1 VNM的品牌建设
        4.6.2 VNM的销售渠道
    4.7 VNM的内部资源
        4.7.1 人力资源
        4.7.2 原料奶资源
        4.7.3 技术资源
第5章 VNM竞争战略的实施
    5.1 VNM的战略目标
        5.1.1 VNM战略愿景
        5.1.2 VNM的战略目标
    5.2 VNM的品牌战略
        5.2.1 品牌形象理论
        5.2.2 VNM提升品牌形象的具体措施
        5.2.3 品牌意识、质量感受、品牌忠诚与品牌资产的关联
    5.3 VNM的产品战略和职能战略
        5.3.1 产品战略
        5.3.2 产品开发和质量战略
第6章 VNM竞争战略的分析
    6.1 VNM竞争战略实施途径
    6.2 对VNM公司总体战略状况的STEEP分析
        6.2.1 政治因素
        6.2.2 经济因素
        6.2.3 环境因素
        6.2.4 社会因素
        6.2.5 技术因素
    6.3 对VNM竞争战略的SWOT分析
        6.3.1 SWOT分析方法
        6.3.2 VNM的竞争优势
        6.3.3 VNM的竞争劣势
        6.3.4 VNM的面临的机会
        6.3.5 VNM面临的威胁
    6.4 基于波特五力分析对VNM所处的行业特征的分析
        6.4.1 VNM的潜在竞争者
        6.4.2 现有竞争者
        6.4.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6.4.4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6.4.5 替代性产品
第7章 VNM竞争战略的问题与建议
    7.1 VNM竞争战略存在的问题
        7.1.1 管理架构相对落后,管理成本高
        7.1.2 信息化程度需要加强
        7.1.3 采购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7.2 完善VNM竞争战略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7.2.1 建立与战略目标相匹配的组织构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7.2.2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和管理
        7.2.3 健全营销网络,提高服务质量
        7.2.4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品牌价值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原料奶中嗜冷菌的潜在危害研究 ——基于腐败特性及其生物被膜形成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ABBREVTATION)
第1章 绪论
    1.1 原料奶中嗜冷菌的研究进展
        1.1.1 原料奶中嗜冷菌的分离鉴定
    1.2 原料奶中嗜冷菌产腐败酶的研究进展
        1.2.1 腐败酶的热稳定性
        1.2.2 腐败酶对乳制品品质的影响
    1.3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1.3.1 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
        1.3.2 乳品工业中的生物被膜
        1.3.3 生物被膜对乳品工业的影响
        1.3.4 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1.4 细菌群体感应的研究
        1.4.1 QS系统
        1.4.2 QS对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作用
        1.4.3 QS对食品腐败的调控作用
    1.5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本课题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RAPD技术的原料奶中嗜冷菌多样性解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原料奶样品中嗜冷菌的计数(平板涂布法)
        2.1.5 原料奶样品中嗜冷菌的分离
        2.1.6 嗜冷菌的RAPD-PCR分析
        2.1.7 嗜冷菌的测序鉴定
        2.1.8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原料奶样品中嗜冷菌的计数
        2.2.2 原料奶中嗜冷菌的多样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嗜冷菌的腐败特性及其所产腐败酶的耐热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菌株来源
        3.1.4 嗜冷菌产腐败酶的定性测定(平板法初筛)
        3.1.5 嗜冷菌产蛋白酶和脂肪酶能力的定量测定
        3.1.6 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热稳定性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嗜冷菌产腐败酶能力的初筛(平板法)
        3.2.2 嗜冷菌产蛋白酶活的定量测定
        3.2.3 嗜冷菌产脂肪酶活的定量测定
        3.2.4 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热稳定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温条件下嗜冷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菌株来源
        4.1.4 96孔板法测定嗜冷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4.1.5 嗜冷菌在不锈钢表面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4.1.6 扫描电镜观察不锈钢表面形成的生物被膜形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96孔板法测定嗜冷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4.2.2 嗜冷菌在不锈钢表面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4.2.3 扫描电镜观察不锈钢表面生物被膜形成情况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嗜冷菌相互作用对生物被膜形成及消毒剂抗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菌株来源
