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周易》广大悉备,六十四卦中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其中被朱子称为“忧患九卦”之一的履卦,其卦辞、爻辞中蕴含了丰富的底线思维。其卦辞通过对“履虎尾的形势判断”“不咥人的底线要求”和“亨的目标追求”的阐述,引出爻辞“素履与志向”“履道与道路”“愬愬与态度”和“视履与反思”的判断。最终告诉人们,底线思维在实际运用中要立定素履之志向、坦坦之道路、愬愬之态度、视履之反思,惟其如此,才能有助于实现 “履虎尾,不咥人,亨”的目标。
[关键词]周易; 履卦; 忧患九卦; 底线思维; 卦辞; 爻辞
《周易》成书邈远,文字诘屈,内容广大,影响深远,古人以为“无所不包”。德人亚斯贝尔斯有“轴心时代”一说,而先秦诸子之繁荣,于公元前500年前后所创华夏文明之轴心时代,其与《周易》多有渊源。故而儒家之“五经”,道家之“三玄”,墨、法、阴阳、兵、名诸派莫不尊其为首,援其为说。就其内容而言,有“经传”两部。经即为卦爻辞。传又名《易传》,七种十篇,又称《十翼》,传为孔子所作,发明易理,解释卦爻辞。后世言易,多从二者发微,本文亦然。
当前农业生产中大多都是采取机械化生产作业,地膜残留会对农机作业产生影响,降低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此外,残留地膜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危害,残留碎片会与农作物秸秆以及各类饲料混合在一起,家畜误食之后肠胃功能会降低,导致牲畜死亡。加上残留地膜四处散布会导致地膜四处漂移,会产生更多污染[1]。
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无特定病原体级)小鼠,体重18~22 g,雄性,购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一、忧患九卦
《系辞》是《易传》的一种,有上下两篇,乃《周易》之总论。主要论述《周易》的性质、作用、价值和基本原则,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若按朱熹的分法,可将其分为十二章,其中第七章朱子以为“三陈九卦,以明处忧患之道”,故此处题为“忧患九卦”。《系辞》曰: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三) 亨的目标追求 底线要求是最低标准,面对履虎尾的险境,首先要做到不咥人。然而底线思维不仅仅满足于最低标准的实现,还要“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亨就是对“最好结果”的精准概括。
从哲学角度来看,意识和思维都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第二性的身份相对于物质而存在。以认识论的观点来分析,意识含有感性认识的成分,也含有理性认识的成分。思维则更偏重于理性认识,以概念、判断、推理、演绎、辩证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是更高级别的人类认识活动,属于实践范畴,其结果是形成某种观念。由此可知,精神的外延最大,包括意识、思维和观念。意识的外延次之,包括思维和观念。意识的外延再次之,包括观念。
——《周易·系辞下》
忧患可做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两字皆为名词,其意就是困苦患难,如孟子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是这层意思;第二种解释认为忧为动词,患为名词,其意就是对困苦灾难的担忧,如系辞“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便是这层含义。忧患意识之忧患兼二者而有之,它是主体思考人生、社会、世界、自然、宇宙之后而主观生成的忧而患的精神状态, 其特征是感性和理性的交织、悲观与希望的更替,消极与积极的反复。它还是主体思考过程的再现,这种过程表现为一种负面情绪,即焦虑、不安、压抑、躁动、沮丧等。“忧患意识是一种人文精神,指人们在面临自然、社会和人生患难时所产生的忧虑和思索”[2],是意识的一种,具有意识的一般属性,同时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底线是事物发展变化中对于度的关照。底线就是边缘,就是最低限度、最低标准、最低要求。它是一个节点,低于它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底线思维之底线就是这层含义。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之一,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3]。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之处表现为:二者都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都是主体担当的体现,都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其区别之处表现为:忧患意识的对象较为宽泛,底线思维的对象较为具体;忧患意识具有一定的感性成分,底线思维是基于理性思辨的结果;忧患意识更具人文色彩,底线思维突出实践价值。总之忧患意识包含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理性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忧患意识。
(二) 不咥人的底线要求 形势判断结束以后,就要明确底线标准和最低要求。不咥人就是对履虎尾的底线要求。不咥人包含“没有被老虎给吃掉的事实”、“老虎不会吃人的认知”和“不能让老虎吃人的判断”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属于卦辞所呈现的象,是静止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第二种状态是对事物发展结果之所以如此成象的归因,是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发展的外部描述。第三种状态属于事物发展未来方向的判断,是动态的、理性的,是对事物发展的内部描述。以上三种状态共同构成了不咥人的底线要求,相互作用、协同演进。
履卦为忧患九卦之首,是立德的基础,以“和”为其内在品质,因此系辞乃有“和而至”“以和行”的论述。“和”为顺,为不争。 “至”的解释较为丰富,朱熹以为“至极”,高亨以为“施加于人”,马恒君以为“完美”。综论之“和而至”就是说,履卦以其和的品质使人到达了一种完美和谐的境界。“以和行”表达了相同的含义,“行”就是“至”,二者互文,都是为了强调“和”的重要性。
二、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此处系辞以德比卦,分三段陈述忧患中如何以九种德行来应对人生的问题。第一段以“德之基”“德之柄”“德之本”“德之固”“德之修”“德之裕”“德之辨”“德之地”“德之制”给九卦进行道德定位;第二段具体讲修为的发生过程;第三段讲实际操作的方法。
三、履卦卦辞中的底线思维
履卦的卦辞是:履虎尾,不咥人,亨。《杂卦》把“履”当动词来讲,以为 “不处”,不处就是不停,也就是走的意思。《说文》则当名词讲,以为“足所依”,也就是鞋的意思。《周易本义》解释为“蹑而进之”,黄寿祺据此解释为“小心行走”。“虎尾”一般解释为老虎的尾巴。于是“履虎尾”就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踩在老虎尾巴上”,一种解释为“小心行走在老虎尾巴后面”。“不咥人”就是不吃人。“亨”就是亨通。总之,履卦的卦辞“假物之象以喻人事”[4],营造了一个“有惊无险”的氛围。
