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诸家病处最是妙——郑簠“草法”隶书艺术赏析论文

李霞:诸家病处最是妙——郑簠“草法”隶书艺术赏析论文

【关键词】郑簠;草法;隶书书法;艺术化

谈起清初书坛隶书创作,郑簠其人其艺是绕不开的“重镇”。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是郑簠“草法”隶书及其内涵。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模式,能够模拟出较为真实的景点景区环境,将学生带进一个几近现实的场景中,同时还可以实现学生自主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景点景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并进行导游讲解技巧的训练,没有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大量理论学习,颠覆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背的模式,以课程目标为主线,让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更加具象,大大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AO锁骨钩钢板复位术(钩板组):入路同Tight-Rope组,将锁骨钩钢板钩端插入肩峰下,将体部紧靠锁骨远端,拧入螺丝钉。将喙锁韧带、肩锁韧带及关节囊仔细修复,逐层缝合。

郑簠,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 年)出生,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1 年)卒,享年七十三岁,字汝器,号谷口、谷口农等,人称谷口先生。郑簠一生未曾出仕,甚至连个诸生都不曾考取,秉承父辈扶桑衣钵,以行医为业,以诗、书为乐。郑簠雅好诗文翰墨也是有一定家学渊源的,其祖父郑道先(一作道光、道晃)、父亲郑之彦皆有画名。据南京艺术学院薛龙春先生在《郑簠研究》一书中所述“祖父郑道先,晚号水云逸史,著有《蕃绿亭草》。喜接宾客,乐与游历山水,除了吟咏诗赋外,他还工于画梅、鼓琴,且精通六书”,足可想见其人之雅逸优游。又据朱绪曾辑《国朝金陵诗徵》中收录的徐纬《题郑兰岩画梅》诗注云:“郑名之彦,江宁人,父道晃,善画,精医。之彦传其术。”到了郑簠时,他不擅作画,写诗不甚出众,只是极爱梅花,在晚年的一幅隶书作品中还表露了想要筑置梅花草堂的心愿。梅花乃高洁之象征,郑簠一生爱梅,通过比附梅花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审美。

关于郑簠“草法”隶书之“草法”的问题,要从靳治荆《思旧录》中一段记述郑簠创作情景的文字说起。他说:“常见酒酣起舞,白雪在窗,红烛在几。墨池鱼龙,跃跃欲飞,更发爆竹数声以作其气,然后攘袖濡毫,对客谈笑,挥洒所积大小若干幅立尽,尤盘礴有余勇,坐客叹服。昔赵寒山作篆如作草,一时推为独步,今谷口于分书亦然,后世必有知而论定之者。”靳治荆的这段文字惟妙惟肖地勾勒了郑簠作隶时纵情挥洒,极具感染力的表演性书写状态,并用明代赵宧光“作篆如作草”的情景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类似这样的文献记录还有很多,如宋琬《赠郑汝器歌》载:“郑君博物饶天姿,书法遒劲多离奇。老笔纵横森剑戟,尺幅光怪盘蛟螭……主人爱客出斗酒,高斋日午桐阴移。况复髯兄善豪饮,醉挥三百金屈卮。君从壁上观人醉,独据匡床作奇字。泼墨淋漓四座惊,咫尺苍茫风雨至。”目前对于郑簠的这种书写状态及八分书歌现象已经有学者给予关注,并且作出了十分贴切的解说,如薛龙春先生分析道:“并不是任何书体都可以通过诗文来加以赞美,我们就很少见到关于楷书、行书的诗歌;也不是任何风格都适合用诗歌的语言来加以形容,譬如倾向于规整和宁静的书风就很难设喻夸扬。唐代以来,以诗歌形式称颂的书法常常有着这样的特点:奇古、怪诞、富有动感与气势,书家的书写有很强的表演性。”又说:“郑簠在广泛学习汉碑的同时,并没有强化碑刻静态的一面,或是以柔毫拟刀锋。他一直努力将帖学传统的书写性与写意性融入隶书形构之中。”正如薛先生分析的“强烈的动感”“奔放的气势”“书写性”“写意性”就是我们常说的“草法”,即作草书的书写方法。由此可见,郑簠隶书极具艺术性,是摆脱文字实用束缚的抒情性艺术。