        5.1.4 96孔板法测定细菌相互作用关系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5.1.5 细菌相互作用关系对嗜冷菌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能力的影响
        5.1.6 嗜冷菌株间相互作用对不同消毒剂清除生物被膜效率的影响
        5.1.7 CLSM观察不同消毒剂对生物被膜的清除率
    5.2 结果与讨论
        5.2.1 96孔板法测定细菌相互作用关系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5.2.2 细菌相互作用关系对嗜冷菌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能力的影响
        5.2.3 不同消毒剂对生物被膜的清除能力
        5.2.4 CLSM观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AHLs类信号分子对嗜冷菌腐败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6.1.2 主要仪器设备
        6.1.3 实验菌株
        6.1.4 AHLs类信号分子的提取
        6.1.5 报告平板法筛选产AHLs的菌株
        6.1.6 LC/MS鉴定AHLs分子结构
        6.1.7 外源添加AHLs诱导嗜冷菌生长
        6.1.8 外源添加AHLs诱导嗜冷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6.1.9 外源添加AHLs诱导嗜冷菌产腐败酶
        6.1.10 外源添加AHLs诱导牛奶粒径大小的变化
        6.1.11 外源添加AHLs诱导嗜冷菌所分泌腐败酶水解乳蛋白
        6.1.12 外源添加AHLs诱导牛奶风味的变化
    6.2 结果与讨论
        6.2.1 不同嗜冷菌产AHLs能力
        6.2.2 AHLs结构的鉴定
        6.2.3 外源添加AHLs诱导嗜冷菌的生长
        6.2.4 外源添加AHLs对嗜冷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6.2.5 外源添加AHLs对嗜冷菌产腐败酶能力的影响
        6.2.6 外源添加AHLs对牛奶粒径分布的影响
        6.2.7 外源添加AHLs诱导嗜冷菌所分泌腐败酶水解乳蛋白
        6.2.8 外源添加AHLs对牛奶风味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转录组学的AHLs类信号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菌株
        7.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7.1.3 主要仪器设备
        7.1.4 样品的制备
        7.1.5 细菌总RNA的提取和纯化
        7.1.6 测序文库的构建
        7.1.7 上机测序与数据前处理
        7.1.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7.1.9 Gene ontology (GO)富集与KEGG Pathway代谢途径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AHLs诱导的基因表达差异
        7.2.2 GO与KEGG Pathway代谢途径分析
        7.2.3 RT-qPCR验证基因表达量差异
        7.2.4 QS调控嗜冷菌生长、分泌腐败酶以及生物被膜形成的模型建立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作者简历

(7)中国奶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奶业国外研究现状
        1.3.2 奶业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奶业
        2.1.2 奶业竞争力
        2.1.3 其他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区域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奶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奶业的发展历程
        3.1.1 奶牛饲养历史
        3.1.2 乳制品加工历史
    3.2 牛奶生产现状分析
        3.2.1 牛奶总产量高
        3.2.2 牛奶专业化生产带形成
        3.2.3 牛奶质量水平高
        3.2.4 奶牛存栏量高
        3.2.5 奶牛年平均单产提高
    3.3 乳制品生产现状分析
        3.3.1 乳制品总产量高
        3.3.2 乳制品专业化生产带形成
        3.3.3 乳制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准
    3.4 牧场和乳企发展现状分析
        3.4.1 牧场养殖规模扩大
        3.4.2 牧场利润空间小
        3.4.3 乳企总资产和盈利能力提高
        3.4.4 乳企技术和投资实力增强
        3.4.5 乳企市场集中度提高
    3.5 乳制品贸易现状分析
        3.5.1 中国乳制品进口量大
        3.5.2 中国乳制品出口规模小
        3.5.3 中国乳制品贸易竞争力较弱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奶业发展影响因素钻石模型分析
    4.1 生产要素分析
        4.1.1 劳动力素质较高
        4.1.2 土地资源较丰富
        4.1.3 奶业科研体系较完备
        4.1.4 奶业投资增长迅速
        4.1.5 企业家组织能力强
    4.2 需求分析
        4.2.1 食品结构中奶类消费增长最快
        4.2.2 人口结构变化促进奶类消费增加
        4.2.3 收入提高带动奶类消费量增加
