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科专用切口术后引流装置论文和设计-丁露

全文摘要

整形科专用切口术后引流装置,包括固定座和负压引流机构,固定座包括固定板,固定板的下表面设有粘胶层,固定板上表面固定有两个限位卡板,两个限位卡板前后并排设置,固定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透明固定贴,两块透明固定贴的端部通过魔术贴连接;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固定牢固,便于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并且吸引筒上设有止退组件,防止在负压吸引时拉杆回缩,使用效果佳。

主设计要求

1.整形科专用切口术后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和负压引流机构,固定座包括固定板,固定板的下表面设有粘胶层,固定板上表面固定有两个限位卡板,两个限位卡板前后并排设置,固定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透明固定贴,两块透明固定贴的端部通过魔术贴连接;负压引流机构包括吸引筒和拉杆,吸引筒上设有两个卡槽,吸引筒置放于固定板上两个限位卡板上,并且两个限位卡板分别卡设在两个卡槽内,吸引筒的一端部设有连接嘴,拉杆经吸引筒的另一端插设在吸引筒的内腔,位于吸引筒内腔的拉杆端部设有皮塞,皮塞外缘与吸引筒的内壁滑动配合,拉杆的另一端设有推柄;吸引筒的另一端还设有止退组件。

设计方案

1.整形科专用切口术后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和负压引流机构,固定座包括固定板,固定板的下表面设有粘胶层,固定板上表面固定有两个限位卡板,两个限位卡板前后并排设置,固定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透明固定贴,两块透明固定贴的端部通过魔术贴连接;

负压引流机构包括吸引筒和拉杆,吸引筒上设有两个卡槽,吸引筒置放于固定板上两个限位卡板上,并且两个限位卡板分别卡设在两个卡槽内,吸引筒的一端部设有连接嘴,拉杆经吸引筒的另一端插设在吸引筒的内腔,位于吸引筒内腔的拉杆端部设有皮塞,皮塞外缘与吸引筒的内壁滑动配合,拉杆的另一端设有推柄;吸引筒的另一端还设有止退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形科专用切口术后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拉杆的底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布有若干斜齿槽,止退组件包括安装盒、棘齿块和压缩弹簧,安装盒固定在吸引筒的端部,安装盒的长度方向沿吸引筒的径向方向设置,且部分安装盒位于吸引筒内,位于吸引筒内的安装盒端部为敞口状,棘齿块的上端为与斜齿槽相适配的棘齿结构,棘齿块和压缩弹簧均位于安装盒内,且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棘齿块的底面和安装盒的内底部顶压配合,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棘齿块上端的棘齿结构卡设在其中一个斜齿槽内,棘齿块的下端还连接有连接柱,连接柱向下穿过安装盒底部后连接有手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形科专用切口术后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吸引筒上设有容量刻度线。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整形科专用切口术后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切口术后引流装置类型较多,整形科一般切口较小,术后引流液较少,现有方式一般是将注射器连接引流管,然后将注射器向后抽拉一定距离,产生负压,然后将注射器固定在体壁上。现有技术并不是专门的引流装置,因为需要经常记录引流液的量,所以常常需要将注射器从体壁上固定胶带上撕下,竖直观察注射器内引流液的量,另外将注射器的推拉杆向后抽拉后,在负压作用下注射器的推拉杆容易回缩,不能保持持续负压吸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以记录引流液量、并且可以持续保证负压吸引的整形科专用切口术后引流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整形科专用切口术后引流装置,包括固定座和负压引流机构,固定座包括固定板,固定板的下表面设有粘胶层,固定板上表面固定有两个限位卡板,两个限位卡板前后并排设置,固定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透明固定贴,两块透明固定贴的端部通过魔术贴连接;

负压引流机构包括吸引筒和拉杆,吸引筒上设有两个卡槽,吸引筒置放于固定板上两个限位卡板上,并且两个限位卡板分别卡设在两个卡槽内,吸引筒的一端部设有连接嘴,拉杆经吸引筒的另一端插设在吸引筒的内腔,位于吸引筒内腔的拉杆端部设有皮塞,皮塞外缘与吸引筒的内壁滑动配合,拉杆的另一端设有推柄;吸引筒的另一端还设有止退组件。

拉杆的的底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布有若干斜齿槽,止退组件包括安装盒、棘齿块和压缩弹簧,安装盒固定在吸引筒的端部,安装盒的长度方向沿吸引筒的径向方向设置,且部分安装盒位于吸引筒内,位于吸引筒内的安装盒端部为敞口状,棘齿块的上端为与斜齿槽相适配的棘齿结构,棘齿块和压缩弹簧均位于安装盒内,且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棘齿块的底面和安装盒的内底部顶压配合,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棘齿块上端的棘齿结构卡设在其中一个斜齿槽内,棘齿块的下端还连接有连接柱,连接柱向下穿过安装盒底部后连接有手柄。

