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疲劳载荷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强钢,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残余应力重分布
疲劳载荷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王琦涛[1](2018)在《疲劳载荷作用下高强钢焊接接头残余应力重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残余应力对焊接结构疲劳性能的影响严重,且在疲劳过程中经常发生应力松弛及重分布现象。本文以具有缓冲层的高强钢焊接接头为对象,研究了疲劳载荷作用下焊接残余应力重分布以及对疲劳裂纹扩展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通过疲劳载荷作用下焊接接头试样裂纹尖端受力分析,根据扩展紧凑试样(E-CT试样)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公式,结合线弹性断裂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裂尖残余应力“真值”的数学模型。基于上述理论,研究了叁组不同焊接接头试样母材区的残余应力重分布规律,并与X-射线衍射试验及有限元仿真获得的残余应力初始分布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合理解释了焊接残余应力随疲劳循环周次增加及裂纹长度变化的释放规律。(2)通过对比叁组不同焊接接头试样退火前后的微观硬度、金相组织以及Paris曲线。发现焊接接头在600℃下,保温4小时后的微观硬度和金相组织等力学性能基本无变化,焊接残余应力基本消除,进一步研究了叁组不同焊接接头试样的热影响区以及熔合区的残余应力重分布规律。(3)研究结果表明残余应力在裂纹进入稳定扩展阶段不再松弛,叁组试样具有相同的松弛稳定点,初始焊接残余应力的大小影响松弛量的大小。NO BL和10 mm BL接头试样母材区的残余压应力随裂纹扩展不断增大的原因是由于拉压应力平衡的结果,压应力宽度减小时,为达到新的平衡其幅值会逐渐增大。4 mm BL接头试样没有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4 mm BL接头试样的初始焊接残余拉应力主要是靠焊缝区的压应力与之平衡。重分布后的拉压应力转变点发生改变,初始应力较大时,转变点滞后,并且初始应力越大,转变点滞后程度越高;初始应力较小时,转变点提前。(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5-05)
刘庆刚,于新奇,沈士明[2](2009)在《疲劳载荷分布形式对构件寿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学软件模拟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伽玛分布3种不同疲劳载荷变化范围(S)的分布形式,针对S选择相同的均值(S)和不同的变异系数(C),计算在这3种载荷分布形式下构件的疲劳寿命Nrand,同时与采用恒定的载荷变化范围(S=S)计算得到的疲劳寿命Navg进行对比,发现当S较小时,结构疲劳寿命Nrand随变异系数C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S较大时,结构疲劳寿命Nrand随着载荷分散性的增大而单调减小。(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09年05期)
熊峻江,高镇同[3](1996)在《雨流-回线法及二维疲劳载荷分布假设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对实测载荷谱进行计数处理的雨流 -回线法 ,使用该法能够简便地将实测载荷谱分离出独立的完整应力循环 ;并提出了二维疲劳载荷分布假设检验及其参数估计方法。最后 ,给出了应用实例(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疲劳载荷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数学软件模拟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伽玛分布3种不同疲劳载荷变化范围(S)的分布形式,针对S选择相同的均值(S)和不同的变异系数(C),计算在这3种载荷分布形式下构件的疲劳寿命Nrand,同时与采用恒定的载荷变化范围(S=S)计算得到的疲劳寿命Navg进行对比,发现当S较小时,结构疲劳寿命Nrand随变异系数C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S较大时,结构疲劳寿命Nrand随着载荷分散性的增大而单调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疲劳载荷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琦涛.疲劳载荷作用下高强钢焊接接头残余应力重分布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8
[2].刘庆刚,于新奇,沈士明.疲劳载荷分布形式对构件寿命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2009
[3].熊峻江,高镇同.雨流-回线法及二维疲劳载荷分布假设检验[J].航空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