        4.2.4 消费偏好改变促进乳制品消费
        4.2.5 乳制品需求增长速度放缓
    4.3 相关辅助产业分析
        4.3.1 饲料产量大质量高
        4.3.2 饲草产业逐步壮大
        4.3.3 奶牛遗传育种业相对滞后
        4.3.4 奶业机械和包材进口较多
        4.3.5 奶业基础设施便利度高
    4.4 奶业规模与结构分析
        4.4.1 规模牧场成为养殖主流
        4.4.2 养殖小区和散户在减少
        4.4.3 乳制品行业集中度提高
        4.4.4 乳品企业产品结构待优化
        4.4.5 产业结构一体化程度提高
    4.5 奶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4.5.1 政府高度重视奶业发展
        4.5.2 政府服务能力增强
        4.5.3 奶业支持政策逐步完善
        4.5.4 整体奶业贸易环境向好
        4.5.5 贸易格局变化带来局部困难
    4.6 影响因素态势归纳
        4.6.1 奶业发展的内部优势
        4.6.2 奶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4.6.3 奶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4.6.4 奶业发展的外部风险
    4.7 本章小结
5 中国奶业发展影响因素测度系统构建
    5.1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维度
        5.1.1 奶业特性分析
        5.1.2 分析维度构建
    5.2 奶业发展测度因子的选择
        5.2.1 测度因子全面梳理
        5.2.2 度量指标筛选原则
        5.2.3 测度因子选择结果
    5.3 奶业发展测度因子理论分析
        5.3.1 发展环境
        5.3.2 发展实力
        5.3.3 竞争绩效
    5.4 奶业发展测度因子系统构建
        5.4.1 研究样本
        5.4.2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5.4.3 指标间的相关矩阵及显着性检验
        5.4.4 数据信度、效度分析
        5.4.5 奶业发展测度因子系统
    5.5 本章小结
6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间作用效果分析
    6.1 研究方法分析
        6.1.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6.1.2 结构方程模型公式
        6.1.3 数据的来源
    6.2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
        6.2.1 奶业发展模型的研究变量
        6.2.2 奶业发展模型的基本假设
        6.2.3 奶业发展理论模型的构建
    6.3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拟合
        6.3.1 奶业发展测量模型拟合
        6.3.2 奶业发展结构模型拟合
        6.3.3 奶业发展整体模型拟合
    6.4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的拟合检验
        6.4.1 整体模型拟合检验
        6.4.2 路径系数显着性检验
        6.4.3 研究假设的验证
    6.5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度因子作用效果
        6.5.1 各因子影响度分析
        6.5.2 各因子影响路径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省际评价
    7.1 奶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7.2 奶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7.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7.2.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7.2.3 因子分析检验
        7.2.4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7.3 奶业发展水平评价和影响因素比较
        7.3.1 发展环境比较
        7.3.2 生鲜乳生产能力比较
        7.3.3 牧场经营能力比较
        7.3.4 乳企经营能力比较
        7.3.5 竞争绩效比较
        7.3.6 奶业综合发展水平比较
    7.4 奶业发展影响因素聚类分析
        7.4.1 奶业发展聚类
        7.4.2 区域奶业发展定位
    7.5 本章小结
8 中国奶业发展战略、布局及对策
    8.1 全局视角的奶业发展战略
        8.1.1 中国奶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8.1.2 中国奶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8.1.3 中国奶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8.2 区域比较视角的奶业发展布局
        8.2.1 东北和内蒙古布局
        8.2.2 华北地区布局
        8.2.3 西部地区布局
        8.2.4 南方地区布局
        8.2.5 大城市周边布局
    8.3 影响因子视角的奶业发展对策
        8.3.1 提高创新能力、优化外在环境
        8.3.2 发展规模牧场、建设优质奶源
        8.3.3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牧场收益
        8.3.4 增加消费粘性、提高乳企收益
        8.3.5 强化奶产业链、提高竞争绩效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B

(8)H集团上游原料奶生产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2.1.1 原料奶
        2.1.2 生产组织模式