吸引筒上设有容量刻度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通过粘胶层将固定板固定在体壁上合适位置,然后将吸引筒的连接嘴与引流管相连接,然后向后抽拉拉杆,吸引筒内产生负压,从而将引流管内的引流液吸出,接着将吸引筒通过卡槽固定在两个限位卡板上,最后用两块透明固定贴包裹封闭吸引筒,两块透明固定贴在包裹时通过魔术贴连接,当需要观察吸引筒内引流液性状时,直接可以透过透明固定贴即可进行观察,需要观察引流液量时,打开两块透明固定贴,将吸引筒从固定座上取下,然后竖向放置进行观察,即可通过容量刻度线读出引流液量,观察后重新放回固定座,再次采用两块透明固定贴进行固定;

另外在向后抽拉拉杆,吸引筒产生负压时,为防止拉杆由于吸引作用回缩,本装置在吸引筒的端部设置止退组件,利用止退组件即可防止拉杆回缩,具体止退组件工作原理为: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棘齿块上端的棘齿结构卡设在其中一个斜齿槽内,当拉杆向后抽动时,由于斜齿槽的形状,所以棘齿块不会阻碍拉杆向后移动,并且很好地阻止了拉杆受吸引力的作用向前移动,实现拉杆的止退;其次,当拉杆需要复位向前移动时,向下拉动手柄,通过连接柱将棘齿块从斜齿槽内拉出,由于没有了棘齿块的限制,即可将拉杆向前推动,恢复至初始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固定牢固,便于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并且吸引筒上设有止退组件,防止在负压吸引时拉杆回缩,使用效果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负压引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整形科专用切口术后引流装置,包括固定座和负压引流机构,固定座包括固定板1,固定板1的下表面设有粘胶层2,固定板1上表面固定有两个限位卡板3,两个限位卡板3前后并排设置,固定板1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透明固定贴4,两块透明固定贴4的端部通过魔术贴连接;

负压引流机构包括吸引筒5和拉杆6,吸引筒5上设有两个卡槽7,吸引筒5置放于固定板1上两个限位卡板3上,并且两个限位卡板3分别卡设在两个卡槽7内,吸引筒5的一端部设有连接嘴8,拉杆6经吸引筒5的另一端插设在吸引筒5的内腔,位于吸引筒5内腔的拉杆6端部设有皮塞9,皮塞9外缘与吸引筒5的内壁滑动配合,拉杆6的另一端设有推柄10;吸引筒5的另一端还设有止退组件。

拉杆6的的底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布有若干斜齿槽11,止退组件包括安装盒12、棘齿块14和压缩弹簧13,安装盒12固定在吸引筒5的端部,安装盒12的长度方向沿吸引筒5的径向方向设置,且部分安装盒12位于吸引筒5内,位于吸引筒5内的安装盒12端部为敞口状,棘齿块14的上端为与斜齿槽11相适配的棘齿结构18,棘齿块14和压缩弹簧13均位于安装盒12内,且压缩弹簧13的两端分别与棘齿块14的底面和安装盒12的内底部顶压配合,在压缩弹簧13的作用下棘齿块14上端的棘齿结构18卡设在其中一个斜齿槽11内,棘齿块14的下端还连接有连接柱15,连接柱15向下穿过安装盒12底部后连接有手柄16。

吸引筒5上设有容量刻度线17。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通过粘胶层2将固定板1固定在体壁上合适位置,然后将吸引筒5的连接嘴8与引流管相连接,然后向后抽拉拉杆6,吸引筒5内产生负压,从而将引流管内的引流液吸出,接着将吸引筒5通过卡槽7固定在两个限位卡板3上,最后用两块透明固定贴4包裹封闭吸引筒5,两块透明固定贴4在包裹时通过魔术贴连接,当需要观察吸引筒5内引流液性状时,直接可以透过透明固定贴4即可进行观察,需要观察引流液量时,打开两块透明固定贴4,将吸引筒5从固定座上取下,然后竖向放置进行观察,即可通过容量刻度线17读出引流液量,观察后重新放回固定座,再次采用两块透明固定贴4进行固定;

另外在向后抽拉拉杆6,吸引筒5产生负压时,为防止拉杆6由于吸引作用回缩,本装置在吸引筒5的端部设置止退组件,利用止退组件即可防止拉杆6回缩,具体止退组件工作原理为:在压缩弹簧13的作用下,棘齿块14上端的棘齿结构18卡设在其中一个斜齿槽11内,当拉杆6向后抽动时,由于斜齿槽11的形状,所以棘齿块14不会阻碍拉杆6向后移动,并且很好地阻止了拉杆6受吸引力的作用向前移动,实现拉杆6的止退;其次,当拉杆6需要复位向前移动时,向下拉动手柄16,通过连接柱15将棘齿块14从斜齿槽11内拉出,由于没有了棘齿块14的限制,即可将拉杆6向前推动,恢复至初始状态。

本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整形科专用切口术后引流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6853.5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1(河南)

授权编号:CN209630289U

授权时间:20191115

主分类号:A61M 1/00

专利分类号:A61M1/00

范畴分类:16A;

申请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第一申请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申请人地址: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建设东路50号

发明人:丁露;丁岩;白晓林;郭洁;郭琳琳;史杨柳;刘智媛;孙超倩

第一发明人:丁露

当前权利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代理人:朱俊峰

代理机构:41131

代理机构编号:郑州豫开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整形科专用切口术后引流装置论文和设计-丁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