将青少年列为重点普法对象,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宣教格局。结合省自然资源厅提出的“小手拉大手,争做国土小卫士”系列活动相关要求,走进实验小学、慈吉小学等学校宣传青少年法治观念,形成校园浓厚的法治文化宣教氛围。
系辞开篇用反问的语气发问,“《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以此点明时间和主旨。关于“中古”的时间断代问题,历代学者的观点大致较为统一,认为指的是文王之世,李鼎祚《周易集解》、朱熹《周易本义》、王夫之《周易外传》、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等皆持此说。本文亦然。关于“忧患”的主旨王夫之论述颇精,以为“旧说谓拘羑里为文王之忧患,非也。死生荣辱,君子所弗患,而况圣人乎”[1]。此说与李鼎祚“忧患百姓”之说同。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於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四、履卦爻辞中的底线思维
卦有六爻,每爻之下所系之辞,即为爻辞。履卦的爻辞是,初九:素履,往无咎。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九五:夬履,贞厉。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以上爻辞反映了不同状态下应对履虎尾的策略和判断,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比如六三爻和九五爻的爻辞,就是反面的教训。其他四爻辞都从正面入手,分别从志向、道路、态度和反思四个方面,指明了底线思维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要求和原则。
他是落实“四有两责”锐意改革的“急先锋”。他是食品药品安全的“守护者”。他是从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20年的鲁德刚。
(一) 履虎尾的形势判断 无论是踩在老虎尾巴上,还是走在老虎尾巴的后面,都属于身处危险境地。这一点底线思维要求人们处事先要从“坏处准备”,准备涉及方方面面,尤为重要的就是形势判断。形势判断以预设为前提,包含一定的假想成分,是在底线思维推动下完成的。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超前性和合理性。超前性在于时间优势的占有,是底线思维形势判断的前提。合理性是超前性存在的价值依据,否则底线思维形势判断将沦为如“杞人忧天”一样的笑柄。
(一) 素履与志向 初九爻曰“素履,往无咎。”“履不处者,行之义,初处至下,素在下者也”[5]。 “素履无文采,质而不饰之象也。以质而不饰之度,有所往则无咎”[6]。以上是两种见解,基本代表了古今易学家的认知。素履之素,核心在于处下和简单。其启示在于,立志要切合实际,要简单明确。切合实际避免志向沦为空想或虚幻,简单明确利于坚守和执行。
(二) 履道与道路 九二爻曰“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刚中在下,无应于上,故为履道平坦,幽独守中之象,幽人履道而遇其占,则贞而吉矣”[7],在朱熹看来,只有守中不变的人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才能获得好的结果。关于“幽人”朱熹以前多做“囚徒”解释,认为这句爻辞是在说“囚徒占得此卦爻,就会转危为安,从此走出困境”,其后也有学者持此观点,高亨便属后者且论述详尽。然而周易画卦为象,以象设喻,朱熹得其三昧。其启示有二:首先道路选择至关重要,平坦的道路即为正道、大道。底线思维是基于正道和大道的思维,而不是投机、冒险的小道或捷径。其次人的心性很重要,但凡成大事立大业者,无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幽人的状态,是拥有底线思维者应有的心性。
(三) 愬愬与态度 九四爻曰“履虎尾,愬愬,终吉。”“愬愬”读若“素素”,恐惧貌。这一解释古今大体一致。古人以为“恐惧修身”,恐惧并非负面情绪之恐慌惊惧,而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谦虚中庸之态度。常怀愬愬之态度,就会识荣辱、知进退、明得失、辨是非,就会不骄不躁、守中有节。底线思维崇尚这种态度,也是守住底线追求更高目标的内因所在。
(四) 视履与反思 上九爻曰“视履考祥,其旋元吉。”本爻辞解释较为多元,今人马恒君和黄寿祺的解释比较恰当,其大意是说,走过的路要回头审视,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收获,可将其概括为“反思”。底线思维贯穿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而其每一环节无不需要反思,反思走过的路,总结得失的经验,为下一个目标的完成积蓄力量。总之履卦的这四个爻辞表明,底线思维在于实际运用中要立定素履之志向、坦坦之道路、愬愬之态度、视履之反思,惟其如此,才能有助于实现 “履虎尾,不咥人,亨”的目标。
主要涉及专业知识、技巧以及对特定课程具体要素的理解。在欧洲,所涉及的课程包括中小学各类课程如艺术、经济、数学甚至包括体育等。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阶段对母语不是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讲授学科知识是一种CLIL课程。在高等教育阶段,则涉及部分院校尝试把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用英语来讲授。更为普遍的是开设一门冠名为某某英语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多门专业课知识,如航海英语所涉及的专业课有船舶值班与避碰船舶管理等。我们认为这些课程的教学也是一种广义的CLIL。
参考文献:
[1] 王夫之.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11:602.
[2] 彭华.儒家忧患意识述论[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2):1-7.
[3] 习近平.改革要有哪些新思维[N].人民日报,2013-01-05(001).
[4] 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52.
[5] 李光地.周易折中[M].成都:巴蜀书社,2008:56.
[6] 高亨.高亨著作集林(第一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23.
[7] 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1987:32.
[收稿日期]2019-01-21
[作者简介]丁汝雄(1982-),男,甘肃徽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733(2019)03-0150-03>
标签:底线论文; 周易论文; 思维论文; 虎尾论文; 忧患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诸子前哲学论文;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论文;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文;