        2.1.3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2.2 效率
        2.2.1 企业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2.2.2 效率的测量方法
        2.2.3 参数法
        2.2.4 非参数法
    2.3 DEA方法理论基础
第三章 H集团上游原料奶生产现状
    3.1 H集团简介
    3.2 H集团原料奶供应商发展现状
    3.3 H集团所处的市场环境
    3.4 H集团上游原料奶供应商生产与供应中存在的问题
        3.4.1 人才科技支撑不足
        3.4.2 不同组织模式生产效率和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3.4.3 原料奶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3.4.4 外部因素对原料奶生产影响较大
        3.4.5 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
        3.4.6 生产与供应链松散
第四章 基于DEA的上游原料奶生产效率评估
    4.1 数据说明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数据来源
        4.1.2 指标的选取
        4.1.3 变量选取
    4.2 H集团上游原料奶生产投入产出基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3 DEA计算结果
    4.4 H集团原料奶供应商总体效率值分析
        4.4.1 纯技术效率比较
        4.4.2 规模效率比较
        4.4.3 综合技术效率比较
第五章 提高H集团原料奶生产效率的对策建议
    5.1 供应商效率提升思路
    5.2 供应商效率提升方案
        5.2.1 整体方案
        5.2.2 具体提升方案
    5.3 H集团和政府方面的建议
        5.3.1 H集团方面
        5.3.2 政府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9)牛乳体细胞数与原料乳质量的量效关系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SCC的概述
        1.1.1 SCC的概念
        1.1.2 牛乳中产生体细胞的主要原因
    1.2 原料奶SCC的检测方法
        1.2.1 体细胞计数的标准方法
        1.2.2 荧光显微镜计数法
        1.2.3 体细胞测定仪法
        1.2.4 加州乳房炎试验
        1.2.5 利用牛乳的电导率测定牛奶的体细胞
        1.2.6 利用pH值检测牛乳中的SCC
        1.2.7 利用近红外线预测牛乳的SCC
        1.2.8 利用DNA含量来测定SCC
    1.3 SCC在生产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4 原料奶质量
        1.4.1 评判原料奶质量的常用指标
        1.4.1.1 乳脂率
        1.4.1.2 乳蛋白率
        1.4.1.3 乳糖率
        1.4.1.4 总固体和非脂乳固体
        1.4.2 评判原料奶质量的其他指标
        1.4.2.1 冰点
        1.4.2.2 pH
        1.4.2.3 细菌总数
        1.4.3 原料奶中的内源酶
        1.4.3.1 纤维蛋白溶解酶
        1.4.3.2 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
        1.4.3.3 过氧化物酶
        1.4.3.4 过氧化氢酶
        1.4.3.5 脂酶
    1.5 SCC对原料奶质量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引起原料乳中SCC变化的因素分析
    2.1 仪器与材料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奶样采集
    2.3 数据分析处理
    2.4 结果分析
        2.4.1 胎次对原料奶中SCC的影响
        2.4.2 不同季节各胎次对原料奶中SCC的影响
        2.4.3 不同规模饲养场对原料奶中SCC的影响
        2.4.4 奶牛乳房炎对原料奶中SCC的影响
        2.4.5 不同养殖模式对原料奶中SCC的影响
    2.5 讨论
        2.5.1 季节对原料奶中SCC的影响
        2.5.2 胎次对原料奶中SCC的影响
        2.5.3 饲养规模对原料奶中SCC的影响
        2.5.4 乳房炎对原料奶中SCC的影响
        2.5.5 养殖模式对原料奶中SCC的影响
第三章 SCC与原料乳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奶样采集
        3.2.2 SCC的检测
        3.2.3 原料奶成分的测定
        3.2.4 原料奶中内源酶的测定
        3.2.4.1 PL酶的测定方法
        3.2.4.2 NGA酶的测定方法
        3.2.4.3 过氧化氢酶的测定方法
        3.2.4.4 过氧化物酶的测定方法
        3.2.4.5 脂酶的测定方法
        3.2.5 乳房炎发生率
    3.3 数据分析处理
    3.4 结果分析
        3.4.1 体细胞与原料奶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3.4.2 SCC与原料奶质量的相关性的研究
        3.4.3 SCC对原料奶中内源酶的影响
    3.5 讨论
        3.5.1 SCC对原料奶产量的影响
        3.5.2 SCC对原料奶品质的影响
        3.5.3 SCC对原料奶内源酶的影响
第四章 SCC控制措施
    4.1 降低原料奶中SCC的主要措施
        4.1.1 加强奶牛选育和牛群结构优化
        4.1.2 提高夏季奶牛舒适度
    4.2 改变养殖规模和养殖模式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优化的概念
        2.1.2 乳制品产业组织模式相关概念
        2.1.3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相关概念
    2.2 农产品产业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乳制品产业的研究