其实不单是他人赠予郑簠的八分书歌可以体现他对隶书的独特颖悟,就其题跋也能窥豹一斑。

他跋《乙瑛碑》云:“隶法有欹侧俯仰反正之势,此刻姿态足备,古色照人,是为东汉名家第一。”欹侧、俯仰、反正等构字法一般用在行、草书中比较多,追求变化也是作行草的观念。再如他在晚年答张在辛问隶书取法时评价《曹全碑》云:“古人用笔,历历可见。但其字一字一法,一画一法,方长大小,全无定体。”此外,姜澄清先生曾指出:“中国书画艺术的美学思想,从唐、宋以来,彼此影响,乃至很难说关系到绘画的若干理论,却不与书法相关,反之也一样。”扩而大之,不单是美学思想相互融通,至于画家作画构图的方法,作画的用笔方法,对待笔墨的态度都可以移用,不然怎会许多大画家也是名书家,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金农、郑燮、吴昌硕,近代的黄宾虹,等等,不胜枚举。在郑簠的交游圈中也有许多画家,且郑簠本来也当略通画理,在彼此的交游中画家作画之法自然会影响到郑簠,进而影响到他的书法。明末画家张风与郑簠论画的一条记录最能体现这一关要:“画要近看好,远看又好,此即仆之观画法,实则仆之心印。盖近看看小节目,远看看大片段,画多有近看佳而远看不必佳者,是他大片段难也。昔人谓北苑画多草草点缀,略无行次,而远看则烟村篱落,云岚沙树,粲然分明,此是行条理于粗服乱头之中,他人为之,即茫无措手。画之妙理,尽于此矣。”张风向郑簠道尽了作画“经营位置”之妙理,这也是郑簠许多大幅立轴的隶书如此耐看,且他的隶书可以用在绘画的题款、跋语上的重要原因之一。至此,郑簠“以隶当草”的隶书创作观念和他的“草法”隶书因何能享誉清初书坛,并得到那么多文人学者的追捧、称颂也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大学生的隐喻认知状况,本文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将隐喻用于探索大学生对于学习、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各方面的看法,能更深入更含蓄地诱导出大学生潜意识中的认知概念。

郑簠的大字隶书多是立轴或对联形式。对联书写样式简易,尺幅多也偏大,极见书家功夫。广州美术馆藏有郑簠的一幅“渴虎宝刀”大字隶书对联,可算作他大字隶书的代表作之一。此联,创作年代不详,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一书亦有收录(第十四册81 页),远观气势完足,体格雄健,摄人心神,直以气度取胜,即张风所谓“远看好”者。其他大字作品中,能与这副对联匹敌的当属江苏省南通博物苑藏《周武王带铭等屏》中的“蓬蓬”“火灭”两幅大字隶书轴(见下页图1、图2)。在纵高一米六多的纸上,书十多字,而整体气势毫不怯弱,细处笔画更是一丝不苟,在大气磅礴之中又流露出纵逸之趣。这三幅作品可以说是郑簠“阳刚”审美取向的典范。郑簠擅长大字隶书,启发了后世书家的隶书创作思路,如金农、高凤翰、桂馥、伊秉绶等,属于革“古”而出“新”者。

图1 郑簠《周武王带铭》(其一)

图2 郑簠《周武王带铭》(其二)

图3 郑簠《卢仝新月绝句》

图4 郑簠《隶书〈浣溪沙〉》

隶书与草书不同,其本属“静态”,愈大愈难称妙,在保证体格方朗坚毅的基础上,郑簠能运用八分书的飞舞笔意增加隶字动势,使得隶书作品具有和行草书一样的灵活和动感(见图3)。对“草法”的移用除此而外,郑簠还有更加充分的发挥。《浣溪沙词》是郑簠在1688 年所书(见图4),此作在把握住“纵逸”的大气势外,在用墨上“枯荣”并施,或浓郁如“月”“玉”“窗”“东”等字,或枯秀如“杨”“粉”“花”等字,既赋予了墨色变化,又增加了轻重层次,一举多得。在谋篇布局上,一改碑刻隶书的纵列整齐一线,而取用错落法,并在章法细微错落排布的前提下,再配字形的方长变化、字法变化、行笔布白的灵活多变,真可谓妙趣横生。然而,就是这些“妙处”,到了清中期以后竟成了书家们眼中的“病处”,如乾嘉而后的王澍、王潜刚、梁章钜、梁巘等就对郑簠的隶书颇多微词。东坡有言:“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郑簠的隶书能大能小,不愧在清初时被誉为“伯嗜再生”。他的小字隶书有妍丽一路的,如《抄赖古堂印谱序》,也有古拙一路的,以后者居多。从他的《谢灵运石室山诗卷》作品看(见下页图5),其相对较小的隶书在气度上稍有收敛,不如大字浩然豪迈,但却多了几分灵动闲逸。用笔上,轻灵活泼,单个笔画看去既富有动感,又不失沉着,是其人思虑平和,将劲力内含了,也就不似大字那般外扬了。但是,如若将小字放大后看,那种开张大气的体势仍和大字如出一辙。郑簠有用隶书题画的习惯,题画用字则多取小字的淡逸灵动,如为盛琳山水画题诗用的小字隶书,用笔灵动活泼,气韵闲淡野逸,与绘画相映成趣。

图5 郑簠《谢灵运石室山诗卷》(局部)

最后,需要做一点说明的是,人无完人,郑簠也不例外,他流传至今的许多隶书作品也并非件件都是精品,有的也有“瑕疵”,限于篇幅,此处不做深刻论述。东坡曾言“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审美本就是件见仁见智的事儿,全看方家喜好。

【参考文献】

[1]沃兴华.中国书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2]黄惇,金丹等.中国书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3]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0.

[4]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

[5]薛龙春.郑簠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6]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

[7]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8]王冬龄.清代隶书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9]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0]欧阳摩壹.南京历代经典书法[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7.

[11]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M].北京:文物出版,2014.

[12]李梦影.清代篆隶书法中兴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6.

[13]任军.清初隶书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9.

[14]苏会婷.清代初期隶书中兴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5-0028-04

【作者简介】李霞,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  ;  ;  ;  ;  ;  

李霞:诸家病处最是妙——郑簠“草法”隶书艺术赏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