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论文-邱畅

后殖民论文-邱畅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殖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殖民女性主义,汤亭亭,华裔女性,身份缺失

后殖民论文文献综述

邱畅[1](2019)在《后殖民女性主义下汤亭亭小说中的华裔女性身份缺失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小说充分反映了华裔女性在父权文化和异质文化下遭受的双重压迫以及女性在压迫下的抗争。双重压迫使华裔女性完全丧失话语权,处于失语状态,进而造成身份缺失,在女性意识觉醒后,华裔女性通过抗争重拾话语权,追求独立和自由,实现身份建构。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汤亭小说中华裔女性的身份缺失与身份建构,这不仅拓宽了汤亭亭小说的研究视角,而且为汤亭亭小说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使汤亭亭小说研究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秋月[2](2019)在《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视角下解读《鬼魂的迁移》中加勒比女性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勒比裔女作家保琳·梅尔维尔在她的短篇小说集《鬼魂的迁移》中刻画了多个处在流散和移民背景下的加勒比裔女性形象,她们在后殖民主义社会、种族主义和父权制的压迫下丧失话语权利,沦为沉默的"他者"。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分析加勒比裔女性身份缺失的原因,从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建构两方面分析加勒比女性的身份建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李幸[3](2019)在《无声的反抗——《等待野蛮人》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等待野蛮人》中的蛮族女孩同时受到帝国和行政长官代表的父权主义的双重压迫。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等待野蛮人》,揭示出小说中的女性作为一种弱势的,边缘化的群体虽受压迫,但她们在以自己"无声的"方式进行反抗,并最终颠覆了传统刻板的女性形象。(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期刊2019年11期)

陈莲洁[4](2019)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英国病人》中身份的冲突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因为殖民主义力量已经超越了对土地和主权的权利控制,更多倾向于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本文首先介绍了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侧重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模仿、模拟和混杂与第叁空间。论文详尽分析了《英国病人》中人物的国家、民族和个人身份的矛盾、瓦解和重构。本文指出,各族裔群体虽然努力在杂糅状态下重构自己的身份和精神家园,建立自己的政治、宗教、种族独立性,但完全融合是不可能的。(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范勤勇,武蓓春[5](2019)在《后殖民视阈解读《八月之光》中的身份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八月之光》描述了被身份认同所困扰的各种人物,其中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的身份困境最具代表性。通过运用后殖民中关于"他者化"、"无家状态"理论来分析乔所体现出来的身份困境及导致困境的根源,推断出身份困境源于社区对个人的排斥和压制:在一个排他性的社区中,个人对社会规则的反叛会导致个人被社会的最终淘汰。(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1期)

白婉宁[6](2019)在《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我爱比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语境下,第叁世界的女性面对着男性意识形态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双重建构。《我爱比尔》中的阿叁,既体现出对西方虚构的文化标签权威下的顺从,在追寻自身社会身份时的迷失,又体现出了父权制、男性家长下的权力依附关系。但将男性/女性作为符号,象征西方国家与第叁世界国家,将性别话语与政治话语交织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建构出了性别对立的两极,与目前的权力话语有着共谋关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邓阳,徐丹[7](2019)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柏油娃娃》中黑人女性的困境及主体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柏油娃娃》通过对女主人公吉丁及其婶婶昂丁等黑人女性的刻画与剖析,揭示了她们在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等方面遭遇的困境。表达了莫里森希望黑人女性突破内在与外界的束缚,找到自身位置及价值取向,实现真正的民族融合,两性和谐。本文结合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从性别、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黑人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及如何进行主体建构。(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3期)

欧阳月娇[8](2019)在《重绘两岸国族想象边界——“后殖民”与“后革命”状况中的陈映真对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历经日本割据与内战冷战的两次分断之后,尤其是面对在"去中国化"教育中成长的台湾"太阳花"世代,台海两岸如何重新走在一起?对这个重大问题,作者认为可以借镜陈映真,以他为两岸知识界的中介来"对读"历史,互相以内在而非外在的眼光来理解对方。陈映真的重要意义首先不只在于他是社会主义统一派,更在于他提供了一个"身处曾经被殖民的台湾、解殖以后"第叁世界"的知识分子的(本文来源于《台声》期刊2019年20期)

王芳[9](2019)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对《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自我身份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后殖民主义的发展,盖娅特里·查克拉巴蒂·斯皮瓦克被公认为是当今仅次于赛义德的最有影响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位后殖民批评家。她的文学批评不仅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叁世界女性造成的压迫与影响,而且批判了西方女性主义者及对第叁世界妇女真实面貌和生存状况的歪曲和遮蔽。本文从后殖民批评理论中斯皮瓦克的"他者"研究、女权主义批评等角度出发,分析《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文化身份困境、女性身份重建之路及通过对在这种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女性的描写,利用后殖民主义观点来揭开殖民面具,达到找寻女性自我身份、唤醒民族身份意识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吴静[10](2019)在《从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译本中的翻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翻译理论倡导多元文化,旨在保留和彰显弱势文化特有元素并将其译入强势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英译本使用了大量后殖民翻译策略,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译者所采用翻译策略的成功之处,揭示其对中国译者有意识地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展现中国特色文化魅力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43期)

后殖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加勒比裔女作家保琳·梅尔维尔在她的短篇小说集《鬼魂的迁移》中刻画了多个处在流散和移民背景下的加勒比裔女性形象,她们在后殖民主义社会、种族主义和父权制的压迫下丧失话语权利,沦为沉默的"他者"。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分析加勒比裔女性身份缺失的原因,从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建构两方面分析加勒比女性的身份建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殖民论文参考文献

[1].邱畅.后殖民女性主义下汤亭亭小说中的华裔女性身份缺失与建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秋月.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视角下解读《鬼魂的迁移》中加勒比女性身份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9

[3].李幸.无声的反抗——《等待野蛮人》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J].鸭绿江(下半月).2019

[4].陈莲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英国病人》中身份的冲突与重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范勤勇,武蓓春.后殖民视阈解读《八月之光》中的身份困境[J].科技风.2019

[6].白婉宁.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我爱比尔》[J].青年文学家.2019

[7].邓阳,徐丹.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柏油娃娃》中黑人女性的困境及主体建构[J].戏剧之家.2019

[8].欧阳月娇.重绘两岸国族想象边界——“后殖民”与“后革命”状况中的陈映真对读[J].台声.2019

[9].王芳.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对《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自我身份的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10].吴静.从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译本中的翻译策略[J].校园英语.2019

标签:;  ;  ;  ;  

后殖民论文-邱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