        2.2.2 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
        2.2.3 关于农业品牌化的研究
        2.2.4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2.2.5 研究述评
    2.3 文献综述
        2.3.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述
        2.3.2 农业产业链综述
        2.3.3 “钻石模型”综述
3 成都市乳制品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成都市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3.1.1 奶牛养殖地域特征
        3.1.2 奶牛养殖自然条件
        3.1.3 乳制品生产状况
        3.1.4 品牌建设及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3.2 基于“钻石模型”的成都市乳制品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生产要素分析
        3.2.2 需求条件分析
        3.2.3 相关行业及支持条件分析
        3.2.4 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分析
        3.2.5 机会因素分析
        3.2.6 政策因素分析
4 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4.1 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4.1.1 公司简介
        4.1.2 股权结构
        4.1.3 企业员工情况
        4.1.4 主要产品生产销售情况
        4.1.5 公司系列产品
    4.2 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模式分析
        4.2.1 采购模式
        4.2.2 生产模式
        4.2.3 销售模式
    4.3 与其他乳制品龙头企业竞争对手对比分析
        4.3.1 样本企业简介
        4.3.2 乳制品生产运营状况对比
        4.3.3 乳制品产销状况对比
    4.4 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 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升级及战略选择
    5.1 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升级的SWOT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1.3 机会
        5.1.4 威胁
        5.1.5 SWOT矩阵分析
    5.2 基于SWOT分析的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升级战略选择
        5.2.1 基础夯实,装备发展
        5.2.2 质量提升,品牌发展
        5.2.3 乳旅互促,融合发展
    5.3 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的具体措施
        5.3.1 加强宏观管理
        5.3.2 落实政策扶持,为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引力
        5.3.3 加大对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5.3.4 积极引进人才,强化质量监管
        5.3.5 实施品牌战略,为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注入凝聚力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优化龙头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6.2.2 加速品牌整合,完善营销体系
        6.2.3 加强质量标准建设,优化产出结构
        6.2.4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配套支持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提高原料奶质量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进口冲击与中国婴幼儿奶粉产业链价格传递——兼论以价格竞争赢得市场的可能[J]. 道日娜,张进. 中国农村经济, 2021(04)
  • [2]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D]. 王倩倩. 浙江大学, 2020(04)
  • [3]X市政府在奶业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殖和加工主体利益联结视角[D]. 曹丽丽.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吴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5]越南乳制品企业竞争战略研究 ——以Vinamilk公司为例[D]. TRUONG THI MINH TRINH(张氏明贞).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6]原料奶中嗜冷菌的潜在危害研究 ——基于腐败特性及其生物被膜形成的角度[D]. 袁磊. 浙江大学, 2020(01)
  • [7]中国奶业发展策略研究[D]. 刘秀娟.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8]H集团上游原料奶生产效率分析[D]. 霍心宇.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 [9]牛乳体细胞数与原料乳质量的量效关系及其防控技术研究[D]. 张海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10]成都市乳制品产业优化研究[D]. 冯磊.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提高原料奶质量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